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石首事件再談網路民意表達

[複製鏈接]

53

主題

70

帖子

4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清風楊柳 發表於 2009-6-22 1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網路的廣泛傳播下,杭州飆車案、羅彩霞事件、鄧玉嬌刺官事件等,近來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點話題。網路民意表達,已經成為一股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有著強大背景命案的石首事件中,相關人員說這是一起群體性事件,消息傳播將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在此試問一句:引起群體性事件的根源是什麼呢?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應該說,網路民意表達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數網民希望通過表達和參與,讓政府部門了解民情民意,推動公職人員改進工作,督促問題和事件的公正解決。
  不過,由於網路和網民的局限性,也會產生消極影響。例如,容易強化「仇官」、「仇富」心理,扭曲政府形象,影響政府權威,引發和擴大群體性事件。再如,可能對事件處理特別是司法審理形成干擾,對當事人的正當權利造成損害,損害程序正義和社會法治,等等。因此,網路民意表達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利於改進政府工作,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也會給政府權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網路民意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群體利益訴求,為公共決策的價值取捨、利弊權衡提供重要依據。但在承認這一現實的同時,也要對網路民意表達的實效性作出客觀判斷。
  首先,對網路民意表達群體的影響力應有一個客觀認識。網民雖然人數眾多,但只是公民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有調查顯示,我國現有1.23億網民,其中20%以上的習慣參與論壇討論。也就是說,網民佔全國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不到,且習慣參與網路民意表達的更不到全國人口的2%。因此,在重視網民意見的同時,也要注重「沉默的大多數」的觀點。
  其次,對網路民意表達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應有一個客觀認識。網路民意表達之所以受到重視,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社會上某些人群的訴求。他們所代表的可能只是整個社會中部分人、部分群體的意見和看法。
  此外,對於網路民意表達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應有一個客觀認識。網路民意是現實生活中部分民眾的看法、意見、建議的綜合反映,它對政治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影響日趨重要。政府部門在進行決策時,必須對此予以注意。但是,這個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遠離決策層,他們的有些意見和觀點雖然不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也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的情緒宣洩。因而,只能將他們的意見作為決策參考,不能完全依賴網路民意。
  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普及,網路民意表達會越來越影響社會輿論的走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5: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