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伊朗教士逼急了要學中國改革?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5 0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akihito 於 2009-6-25 05:58 編輯

萬維讀者網    2009-06-24

萬維讀者網記者林孟編譯報道:

伊朗反對派面對嚴厲鎮壓,仍然不肯服輸。跨國英文報紙《國際先驅論壇報》6月23日刊載波林(Philip Bowring)發自香港的評論認為,伊朗神權統治今後的發展,可以參照中國的經驗。

文章說,從中國領導人的經驗看,德黑蘭政權的問題說明了兩個原則。第一,公開暴露統治精英之間的分歧,將造成重大政治後果。1989年時,中國的統治精英出現了以鄧小平為首的持強硬路線者,和以趙紫陽為首,認可漸進式政治改革的人之間的分歧,最終演變成政治危機,導致一場流血鎮壓。

在伊朗,統治精英同樣使自己在政策上,以及個人權力鬥爭中陷於分裂。中國由於有最終凌駕於一切派別之上的中國共產黨,所以1989年事件的解決,凸顯了中共的重要性。但在伊朗的統治體系中,卻缺乏類似中共那種黨的架構。

第二,接納任何形式的民主抉擇,必然伴隨著風險。伊朗受限制的民主,或許是一場騙局。而當局撕下虛偽的面紗,已經讓整個統治體制陷於混亂。民主不可避免地會讓個人權力鬥爭成為公共議題。這和一黨專政下中國領導人的觀念是不相容的。也和伊朗的神權統治觀念不相容。在神權體制下,終極權力歸於最高精神領袖和伊斯蘭教法學家。

如果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內賈德這次仍然控制了權力,他們能夠像中國在「六四」之後那樣,通過經濟高速增長和國家迅速發展,來恢復伊朗神權政體表面的合法性嗎?看來是不可能的。

因為鄧小平是傑出的經濟改革者和政治壓制者,而內賈德不是。他對前任總統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開始的試驗性市場經濟及國營企業私有化改革,猶豫不決,反反覆復。他是天生的民粹主義者,對經濟問題僅略懂皮毛。

但內賈德和伊朗其他的領袖,現在可能決定學習中國,讓經濟和社會自由化,以便挽救伊斯蘭革命,或至少保住自己的權位。大家已經看到,中國在共產主義的名號下,達成了經濟、社會自由化。那麼伊朗掌權的教士階層及其軍方支持者,在伊斯蘭教的名義下,能夠做出什麼?

可以和今天德黑蘭街頭示威相提並論的事件,還有1980年代南韓光州的民眾起義。結果是全斗煥將軍乘機發動軍事政變,血腥鎮壓了起義,並繼承遭到刺殺的朴正熙的衣缽,成為南韓總統。這一發展對1980年代至1990年代南韓的民主運動造成極大影響。其後南韓民主的發展,得力於迅速成長的工業化經濟,以及主要盟國美國友好的壓力。但是,這些條件伊朗全都不具備。

現在伊朗有受到限制的網際網路新聞網路,人口差不多都受過教育。四、五十歲的伊朗人,還記得左派和政教分離主義者在推翻前國王的革命中,起的作用不亞於教士階層,但最後攫取統治權力的是教士階層。伊朗人也知道,他們的國家雖然有石油財富,但進步緩慢。不過伊朗和中國一樣,都擁有大量成功的海外同胞。海外伊朗人完全有潛力像海外華人那樣,為伊朗的經濟復興貢獻力量。

總之,今後伊朗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返回原狀了。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沙發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5 07:49 | 只看該作者
夏河年: 伊朗大選是兩個階級的鬥爭

  美國大選是「民共黨」內部兩條路線的鬥爭,競選綱領是根據選舉需要臨時提出的,激進還是保守皆以獲勝為主軸,選民群體不是很固定。伊朗大選則是兩個階級的鬥爭,內賈德是中低階層和信奉傳統價值者代表,穆薩維是名門望族和富裕階層的代表。鬥爭一旦與「階級」掛鉤,矛盾容易激化,這就是伊朗選舉后的亂象本質。 部分統計結果出來后,穆薩維率先宣布自己獲勝,這就意味著穆薩維認可了這場選舉的合法性。最終結果出來后,敗選的穆薩維開始指責選舉舞弊,拒不承認選舉結果,並號召支持者上街,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顏色革命」。  

 伊朗大選是民主選舉嗎?是,因為是總統直選。伊朗總統不是象徵性的職務,他有實權,所以候選人積極投入,選民熱情高漲,國際社會倍加關注。伊朗是標準的民主國家嗎?按照西方標準,不是,因為總統之上還有一個主管宗教與意識形態的精神領袖。選民選出專家會議,專家會議選舉精神領袖,終身任職,但可以由專家會議彈劾。哈梅內伊實際上是體制內部派別的協調者而非獨裁者,通常採用後台操作方式,只在特別的情況下就重大事件發布命令,也可以說是伊朗伊斯蘭共和體制的穩定者。

 政教合一體制是1979年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後開始的,算是有年頭了,當內賈德和穆薩維積極投入總統選舉時,意味著認可了這個遊戲規則,事實上他們都是體制中人,一個是現任總統,一個是前總理。他們全身心投入這場選舉,其一對一的電視辯論頗有美式選舉的模樣。我們不去討論伊朗民主到何種程度,總而言之,伊朗的民主挺不錯。

 關於遊行,伊朗和大多數國家一樣,需要事先得到批准,比如美國,未經許可的遊行屬於非法,集會後如有違法行為則采適法干涉主義,其實就是秋後算賬。穆薩維的支持者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不但未得到許可,而且被當局明令禁止,顯然不合法。遊行過程中打砸和燒毀公私財物,是犯罪行為,衝擊軍事機構的人在任何國家都有可能被擊斃,有7個劫掠軍事哨站的示威者被軍方射殺。

  「法外開恩」在任何國家都事實上存在,如果有明確證據證明整個選舉非法,而執法當局拒不調查,未經許可的遊行示威應該得到諒解,參與暴亂者作為個案處理即可。從CNN、FOX到BBC,從《紐約時報》到西方網路新聞,幾乎是眾口一詞贊同親西方候選人穆薩維所說的內賈德不可能有超過62%的選票,但依據的都是想當然,並無確切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執法當局只能支持對舞弊可能性大的選票重新統計,不可能根據想當然的說法宣布大選無效。名門望族和富裕階層長於輿論操作,西方媒體選擇站在反西方色彩濃厚的內賈德的對立面,這就導致對穆薩維的預期虛高,正是這種虛高預期成了質疑選舉舞弊的主要基礎,在這種心態支配下,計票速度比以往快都成了舞弊的根據之一,而實際上是他們低估了內賈德的吸票能力,內賈德第一次參選是一個鮮明的佐證,那時沒有多少人會想到這個鐵匠的兒子會成為總統。

  個人認為,舞弊與大選是近乎必然的關係,對陣雙方都會動些腦筋,就看是否足以影響選舉結果了。大比分獲勝如果是靠舞弊,那得多麼明目張膽啊,難道直到部分計票結果出來穆薩維還沒有發現嗎?

  如果用「想當然」對「想當然」,那麼,內賈德在穆薩維的家鄉用作票的方式大獲全勝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因為工程學博士內賈德不可能同意這種愚蠢的操作方式。根據「想當然」的理由,內賈德不可能如英國媒體所說的只得到4190萬張選票中的570萬張。就算內賈德在大城市的支持率遠不如穆薩維,那裡總還有中低收入人口和傳統價值維護者,用大城市人口的總數乘以三分之一,光是這一塊的選票就會超過570萬。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是內賈德的主要票倉,難道他們統統不參加投票嗎?英國媒體這種「據最近伊朗內部流傳的一份統計結果顯示」說法,可信度之低不言而喻。

  內賈德出身貧寒,兩伊戰爭期間以作戰勇敢著稱,曾經連續三年評為模範省長,擔任德黑蘭市長期間,是「2005年世界市長」候選人,亞洲9人之一,當選總統后,生活仍然十分簡樸,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對內維護弱勢群體利益,將「真誠和為人民服務」落實到行動上,對外不畏強權,使伊朗核技術取得實質進展。競選連任時最容易受到對手攻擊的本來是「惡化了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但選舉之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率先伸出了橄欖枝,最有戲的部分沒戲了。這樣的人成功連任才是正常的,我要是選民之一定會投他一票。內賈德剛上台就大刀闊斧反腐敗,競選中還直接把反腐矛頭對準政壇元老,很容易得到民心。內市長經常帶飯盒到辦公室,綜合其他情況,人家那叫真清廉,不是作秀,他有資格直呼腐敗者姓名。

  「我們的政府將支持窮人,但這不是說要拿其他人開刀」,「獲取用於和平目的核技術是伊朗全民族的要求。作為這個民族的代表,統治者必須盡其全力滿足這一要求」。對外強硬,對民溫柔,內賈德成功連任是伊朗之福。雖然伊朗有保守派與改革派之爭,但他們只不過是體制內部不同階級的代表,不是維護現行體制與廢棄現行體制之爭,二十條人命換來的只不過是穆薩維派在內閣組成的權重,對有爭議票站的重新統計結束后,憲監會將進一步確認最終結果,本輪大選正式結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3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5 07:53 | 只看該作者
伊朗,會不會重演中國悲劇?

陳破空

伊朗大選后,該國內政部宣布,現任總統內賈德以大幅領先的票數當選連任。這一結果,與選前民調嚴重不符,全國震動。反對派指責當局舞弊,發動民眾大規模示威,要求重新選舉。抗議已經持續十多天,仍未平息。對抗中,至少十幾名抗議人士被打死。

許多人拿伊朗當前事態與二十年前的中國局勢相對照,並疑問:伊朗當局會不會像當年的中國政府那樣,大規模動用武力,血腥鎮壓?中國悲劇,會不會在伊朗重演?

相距二十年的中伊抗議事件,確有諸多可比之處。相同的是,兩國抗議主體都是大學生,普通市民也有相當程度地參與。不同的是,中國人相當溫和,軍隊屠城前,並未發生警民衝突;伊朗人則相對激烈,不時與警察廝打。

兩國都面臨開放與保守的兩條路線之爭。不同的是,當年中國,屬於一黨專制下的極權國家,民眾爭取的,還僅僅是最基本的民主權利,以及對官場腐敗的監督;

今日伊朗,已經是一個相對的「民主國家」(儘管,這一民主形態,被置於伊斯蘭教規之下),民眾有相當權利,比如,一人一票、公開選舉的權利。伊朗民眾爭取的,是選舉的公正,以及對一個更自由國度的嚮往。

兩國抗議事件,都具有深厚的社會背景,獲得從草根到精英階層的支持。不同的是,在當時的中國,示威民眾缺少權威性的領導人物;而在今天的伊朗,示威民眾卻擁有明確而權威的領導人:前總理、改革派總統候選人穆薩維。

兩國抗議事件,都具有深厚的社會背景,獲得從草根到精英階層的支持。不同的是,在當時的中國,示威民眾缺少權威性的領導人物;而在今天的伊朗,示威民眾卻擁有明確而權威的領導人:前總理、改革派總統候選人穆薩維。

兩國都有凌駕於政府之上的「最高領導人」,當時的中國,是鄧小平,今天的伊朗,是哈梅內伊。不同的是,鄧小平是世俗意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搞的是「垂簾聽政」,鄧的「最高地位」,僅僅是中共黨內不成文的約定俗成,既不合憲法,也不合黨章。正因如此,他可以我行我素、恣意妄為。哈梅內伊是宗教意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基於伊朗政教合一的現行體制,其合法性不容置疑。正因如此,他至少要顧及自己超然於世俗政治的崇高宗教地位,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損害其形象和權威,甚至動搖該國國本:現行政教體制。

哈梅內伊的三次表態,已經自損形象。選舉剛結束,他就表態,力挺內賈德連任;在民眾抗議下,兩天後,他又表態,同意調查反對派指控的選舉違規問題;民眾抗議升級后,他再次出面,也是他生平首次發表對全民講話,聲稱選舉結果不可改變,並嚴厲警告抗議民眾,要對衝突後果負責。

然而,哈梅內伊的講話,立即遭到反對派領導人穆薩維的公開抨擊,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資深政治家,如前總統哈塔米、前總統拉夫桑賈尼、資深回教長老懞塔瑟里等,也公開批評哈梅內伊,民眾也並不理會其警告,繼續抗爭。這一切,使這位伊朗「最高領袖」的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兩國政府都倚仗武力。不同的是,鄧小平調集了三十多萬全副武裝的正規軍,動用坦克和機關槍,公然屠城;伊朗政府,到目前為止,還僅僅是慫恿其民兵組織(Basij),從暗處打暗槍,打死打傷抗議人士,或令警察用催淚瓦斯和水槍驅散示威群眾。

兩國當局都限制新聞報道,驅趕外國記者,但中共屬於一黨獨裁,肆無忌憚;伊朗則自稱伊斯蘭教義下的「民主國家」,有所顧忌。此處,最大的差別,還在於,當時的中國,沒有手機和網際網路,民間聯絡不易;今天的伊朗,手機和網際網路發達,民眾便於串聯,當局防不勝防。

伊朗事態如何演進,各方注目。對抗雙方,都「以真主的名義」,執政當局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因此,仍不排除發生「人民革命」(「綠色革命」)的可能。當局試圖加強鎮壓,則是毫無疑問,因為,鎮壓已經開始,並一直在進行,儘管還只是零星的開槍。但,伊朗當局是否會效法中共當年的極端鎮壓手段?伊朗是否會重演大規模流血的中國慘劇?應該說,達到那種程度,可能性不大。

伊朗抗議民眾或許難以改變目前的「選舉結果」,事態也可能漸漸平息,但經此大規模示威,作為伊朗「最高領導人」的哈梅內伊,威信大為削弱,作為連任的伊朗總統,內賈德提前跛腳,未來4年,步履維艱。而伊朗的改革派,卻聲勢大振。這一切,為伊朗未來的變遷,埋下深厚伏筆。

各國密切關注伊朗動態。美國總統的表態,極為謹慎,僅表示「由伊朗人民決定」,卻仍然被伊朗當局說成是「干涉伊朗事務」,並指當前事態是「英美的陰謀」。這種動輒將內亂嫁禍於外國的伎倆,也與中共當局如出一轍。

面對伊朗事態,北京的立場,左右為難,甚至極為尷尬。當伊朗選舉剛剛結束、爭議聲驟起之際,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就在俄羅斯「親切會見」了伊朗現任總統內賈德。中共力挺內賈德,激起伊朗抗議民眾的反感;而各國報道伊朗事態,總是拿當年中國的「天安門事件」作對比,電視上一再出現王維林隻身擋坦克的畫面,北京獨裁者彷彿再次受到世界輿論的「審判」。

中共為伊朗現政權背書,不僅因為,伊朗現政權對西方的強硬姿態、尤其它發展核項目的野心,符合中共的國際戰略:鞏固灰色陣營,對抗文明世界;還因為,近些年,國際社會制裁伊朗,中共趁虛而入,取代歐美和日本,成為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目前,兩國貿易接近突破每年300億美元大關。中國同時成為伊朗的最大石油進口國。換言之,中伊兩國,已經成為政治和經濟上的緊密盟邦,如果伊朗強硬派繼續當政,中伊成為軍事上的緊密盟邦,也指日可待。

伊朗民眾抗議正酣,中共首次設立中國中東問題特使,並立即出訪中東五國和俄羅斯。該特使公開表示「中國願在中東扮演新角色」。中共意圖明顯:要以「崛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到中東開闢與美國、西方、乃至整個文明世界博弈的新戰場。

(6/23/09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5 08:10 | 只看該作者
1953年美國支持伊朗民主

  1953年,伊朗國內危機重重。在當時的伊朗,英國通過「英伊石油公司」,把伊朗石油收益的絕大部分據為己有。以1950年為例,英伊石油公司的純利潤接近2億英鎊,而伊朗政府僅獲得1600萬英鎊。伊朗從該公司購買石油,甚至比從蘇聯進口還貴。這樣的不公讓伊朗人相信,只要把剝削伊朗多年的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伊朗所有的經濟難題將迎刃而解。於是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日益高漲起來。

  伊朗首相收回石油資源,美英決定發動政變

  1951年4月,伊朗民族陣線領導人穆罕默德·摩薩台被任命為首相。年過七旬的摩薩台在伊朗政壇以怪異著稱。他常常穿著睡衣,橫躺在床上接見外賓,但在當時貪污盛行的伊朗政界,他是少有的廉潔政治家,因此深孚眾望。摩薩台是石油國有化的堅定倡導者,他在上任的當天就主持議會通過了石油國有化法令,並且立刻派特使去接管英伊石油公司。他的做法獲得群眾的廣泛支持,並在伊國內掀起了一股反帝高潮。

  利益受損的英國人豈肯善罷甘休,在與摩薩台談判失敗后,1952年11月,惱羞成怒的英國情報部門向美國提議,兩國聯手通過軍事政變將摩薩台轟下台。英國人的建議深深吸引了美國人。當時,伊朗日益動蕩的局勢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摩薩台與伊朗人民黨(社會主義政黨)的不斷接近讓美國政府憂心忡忡,生怕會失去這個遏制蘇聯的前哨國家。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更令美國人垂涎欲滴。1953年1月,隨著反共色彩更為強烈的艾森豪威爾宣誓就任美國總統,通過政變推翻摩薩台的計劃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

  美特務頭子夜闖伊朗王宮

  1953年3月,美中央情報局駐德黑蘭站報告,一位名叫法茲羅拉·薩赫迪的伊朗將軍聲稱,伊朗軍方不少高級將領支持發動軍事政變。這堅定了艾森豪威爾的決心。此後,中情局與薩赫迪將軍頻頻接觸,商定由薩赫迪暗中領導政變,鼓動伊朗國王巴列維解除摩薩台的職務,任命薩赫迪將軍為新首相。但中情局有些擔心,因為年輕的國王「生性優柔寡斷、多疑怯懦」,說服他參與並不是件容易事。儘管如此,中情局沒有放慢政變的準備工作。5月,在德黑蘭的中情局人員開始在大街上散發反對摩薩台的傳單和漫畫。6月,美英兩國最終敲定了代號為「阿賈克斯方案」的政變計劃。不久,中情局中東行動處處長克米特·羅斯福秘密抵達德黑蘭,負責直接指揮軍事政變的實施。7月21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批准了政變計劃。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巴列維國王在行動之初的表現很是令美國人失望。

  他遲遲不敢簽發將摩薩台撤職的命令,但國王是否支持政變至關重要。於是在8月初,中情局決定向巴列維施壓。心急如焚的克米特藏在汽車裡的毛毯下面,趁著夜色潛入王宮,他把政變計劃向巴列維和盤托出,並恐嚇說:「現在,你已經別無選擇了。如果還不採取行動的話,那麼伊朗只會變成共產黨的伊朗,會成為朝鮮第二!」當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再次給了巴列維明確的暗示。在西雅圖召開的州長會議上,艾森豪威爾揚言,美國「不會坐視伊朗落入共產黨之手!」巴列維立刻同意了政變行動。

  政變受挫,伊朗國王出逃海外

  在得到巴列維的支持后,中情局加快了政變的步伐。8月15日深夜11點半,國王衛隊長納西裡帶著政變軍隊大搖大擺地衝進首相官邸,他宣讀了國王的詔書,準備逮捕摩薩台,沒想到卻被早就埋伏在官邸內的親摩薩台軍隊扣押。原來,摩薩台事先得到了消息。摩薩台的支

  持者和人民黨很快控制了街道,忠於摩薩台的部隊和警察設置了路障,一支裝甲部隊也開進德黑蘭。政變遭遇挫折。支持摩薩台的報紙歡呼說,巴列維王朝從此結束了。政變失敗后,巴列維逃到義大利避難。他甚至認為永遠沒有希望回德黑蘭了,並打算在國外找份工作養家糊口。

  政變受挫讓美國人相當沮喪。中情局駐德黑蘭站絕望地向總部發出請示電:「是否繼續『阿賈克斯』方案?或者趕緊撤退?」中情局在經過一整天的研究后痛苦地回電給駐德黑蘭站:「行動已告失敗,建議立即停止反對摩薩台首相的秘密行動。」但克米特並不認輸,為挽救局勢,他重新制定了計劃。

  中情局從幕後走向台前,親自介入政變

  8月17日,克米特出資5萬美元,收買一些伊朗人組織了一場大遊行,他們在遊行中高呼人民黨的口號,同時襲擊老國王的陵墓和一些宗教設施。遊行對市民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他們對人民黨的深深恐懼。同時,克米特把參與政變的軍官藏進轎車後備廂,偷偷弄進了美國大使館內,召開所謂的「戰爭委員會」會議。會議決定,由美國向政變部隊提供急需的軍事裝備,在8月19日對政府發起反攻。

  8月19日清晨,在克米特的策劃下,大量親國王的民眾揮舞著匕首、鋤頭和自行車鏈條,從四面八方湧向德黑蘭市中心。在中情局特工的帶領下,人群包圍了伊朗國會大廈,並砸毀了親人民黨的報社。克米特還召集人員在德黑蘭街頭大量散發詔書副本,指責摩薩台抗旨不遵,違反憲法。一直藏身在美國大使館的薩赫迪將軍指揮坦克佔領了伊朗國家電台。隨後,他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巴列維國王撤銷摩薩台職務的消息傳播開來,親政府的軍隊立場動搖了。當天晚上,一切都結束了。摩薩台倉皇逃出官邸,內閣大臣們則被抓了起來。德黑蘭重新落到了國王支持者的手中。3天後,巴列維回到德黑蘭,恢復了王位,摩薩台則被關進了大獄。

  政變加深了伊朗人對美國的仇恨

  這次政變僅花費了100萬美元,中情局為此廣受讚揚。但作為秘密行動的專家,克米特心裡清楚,這次政變的成功實屬僥倖。

  政變對後來的美伊關係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政變后,巴列維國王對美國感激涕零。為回報美國的恩情,巴列維把伊朗40%的石油開採權讓給了美國財團。他還邀請中情局為他組織情報機構和訓練秘密警察。在以後的26年裡,巴列維國王一直是美國在中東最堅定的盟友,伊朗成了美國在冷戰中對付蘇聯的前沿陣地。在巴列維的統治下,伊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民眾對美國的憎恨日益增加,對日後兩國關係的發展起了消極的作用。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直言不諱地說:「艾森豪威爾政府認為策劃伊朗政變是出於戰略考慮,但實際上適得其反。我完全理解為什麼直到今天伊朗人仍然強烈反對美國!」

天下論壇 2009年06月23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5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5 12:41 | 只看該作者
內賈德下月就職 伊朗有暴徒認受外媒煽動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伊朗當局對反政府勢力和西方國家擺出強硬態勢,拒絕取消當局承認有問題的總統選舉,揚言起訴領導抗爭的總統候選人穆薩維,並驅逐兩名英國外交官,還在波斯灣舉行軍事演習。

  伊朗22日以干涉伊朗內政為由驅逐兩名英國外交官,英國首相布朗23日立刻報復,下令伊朗駐倫敦使館兩名外交官離境。英國外交部22日也宣布撤僑,初期將先撤出駐伊朗外交官員的家眷,成為第一個自伊朗撤僑的國家。

  伊朗空軍並從22日起,在波斯灣和阿曼灣一帶舉行三天的戰術演習,以展示其低空防衛能力、檢驗新武器、磨練空軍的戰鬥力。伊朗在大選爭議之前就公布演習計劃,聲稱是為了應對以色列可能發動的攻擊。

  對伊朗動盪局勢「保持警覺」的美國國防部,下令波斯灣的美國海軍戒備,避免伊朗政府故意製造事件,以轉移民眾對大選的關注。

  在升高和西方國家的對抗之際,伊朗國會司法委員會主席沙赫魯希表示,敗選的總統候選人穆薩維應為其「非法抗爭及發表煽動談話」負責,將予以起訴。

  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雖然承認有50個城市出現灌票等問題,但表示這並非「重大弊端」,不會影響選舉結果,因此拒絕宣告選舉無效。

  精銳的「革命衛隊」22日警告民眾,勿再為12日的總統選舉結果舉行示威,否則將面臨「革命性對抗」。但數小時後,約1000名抗議者仍在德黑蘭市中心走上街頭。安全部隊與鎮暴警察迅速鎮壓,用警棍與催淚瓦斯強行驅離。

  由於當局血腥鎮壓,德黑蘭街頭23日並未出現抗議民眾大規模集結,許多示威者改以坐在車內高舉示威標語、約定在同一時間一起按鳴喇叭等方式,繼續表達對當局的不滿。  

  儘管示威者的怒火依然熾烈,但艾哈邁迪-內賈德第二個伊朗總統任期履新的時間似乎已經敲定。

  伊朗官方通訊社昨天報道,伊朗新當選總統和內閣將在7月26日至8月19日期間宣誓就職。不過,這家通訊社在報道中沒有特別提及當選總統內賈德。

  伊朗暴徒認受西方媒體煽動

  伊朗國營電視台23日播出多名暴徒講話片段,他們承認受西方媒體煽動才發動暴亂。

  伊朗外交部22日直接指責美國之音(VOA)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兩大國際性廣播機構為以色列工作,利用報道伊朗大選後局勢動蕩,尋求分裂伊朗。

  一名穿黑色外套和戴頭巾的女子宣稱,「我們受波斯語VOA和BBC影響」,加入街頭暴力活動。她說:「BBC營造全部氣氛。我的兒子袋中放枚手榴彈,因為他想顯得比其他人強。」

  一名年長男子錶示,自己受到VOA影響。另一名年輕暴徒表示,他受到一班戴「面具」者的污言穢語挑釁。還有一名長髮青年自稱與兄弟趁亂搶劫店舖和行人。

  英國否認「操縱」示威運動

  但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22日回應伊朗政府的有關指責,強烈否認英國參與「操縱」德黑蘭街頭的示威運動。他同時譴責伊朗當局試圖通過發動「針對外部世界的戰爭」來模糊國際社會的視線。

  伊朗半官方法爾斯通訊社的最新報道稱,4個親政府的學生社團計劃當地時間23日下午4時在英國駐伊朗使館前舉行集會,抗議「英國的黑手策劃伊朗近期發生的暴力事件」。

  23日早些時候,大批伊朗學生抗議者在英國使館外聚集。組織抗議的學生社團領袖伊斯梅爾·塔赫穆斯警告說,如果英國不停止干涉伊朗內政,德黑蘭將可能再次發生「11月4日」的情景。1979年11月4日,部分激進的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製造了舉世震驚的綁架人質事件。

  據英國媒體的報道,英國外交部已在其網站發出警告,要求該國公民不要去伊朗旅行,並避開「大型示威遊行和集會」。

  出於安全考慮,英國駐伊朗使館工作人員的親屬已陸續回國。英國外交部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撤出使館人員的必要,但倫敦正密切注視德黑蘭局勢的發展。

  奧巴馬面臨國內政治壓力

  奧巴馬日前曾要求伊朗政府保持克制,在面對民眾抗議時「避免使用暴力,並做到公平公正」。美國白宮發言人吉布斯當地時間22日晚表示,通過目前蒐集到的各種德黑蘭街頭的暴力景象可以清晰地看出「公平公正還遠沒有實現」。

  美國媒體報道稱,奧巴馬目前正面臨強大的國內政治壓力。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格雷厄姆、2008年美國總統參選人赫卡比近日先後批評奧巴馬在對待伊朗時過於軟弱,應該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格雷厄姆認為,美國總統應在「自由世界發揮領導者的作用」,而不是「跟隨其他國家」。赫卡比當地時間22日晚在肯塔基州的一次集會上更是直言不諱,稱從對伊朗大選的反應可以看出奧巴馬「比我想像的還要懦弱和消極」。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凱利22日透露,將邀請伊朗官員出席美國獨立日慶祝活動。 凱利在新聞發佈會上解釋說,美國已經做出與伊朗進行全方位接觸的「戰略決定」,「在嘗試對伊朗實施長期的孤立後,我們正在尋求一種不同以往的辦法」。目前尚不清楚伊朗政府是否接受美國的邀請。

  伊朗「政」盪 重創石油收入

  伊朗總統選舉後的政局動盪,已澆熄伊朗經濟在近期復甦的希望,尤其石油產業將面臨產量下滑和投資減少,發展陷於停滯。

  美國總統奧巴馬就任後曾對伊朗釋出善意,如果這次伊朗大選順利,伊朗總統內賈德也許能把握機會,逐漸擺脫伊朗核武計劃遭受的國際制裁,並繼續推動中國和俄羅斯石油公司投資南阿巴斯天然氣油田等計劃,以取代西方投資。

  但選舉舞弊爭議引發反對派連日示威,外國石油公司可能會採取觀望態度,讓伊朗無法取得石油出口最迫切需要的投資和技術。

  中東能源分析師齊賽克指出,伊朗強硬派政府即使能夠保住政權,今年內也得全力處理國內政局,無暇顧及經濟。

  在大選之前,伊朗經濟就已是選戰焦點,內賈德用去年上半年國際油價暴漲時增加的收入,特別照顧他的票倉選區,早為反對派所詬病。

  但隨著下半年油價重挫,伊朗的石油收入減少,用來吸引選票的救濟金計劃也難以為繼。

  伊朗擁有全球第三大原油蘊藏,但石油產量每年減少4%至8%,相當於減少每日20萬至35萬桶。國際貸幣基金(IMF)去年指出,國際油價必須維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伊朗才能免於預算赤字,這個價位遠高於其他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國家的標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