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輿論熱點增加 中共不受信任

[複製鏈接]

1191

主題

2547

帖子

1117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uaiyouli 發表於 2009-7-6 1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瞭望》新聞周刊從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等共同發布的《月度輿情報告》中獲悉,自去年12月份以來,我國網路輿論熱點持續增加,總體呈上升態勢,從每月13件增長到17件,進入5月更高達31件,幾乎達到4月份的一倍,其中,「百萬級點擊率」的網路輿論事件屢見不鮮。
   

      最新的統計表明,6月份,網路輿論熱點仍保持在25件的高集中度態勢,排名前五位的網路焦點事件,分別是「羅京去世」、「湖北29歲市長」、「綠壩軟體」、「湖北石首事件」、「鄭州官員質問記者替誰說話」等。
   
      受訪專家對半年來網路輿論熱點的跟蹤分析表明,近期網路輿論事件數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會緊張度正在上升。這些事件中暴露出的地方基層處置乏力,常規民意表達渠道不暢等問題,值得引起關注。
   
      觸碰最緊繃的那根神經
   
      據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向本刊介紹,《月度輿情報告》對輿情的分析,採用人民大學和北大方正開發的「方正智思」採集分析系統,集中了各大媒體以及各部委的專家學者,以每月為單位針對網路上的社會公共輿情以及部門、行業專項事件進行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對《瞭望》新聞周刊表示,從半年來的跟蹤研究看,一個事件能引起網民的高度關注,聚集網路輿情焦點,主要是該事件刺激了網民乃至社會公眾「最緊繃的那根神經」,這體現在8個方面。
   
      一是政府官員違法亂紀行為。近年來,政府的公信力在民眾心中的負面評價有加劇的趨勢,一些地方或部門官員違法亂紀行為一旦曝光,就會馬上成為全國的社會熱點。如周正龍案、天價煙案等。
   
      二是涉及代表強制國家機器的政法系統、城管隊伍。這類事件主要涉及公檢法、城管等政府部門,網上聚焦日益緊張的警民關係和不斷發生的地方極端社會事件,可以看出社會民眾的某種不滿。如早年的劉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撐」、「躲貓貓」事件。
   
      三是涉及代表特權和壟斷的政府部門、央企。這類事件涉及和民生密切相關的部門和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視大火」事件、3G頻段分配等話題。
   
      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國性的民生問題。這類事件涉及房價過高、費改稅政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醫療體制改革、高考改革等。
   
      五是社會分配不合理、貧富分化。公眾對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初次分配不合理問題的不適感不斷增強,不滿情緒日益積累,比如國泰君安天價薪酬、高管降薪等。
   
      六是涉及國家利益、民族自豪感。一旦發生危及國家利益和民族自豪感的事件,網民會應激性地作出反映。如家樂福事件、俄炮擊我貨船、菲律賓黃岩島事件等。
   
      七是重要或敏感國家、地區的突發性事件。主要包括美國、法國、德國、英國、巴以等國家和地區,如奧巴馬就職、巴以加沙衝突等。
   
      八是影響力較大的熱點明星的火爆事件,如艷照門、小瀋陽爆紅等。
   
      這八方面問題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現實世界中公眾對於貪腐、貧富差距、公權力運行、民生等問題日趨敏感。這些負面情緒日益積累,極容易經由很小的一個事件引髮網民的情感共振,形成網路輿論事件。
   
      進入5月,「羅彩霞案」、「杭州飈車案」、「貴州習水官員嫖宿幼女案」、「鄧玉嬌案」等「百萬級點擊率」的網路輿論事件屢見不鮮。「這反映了社會緊張度正在上升」,喻國明說。
   
      輿論落差凸顯基層乏力
   
      據分析,大多數網路輿論事件的發源地都在基層,但解決路徑卻依賴著高層;對於事件的處理,網民大都對黨政高層存在較高期待和好感,對基層則持失望和不信任態度,表現出顯著的輿論落差。
   
      4月份的月度輿情報告曾對今年一季度公安部門的所有新聞報道進行了媒介分類分析,發現網上對公安部的批評報道為零,但隨著公安機關級別的降低,負面新聞比例大幅上升。專家分析,這基本反映出了各級政府部門的現狀,即大量矛盾衝突未能在基層很好化解。
   
      比如對公安機關今年1~3月的近6萬條報道交叉分析后發現,批評公安機關效率低下的,省級、市級公安機關佔14.3%,縣級佔57.1%,派出所佔14.3%;批評其違法亂紀的,縣級、派出所各佔37.5%,省級、市級各佔12.5%,表明媒體反映的問題集中在縣、鄉兩級。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對網路輿論事件的干預解決,主要是越級干涉,發生事件的主體部門、同級乃至直接上級主管部門大都沒有參與事件的解決。
   
      如天價煙事件發生后,同級部門甚至為周久耕辯解「偶爾抽一點高檔煙,平時表現不錯」,最後由南京市委干涉;北京站售票事件,甚至要鐵道部、中央高層親自過問,而之前無論北京站、北京鐵路局都未見任何反應、解釋和處理。
   
      從網路輿論事件傳播路徑上來看,傳播者一般都會繞開本地網站,直接尋求在全國性的、訪問流量大的綜合性網站、社區發表。
   
      「對本地基層政府的不信任,希望越級解決問題的心態在網路輿論事件中非常明顯。雖然越級干涉的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它不可能成為常規的解決方式,而且也會刺激此類事件越來越多。如果不激發基層政府解決問題的活力和動力,而是一味將矛盾上交,很有可能引發更大的風潮」,喻國明對本刊記者說。
   
      而從干涉的時機來看,仍然滯后。在危機公關和議題管理上,最好是事件發生后12小時內作出反應和啟動應急預案。但目前政府多是在事件成為網路輿情熱點后才「千呼萬喚始出來」,錯過了改變輿情意見流向和正負態勢的良好時機,往往造成網民的情緒淤積。如天價煙事件11天後干預,躲貓貓事件7天後干預,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後干預。
   
      目前我國擁有3億多網民,其年齡結構日益與社會整體年齡結構相重合,網路主體與社會主體高度重合,「網路民意表達正在接近等同於社會公眾的意見表達」,喻國明說,「網民關注的議題也正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網路意見的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非常明顯」。
   
      近來的網路輿論事件,越來越表現出走出虛擬世界,影響現實世界的趨勢。比如「鄧玉嬌案」,法律界的律師們從網上聲勢龐大的各種後援團中走出來,參與案件偵破。他們對案件的親身體驗,感染、吸引著網民對這一事件傾注更多的情感關注。中華女子大學學生也以行為藝術方式支持鄧玉嬌維護自身權益。
   
      在群體性事件研究專家單光鼐看來,在鄧玉嬌案中,網民的要求已經開始由伸張正義、司法公正等較為具體的訴求,擴展到「保護女性權益」、「維護女性尊嚴」等較為抽象的訴求。
   
      「利益訴求的抽象程度,是衡量群體性事件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一邊是群體性事件正在升級;另一邊是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意識、手段、方法普遍缺乏。如果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群體性事件二者合流,將對基層政府提出全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單光鼐說。
   
      民意表達向網路傾斜
   
      受訪專家分析指出,當前,由於社會階層分化,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極易造成民眾「相對的被剝奪感」,引發情緒淤積,此時尤其需要暢通的民意表達渠道。如果常規的體現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達渠道出現阻塞,民意表達就會被「擠壓」到道德約束、行政約束、社會秩序約束相對薄弱的網路世界中,以網路輿論事件的形式釋放出來。
   
      「即使是與歐美網際網路路高度發達的國家相比較,社會公眾通過網路對社會議題、政治議題等進行討論的激烈程度、範圍廣度以及對事件解決的推動力,也是『風景中國獨好』的」,喻國明說,「由於常規民意表達渠道不暢通,傳統媒體的輿論場功能未能充分發揮,我國的網路承載著更多的民意表達、情緒宣洩功能。」
   
      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民意表達渠道大致分為幾個層次。一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採集民意形成提案議案,對有關部門進行諮詢、質詢等方式來傳達群眾的關切。二是通過群眾寫信、上訪、領導幹部下訪接訪等形式,反映群眾對某些具體問題的呼聲。三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聽證會,就某一事務聽取利益相關方的意見。此外,傳統媒體也是表達老百姓心聲願望的重要孔道之一。在網路時代,各政府網站也紛紛開設了市長信箱與民溝通。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民意上達作用尚不理想,極端的現象是有的代表委員多年也不提一個提案議案。各地接待群眾信訪的效率偏低,特別是對越級上訪的嚴防死守、「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等方式,也限制了信訪渠道的功效。
   
      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煤、水、電、氣、油、公共交通等價格聽證會,往往由於其程序、形式的不規範而流於形式,被老百姓稱為「漲價會」。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功能也有不足。
   
      以上種種渠道不夠通暢,使中國的網路輿論焦點表現出持續高溫,並將居高不下。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龔維斌說,如果現有的民意表達渠道得到充分利用,通過網路表達意見的熱度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高,以致出現數量猛增的網路輿論事件。
   
      「應對網路輿論事件,『堵』是不管用的,只能疏導。目前緊迫的任務就是,疏通常規的民意表達渠道,解決這一渠道畸重畸輕的問題,以多種形式、多管齊下地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上達需求」。

5

主題

1900

帖子

3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1
沙發
lyazh 發表於 2009-7-7 02:31 | 只看該作者
GCD現在已經失去了民眾的信任了,所以即使GCD對新疆的報道很多都無法令國人信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