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提一下,「關關雎鳩」的「雎」,又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之雎,也讀「ju」。但是,在一本《史記》的英文選譯本【李西興按:Records of the Historian,written by Szuma Chien (韋氏拼音),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香港商務出版社),1974】里,卻被錯誤地音譯為FAN SUI。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
慶長本標記云:雎,七餘反。蓋騶誕生音。中井積德曰:范雎之雎,音且(ju第一聲),文叢且,非從目。張文虎曰:雎字,宋本,毛本作雎,《漢書•人表》同。他本,雎、睢雜出。黃刊姚本《戰國策》作雎,《通鑒集覽》音雖。案《武梁祠堂畫像》有范且。錢氏跋尾云:戰國秦漢人,多以且為名。讀子餘切。如穰且(讀ju,下同),豫且,夏無且,龍且皆是。且旁或加隹【李西興按;音zhui(第一聲),鳥的總名,不是佳麗的佳】,如范雎,唐雎,文殊而音不殊也。然則作睢【李西興按;古地名「睢陽」(即今河南商丘)之「睢」讀sui(第一聲)】者誤。
在中國傳統文化熱的今天,由於古裝影視節目的興起和中華大文庫外文翻譯工程的啟動,很需要注意古代文獻中文字的讀音和意思的準確性。吃不準的字詞,就查查參考書,或請教一些專家學者。古人的啟蒙教育,要求學童跟隨老師誦讀文章,和今天人們學外語一樣。可是現在的中小學校里,學習科目繁多,不可能要求學生誦讀很多古文。而電視上的影視節目,在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影響極大。如果在影視里常發生讀錯字的事,勢必帶來不良後果。中外文翻譯工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特別是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橋樑。然而現在翻譯界的通病,是重視外語水平而輕視中文基礎。我上面所舉的例子,不過是大師們【李西興按: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即《史記》,書名按《太史公書》翻譯,我很贊同)的翻譯者楊憲益老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女士,均是我非常敬仰的翻譯界前輩。我前年回國探親,在北京還專程去拜訪過楊先生】的盲點而已。
近年來,我常讀些翻譯自英文的流行小說,發現文字不通順的地方,觸目可見。漢譯英方面的謬誤,則更是不勝枚舉。筆者懇切希望,網友們能就此掀起討論,共同在維護中國語言文字的音義準確性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