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2009.06.19]

[複製鏈接]

432

主題

956

帖子

606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游雲異客 發表於 2009-6-22 08: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五 09年06月19日
  
  美海軍正追蹤朝鮮貨輪 為安理會決議實施后首次
  
  【綜合消息】據美聯社等媒體報道,美國海軍正在追蹤一艘朝鮮貨輪。兩名匿名官員18日透露了此事的細節,並稱該船可能載有武器。這是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有關制裁決議后美國首次實施此類行動。
    專家分析說,朝鮮已經宣稱如果攔截在海上的朝鮮船隻,將被視為一種戰爭行為,因此美國方面這次對該可疑船隻的追蹤,也是對朝鮮態度的一個試金石。
    匿名官員說,美國海軍正在監控這一艘船名為「江南」的朝鮮貨船,這艘船隻於17日離開朝鮮港口。
    至於該船隻所載貨物是什麼,美方還不清楚,但是美國一名官員說,該船一直在參與武器擴散的運輸活動。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匿名官員說,美國海軍正在監控這一艘船名為「江南」的朝鮮貨船,這艘船隻於17日離開朝鮮港口。至於該船隻所載貨物是什麼,美方還不清楚,但是美國一名官員說,該船一直在參與武器擴散的運輸活動。
  
  ●朝鮮貨輪到底裝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美國信用」早已如草繩穿豆腐-實在是提不起來,因此,這隻「於17日離開朝鮮港口」的朝鮮貨輪到底裝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美國官員說「該船一直在參與武器擴散的運輸活動」,因此,對照美國人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聯合國1874號決議案,美國人是可以根據決議案中的一大堆「呼籲」,對該船進行發出「呼籲」、要求進行檢查,而一旦該船所「懸掛國旗國」同意、便可「強行」登船進行「海檢」。
  
  ●「呼籲」的彈性與「強行」的剛性很不匹配
  
  顯然,這段描述很複雜:由於「呼籲」的彈性與「強行」的剛性很不匹配,因此,不論怎麼看,其「操作性」都會因「呼籲」與「強制」之間的「現實矛盾」而成為問題。
  
  ●決議案的操作性一早就注入了「某種玄機」
  
  但是,沒有辦法,在「非常非常難產」的過程中產生的這份1874號決議案,由於揉進了、也必須揉進各方「不可調和的意見(注,包括朝鮮方面的意見,這點請讀者自己體味)」,因此,不僅令決議案通過過程非常漫長與複雜,也令決議案的「核心宗旨(制裁朝鮮)」與「核心內容(如何制裁)」之間充滿了矛盾,自然而然,決議案的操作性也「註定」會因這種矛盾而很成問題,並一早就注入了「某種玄機」。
  
  ●兩個決議案之間的升級關係與兩次核試驗之間的升級關係非常類似
  
  事實上,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已經說過:針對第二次朝鮮核試驗的1874號決議案與針對第一次朝核試驗的1718號決議案,兩相比較之後,給人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三點:
  
  第一,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儘管1874號決議案較1718號決議案的某些譴責用詞更加強硬、某些制裁內容更加廣泛,但是,兩個決議案之間的升級關係與朝鮮兩次核試驗之間的升級關係非常類似:顯然,朝鮮第二次核試驗是第一次核試驗的「形式上升級(核爆炸當量上)」與「實質上的拷貝(爆炸對國際政治的衝擊力)」,而1874號決議案也是1718號決議案「形式上的升級(內容上要堅決制裁朝鮮)」與「實質上的拷貝(執行上無法落實制裁)」。
  
  ●即便是出於過往經驗,人們也有理由這樣認為
  
  第二,基於「第一」的認識,我們不難明白,除了別有用心的日本之外,由於1718號決議案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裡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相關各方的認真執行(包括美國人自己、更別提中國、俄羅斯、韓國了),因此,在1718號決議案隨著第二次核試驗而「形式上升級」至1874號決議案之後,即便是出於過往經驗,人們也有理由這樣認為:下一步自然就屬於毫無懸念的「實質上拷貝」階段了。
  
  ●由於事關全局、「有人」這次似乎想有所突破
  
  顯然,如果我們從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人要急急忙忙地跟蹤「江南號」了:非常清楚,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事關全局、「有人」這次似乎想有所突破。起碼這個姿態是擺出來了!難
  
  ●最重要、也「充滿玄機」的是第三點
  
  第三,即最重要、也「充滿玄機」的是:在「有人」因南亞方向的需要而「不再力阻」朝鮮第二次核試驗之後,在方方面面套用「處理朝鮮第一次核試驗的即有遊戲規則」去處理問題、而「有人」也再次拿到「升級版的1874號決議案」之後,是否「有人」敢於突破「即有遊戲規則」、避免落入「實質上拷貝」之俗套、而轉而尋求「實質上的突破」?
  
  ●所謂的「實質上的突破」,其實有三層意思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所謂的「實質上的突破」,其實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在於「是否有人」敢於將1874號決議案中的一大堆「呼籲性條款」硬性解讀成「強制性條款」,從而強制執行「升級版的」相關制裁內容,比如海上強制檢查朝鮮船隻;
  
  我們知道,朝核問題的「鬥爭史」已經充分地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對美國而言,從本質上講,朝核試驗、或者承認朝鮮成為擁核國家都不是最大的問題(在金融危機的強烈衝擊下,即要控制日本又要迫使日本讓步,曾經強硬無比的布希政府,最後不是差一點兒就「準備承認」朝鮮是擁核國家嗎?),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面對「由此而開始」的核擴散,即無法承受一個核武裝的日本、更無法承受一個核武裝的伊朗。
  
  ●核擴散可能導致一次海嘯式的地緣政治風暴
  
  在這裡,我們再次強調兩個觀點,那就是:一個核武裝的日本,所帶來的核衝擊波,足以將美國即有的、立足於東亞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徹底摧毀;而一個核武裝的伊朗,足以將以色列這枚「美國中東鋼釘」立刻撞離美國的全球布局,並立刻導致「整個地中海區域(歐洲、中東、非洲)上空出現一次海嘯式的地緣政治風暴,並導致中東的埃及、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等中東國家「集體申請核執照」,這還不算,由於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必然伴隨著經濟利益的重新劃分,資金流向的重新定向,而之後的美洲大陸必將是美國最後一個「排它性戰略據點」,因此,這股海嘯最後必然經太平洋、或大西洋,在加勒比海上空交匯成一股強大的政治、經濟氣旋,強烈衝擊、並撕扯「門羅主義」的底褲,而氣旋下的美洲大陸,即便出於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的考慮,突然出現一個、或者兩個核武國家、以「另立」一個政治、或者經濟「中央」,並在「中歐俄」的策應下,在南美凝結成一個政治、經濟、甚至軍事集團,與美國分庭抗禮都是很有可能的。
  
  ●中國絕不容忍的事情
  
  而對中國而言,從中國「始終用實際行動、而不僅僅是用語言」為朝鮮提供了一個「非常安全的核試驗環境」之事實去看,從北京在伊核問題中所秉持的原則態度去看,不論是朝核試驗、承認朝鮮成為核國家,還是「目睹著」日本、或者伊朗跨入核門檻,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絕不容忍美國不擇手段地、繼續其「旨在繼續掐住」中國、以至世界咽喉的全球戰略。
  
  ●所謂的「不擇手段」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所謂的「不擇手段」,指的是華盛頓正在南亞方向挑唆並支持印度、在南海方向挑唆並支持東南亞部分國家全面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
  
  顯然,作為亞洲開發銀行的第二大股東(第一是日本),美國夥同日本主導、並讓總部位於「菲律賓」的亞洲開發銀行批准了一份向印度提供29億美元的貸款項目,並將其中6000萬美元用於中印爭議地區「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水利工程的文件,正是這種「不擇手段」在南亞方向的又一具體表現形式而已。
  
  至於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外海炮製所謂「中國潛艇與美國軍艦聲納陣列相撞」事件,不過是這種「不擇手段」在南海方向的又一具體表現形式而已。
  
  ●對上述與「菲律賓」相關聯的一類「不擇手段」,北京的處理原則應該是
  
  在我們看來,這兩件事情儘管相對獨立,屬性上甚至是「一文一武」,但都非常巧合地與「菲律賓」這個國家有這樣或那樣的關聯,而「朝小野大」的菲律賓恰恰是在美國「操縱民主」的嫻熟手段之下,在南海方向、在領土爭端層面率先挑釁中國的國家。
  
  值得強調的是,只要華盛頓沒有將「肢解巴基斯坦」、「挑起克什米爾戰爭」這類的「不擇手段」由「準備實施」階段 上升至「具體實施」階段,那麼,東方評論員認為,對上述與「菲律賓」相關聯的一類「不擇手段」,北京始終把持的處理原則應該是:
  
  首先,在觀察問題時「眼睛」要死盯背後的黑手,而以「餘光」威懾台前跳動的小鬼;
  
  其次,在動手時一定要「擒賊擒王」在先,將板子直接打在美國人的身上,這既是抓住南海矛盾的根本,又是緩解南海矛盾的根本,更是威懾諸如越南、菲律賓之類「前台小鬼」的最高效手段。
  
  ●中國要務必避免陷入與台前小鬼先行交手、卻令背後黑手掌握戰略主動的被動局面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將背後的黑手「拖上前台、公開爆光、與之貼身扭打」之前,中國要務必避免陷入與台前小鬼先行交手、卻令背後黑手掌握戰略主動的被動局面。
  
  不難想像,一旦如此,美國就可以從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著手,盡情地利用這一局面,在政治上、製造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對立;在經濟上,極大地破壞中國正在力推的「東盟10+1」,極大地破壞中國正在力推的「湄公河、北部灣等區域合作」;在軍事上,讓中國威脅論「在南海方向」徹底坐實。
  
  ●美國的真正目的
  
  值得強調的是,在美國經濟「急需時間」、以繼續把持世界金融霸權、從而可以繼續依靠金融霸權、繼續推行美國既定全球戰略的大背景下,美國在南海方向的政治與軍事層面的東西都是手段,而破壞中國經濟與東亞經濟之間的「有機合作」、實質性地削弱中國的綜合實力,令巴基斯坦、緬甸之類友好的、願意以中國經濟「某種走廊」的形式實現共同發展的國家,在「認清現實」中不再將自已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命運與中國拴在一起,從而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國的對外通道,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值得警惕的局面
  
  同樣不難想像的是,為了實現上述戰略目的,美國可以趁中國對「南海小鬼」直接動手之際,在中國即便重拳打趴了越南、菲律賓等小鬼、但「短期內也根本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南海方向「脫先」、而在中國眼下必須穩住的「重中之重」南亞方向「最終落子」、從而將中國一把推入兩面、三面、甚至四面作戰(南亞、南海、東北亞、台灣(要特別警惕出現「局部台獨」的情況))的境地。
  
  ●北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讓越南、菲律賓等前台小鬼明白一個道理
  
  最後,北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讓越南、菲律賓等前台小鬼明白:既便有著「首先」與「其次」的戰略顧慮,也絕不意味著它們可以「利用中美矛盾(注意這一實質問題)」對中國的核心利益無邊際地進行挑釁。
  
  ●無論如何,中國都不能給美國從「南海脫先」輕鬆轉身至「南亞落子」的戰略機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相關警告的「最高效形式」就是以可以動用的一切手段「將背後的黑手拖上前台」,並迫使其在相關問題上「提前端出」自己的「底線」,否則,隨著南海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中美」之間在南海方向的任何軍事意外「都是可能的」,至於「軍事意外」的時間與方式我們並不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南海方向,如果一定要發生某種「實質性軍事意外」的話,那麼,中美之間的「實質性軍事意外」一定會在中國與「南海小鬼」之間發生「實質性軍事意外」之「前」發生。起碼在南海方向,無論如何,中國都不能給美國從「南海脫先」輕鬆轉身至「南亞落子」的戰略機會。
  
  ●一個沒有「東盟經濟」做戰略緩衝的中國經濟,「抗金融危機優勢」將會蕩然無存
  
  否則,一個成功破壞了東盟10+1、成功在東盟與中國之間製造敵對狀態、最終卻又能置身南海之外的美國,只需利用「私利」這塊砝碼、外加那條大多數國家篤信的「叢林法則」,將可以「非常高效地居中鼓動」歐盟、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甚至台獨勢力等,從各個層面一同撕扯陷入戰略被動的中國之利益,擠壓中國之戰略空間,並尋求「重新安排」中國在兩核問題中的角色。
  
  值得強調的是,在歐美金融危機仍然有待深化的背景下,一個沒有「東盟經濟」做戰略緩衝的中國經濟,其在時間與結構上的「抗金融危機優勢」將會蕩然無存。
  
  ●是否出現「將背後的黑手拖上前台」的動作,其實可以視作兩層信號
  
  如果我們從這一戰略層面就觀察問題,那麼,我們認為,在某個特定方向,是否出現「將背後的黑手拖上前台」的動作,可以視為中國可能與美國發生「南海實質性軍事意外」的警告信號。
  
  經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由於「歐美」、「俄美」、「日美」都有著不可調和的戰略矛盾,因此,一個與中國發生「南海實質性軍事意外」的美國,由於靠近中國大陸,其面臨的局面必然是:針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其軍事沒有勝算;針對歐日的經濟力量,其經濟上無法喘息;針對俄羅斯的順勢反擊,其在前蘇聯加盟國、甚至東歐取得的利益必須回吐;
  
  ●對美國而言,與直接引發「南亞中美實質性軍事意外」的局面非常類似
  
  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在政治、軍事、經濟層面,在歐盟、俄羅斯、日本等的戰略撕扯下,美國必然進行戰略收縮。
  
  值得強調的是,「中美」之間在「南海發生實質性軍事意外」的情況,與美國在南亞方向將「準備實施」上升至「實際實施」、從而直接引發「中美在南亞發生實質性軍事意外」的局面將非常類似。
  
  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既不認為」美國決策層認為與中國在南海方向發生軍事意外符合美國全球戰略,我們「也不認為」中國決策層認為與美國在南海方向與美國發生軍事意外符合中國的全球戰略,但我們「認為」這起碼比「中國同時陷入四面作戰的局面」要更加符合中國的全球戰略。
  
  ●為什麼「北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讓越南、菲律賓等前台小鬼明白管委會道理」
  
  顯然,在搞清楚這些之後,也就不難明白,我們為什麼認為:北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讓越南、菲律賓等前台小鬼明白:既便有著「首先」與「其次」的戰略顧慮,也絕不意味著它們可以「利用中美矛盾(注意這一實質問題)」對中國的核心利益無邊際地進行挑釁了。
  
  根據我們的觀察,從中國「主要衝著越南」在南海強勢禁漁、而越南也更多是口頭上抗議、並無實質性動作「衝撞禁漁令」的事實來看,越南決策者應該也明白:出於戰略全局考慮,雖然中國此時不願意同時重擊東盟6國以陷自己於全局被動,但在「中國不怕與背後黑手貼身肉搏,反倒是背後黑手隨時準備、也必須脫先」的大背景下,並不意味著中國不可以「專挑一個、且只挑一個跳得最高、既非常依賴中國經濟、且國內對外政策又有激烈紛爭的南海小鬼」予以重擊,以達到「殺一儆5五」、並迫使背後黑手「提前漏底」:是公開與中國為敵以至於發生「中美南海實質性軍事意外」而「無法脫先」也在所不惜?還是立刻拋棄被重擊的「南海小鬼」,以局外人的身份避免發生「中美南海實質性軍事意外」?
  
  ●「不敢下決心與中國在南海率先發生實質性軍事意外」的美國是「很難兩妥」的!
  
  在這個問題上,在中國要麼「要打就只打一個、且只打出頭小鬼的軍事準備」下,在中國要麼就直接找幕後黑手「說事兒」的軍事準備下(比如,中美在南海多次出現間諜船事件,特別是,中國海空軍近期在南海方向組織了綜合軍事演習,數十艘艦船、數百架軍機的軍事打擊能力,結合大陸的陸基軍事支撐,其「作戰目標定位」遠遠超越了東盟6國,足以打擊美國太平洋軍事力量),我們認為,一個有著廣泛全球利益需要維護,而「不敢下決心與中國在南海率先發生實質性軍事意外」的美國是「很難兩妥」的!
  
  ●美國人想在南海另找一個喬治亞、在東盟6國中再尋一個薩卡什維利,還真不容易
  
  顯然,跳得很高,但在對華、對美關係上內部爭吵不斷的越南就是一個「非常合乎條件的」標的物,而一度非常親華(菲律賓曾不顧越南的反對,率先與中國簽定「南海協議」)、現又因「朝小野大」而率先在南海挑釁中國的菲律賓,也算得上一個。

  然而,這年頭,特別是,在俄羅斯在喬治亞上演了一次「溫酒斬華雄」之後、在事前口口聲聲為喬治亞提供軍事保護華盛頓、卻至今也不能幫喬治亞討回兩塊領地、甚至還得為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的總統職位苦苦周旋的實例下,真到了關鍵時刻,美國人想在南海另找一個喬治亞、在東盟6國中再尋一個薩卡什維利,還真不容易。更別提在南亞方向了。

432

主題

956

帖子

606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6
沙發
 樓主| 游雲異客 發表於 2009-6-22 08:06 | 只看該作者
  
  ●相互間利用所謂的「深海一撞」測試著「彼此的準備與決心」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從美軍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外海「炮製」所謂「中國潛艇與美國軍艦聲納陣列相撞」事件,而中國外交部事後也公開承認「中國有潛艇在南海進行正常的訓練活動,目前沒有接到發生所述情況的報告」之「你來我往」來看,在南海方向,面對美國一手挑動的南海之爭,中國正是以「這一原則」行事的,美國也是明白這一點的,從而相互間利用所謂的「深海一撞」測試著「彼此的準備與決心」。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觀察點
  
  如果從這一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圍繞這起所謂的「深海相撞事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觀察點:
  
  第一,美軍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外海主動「炮製」(注,中國外交部並沒有明確承認是中國潛艇,但卻明確表示中國潛艇在那個方向有正常訓練)所謂「中國潛艇與美國軍艦聲納陣列相撞」事件,表面上看,其意圖在於激化南海爭端,強調中國對「參與聯合軍演東南亞6國」的軍事威脅,但真實目的在於「暗中測試」中國對南海方向的「軍事準備與決心」與「東南亞6國內部」對「中國軍事準備與決心」的真實態度;
  
  第二,美國公然組織東南亞6國進行以中國為假想敵聯合軍事演習的大背景下,中國外交部公開「確認有中國潛艇在那一方向正常訓練」意在公開強調「這一原則」;
  
  第三,中國外交部聲稱「目前沒有接到發生所述情況的報告」則在於暗示「即便這次沒有發生,但也不排除今後不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中國外交部的「方向性確認」與「暗示性確認」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中國外交部的「方向性確認」與「暗示性確認」,方方面面(美國、包括日本、韓國、歐盟、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特別是「南海小鬼」應該已經明白:在南海方向,必要時,中國準備按自己的方式去「玩真的」,「某些人」就不要指望「南海脫先、南亞落子」了,「某些人」也不要指望在各個層面去敲中國的竹杠了。
  
  可以想像的是,真到了那個時候,狠敲美國人的竹杠自然有著更大的誘惑力。特別是對與美國有著不可調和戰略矛盾的歐盟、俄羅斯而言。對急於擺脫美國控制的日本而言,恐怕更是如此。
  

  ●「南海小鬼」也是深諳其中的利害
  
  另外,東方評論員注意到,由於事發時包括「約翰•麥凱恩」號在內的美國海軍剛剛和東南亞6國舉行了聯合海上演習,這條「炮製」出來的「深海撞擊新聞」不可避免地與「東南亞6國,特別是菲律賓」的安全利益扯上了關係。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從菲律賓軍方在第一時間內就以「菲律賓不具備反潛能力,事發海域並非菲律賓領海,不清楚事實為何」的「明確態度」、將自己與「撞擊事件」完全撇清、從而保持一種超然立場的事實來看,除了「中美」之外,菲律賓之類的、本就打算「兩邊漁利」的「南海小鬼」也是深諳其中的利害。
  

  ●讓東盟6國覺得「是時候、有本錢進行兩邊漁利」的原因
  
  事實上,我們今天之所以將南海問題放在朝核話題中進行展開討論,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既:讓東盟6國覺得「是時候、有本錢進行兩邊漁利」的原因中,除了主權、利益之爭外,還恰恰與韓國政府對外政策的急轉相關。
  
  顯然,由於李明博上台後,一改盧武鉉政府藉助中國以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的朝核政策,一改盧武鉉政府在中美之間大體保持平衡的外交政策,再加上「朝鮮民族主義」對「沒有建立東北亞集體安全機制(由中美俄日共同提供)」就立刻進行經濟改革的後果有著某種擔心,在缺乏平衡力量下,或擔心朝鮮經濟運行日後完全依賴中國、或者擔心經改后的朝鮮政治也完全受到中國的完全支配,因此,中國寄予厚望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是遲遲無法「實質性地啟動」,而中亞經濟一體化(上合框架內)又因俄羅斯的因素也遲遲無法「實質性的啟動」,再加上金融危機的因素,如此一來,「東盟10+1」、及東盟10+1框架內的湄公河區域合作、北部灣經濟合作,在中國抗金融危機的經濟布局中就顯得更加吃重,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除了美國的挑唆之外,這是東盟6國敢於在這個時候拿領土問題公開挑釁中國的重要原因。
  
  ●在李明博政府決心充當「亞洲領導者」戰略構想的背後
  
  另外,在李明博政府決心充當「亞洲領導者」戰略構想的背後,是繼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失敗之後,第四個出頭協助美國組織「亞洲版北約」的一整套計劃,其戰略矛頭直指中國,意在借美國之力遏制中國、又借組織之力限制日本、並寄希望於這種模式維護韓國的利益、支持韓國的野心,充當所謂的「亞洲領導者」。
  
  ●南海方向突然間「風起雲湧」的「理論基礎」
  
  值得強調的是,「李明博版的小泉路線(在經濟上借重中國之需,在政治與軍事上配合美國遏制中國)」也為東盟中的某些國家(比如越南)提供了一個戰略思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恐怕才是南海方向突然間「風起雲湧」的「理論基礎」。
  
  ●從朝鮮半島著手,從打擊韓國李明博政府「現行政治與經濟政策」的層次著手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除了「直接呼應」南亞方向的戰略需要之外,北京眼下要想緩和南海方向的局勢,恐怕也得從朝鮮半島著手,從打擊韓國李明博政府「現行政治與經濟政策」的層次著手。
  
  ●朝鮮「及時進行二次核試」及「二次核試後續發展」的「玄機」之所在!
  
  值得強調的是,站在北京的立場上看,這種綜合性戰略需要,相當程度上與朝鮮的戰略需要重合(朝鮮既想獲得核武國家地位以保持政治上的相對獨立,又想將「對朝鮮經濟相對獨立」最為有利的陽光政策擠回來),恐怕就是朝鮮「及時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及「朝鮮第二次核試驗後續發展」的「玄機」之所在!
  
  至於朝鮮何以「及時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給出了大量討論紀要,在此不再重複!至於「朝鮮第二次核試驗後續發展」的「玄機」之所在,我們只想強調兩點:
  
  第一,也就是在之前點評中,我們曾經強調一種可能性,既:如果華盛頓在朝鮮第二次核試驗的衝擊下,在南亞方向即不將所謂的「準備實施」提升為「具體實施」,但又不肯中止所謂的「準備實施」,從而即不進行戰略冒險但又不肯對巴基斯坦撤去全部的壓力,那麼,順著「朝鮮民族主義」的情緒,為了儘快打破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僵局,在取得第二次核試驗的數據,擁有對韓核威懾之後,在三八線附近製造「擦槍走火」、從而強烈衝擊韓國那並不強壯、且正受到「兩岸三通」全面衝擊的經濟,強烈撕扯韓版「小泉路線」的可能性就會大增,直到李明博政府徹底低頭為止;
  
  第二,事實上,從朝鮮11日要求韓方將開城工業園朝鮮工人的工資和土地租金分別上調至300美元和5億美元,從而分別將「當前的工資標準和已繳納的土地租金提高4倍和31倍」,而韓國在第一時間裡並不敢就此全面退出開城工業區的情況來看,李明博政府恐怕已經感覺到了這一威脅。 儘管韓國軍方表現得極其強硬,說是面對朝鮮的軍事挑釁,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回擊!可問題是,一個靠別人提供軍事保護、甚至不敢自己指揮自己軍隊的政府,真有什麼風吹草動,有什麼值得強硬的?別人信嗎?別的不說,看看嘴硬的李明博政府,在開城工業區的工資現租金問題上,這頓竹杠讓人敲得,那真叫個慘!事實上,在朝核第二次核試驗「後續發展」的問題上,李明博的「底」已經泄了!
  
  繼續這個討論之前,我們再來閱讀一則新聞。


  美稱巴基斯坦打擊塔利班或無益美在阿行動
  
  【綜合消息】據媒體報道,美國官員和專家6月18日表示,雖然巴基斯坦政府軍近期對其境內塔利班的圍剿贏得了美國政府的稱讚,不過這一清剿行動可能不會為美軍在阿富汗的行動帶來任何益處。
  據法國媒體報道,美國官員和分析人士認為,巴基斯坦沒有把目標鎖定在美國主要敵人即在巴阿邊境的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領導人,而是將打擊目標僅限定於巴境內的塔利班武裝。美國官員指出,近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區針對塔利班的軍事打擊行動,並沒有阻止塔利班武裝分子從巴基斯坦逃入到阿富汗境內。
  美方分析人士認為,巴基斯坦並不願打擊阿富汗塔利班,因為在巴基斯坦看來,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可以遏制其主要對手印度在阿富汗的影響。
  據悉,巴基斯坦軍方目前集中打擊巴境內塔利班頭目馬蘇德及其組織成員。據悉,在近兩年裡,馬蘇德領導的塔利班武裝分子已經不斷發動襲擊,導致近2000人死亡。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巴基斯坦沒有把目標鎖定在美國主要敵人即在巴阿邊境的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領導人,而是將打擊目標僅限定於巴境內的塔利班武裝。美國官員指出,近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區針對塔利班的軍事打擊行動,並沒有阻止塔利班武裝分子從巴基斯坦逃入到阿富汗境內。
  
  
  ●巴基斯坦已初步實現了我們之前一再強調的一個設想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這段文字,我們不難感覺到,巴基斯坦已初步實現了我們之前一再強調的一個設想: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與阿富汗之間建立一條軍事隔離帶,並將「軍事隔離帶」內的為數眾多「背景複雜」的極端組織「趕進特定方向(阿富汗方向,及印控克什米爾方向」,讓其主人「分頭認領」。
  
  ●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與阿富汗之間的「軍事隔離帶」已接近於完工
  
  顯然,在中國的堅決支持、大力援助下(大家不要將眼光僅盯在兩批、分別為100萬美元、6000萬人民幣的有限經濟援助上),通過巴基斯坦軍隊的持續打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與阿富汗之間的「軍事隔離帶」已接近於完工。
  
  這樣,我們再去觀察,美國在日本、韓國、及東盟部分國家的配合下,操縱亞洲開發銀行「噁心中國」的舉動,也就有種「會心一笑」的衝動。
  
  非常清楚,在朝鮮二次核試的衝擊下,儘管美國人在那裡大聲嚷嚷,但南亞局勢大體平穩;儘管美國人在那裡公布了「深海一撞」,但南海方向也是波瀾不驚,這樣一來,就近期而言,朝核二次核試的後續發展就剩下了兩個觀察方向。
  
  一個是因選舉問題而出現混亂的伊朗方向,再一個,就是38線以南方向。
  
  ●內賈德為了迅速擺脫危機,很可能採用「跨進核門檻」的方式來立刻達到目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伊核方向的所謂「實質性突破」,在於「是否有人」將「朝核試驗最新數據」向中東方向進行「輸送」,不要忘記了,就如我們之前所說,在伊朗國內政治局勢因選舉結果而出現混亂的時候,在「歐美」中「有人(主要是歐盟)」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的時候,也「有人(主要是美國)」覺得這個機會中也隱藏有巨大的風險,那就是:假如伊朗國內亂局進一步惡化,任何人都能想得到的是,明確得到伊朗最高精神領袖支持的內賈德政府,為了迅速擺脫危機,很可能採用「跨進核門檻」的方式來立刻達到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內賈德政府在「中歐俄」中「任意兩家」的默認下決定這樣做,那麼,對美國人而言,麻煩在於:美國所做出的、也必須做出的任何強硬反應--不論是全面制裁、還是軍事威脅、甚至是軍事打擊,都將立刻成為內賈德政府迅速團結伊朗各個派別、迅速平息伊朗國內政治紛爭的最好工具。
  
  ●在我們針對伊朗選舉而進行的一系列討論中,有一種可能性我們一直沒有排除
  
  真實的情況是,由於巴基斯坦安全問題激化在先、朝核問題激化在後,而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本可以獨立發展的伊核問題與朝核問題,近期明顯紐結於巴基斯坦核問題(美國公開威脅要接管巴基斯坦核武器)「這個戰略要點」上了,因此,基於上述原理,在我們針對伊朗選舉而進行的一系列討論中,有一種可能性我們一直沒有排除,那就是:「伊朗選舉亂局」在某種角度上,可能是一「程序式的局面」。當然,是否如此,還須繼續觀察。而一旦如此,儘管是招險棋,但對伊朗國家利益而言,一旦走成功,其收益將極其巨大,將立刻扭轉伊朗所面對的國際處境。
  
  因此,站在伊朗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有條件許可,又有精密的計劃,這種風險是值得冒的。
  
  ●奧巴馬政府,明顯處於兩難的境地
  
  只是值得強調的是,從「歐美」對伊朗國內混亂局勢所采公開態度的「微妙區別(對伊朗亂局,歐盟明顯較美國強硬、且高調得多)」中,我們就不難看出來,即想利用伊朗國內亂局漁利、又害怕內賈德政府以「核」為手段迅速擺脫危機、而顯然保持低調的奧巴馬政府,明顯處於兩難的境地。
  
  ●我們不難看清,在朝鮮核試驗衝擊波的巨大衝擊下,到底是誰在那兒瑟瑟發抖!


  事實上,從奧巴馬政府對待伊朗政治亂局所持有的「總體低調」,特別是,在希拉里的「不論是誰當選,美國都準備與伊朗繼續打交道」的政策聲明中,我們也不難看清,在朝鮮核試驗衝擊波的巨大衝擊下,到底是誰在那兒瑟瑟發抖!
  
  根據我們的觀察,歐盟對伊朗選舉亂局所持的高調與強硬,一方面是歐盟徹底看清楚了華盛頓的兩難,另一方面,是準備利用華盛頓的兩難心態、一方面用自己的高調與強硬迫使美國人不能過於低調,一方面,還要利用伊朗政府將矛頭直指華盛頓的有利形勢,不論是真還是假,都得讓華盛頓將「伊朗亂局推波助瀾者」的帽子「戴實」,利用伊朗內部政治局勢可能失控、朝核問題正在如火如荼、導致內賈德政府極可能進行「核冒險」以迅速擺脫危機的可能性,順勢在「金融話語權」的問題拿奧巴馬政府一把。
  
  我們注意到,最新消息是,歐盟中的三架馬車,已經就建立一個「跨歐洲區域的國際金融監管架構」達成了共識,毫無疑問,這個架構的重點監管對象就是美國資本。這個架構的重要使命就是爭奪國際金融監督權。
  
  ●鑒別「兩份決議案」是否有本質區別的「標準」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美國軍艦(該軍艦正是美軍聲稱發生「深海一撞」的那艘)不顧傷損、從日本基地出發,親自跟蹤自朝鮮港口出發的「江南號」的情況來看,已經以報復心態強硬參加美國主導之「防擴散體系」的韓國,儘管自己靠得最近,但終究沒敢立刻履行「義務」,日本人也沒敢輕舉妄動,而是由「正忙著在南海挑事的美國軍艦」一手代勞了。
  
  這樣,由於朝鮮與美國實際上已經回到「朝鮮戰爭狀態」,因此,美國人「是否敢違背聯合國相關決議案」、在取得船隻「所掛國旗國」充許之前(這是不太可能的),就以「掌門」的身份強行登船海檢,這必將給自己帶來極大的被動,作為報復,朝鮮很可能應「日本之需」向日本方向進行「彈彈結合」的試驗,並立刻掀起日本社會對核武器的大討論。
  因此,好不容易拿到了決議案的華盛頓,能否有本事讓韓國、特別是日本擔任「海檢」工作,並「成功做成先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鑒別「兩份決議案」是否有本質區別的「唯一標準」。
  但在我們看來,這種可能性不大。
  
  
  ●李明博政府沒有信心在朝鮮「極可能進行的軍事騷擾下」繼續強硬下去
  
  從韓國總統李明博急忙訪問美國、索要核保護傘,既要求美國儘快批准「韓美自由貿易法案」、還要求美國向韓國汽車業更大限度開放市場,未了,面對朝鮮方面的狠敲竹杠,仍然願意「再談開城工業區」的情況來看,如果奧巴馬政府不能在經濟上完全彌補關閉開城工業區對韓國經濟所帶來的巨大損失,那麼,即便是美國提供了一頂核保護傘,李明博政府也沒有信心在朝鮮「極可能進行的軍事騷擾下」繼續強硬下去,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是,目前美國汽車業整體上已正處於破產保護期,而李明博的要求,特別是有關汽車業的要求,自然受到了美國內部的強烈不滿;
  
  第二點是,即便奧巴馬政府頂住國內壓力,更在限度地向韓國開放汽車市場,可是,作為韓國汽車業的另一大市場,中國卻可能隨時動用經濟政策、立刻抵消掉韓國汽車業從美國爭取的經濟好處。
  
  
  顯然,汽車業不過是韓國經濟困難的一個方面,因此,作為朝核試驗第二個後續發展方向,核衝擊之下的李明博,即便能夠做到小心翼翼、盡量不去刺激已經核武在手的朝鮮,盡量全力避免投資資金與商業機會在軍事威脅下大量流出,但是,如果朝鮮的目的沒有達到(重走陽光路線),其日子一樣會很難熬。而一旦如此,不僅朝鮮的目的達到了,中國的「東北亞目的(相對南亞目的而言)」也就達到了。
  
  
  ●在南亞破局問題上,華盛頓的總體表現似乎「只有決心而沒有信心」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朝鮮雙方而言,這是一場「棋還未下、勝負已判」的棋局。而一旦李明博在重壓之下徹底低頭,起碼在南海方向,也就到了風平浪靜的時候了。
  
  而從美國在伊朗亂局之時所表現出的「非常謹慎」來看,華盛頓在南亞破局問題上的總體表現,給人的感覺就是:似乎「只有決心而沒有信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3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6-22 11:11 | 只看該作者
這位評論員的評論還挺有水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2 11:25 | 只看該作者
常看東方評論員文章, 他的分析常常和其他人的角度不同...很深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4: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