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天國是個貪婪的符號

[複製鏈接]

29

主題

165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醉求永生 發表於 2009-6-22 18: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佟平 發表於 2008-12-19 21:23:00   

0
推薦——《閑讀聖經和論語》

信奉《論語》的儒家信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通過自身的成仁、從而實現全家、全國、全天下的成仁。信奉《聖經》的基督信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進天國、得永生,其他人是死是活與他沒有關係。那麼天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

在舊約《聖經》中,猶太教創造了上帝這個神,但是卻並沒有絲毫關於天國的內容。「舊約」中出現那麼多以色列人的先知,他們都直接與上帝打交道,但是從來沒有任何關於那些先知死後會回到上帝的天國的隻字片語。每當那些先知去世的時候,「舊約」都清楚地寫到,這個人回到他的祖先那裡去了,也就是埋進了土裡。「舊約」中的上帝也並不關心人死之後的問題,只關心人死之前的世俗問題,「舊約」中的上帝對人類最大懲罰是死刑。

舊約《聖經》宣稱耶穌是舊約《聖經》中上帝之神的兒子,那麼理當繼承舊約《聖經》的宗教理論。有趣的是,信奉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基督教卻人為修改了舊約《聖經》中上帝的意願,將基督教憑空創造的一個「天國和地獄」歸到了上帝的名下。

不僅如此,新約《聖經》中新塑造的神耶穌也不再像舊約《聖經》中的神上帝那樣關心信徒的世俗利益了,一門心思鼓勵信徒怎樣在死去「進天國、得永生」。為此,也一反上帝動不動就大開殺戒的做法,增加了許多「愛、寬恕」等內容。可是也許是受上帝的壞脾氣影響太深,所以耶穌一樣忍不住會對那些懷疑他的宗教理論的人發出最不寬恕,也最不仁愛的精神恐嚇和刻毒咒罵、乃至於要讓他們死了之後還要永遠遭受地獄之火的燒烤等。

那麼耶穌創造的「天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翻遍《聖經》、讀者卻很難找到一個系統完整的相關介紹,只能看到一些關於七零八落、天一句、地一句的零散描述和形容、似是而非地構建起來一個模糊的框架。《聖經?馬太福音》通過一個宗教故事間接地介紹了什麼是天國、或者更加確切地說、是描寫了天國怎樣對待那些進入天國的人:

「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僱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

主人大清早去勞務市場聘用工人來作工,講好了是一天一錢銀子的工錢。他聘用了幾個工人來工作,然後又分別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收工前一個小時分別聘用了幾批工人,這樣一來,這幾批人當天的工作時間自然分別不同,最長的工作了一整天,最短的只工作了一個小時。晚上收工時,主人把大家召集起來發工錢,他從最遲來做工的發起,每人都發了同樣的一錢銀子的工錢。這樣那些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就向主人抱怨:

「我們整天勞苦受累,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讓他們和我們得一樣的工資?」

主人卻振振有詞地說,我跟你講好的是一錢銀子,我並沒有虧待你,至於那工作一個小時我也給那麼多錢,那是我願意,你有什麼理由眼紅?接著耶穌就說出了結論性的話:

「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馬太福音20,1~16)

仔細分析這以段進入天國的理論,總覺得有點荒唐,不但毫無道理可講,而且也公然踐踏了公平的原則。單從主人與工作一整天的工人的約定來說,主人確實沒有錯。但是主人故意對工作了一個小時和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發給同樣的工錢,則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公然踐踏了公正的原則。這實在是一種用錢在羞辱、作弄那些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的惡劣行為。難道只因為你有錢就可以如此為所欲為嗎?

在主人做了這樣的惡劣表演之後,讀者並沒有看懂為什麼那些後來只工作了一小時的工作應該得到與工作了一天的工人同樣的工資。也不明白為什麼「那後來的人要在前」有什麼道理可言。這實在讓人莫名其妙。

這樣公然踐踏公平原則的行為會產生怎樣的惡果呢?首先,有錢人可以無視公平的原則為所欲為。其次,將嚴重挫傷工人的勞動熱情,會誤導工人以為得到工錢的多少,不取決於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效果好壞,而只取決於主人的心血來潮。最後,將助長工人的懶惰心,去想方設法減少工作時間,因為反正得到的是一樣。這樣的「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的宗教理論既沒有任何說服力,也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聖經?馬太福音》還講述了另外一個關於天國的宗教故事。西庇太兒子的母親,要求耶穌讓她的兩個兒子將來在天國里坐在耶穌的左邊和右邊。耶穌問她的兒子能不能吃苦?她說能。耶穌卻說,這件事他做不了主,必須由上帝來做主。這樣的回答其實是在忽悠人,誰知耶穌的門徒們卻為此惱怒起來。耶穌就對門徒說,

「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0~27)

從這一段中我們可以看出,耶穌首先在這裡激發了門徒「想做大」的貪慾,然後指點了他們怎樣才能滿足貪慾的方式。換句話說,所謂「做別人的僕人」並不是什麼真心誠意的,而只是一種實現「願為大」私慾的手段,與中國俗話說的那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樣。由此看來,耶穌的所謂天國理論不過是一種激發信徒在死後滿足進天國、得永生的一個貪婪符號。

儒家思想認為,一個人要提高道德修養、培養仁愛精神,一定要清心寡欲、潔身自好。《論語?公冶長》寫道: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公冶長5.11』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欲則剛」,一個充滿貪婪的宗教,很難真正提高信徒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素質。與《聖經》樹立信徒「進天國、得永生」的宗教願望截然不同,《論語?公冶長》中記錄了孔子和他的***的願望: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⒌26』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來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與朋友分享我的車馬、衣服、皮袍,即使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希望不要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希望能讓老有所安、友有所信、少有所愛。」

兩相隊長孔子和耶穌的風格在我們面前鮮活起來。同時與《聖經》所宣傳的虛無縹緲的旨在滿足貪婪慾望的「天國」相比,《論語》所宣傳的追求仁愛則非常切實可行。孔子在《論語?述而》中告訴***: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⒎30』

意思是說:「仁離我們遠嗎?只要我們想仁,仁就會來。」

追求仁愛要從自身做起,只要我們有一仁之念,就能做一仁之事,就能當一仁之人,一變二、二變三、三變四地繼續持續下去,日積月累,就能成為越來越有仁愛仁德之人。這樣的仁人越多,我們的社會就越和諧。
酒精是道路真理生命,是真經。到酒館裡面,可以免痛苦,得歡樂,獲永生。

29

主題

165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8
沙發
 樓主| 醉求永生 發表於 2009-6-22 20:57 | 只看該作者
無欲則剛」,一個充滿貪婪的宗教,很難真正提高信徒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素質

老大喜歡,喝一個!
酒精是道路真理生命,是真經。到酒館裡面,可以免痛苦,得歡樂,獲永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3
sousuo 發表於 2009-6-22 2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