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該如何教孩子「道歉」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5-18 2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兩天,我的朋友剛被幼兒園老師「請」過去,當然是因為她兒子小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次,小恆拿著一根木棒和小朋友興緻勃勃地打鬧,老師看到了,大概是出於擔心,於是嚴厲地沒收了木棒。小恆很委屈地站在哪裡。老師說,你可以去玩其他玩具。小恆說,那我騎自行車!老師說,可以。

  接著小恆就去騎自行車,可是自行車當時正被一個小女孩騎著。小恆上去二話不說一把把小女孩推了下來。老師看了個滿眼,馬上把小恆叫下來,說:你應該給小女孩道歉。小恆很不情願地背對著小女孩說:對不起。老師說:你應該真誠的道歉。小恆說:我道歉了。老師說:你是道歉了,但不夠真誠。你應該正對著她,看著她的眼睛道歉。小恆照做了,老師說:你的道歉還是不真誠,你必須真誠的道歉。

  小恆回家后,一臉困惑的問:媽媽,什麼是真誠的道歉?媽媽想了好幾圈,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於是就來問我。

  我說:「真誠」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過於抽象了。「真誠的道歉」前提是孩子真的感到歉意,而不在於「背對著別人」還是「看著別人的眼睛」,「真誠」不是形式,是真實歉疚之情的自然流露。倘若,沒有歉意,任何形式和語氣的道歉都是不真誠的。

  問題是,當時的情境下,孩子是有情緒在的,他正在為自己的木棒被老師沒收而「委屈」,或許在他看來「這沒必要也不公平」,或許他正介意「老師對他的態度」。這種情緒被忽略,孩子可能會產生「怨氣」,這種情緒下,他很難去顧及別人的感受,於是當他發現自己想玩的自行車又被別人佔住的時候,他遷怒於人——把那個小女孩粗魯的推了下車。而這時候,他再次被老師批評並要求向小女孩「真誠道歉」……

  這件事給我很多感觸:

  其一,我們應該慎用批評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失當行為並不是犯錯或者惡意;

  其二,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帶情緒的行為和平時的行為是有不同的,不可等同看待,如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處理,事情也很難得到滿意的處理;

  其三,孩子接納、梳理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通常是很弱的,這需要我們的接納和幫助。就這個情境而言,我們應當幫助孩子分清自己的委屈和遷怒;

  其四,對於小孩子來講,具體的事情及其結果通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從中感到了什麼和學到了什麼。

  孩子在這個事情當中,是否感到了大人對自己的關心——「大人們在意我的感受嗎」,這影響到孩子如何構建建和別人的關係,這包括對別人的信任感和情感上的親密;

  是否感到大人對自己的理解——「大人們明白我的感受嗎」,如果孩子能得到理解,就會更願意去傾聽,如果孩子不被理解,他就會努力去表達和強調自己的感受,或者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

  是否感到大人對自己的尊重——「他們重視我的想法和需要嗎」,如果孩子感到了被尊重,他就更容易去尊重別人,同時也更容易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因為別人尊重自己意味著自己值得尊重。

  是否有效的應對了問題——「我該怎麼辦」,孩子需要一點點學習處理各種問題,但只有孩子的情緒被關注、理解和尊重的時候,他才能面對問題,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孩子就會陷於自己的情緒之中。在這個具體事例中,情緒妨礙了孩子面對問題,因為他自己還在委屈之中,他怎麼可能去體察別人的感受呢?如果不能體察到小女孩子的無辜和自己的遷怒,又怎麼可能產生歉意呢?如果沒有歉意,又何談真誠的道歉呢?在老師強大的要求之下,他只不過迫於壓力讓老師滿意而已。

  假如我們能了解到這些,這就可以成為一個機會,孩子可以藉此感到關心、理解和尊重,學習分辨兩種情緒,體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是這樣,任何一個衝突,不管大還是小,人們既可以遭受挫折甚至留下陰影,也可以獲得通常無法獲得成長。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1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