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四書格言》前言

[複製鏈接]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xixing 發表於 2009-6-2 0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lixixing 於 2009-6-2 07:06 編輯

中國傳統格言系列


儒家四書格言百則


前言


    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際,郭沫若曾寫過一篇寓言性短篇小說《馬克思進文廟》(1926年1月版《洪水》第一卷第七期),虛擬馬克思與孔夫子之間的對話,幽默反映了當時的文化人對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之間異同的初步認識。毛澤東提出的「洋為中用,古為今用」(1964年2月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生的一封信上所作的批示),我認為,至今對中國繼承傳統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仍有著指導性的意義。鄧小平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絕不是政治上的馬列毛,經濟上歐美日的簡單相加。它有兩個基本含義:一、中國的社會主義,必須符合中國國情。二、既然是中國式的,也暗示著,任何國家都應該搞符合其自身國情的建設。當然別的國家也可以借鑒中國好的經驗,如同中國借鑒別國好的經驗一樣。現在中國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仍至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可以在詮釋中國的傳統理念時,對這一符合當代世界潮流的正確方針進行宣揚,但不能把這一方針誤解為對傳統理念的簡單繼承。
    比如: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宋范仲淹(989-1052)《岳陽樓記》里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對孟子這種理念的繼承和發展。《中青在線》網上刊登了安徽考生(2001-07-24 15:57:41)的作文(http://edu.cyol.com/content/2001-07/24/content_21948.htm)的文章,說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這兩句話閃耀著理想的光輝,跳動著民族的脈搏,孕育著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幼芽。」我很欣賞這篇文章的文采和思想。但是,說范仲淹的名句「孕育著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幼芽」,就不太妥當了。
    學界公認,對於古代文化思想的繼承,應該是批判性的繼承,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是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卻往往因政治上的原因,有著不同的標準。我覺得「批判」火藥味濃,建議用借鑒性的繼承。「洋為中用」,是借鑒性的學習外國好到東西,「古為今用」,是借鑒性的繼承中國自身傳統中好的東西。
    中華書局的一位朋友,和我談過組稿《中國傳統格言系列》的中英文叢書,以向世界各國的朋友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事。他約我寫《儒家四書格言百則》。通過再次細細地通讀四書的中英文本,我確實感到,四書里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地方。同時在文字方面也有許多工作要做。另外在在目錄排列上,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孔孟的書,都按其篇章的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的,各篇章節也往往是羅列許多格言性的熟語。如論語第一章的篇名《學而》是:「學而時習之」的前兩個字。而第一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按今天科目的分類標準,應分為:
    1. 學習;2. 社交;3.品行。
    然而,我們顯然不能這麼做。有些朋友,為了使這一節文字的含義符合今天的行文邏輯,就說:有朋自遠方來是來討論學問的,人不知而不慍,也是指別人不知道其學問如何而言。這顯然是削足適履的解釋,不僅和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和現代對這段話的運用也大相徑庭。遠的不說,就說前幾年,台灣的在野黨領袖到大陸訪問。中共領導人會見他們時,就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談話的開場白,既親切,又雅緻。這怕不能說他們是來討論學問的吧?
    所以,分類也只能粗而不能細。好在本叢書是格言性的,每段文字都自有啟迪讀者的獨特含義。本書盡量選於今借鑒性教強的章節,準確解釋文意,並進行有趣的發揮。英文翻譯也要做到信、達、雅。
    說到英語翻譯,我覺得,由於古今漢語的差別和中英語言的不同,對中國上古的某些論理性的專有名詞,特別是《四書五經》中所常提到的仁、義、禮、信、德、道、忠、孝等單音詞,乃至君子、天下、中庸、以及官名、君主的稱呼、謚號等,歷來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本書力爭在準確反映中文原意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建立起一個較為合理的辭彙體系。
                                                                        李西興  2007年元月26日於北京
Li Xixin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7: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