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北戰場上 林彪打敗蔣介石麾下所有名將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7-21 1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打敗蔣介石麾下所有名將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加強東北地區黨的領導,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彭真、羅榮桓、陳雲、高崗為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六一六決定賦予林彪東北地區最高指揮者的權力,使他在東北地區的地位和聲望無人可以與之匹敵。

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6月初,鐵嶺以北、長春以南,中長路兩側分散孤立的敵人據點已被肅清,四平市已完全孤立。前線部隊指揮員判斷四平守敵只有18000人,建議攻取四平。林彪早有此意,他立即批准了這一建議。6月14日,前線部隊發起總攻,歷時15天,將四平守軍壓縮至市東北一隅。這時,情報查明,四平守敵實際為34000人,且有空投接濟,彈藥尤足,而瀋陽、長春兩個方向的敵軍共計十個師的兵力已出動增援。聯軍攻擊部隊遂於6月30日撤圍。

又是一次得不償失的進攻。此次戰鬥殲敵17000人,聯軍自己傷亡13000人。對於作戰失利的原因,除情報不明外,從總指揮部的角度來說,主要是決策輕率,林彪、羅榮桓對此承擔了責任。

1947年9月至11月,林彪又指揮發起了「秋季攻勢」,殲敵69800人,攻克城市15座,擴大解放區面積38000平方公里,又一次打到四平前沿。迫使敵軍龜縮於北自吉林、長春,南至鞍山、營口,東至撫順,西到阜新、錦州這樣一個狹小的區域內。

隨後,林彪挾「秋季攻勢」的餘威,又發動了「冬季攻勢」。在持續90天的作戰中,東北民主聯軍沿四平至大石橋的中長路和山海關至瀋陽的北寧線展開攻勢,一舉攻克敵軍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四平和其他18座中小城市,殲敵156000人,使敵軍龜縮到長春、瀋陽、錦州這三座孤城中。

在東北戰場上,林彪打敗了蔣介石麾下的所有名將。白山黑水,竟成了這些享譽中外的軍事家身敗名裂的滑鐵盧。蔣介石無奈,只好再次走馬換將,祭出了最後一張王牌———衛立煌。

衛立煌把林彪稱為「靈狐」,深知林彪是個戰術大師,精諳聲東擊西、圍點打援之術,於是決定採取按兵不動的戰略原則,對一些外圍據點被吃掉很少去救援,成天忙於整補訓練、修築工事之類的事。

蔣介石對於衛立煌的戰法十分惱火,稱為「烏龜戰法」。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將圍困在東北的60萬部隊解救入關。這些部隊大部分是由美國人精心裝備起來的器械最新的精銳部隊,是他的主要本錢。蔣介石的計劃是逐次撤退,即由瀋陽出兵遼西,把瀋陽的主力部隊撤到錦州,然後再由錦州退入關內。此計遭到衛立煌的反對,「這樣不行。林彪是打運動戰的行家,他慣用的方法就是『圍點打援』,如果我們的主力由瀋陽遠出錦州,正好循著共軍遼北、遼西根據地的邊沿,林彪可能早就埋伏好了部隊,等著國軍上套。

何況我們還要經過三條大河———遼河、大凌河和繞陽河,大部隊又帶著重武器和很多輜重,有被節節截斷、分別包圍、各個擊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只有堅守瀋陽,等待部隊整補完畢才能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打通沈錦路。」在東北的國民黨將領們都認為衛立煌的看法符合實際,擁戴他採取烏龜戰法,得縮頭處且縮頭。

在衛立煌與蔣介石頂牛時,林彪也與毛澤東在戰略方向上發生了深刻的分歧。毛澤東從全局出發,敏銳地把著了國共戰爭的走向,提出將蔣軍封閉在東北包餃子的宏大構想。他明確指示東北我軍主力應迅速南下北寧線,攻克錦州,搶佔這一戰略制高點。當時,林彪統率的軍隊超過百萬,而他的對手衛立煌所轄東北戰場的國軍各部合計已不足60萬。

奇怪的是,這位在「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中兇猛如虎、威武如獅的悍將在即將打響的遼瀋戰役中,卻顯得過分小心,猶豫不決。

林彪的這一生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沙發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21 23:06 | 只看該作者
不能說衛立煌被林彪打敗,他們是一夥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3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21 23:15 | 只看該作者
老蔣和老毛爭東北是老蔣的一著臭棋,東北一敗,老蔣的敗局也已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9: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