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勞動力廉價實為中國經濟最大軟肋

[複製鏈接]

164

主題

335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靈之窗 發表於 2009-6-1 0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央行最近發布的《2008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關於東莞農民工真實生態的一些調查數據,非常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

  長期以來,談起「中國製造」的比較優勢,「勞動力廉價」常常被「美化」。這兩年在談起中小企業困境的時候,很多人都把《勞動法》諸多規定的嚴厲、導致中小企業人力成本增加視為罪魁禍首。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特殊背景下,一些企業家、學者、人大代表甚至將中小企業暫緩實施《勞動合同法》作為「脫困」的路徑選擇。

  拋開最低工資本身的是非不論,央行調查報告的數據告訴我們,依靠勞動力低廉的成本優勢的「中國模式」雖然創造了經濟奇迹,但這種模式顯然建立在「利潤擠壓工資」的畸形分配的基礎上,由於收入太低導致居民購買力低下,從而導致消費不振。在外需旺盛的情況下,這種分配的弊端不太顯性,但當外需大幅度下滑的時候,通過「擠壓居民工資創造競爭優勢」的模式必然導致所謂的「產能過剩」———國內居民在勞動報酬沒有正常增長的情況下,不可能產生與經濟增長正相關的消費能力。

  因此,勞動力廉價與其說是「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毋寧說是中國經濟的最大軟肋。幾個簡單數字可一目了然地說明此問題:一是改革30年,GDP的年均增速遠遠高於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二是1997年~2007年,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從53.4%降至39.74%,資本收入佔比持續上升,企業營業盈餘佔GDP的比重從21.23%升至31.29%;三、從小時最低工資看,我國平均是0.2美元,而歐美等國是25到30美元。如果我們再把央行報告中農民工工資年均增長不足5%考慮在內,中國消費不足的癥結不言自明。

  很顯然,解決的關鍵就是提高勞動報酬,提升居民的購買力,而非相反。

  將中小企業的困境歸結於勞動者最低工資的提高,不僅荒謬,而且不人性。按照「庫茨涅茨曲線」,在經濟發展到某一個點,一定會有一個跳躍,這個跳躍首先就表現在對勞工的保護上,只有完成了這個跳躍,我們的社會才會前進一大步。如果我們把「中國製造」的前途寄托在壓縮勞動者的生存權利上,則永遠走不出不得不依賴出口的周期律和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需要的是理順扭曲的分配製度,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從整個經濟循環的周期而論,如果居民消費能力高,企業的利潤沒有過度壓榨工人的收入,即使面臨外在的危機,中小企業也不會像今天如此不堪一擊。因此,不是因為工資高而導致中小企業的困境,而恰恰是工資太低才導致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內需無法激活。不到1000元的工資,高達500多元的基本支出,最低工資標準已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根本沒有下降的空間。如果我們再在政策上不改弦更張,以犧牲勞動者的公平收入,換取一時的經濟復甦,喪失的恐怕不僅是未來社會進步的道德基礎,還會喪失社會賴以進步的理念和法治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