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告別「流民造反循環」的魔咒

[複製鏈接]

1344

主題

1773

帖子

115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aiji 發表於 2009-6-2 2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十年砍柴

流民是執政者的軟肋  
  主持人:畫面中哀鴻遍野、流離失所的流民景象,正是畫家蔣兆和先生的長卷《流民圖》,這幅創作於1942至1943年間,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敵占區流民現象。成為「為民寫真」的現實主義傑作。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副流民圖,也是十分有名的,那就是引發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宋代流民圖。  
  畫家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是十分的有名。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幅很有名的流民圖的故事,就是並且這個故事直接導致了王安石被罷相的事件。講的是北宋一個小官吏鄭霞,他繪製了一幅流民圖給當朝的皇帝,那這幅圖畫講的主要就是由於王安石變法導致大旱,只要王安石的相被罷免的話,老天就會下雨。這幅畫畫得如此之感人,讓兩位太后都落了淚,並且讓神宗皇帝,最終把王安石的相給罷了,我們且不說這幅圖裡面所包含的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爭鬥,我們單就這個事件本身來說,它是不是反映了當時流民在整個社會當中的一個什麼地位,以及當權者對於流民,是採取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十年砍柴:你這個例子舉的就非常有意思,就是宋代其實是在我們古代,就是帝制時代,算是流民比較少的,像在晉朝,晉惠帝的時候,那時候由於八王之亂,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死很多人,然後晉惠帝說了一句話,就是沒有飯吃,何不食肉糜,就是用肉丁和粥熬在一起,當然這個人有點傻乎乎的,有點弱智。
  
  其實大多數執政者,他雖然有信息的隔斷,有官方單方面的瞞他,官員就是報喜不報憂,但是他們對有一根弦是綳得非常緊,就是流民這根弦。所以呢,你剛才舉那個例子,為什麼能夠把神宗皇帝,以及太后打動呢,就是他打的是軟肋上。
 
  主持人:他們對於流民的這種恐懼心理。  
  
  十年砍柴:對。 
  
  主持人:這讓我想起了黃遠生的一段話,黃遠生他曾經說過,中國千百年來的政治,其實就是流民政治,您是怎麼理解他這句話的?
  
  十年砍柴:我覺得中國政治就是看兩端,就是一高一低,高一個是宮廷政治,就是我們看的權謀,怎麼篡位,另一個其實是流民政治,其實這個是廟堂到江湖,從宮廷到流民,實際上它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往往是流民引發朝代更替,最後坐江山的未必是流民。  
  
  主持人:其實可能很多觀眾朋友,對於我們流民的這個詞,相對比較陌生的,能不能把流民這個詞,很簡單地給我們定義一下,它都包括哪幾部分人。 
  
  流民屬於哪些人群
  
  十年砍柴:流民是一般的說來應該說是在農業社會的,在這個大背景下的一個詞,也就是說,他離開他生存的,原來的熟悉的社會環境,比如離開他的宗族,離開他的土地,又沒有正當的職業,這樣的人,就叫流民,那麼這樣的流民呢,的人他可能就是落草為寇了,有的人可能就是當乞丐了,有的人就是飢一頓飽一頓,或者打打零工,這些人都算流民。
  
  孟子對戰國時期的農民生活水平做過一個總估計:「樂歲(好年景)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那麼「凶年不免於死亡」,怎麼辦呢?只有逃荒。可以說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都是在逃荒中求生存,再者就是揭竿而起作為對當朝者的反抗。秦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農民運動。漢有張角黃巾軍起義,西晉李特流民起義,唐末黃巢起義,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等等數不勝數。
  
  不管新王朝的統治者是農民領袖,還是舊朝官僚,或外來少數民族政權,但在改朝換代中,起重要作用的都是流民。無流民起事,基本上就不會有社會危機,中國幾千年來王朝的更替都沒有走出這樣一個循環。 
  
  主持人:歷代歷朝這樣一個政權的更迭,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死循環,那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現象發生?
  
  
  十年砍柴:就是說在整個農業社會裡,在工業化社會,工商社會沒有到來,工業化革命沒有到來之前,其實這個循環是,是打不破的。
  
  (導視:20世紀上半葉,毛澤東、蔣介石在研究、反思明末農民戰爭的過程中,聯繫其所處的背景,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結論。毛澤東站在農民的立場,肯定了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並從其失敗中找出現代中國革命應吸取的一些經驗教訓。而蔣介石則站在明王朝的立場,指斥農民戰爭,並從明滅亡中得出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刻,要「攘外必先安內 」的結論。 無論其農民戰爭的英雄與成敗,只有迫於生計的農民才會淪陷於戰爭。在歷史上有災荒又有「流民圖」,情況還不算太壞;有災荒而無「流民圖」,那也許才是最可怕的。) 
  
  孟子與梁惠王的治災之見
  
  十年砍柴:在當時的條件下,孟子這句話,他是見梁惠王的時候說的,就是講,講仁義。那梁惠王就說要講王霸之道,怎麼稱霸。其實在這個對話的時候,關於流民他們有個一段很精彩的對話,他(梁惠王)說你看,我是盡心儘力了,河內凶移粟於河內,移民於河東,反之亦然。就是說,這個冬天如果鬧災荒了,我就把糧食移到那邊去,把那裡面一部分人移出來。實際上就是講到一個救災措施,儘可能不產生流民。
  
  主持人:這也是他抑制流民的一個辦法。就是南荒北調,北荒南調。  
  十年砍柴:對對。孟子講起這樣做的還不夠,所以他得有一套很長很長的討論,他講的那個現實就是說,農民風調雨順,然後可能還就吃個肚飽,如果要是不是風調雨順,可能就是死填溝壑是吧,這個實際上就是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就是幾個原因,一個是當時的生產力確實很低,就是土地所承載的能力有限。
  
   主持人:承載量有限。  
  
  十年砍柴:對,有限,第二個就是他的這個制度決定的,它就是一個死結,它就是一個循環,就是說一場戰爭,這個人口從原來的六七千萬,一下變成一千多萬,這一下子這個問題就開始解決了,因為一千多萬,土地很廣,地可以拋荒,所以王朝只要,不要太壞,朝廷稍微休養生息,生機就起來了。
    
  主持人:對,那個時候人還比較少,所以說流民現象其實也不是特別的嚴重。
    
  周而復始的流民造反循環
  
  十年砍柴:對,那麼到了末期,發展到後來呢,他就還是那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就是農耕方式,人口繁衍,承載不了,然後呢,另一方面政治又開始腐敗,這樣的話,就是苛捐雜稅是越來越多,但是土地承載的能力是越來越有限,這樣的話,肯定有一部分的人,他是找不到出路,就必然會產生流民。再來一場戰爭,最後王朝更迭,最後人口又銳減,又開始下一個循環。
  主持人:王學泰老師對於這個流民曾經用兩個詞來形容,一個詞就是朴刀桿棒,一個詞就是發跡變泰。其實無外乎就是兩個意思,那第一個朴刀桿棒意思就是說,流民他們是無視於社會的主流秩序的,他們崇尚暴力,崇尚槍杆子下出政權,那麼另外一個詞發跡變泰,其實就反映了這個流民的一個終極目標。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我要發達,我能夠變得富有,不管我通過什麼方式。
  十年砍柴:基本是這樣的,就是拿朴刀,造反,從這個原始積累的階段,到最後變泰,就是,就是把腳上的泥洗乾淨,進城。是吧。王學泰老師這八個字已經說得很精到了。然後中間是有一個,有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呢,是有的人走過去了,有的人沒有走過去,比如說陳勝吳廣就沒有走過去,劉邦朱元璋就走過去了,是這個瓶頸突破了。
  (導視:明太祖朱元璋,作為一個由底層社會打拚出來的開國皇帝,他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奪取天下的謀略,給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給後人增添了幾分演繹。流民出身的朱元璋親眼目睹了不少百姓起義和軍民混戰,作為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從他給後世留下的關於他的活動與言論的資料中,我們發現,對於「從亂」朱元璋總結了兩個原因,一是「首亂」者的引導,他認為在這些「亂雄」的帶動下,即使是非常老實的平民百姓,也都聞風而起;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官逼民反。因此朱元璋也多次警告人們不要「首亂」,就是不要帶頭鬧事。這在《大誥三編》多有記載。)
    
   主持人:朱元璋,他是作為一個,一旦飛上枝頭變鳳凰,從流民英雄變為皇帝這樣一個領袖人物,那麼他當上皇帝之後,他對於流民採取的是一種什麼態度?對於那些從亂者,他又採取的是一種什麼態度?
  歷朝帝王對底層的了解最深不過朱元璋
    
  十年砍柴:這個在所有的統治者裡面,就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包括跟朱元璋出身差不多的劉邦在內,沒有一個人對中國的這個底層政治,底層社會的了解,尤其對流民的了解,超過朱元璋,因為朱元璋他實在太了解中國了,他跟劉邦他還有點一樣,因為劉邦他,雖然也不治產業,但是好歹當過亭長,當過一個村幹部,是吧
    
  主持人:而他就是放牛娃出身。
    
  十年砍柴:家裡的父母兄弟全部餓死,他只能去當和尚,,那是在元末,整個這個最慘最慘的時候。他只有去當和尚,才有飯吃,然後當和尚的時候,受這個師父的欺負,要他去化緣,然後他就遍走淮河兩岸,就在這個過程中,在當這個遊方和尚的時候,他認清了整個社會的底層社會。
  主持人:其實他是一個官逼民反的非常典型的例子。
  
  十年砍柴:是,這時候就知道,這個機會來了,就是說,這個我可以把話再說長一點,就是說,那個時候就是元末是一個流民大起義的時代,紅巾軍的領袖,包括彭和尚,包括很多很多的人,基本上是流民領袖,但是,其中最有才的就是朱元璋,他幾乎每一步,他都走對了,有的人太早要走,被淘汰了,有的人太晚了,就其實跟炒股一樣,有的人入股市入得太早。
    
  主持人:運氣也不錯。
    
  十年砍柴:那個錢沒掙夠,有的人入得太晚,股票往下跌了,套牢了,他在最恰當的時候,進股市,拋售,拋那個,就買股票,最後,然後再變現,他是做得非常非常好的,所以呢,當他成功以後,當了那個皇帝,定都南京的時候,還有一個故事。就是他有一天在宮裡獨自走,走著走著,在殿里看看這看看那,然後志得意滿他就說,當年我就想混口飯吃,沒想到我能夠混到這個樣子。正好那個樑上有個工人在做事,他以為他一個人,他就敢說,不然在群臣面前,他要顯示一個君王的威儀,一看那個樑上正好有一個木匠在幹活了,他就生氣了,要聽到了以後,那多丟人啊,然後他就喊,那個木匠呢,一句話也不理,就裝聾,裝聾作啞。然後好不容易把他拽下來,他在那兒就裝聾,他一想,這個木匠是個聾子,沒聽到我這句話,所以就饒了他的命。
    
  保甲連坐制度預防流民造反
    
  十年砍柴:就講這個流民的領袖,那麼他出來以後,因為他了解流民,所以他就所有的政策,實際上都是針對如何讓農民不要脫離土地,脫離你的那個宗族,脫離你那個家庭變流民的,所以他這個保甲制,連坐制,你一個人犯事,其他的鄰居要連坐,鄰居有點什麼問題,你要舉報,如此禁止遊民的存在,遊民就是流民,遊手好閒的。就是所有人一定要找個事給你做,然後呢,哪怕醫生這種,還有那個算命先生,這樣的特殊職業,他得走城串戶的,也得給你規定一個地盤,你不能跨界。
  主持人:對,他採取的是一種,我覺得嚴酷的,甚至嚴密到一針一線的那種。
    
  十年砍柴:對,如此嚴密的戶口制度是他開始的,包括他造魚鱗冊,造黃冊,把土地也丈量了,人也全部登記好了,就是說,你這個人,你只要在這個世上幾十年,什麼活動,官府要知道,要控制。
  
  主持人:那你認為,他的這種做法,在客觀上,起到了抑制流民,促進社會穩定的這種效果了嗎?
    
  十年砍柴:就是說在前幾代皇帝,確實做到了,但他的代價很大,就是他這種治理,就是說,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它就是說,它以犧牲那個生產力為代價,就是說,不要人員流動。
    
  主持人:他重農輕商。
    
  十年砍柴:因為商人有流動性。你要重視商業,就要做到兩點,一個是人員流動,一個是資本流動,是吧,錢流動和人流動。他現在他就怕這兩個流動,所以呢,他要抑制商人,他確實起到這個作用,但是呢,這樣的話,生產力不發達,生產力不發達以後,那麼當人口增加的時候,就解決不了這些人的就業問題,那麼這樣的堵到了後期,就完蛋了。你看明朝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就是說,哪個皇帝比較柔弱一點,不理事,比如說仁宗或者什麼的,不管事,反而這個經濟發展得很好,像江南一帶,商品經濟發展得非常,非常非常活躍,包括辦廠的,織布的,他就是江南形成了一種自發程序。
    有些地方,比如說像陝西,它就是一個很貧瘠的地方,它也不可能像江蘇浙江那樣,有那個發展商品經濟的條件,如果一碰到飢荒,政府他又不作為,它這個行政的鏈條,就在最低端它生鏽了,那麼它出來這個亂子,誰都控制不了,因為已經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強人了,這個明朝的亡,就是亡於流民,就是他們的開國皇帝,一開始就是要防流民,但是明帝國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流民帝國。這真是歷史的弔詭。
  
  主持人:其實就是說,朱元璋他實行這個抑制流民的政策,它的副作用可能就是,在之後抑制了這個生產力的發展。
    
  十年砍柴:對,就是跟大禹治水,跟他父親鯀治水的差別一樣,一個是疏導,一個是堵,堵就是第一代,第二代起作用,包括後來的朱棣,那都是強人,而且很敬業,就是每天批奏摺要批到晚上一兩點鐘,睡上四個小時又起來批,那是可以做到的,是吧。這完全是靠個人,而且還要有個條件,底下當官的,別太貪。
  (導視:自秦始皇到清朝滅亡,在漫漫兩千多年中,中國都是實行君主專制主義集權體制,國家的權力歸於皇帝,皇權至高無上。經過漢、唐、宋、元以來的不斷完善,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明代,皇權進一步強化。大凡中國歷代的鼎盛時期,都是在朝廷輕徭薄賦,鄉間依靠鄉紳、書生進行自治,商品經濟適當流通中繁榮起來的。但專制的農業帝國,很難有自我控制成本的意識,到了後期官僚層無限膨脹,吏治腐敗,盤剝農民變得毫無節制,象徵皇權的物質基礎——人戶和田土,此刻成了農民身上最殘酷的枷鎖,不堪忍受的農民紛紛逃離土地,成為不可控制的流民。而當流民已經大規模逃離所在的村、鄉和宗族,那麼離王朝覆亡就不遠了。)
  主持人: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許多史學家都把明朝,這個明末的時候,流民四起的原因歸結為土地兼并,我知道您本人對這個說法,並不是很贊同。
    
  十年砍柴:我覺得還是政治腐敗,就是官吏壓榨老百姓太厲害,其實土地兼并,是一個很正常的社會發展趨勢,剛開始的時候,王朝剛建立,它均田,大部分田都是沒有主人的,分給你,到後來的時候,他就會可能流動,可能會交易,其實朱元璋他看到這點,他是特別不希望這種土地兼并。
  主持人:土地兼并的。
    
  十年砍柴:統治者知道,一個人幾畝地吊著你,你就不能造反。
  
  主持人:這個時候,他採取的其實抑制兼并的一種,一種政策。
    
  古時土地兼并是統治者不能左右的
  
    十年砍柴:對,但是有一點,這種兼并是統治者所不能左右的,就是為什麼呢?稅賦越來越重,那麼人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少,這個時候種地就沒有好處了。就是那麼他寧願把土地給別人,土地給別人,如果一個大家族,比如當官的,他擁有幾千畝地,他就會有效益,這叫規模效益,其實跟現在一樣。所以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就是明朝最後面兩個皇帝,江南就有一個順口溜,叫做田昔為富之基,今為累之首。連累的累,田地現在變成了這個連累的累的首了,那我還要這個田幹什麼,所以很多人都拋荒,逃走,或者把地挂名掛在那個大地主,大官僚的那個名下。
  
  主持人:說到流民,我們也會想到,和我們一衣帶水的另外一個國家,就是日本,那麼在日本,它可以說,也是在某一段時間之內,基本上社會上是盛傳著一種流民勢力,只不過在日本,他們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日本浪人。但是,他們在他們並沒有對全國的政權造成了威脅,那為什麼在日本,同樣在日本,會出現這樣一種完全相反的情況呢
  
  
  十年砍柴:我曾經關注過日本的戰國時代,就是幕府時代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形態,他們也有很多浪人,也有很多沒活乾的,下層武士,也不幹活,但是他有兩點跟中國完全不一樣,第一就是他的民間的自治機構,比我們要強,第二點就是說,他們的大名即諸侯基本上是割據,就是說,中央的權力在幕府,在將軍那兒,但是別看日本那麼小,他全國那麼幾十個諸侯國,大名,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但名義上,還得聽這個將軍的。這樣的社會,可能哪一個地方,可個大名不行,引起流民造反,但是它不可能引起全國的騷動。
    
  主持人:他們把多餘的勁,放在別的國家身上,沒放在自己國家身上。
  十年砍柴:對,他們本國的資源也少,不像中國資源那麼多,這些浪人都到中國沿海去搶中國人了。
   主持人:那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說日本在,他實行了明治維新之後,他是建了全國的這個工商業化,那自此,流民階層徹底消失,那在這方面,對於中國來說,有沒有什麼借鑒的意義?
  
  十年砍柴:其實你要想流民完全消失,如果你這個社會不變革,不從一個農業社會,變成一個工商業社會,不從一個臣民社會,變成一個公民社會,不從一個權力壟斷,專制的社會,變成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流民引起社會動亂的循環就永遠打不破。
    日本社會完成了兩步走
  
    我們就說明治維新,開始它是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到了明治維新,工廠越來越多,商業很發達,很多人就去了,江戶,去了橫濱,大阪,去幹活了。但從明治維新,到二戰這段時間,只完成了一半,哪一半呢?就是他的工商業發達了,但是他的政治制度還是,還沒有完全變成一個民主憲政社會,他是一個軍國主義,那麼他當然就是出現了那些社會矛盾的時候,他的剩餘勞動力沒處用的時候,他肯定就是要爭奪生存空間,就是覬覦中國的東北,覬覦朝鮮,覬覦中國的大陸,是吧,他就這麼做。到後來,二戰以後,他失敗了,在美國的這個監管下,他出台了和平憲法,建立了一種憲政制體制,它就第二步完成了,也就是說經濟的形態變成工商社會,政治的形態變成一個憲政的,法制的一個社會。
    
  主持人:包括我們看現在中國,由於經濟危機,中國也導致了一些農民工失業,那今天為了解決中國大陸農民工失業問題,中國政府可以說也是絞盡腦汁,包括在前不久,全國政協召開的提案辦理協商會上,一個關注的重點就是將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作為一個關注的重點,那麼您認為,這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民工的失業問題嗎?
  
    農民工返鄉創業並不合理
    十年砍柴:我覺得這個提法,那個主觀願望是非常好的,要農民工有事做,但是,返鄉創業這四個字,是不是一定要落在返鄉兩個字上,是值得商榷,一個農民,他要變成一個市民,變成一個產業工人,變成一個第三產業的一個從業者,他需要很多條件,不僅僅是他的個人能力。不可能因為一培訓,他就可以創業,給他一個啟動資金,他就回到他老家,就能開一個商店,開一個工廠,沒有那麼簡單的。因為一個產業的發展,它是要經過很複雜的,要經過多少年的一個積累。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就是,要有長遠眼光,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他現在失業了,那要他返城,給他弄個啟動資金,他去做點小買賣。就能解決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那麼長遠眼光呢,就是制度上,要做一些改革,我覺得就是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讓農民能夠比較容易地流動,不能因為戶籍,讓城鎮人和農村人,中間有一條界限。還有一個呢,現在也應開始在搞,就是農民的土地所有權要有保障,農民的土地權利,怎麼轉為一種資本權利,可以用土地來抵押,進行投資,現在很多學者也在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然後呢,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輔之以社會保險制度,現在政府有這個錢。包括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農民的醫療問題再跟上。我覺得憑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積累的這些財富,積累的這些綜合國力,是可以解決的。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告別流民的這個歷史循環,不是不可能的。
  

                                           文章來源:陽光衛視
清貧仍能讓我自得其樂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09-6-3 08:39 | 只看該作者
人挪活,樹挪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8: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