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香港:像一個性感得火辣的少婦

[複製鏈接]

864

主題

2331

帖子

161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靈犀 發表於 2004-8-28 0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斷弋
  
  香港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我更願意用艷麗來形容。是的,猶如一個妖艷的貴婦,漂亮得無可挑剔,風情萬種,讓人按捺不住。

按捺不住的,是想花錢的衝動,是享受的期望。面對於這樣一個性感得火辣的城市,若將之當做人文課題,自然有點煞風景。然而,城市畢竟不是美女,何況,在其艷麗的外表下,香港還含有特別的人文意義。


1.匆忙的原因

對於漂亮的事物,不妨從它的美麗談起。

或痴迷於太平山、淺水灣、尖沙咀、中環,跑馬地,或驚奇玻璃幕牆裡光怪陸離的商業繁華,或讚歎鬱郁濃陰下公園綠地的精緻漂亮。遊走一圈,你便會明白,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香港。

香港的個性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她商業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受寵。香港人常自嘲為 「經濟動物」,對於政治,往往刻意淡漠,惟恐避而不及。這種「政治冷感」的心態,說到底無非是當年殖民統治下,當個人經濟利益與群體民族情緒衝突時,一種消極保護自我的精明與圓滑罷了。這種世故,使得香港人從文化本義上失去了根源,在精神道義上迷失了自我,困苦了百年,尷尬了百年。

香港的現代歷史,正是源於百年前一場令國人痛心的鴉片戰爭。面對今日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香港,很容易給人一個假象,那就是香港今日的繁榮,好像得益於百年來的英國殖民。這樣的論調,或明或暗,曾頑強地存活了很長時間。

這種可憐又可悲的「殖民情結」,是一種比奴性更可怕的精神副產品。因為這種情結是於自信建立在別家文明的基礎之上。當年,不是有人叫囂中國應該再被殖民一百年么?這論調不但可悲,而且是可怕的無知。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的發展繁榮,永遠不可能被不平等地依附在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情緒或施捨之上。就如大家的丫頭,因為有幾分姿色,受些主子的恩寵,又多賞給些殘羹冷炙,就忘乎所以,飄飄然,還以為她過得好,吃得好,並得出結論,要吃好飯,惟一途徑就是做奴才。

性格上呈排斥性和自大性的香港人,無非是著急,是刻意要與落伍和貧窮劃清界線。有許多人討厭香港人,便在於這種群體的自得。

香港人有著一種獨特的韌性和天生的投機才能。港人善於鑽營,勇於冒險,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縱觀香港那些榜上有名的大富豪,在其資本積累或擴張上,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大手筆。

香港人會做大,愛做大,敢做大。海洋公園,要造世界最大的,寶蓮寺的青銅佛,也要是世界第一。便是那啟德機場,也榮列世界三甲。這種性格特點,放在大老闆身上,是魄力,而放在平民身上,局限於能力和資本,最後竟萎縮衰變成「好賭」的品性。

香港是一個流民的世界,缺乏穩定性的根基,他們的骨子裡,不可避免流淌著「冒險」的不安分因素。

香港賭風之盛,賭氣之烈,我們可以從香港電影里清晰地感覺出來。而普通民眾的麻風牌風更是源遠流長,長盛不衰。在香港,可以玩老虎機,摸六和彩,也可以賭馬賭狗賭車賭球,時下,不是有人呼籲把「足球賭博合法化」,據說有利管理,增加政府稅收云云,調查表明,「持贊成的民眾較多」,這也算是「群眾的呼聲」,港府言稱搜集民意,再作決定。從這個事件可窺一斑,賭在香港民眾心裡的地位與價值。

香港是個移民的城市。在移民當中,一部分人是最有錢的,一部分是最沒錢的。於是,這個世界有著明顯的兩面性,一面是紙醉金迷的上層人生活,一面是小混混的刀風劍雨生活。自然,時代變了,經過幾十年的整合,階層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有錢沒錢的界線還是格外分明。於是,這個世界便在現實中割裂開來,有錢人上太平山,住淺水灣,沒錢人,就只好住格子籠了。然而,在精神上,卻有一種東西又把兩者統一起來,那就是錢。大家都在想辦法賺錢,賺大錢。

於是,你會發現,這個城市,永遠都是那樣來來往往,匆匆忙忙。





2.文快如風

香港的艷麗,反映在文化上,便是文化事件上那層濃濃的商業口紅。

眾所周知,香港有「亞洲盛事之都」的稱譽,亞洲藝術節、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藝穗節等等,在國際上也都有一定名氣。但如你所知,這些節日的舉辦,更多的是側重其商業和旅遊的經濟價值。正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可算一點不假。而香港的文人,也未能免俗。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香港文人能量大,愛折騰,多是商文兩不誤。金庸,不但武俠小說寫得好,同時也是個非常成功的報人和企業家。其他文人也多如此,常兼有各類商界職務,或策劃,或董事,或自理公司,或獨創報刊。便是獨立些,專一點的,也多是受聘各大報刊的專欄作家。商界有商界的規矩,上了套的文人,自然無法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冷冰冰的商業契約,如緊箍咒一般,像催命符一樣,不但限制了作家創作的自由,也稀釋了文人斗量的才情。大多香港文章,給人的明顯感覺就是「水」得很,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當然,沙漠里偶見綠洲,香港也有文人,近年來單從香港移居到海外的,就有二百多名。香港文人普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多產,美其名曰「文快如風」。自然,商業背景下的文人,多以「煮字謀稻梁」,實在不容易。

香港還有個藝術發展局,對於文化事件及個人,多持鼓勵態度,每年都有相當數目的贊助。實事求是地講,香港舉辦的「純文化」活動,絕不比內地差。平心而論,香港也有不少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的作家。然而,香港缺少一種大氣、持久、濃郁的文化氛圍,難以形成特定的人文精神凝結。於是,香港的文學,香港的文人,只好在商業的喧鬧和擺弄中,或安逸現狀,或疲命生計,不可能「十年磨一劍」,不可能 「兩句三年得」。若要如此,沒有精神支撐,沒有低線保障的香港文人,只會被這「低效率」困死在體面的西服底下。

生存壓力的相對緊張,人文精神的自我迷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作的嚴謹和摯誠態度。或切點風乾的鄉愁,伴些莫名的洋字,沏一杯怪味的文化奶茶,或拾些難考的牙慧,抓把另類的典故,熬一鍋混雜的精神稀粥,描描情緒,湊湊字數,多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3.暖暖的感動

談及香港,不能不說香港的流行文化。

記得有人諷刺過香港只有娛樂沒有文化,這隻能代表某些學院派的看法罷了。娛樂永遠都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時下,娛樂文化成了人類精神大餐的主要支柱,這是沒辦法的事。

一直以來,香港人偏愛肚子甚於腦子。香港是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在此彙集。香港電影就有許多以飲食為主題的,如《滿漢全席》、《食神》、《飲食男女》等。看過這些電影的人,無不驚嘆港人在飲食研究上所下的工夫,普通百姓論及飲食也是頭頭是道。

舒服了肚子自然容易忘記腦子。對於精神的饑渴,港人多是馬虎應付,以快餐填之,滿足於一時的感官刺激。持贊成態度的人說,快節奏的生活、壓力巨大的競爭,人的精神緊張,容易疲憊,尋求一些刺激,放鬆、解放自己,又有何不可?

然而,放鬆其實有更多的選擇。文化的營養愈是不良,精神的代謝功能愈容易損傷。於是,吃慣「文化流食」的紅男綠女,便沉浸在搞笑、性感、暴力、恐怖甚至變態的喧鬧和刺激里,豪門的明爭暗鬥,黑幫的腥風血雨,打打殺殺,倒也圖個感官享受、大腦休眠兩不誤。

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電影。這個命題的反命題也成立。譬如說香港的 Cult Film,據說在港內港外都很有市場。雖然我們不必把它提升到國格或民族尊嚴上來,國外有人需要這樣有異國情調的刺激,從人性的角度講,從商業的角度看,都不難理解,只是需要明示一點,那就是,這些電影並不代表香港的全部。

平心而論,香港的電影還算爭氣。近年來,一些演員、導演,紛紛到好萊塢謀求更大的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杰、楊紫瓊、吳宇森、徐克、袁和平等,都幹得不錯。自然,他們多是以「打」著名,西方觀眾也多是痴迷他們神奇的身段和手法,影響畢竟有限。欲求文化意義上的更深層面的擴展,香港藝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香港的文化事件中,明星是非常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香港群體人格的構架,多是以明星的人格魅力為基石構建的,並且,相當一部分是由演藝明星通過電影角色或個人行為來詮釋、完成這種精神傳播的,如李小龍的俠義和自強、周潤發的瀟灑與大氣、成龍的勇敢與勤奮、劉德華的精明與小心等。他們不但塑造了鮮明的銀幕形象,釋放出耀眼的個性魅力,通過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加上星迷推波助瀾的追捧,某種流行文化特定的精神導向,便「潤人細無聲」了。影視中,李小龍、周潤發的「俠義」,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忠誠」,現實中影人邵逸夫捐巨款興教育的「善」,劉德華勸導影迷學習的「愛」,在無形中都彰顯了娛樂之外的精神力量。在緊要關頭,那些藝人,常以文藝的形式匯聚香港人文的力量,對於這種東西,不要總以「作秀」一言蔽之,相信藝人的真誠,來一點兒暖暖的感動,不是很好嗎?

談及香港的氣質,我們不能不提到梁朝偉。他的憂鬱氣質絕對不屬於香港,但卻是香港一直心馳神往的。這源於香港人的「舊上海情結」。香港人歷來對上海抱有莫大的好感,惟一有自家人的感覺的便只有上海人。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把這種情緒以一種桔黃色的記憶呈現在亦真亦幻的夢境里。這部影片的最大成功並不在故事本身,也不在結構手法,而是在情緒的演繹上――舊上海的情緒演繹。這種情緒,在於精緻,在於冷艷,在於文雅,在於感傷。聽聽舊上海的歌曲,翻翻舊上海的故事,你會恍然大悟。對於舊上海的電影解構,王家衛無疑是相當成功的,他觸動了香港人那根微妙的神經。惟一可與之相比的,便是《紅玫瑰與白玫瑰》。自然,後者的故事要比前者更成功,更有韻味。《花樣年華》雖沒有後勁,但顏色更加誘人,更有情調。相比之下,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雖然氣勢宏大,卻無法讓人喜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雖然香港的娛樂文化非常發達,但缺乏一種原創性的精神氣質,缺乏一種文化嫁接的精巧技藝。其文化作品,無論音樂、影視,模仿的痕迹都非常明顯。香港的文化品位不高、口碑差,也源於此。如何學習,如何創新,香港似乎更應該向日本、韓國學習。要學得精髓,掌握方法,走出簡單模仿的窠臼,拒絕單純抄襲的誘惑,那麼,香港的流行文化將更漂亮,走得更遠。

娛樂再繁榮,影視再發達,也只是現代文化的一方面。欲求承載一個宏大的國際都市,這些還遠遠不夠。當然,城市文化的特色,也不需要面面俱到。香港的娛樂文化,潛力最大,也最適合香港的個性。我們不需要重造,或只需要校正一下航向,也許很快就會走進一片新天地。否則,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瞎轉悠,是不會有多大出息的。

4.知足常樂

在一種狀態下呆久了,便會麻木,不正常變成了正常。港人雖有這樣那樣的牢騷,但大致還滿意時下「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狀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自我感覺一直良好的香港,繼續張揚著它的繁華,沉迷於它的風情。

竊喜物慾的自由,惰於精神的自醒,加上政治穩定,經濟富足,使得港人更容易在「知足常樂」的精神自得中,在花色豐富、營養單調的文化快餐里滿意地過活。人生萬象,萬象人生,就這樣循環於簡單甚至有些枯燥的命運軌跡上。外人眼裡的水晶球世界,也有些滑稽地凝滯於嘈雜的喧鬧之中,缺乏厚重的人文鋪墊,罕有大氣的精神導向。香港,只能有些無奈、有點不甘地陷在物慾的泥潭裡。

生活在繼續,香港也在前進。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在成功地豎起現代文明的路牌、驕傲地開啟一扇面向世界的東方之窗后,面對新形勢、新局面,無論商業還是文化,都迫切需要更深意義上的突破。不談其他亞洲三小龍的重新崛起,不談東亞其他城市的暗自較勁,單單一個「野心勃勃」的上海,已讓香港感到逼人的壓力。香港欲求維持城市的榮譽和地位,就必須奮起,從更深廣的層次、更精確的視角來審視自我,突破自我,重新塑造一種更別緻、更大氣的城市文明。只有精神內核得以改善,人文精神得以雄起,一個嶄新的香港才會在痛苦和自醒中蛻變。

畢竟,商業的口紅,縱是艷麗無比,也終有褪色的一天。

愛上香港的理由

「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而是永遠與時俱進,永遠用世界上最新、最美的事物來裝點自己、更新自己。這就是香港這個活力之都的原動力,永遠不會枯竭的無窮動力。」

「香港的政治很自由,回歸之後沒有改變,市民沒有因為政局的變化而擔心生活,因為有《基本法》,一切都享有高度的自主。同時,香港的稅制健全,稅率低,這也是吸引人之處。住了這麼多年,香港實在迷人,我只會更愛香港。」

「交通便捷,亂中有序。」

「香港人的不拘小節和勇往直前的蠻勁是這個地方獨有的。拼搏是香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紐約只有西方文化,東京只有東方文化,而香港東西文化交匯,這是真正的優勢所在,香港人有中國人的傳統,又接受了西式教育,可以真正掌握東西方文化。」

「在這麼小的一個地方,卻有無數的大事發生。過去的20年,香港經歷了暴動、銀行擠兌等許多大事,很刺激。這是香港的獨特之處。」

青年參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