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自由之靈 於 2009-6-14 19:56 編輯
本來一直不想多談這個話題,看到菜板提了個頭,也實在有些忍不住了。
先撇開基督徒怎樣看64的問題。僅僅作為華人,二十年之後也是很值得認真反思討論的。
二十年前,學生們無疑是衝動的。請原諒這個用詞。畢竟當時還年幼,沒有資格像大學生那樣上街遊行,那會兒對他們只有崇拜再加崇拜的份。只是在大學校園看過幾次大字報,聽過有限的幾位大學生的豪言壯語,目睹過遊行隊伍,還有老師和家長等老一輩的言談評論等等。以下的回憶,都是基於頭腦里這樣存有的一些不連貫的片段(也沒有時間狗狗)。所以如果與某些具體事實有出入,歡迎指正。
從北大校園開始的少數人的民主沙龍,問題具體化到了「為方勵之」平反。本來一個民主的理念,變為這樣一個訴求,註定不會有太大的反響。然後是胡耀邦逝世。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胡也不是具有任何民主思想的人物,但他非程序化地被趕下總書記的職位,確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情。有些人是因為他的政績,有些人擔憂所謂的反對精神污染運動是否會對當時十分寬鬆的自由空氣帶來影響。只有少數人質疑這種非程序化本身。他的逝世,因了這麼多樣的原因,引發了民間各種形式的大型悼念。以北大為中心的民主沙龍,關注的是意識形態,精神和體制方面的變革,而不是腐化。學生們是理想的,他們嚮往的是更徹底的東西。所以可以看到, 大學生們遊行的時候, 刻意要把自己和圍觀者分開, 一方面是怕被人搗亂而受誣陷, 但另一方面也是要凸現自己理想的純粹。這和五四的時候, 工農兵學商手挽著手,一起行進的鏡頭很不一樣。然而真正喚起更多民眾各界支持的,並不是民主化, 多元化, 為誰平反這樣的口號, 卻是反腐化反官倒. 這很難說是學生們的本意。但在這一點上, 學生們發現了他們的理念和大眾關心的交集.
這之後情緒的徒然高漲, 更大程度地是因為政府的行為。尤其是當時陳希同的北京市政府, 對學生沒有進行必要的安撫, 而是以用詞強硬的社論,不實的新聞報道,對學生採取了粗暴的打壓。這引起了十分強烈的反彈。這個壓制, 可以說像是給絕大多數學生上街遊行打了一針強心劑, 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冷酷的不民主的現實,使得學生對自己的理想更為憧憬。
從這個意義上說, 六四, 在學生方面呼喚的確實是民主。這從廣場後期出現的要求多黨制,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廢除領導人終身制等等的標語, 和那個著名的美式的民主女神像可見一斑. 可以說它在民主方面的訴求,不像五四對舊中國具有啟蒙的作用,然而目標應該更為具體。但是可惜的是,學生們對民主的呼喚,現在看來,採取的恰恰不是民主的方法。比如對廣場長時間的「佔領」,甚至選擇在戈巴切夫首次訪華這一歷史時刻開始絕食,沒有顧及國家應有的禮儀,還有吾爾凱西在對話中堅持要求建立政協與學生代表定期對話等機制,等等。這些都沒有體現民主的精神:即遵守現有的遊戲規則,以及尊重他人的權利。
如果說,學生方面有錯的話,政府的錯誤是更為嚴重的。當個人,政黨,軍隊和國家成為一體的時候,很難分清作出的決定是為了何種利益。鄧小平確實不愧為一位民族英雄。如果沒有他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不會有富強的今天。我個人特別欣賞他對香港回歸的強硬態度,使得鐵娘子踉蹌大會堂階梯那一幕。呵呵。
但六四的開槍,是這位偉人的一大敗筆。對手無寸鐵,無辜的平民和學生的屠殺是不可原諒的罪惡。有人說那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其實正相反,這給長遠的安定帶來了無窮的隱患。為什麼國內對此至今還不能公開討論,就是因為它一定會直接觸及到一些根本的問題。民族英雄是偉大的,也是愛國的。但一個國家依賴於一個偉人卻是悲哀的。因為人性的弱點,偉人也有犯錯,甚至犯罪的時刻。
社會長遠的穩定,只有完善的體制和法律才能保證。
因而六四,一定會和民主二字緊密相連。無論學生們的某些舉措是多麼不「民主」。被當局殘暴地壓制的結局,更是對「不民主」會導致的極端情形的註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