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資「偷學」中國中藥核心技術 日本滲透情況最嚴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經濟參考報          2009年5月9日

很多人用「神奇」來形容中藥炮製技術,經過炮製,有毒植物就能夠入葯。例如烏頭,它有較強的毒性,但是經過中醫藥工的處理,卻成為溫經散寒的良藥,在治療許多疾病時都有「出神入化」的功效。炮製技術被認為是中醫藥的核心技術,也是我國中醫獨有的傳統技能,掌握它就等於掌握中醫藥市場。

張世臣是中國中藥協會飲片分會會長,他準備馬上對國內涉及炮製技術的企業進行調研,因為他得知,這項技術有泄密的危險。「許多國外企業違規涉足中藥炮製環節,這在業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炮製技術被國外企業盯上

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製技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已80歲高齡的專家,經常受邀去國外講學,「常常碰到國外學者或者製藥企業的研發人員企圖了解詳細的中藥炮製方法,詢問其中的細節,而我總是含糊帶過。」這位專家被業內視為中藥炮製方面的國寶,他說,好多國家都已經盯上了我國的炮製技術。

為什麼把炮製技術稱為中醫藥的核心技術?這位專家說,炮製技術是製備優質中藥飲片的傳統製藥技術,經過炮製可以讓中藥材減毒增效,保證用藥安全,「並不是採挖出來的藥材就能直接入葯,只有經過炮製技術才能成為中藥材使用。」中藥飲片的炮製技術是中藥的核心,「飲片完了,中藥也就完了。」這位專家說。

許多國家都生長有中藥材,但只因缺少炮製技術而無法開發利用。近些年,他們認識到這方面的限制,並且看到了西醫西藥不僅對很多疾病束手無策,還對人體有危害,從而掉頭髮展中醫藥。他們把目標鎖定在了中藥炮製技術上,而其中滲透最為嚴重的,就是和我國文化一脈相承的日本。

日本本地醫藥被稱為漢方葯,發源於秦漢時期從我國傳入的中醫藥。明治維新時期,由於日本全面引進西方醫學體系,漢方醫藥在日本幾乎滅絕。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們意識到西醫的局限,才又開始發展漢方醫藥。日本是除中國外研究應用中藥歷史最久、範圍最廣、水平較高、從業人數最多的國家。

這位業內專家介紹,漢方葯與中藥最大的不同就是漢方葯不懂炮製。日本走的是按照西醫思路提取藥物的方法,因缺少炮製技術,使日本當地生長的中藥材白白浪費掉。但是,他們逐漸明白只有經過炮製、按照中醫理論配製的葯才能治病,所以日本力求在中國的經營涉足生產環節,學習炮製技術。以此擴大日本「中藥」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

國外企業通過在中國建飲片廠「偷學」炮製技術

張世臣向記者介紹說,國外企業通常通過在我國開辦飲片加工廠、聘請國內炮製專家「偷學」炮製技術,目前這樣的外資企業達到幾十家。日本、韓國、芬蘭、德國等國家紛紛在我國建廠。他們生產的飲片品種基本囊括了中藥常用種類,甚至包括制川烏、制草烏等毒理中藥。對這種毒理中藥的炮製,是核心技術中的核心。

記者從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了解到,在這些外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是日本的一家企業。它在中國深圳、上海、吉林、四川等地都建有飲片加工廠,並在南方城市開設了號稱「中國第一家專註精品中藥飲片的經營企業」,經營自產的飲片。其公布的產品目錄中,中藥飲片炮製品種非常齊全,既包括毒性中藥飲片,也包括大宗中藥飲片,總數達到500多種。據其網站的介紹,他們在中國的網點已經多達50餘家,形成了較大規模的中藥飲片經營體系。

上文提到的業內專家說,這家公司從高管到基層技術人員均以中國人為主,不少高管還是我國中醫藥大學畢業生或從中醫藥科研單位出來的。

張世臣告訴記者,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主動為他們提供老葯工,外商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炮製技術。張世臣說,外資生產的中藥飲片一小部分銷往他們國家,大部分在我國銷售,「他們看到了中國中藥市場廣闊的前景。」張世臣說。

張世臣還沒有掌握外資在國內涉足飲片行業的具體情況,他們下一步將對此進行專題調研。

多種原因造成外資企業違規涉足飲片生產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將炮製技術列入保密技術範疇。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科學技術部於200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中就明確規定:「中藥飲片炮製技術」中的「毒理中藥的炮製工藝和產地加工技術」以及「常用大宗中藥的炮製工藝和產地加工技術」禁止出口。2003年,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也指出:鼓勵投資項目中「中藥飲片傳統炮製工藝技術」除外,而「傳統中藥飲片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秘方產品的生產」,則禁止外商投資。200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緊急發文,要求各地監管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嚴把外商投資企業准入關。對已經批准的外商投資企業,需要限制其生產範圍。

外國企業為什麼能在我國明令禁止外資投資領域如入無人之境呢?張世臣說,許多地方政府對國家在特殊領域的規定並不了解,所以無從管起。有些地方政府雖明知這些規定,但為了經濟指標,對此不管不顧。張世臣曾做過調研,國內實際飲片廠數量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多幾百家。「外貿部門都可以給建飲片廠發批文,可見其中的管理出現了問題。」張世臣說。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種植分會副理事長周成明告訴記者,我國對外商投資中藥初加工沒有限制,他們利用這一環節,以建立中藥材初加工工廠的形式在國內立足,然後悄無聲息地擴大至中藥飲片生產環節。他說,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利益,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歡迎他們在當地開辦飲片加工廠。

張世臣說,雖然有各種規定嚴禁外資涉足中藥飲片生產,但是沒有政府部門監管,這讓規定成了一紙空文。

專家建議採用專利等形式防範技術流失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的統計,我國的中藥企業中平均40家中才有一家利用註冊商標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而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原創性知識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知識體系,更是連有關知識產權的合法擁有主體都還不明確。所以形成了如今這種局面——國外企業「挖掘」中國特有的中醫藥技術和藥方,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卻鮮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說:「一直以來,有的傳統產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將技術投入作為引資的條件,但對技術沒有申請任何國內、國際的專利保護,也沒有在合同及實際操作中將其作為商業秘密加以強有力的保護。往往由於疏於防範而被外方掌握了關鍵技術,使得外方在沒有中方參與的情況下也能夠獨立生產,中方從此喪失了優勢的市場競爭地位。」

專家認為,為了防範這類技術流失風險,國內企業應當對技術方案進行分析,考慮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秘密等多種保護形式。若適合採取專利保護的,應積極將相關的技術方案在國內以及產品的主要出口國申請專利,同時應適當保留在產品工藝、最佳實施效果方面的技術秘密;而對於不適應專利保護或不願採取專利保護的,則應做好保密工作,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措施。

專家提出,可以把炮製技術分為三類,一類是已經公開的並且很容易被掌握的,對於這一類,保護的意義不大;第二類是雖已公開,但不容易被人掌握,需要由特定的人進行操作;還有一類是不適宜公開的、特殊的炮製技術,可以歸為商業秘密。

此外,要加強對傳統中藥炮製技術的繼承和總結,目前很多老葯工年事已高,中藥飲片炮製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而且大多數中醫古籍也已經過了知識產權保護期,必須儘快對其進行二次開發,然後用專利、著作權、商標、地理標識等多種形式進行立體的保護。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09-5-9 15:35 | 只看該作者
經濟參考報          2009年5月9日

很多人用「神奇」來形容中藥炮製技術,經過炮製,有毒植物就能夠入葯。例如烏頭,它有較強的毒性,但是經過中醫藥工的處理,卻成為溫經散寒的良藥,在治療許多疾病時都有「出神 ...

外國企業為什麼能在我國明令禁止外資投資領域如入無人之境呢?張世臣說,許多地方政府對國家在特殊領域的規定並不了解,所以無從管起。有些地方政府雖明知這些規定,但為了經濟指標,對此不管不顧。張世臣曾做過調研,國內實際飲片廠數量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多幾百家。「外貿部門都可以給建飲片廠發批文,可見其中的管理出現了問題。」張世臣說。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9-5-9 12:55
有法無人遵守,或者根本就無法可依
中國離法治國家的要求/水平至少要差50年。

1)記得10年前中國北京的章光101禿髮治療水很有名,也有一定療效
日本專門組織禿子訪華團接受治療與採購,可是現在日本已經有自己的產品了
比中國的貴10多倍,療效也有,可是去掉旅來華游費用與時間,反而便宜多了
2)以前回國總帶感冒沖劑等,治療一般感冒,2天就見效。
可是近年來就是購買同仁堂生產的,葯里糖多了,還有一些莫名奇妙的成分,
沒有4,5天,根本好不了。
一是抵抗力可能下降,更主要的是中國產品含「水分」太高,
吃不死也吃不好,讓你多花錢。
所以我早已改購買日本制中藥了,雖然貴很多,但是療效(有效成分)很高,
副作用小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3
laodai 發表於 2009-5-9 17:10 | 只看該作者
正因為有這種外華內「和」的人為虎作倀,小日本有持無恐了。

一面說中醫中藥無效,攻擊中國的這瑰寶是「偽科學」,一面又吹噓「日本制中藥」療效高。可日本的「漢方藥材」大約有85%依賴進口(來源中國的占其中80%以上)。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3559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4
栗 劍 發表於 2009-5-9 17:23 | 只看該作者
中醫藥,一直重視、投入不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757

帖子

16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0
5
larrychen83 發表於 2009-5-10 04:29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汽車也屢屢有剽竊日本廠商設計的事情。
所以彼此彼此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6
zhousx18 發表於 2009-5-10 08:31 | 只看該作者
中藥中醫是中華瑰寶,這些都是經驗積累,中國應該從現代生物工程、化學、醫學臨床上進行研究,不要搞中醫中藥迷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1: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