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衛塞節, 佛陀對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5-11 0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開示:帕奧禪師

有關衛塞節

衛塞節(Vesak)是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誕生、成道、涅槃的節日。據記載,佛陀在竹林村度過他最後一次雨安居時,他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病。月圓日之前3個月,那天,當眾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的講堂時,佛陀向比丘僧團宣布他「涅槃」的意願。佛陀對會中的諸比丘說:「諸比丘,我已告訴你們我親身證悟的真理。在徹底學習這些教法之後,你們應該實踐它們、開發它們、勤習它們。」

佛陀只教導他親身體驗的法。在此,佛陀說明他對教法以及僧團的期許:僧眾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一個期許。但是單靠背誦是不夠的,佛陀指示僧眾應實踐教法。在巴利文這叫「Asevitabba」,翻譯為「實踐」,意即:我們應一再地實踐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二個期許。

為什麼這些期許會出現在佛陀的心路過程中呢?「這是為了使純凈的教法能夠確立與久住。」換句話說,這是為了維護純凈的教法,使它源遠流長。每位佛教徒都應儘力維護此正法,不使它斷失,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應如何做呢?以下是修行的3個要點:

一、我們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我們應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佛法。 三、我們應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

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責任。因此,佛教徒應立定決心:

一、 我們將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 我們將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

三、 我們將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

若我們如此實行,才可說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做呢?「這是為了大眾的安寧與和樂,基於對世界眾生的慈悲,為了天神與人類的幸福與快樂。」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們將能使佛法傳遞於後世,將能教導天神及人類以下的教誨:

一、 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 實踐佛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

三、 持續修行佛法,直到證悟。

如果我們如此做,諸天及人將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槃。如果不將佛法牢記於心,也不修行佛法,那麼我們本身對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導天神與人類學習佛法與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佛教徒就應該嘗試將佛法牢記在心,在修行中實踐它們,開發它們直到證果。

你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嗎?

在《沙門果經》的註釋里有一句話:「真正的三寶信徒能透過修行來表現他們的虔誠。」對於一個沒有虔誠表現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或她是真正的信徒。如果對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麼你應徹底地學習這些教法,修行它們,毫不間斷,直到證悟為止。這些是佛陀般涅槃前的重要遺教;如果對佛陀有信心,我們就應遵循這些遺教修行。那麼,這些教法是什麼呢?它們是:

一、 四念處

二、 四正勤

三、 四神足

四、 五根

五、 五力

六、 七覺支

七、 八聖道分

以上總共為三十七道品,在此我將簡要地加以說明。在巴利三藏中,佛陀依照聽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導三十七道品。總結巴利三藏所說的教法,不外三十七道品。若加以歸納,則只有八聖道分。更精要地說,則只有戒、定、慧三學。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為基礎,進而控制自己的心,它就會具備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視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態生起,而我們的身體就是由這些色聚所構成的。專一的心能分析這些色聚、透視究竟的名法、透視名色法的因緣、透視名色法及其因緣生滅的本質。這種透視力稱為智慧,是因為以戒為基礎的定而得以開展。專一的心與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導致證悟涅槃,破除所有執著、煩惱與痛苦,以及從慾望之染與生死輪迴中徹底解脫出來。

禪定必須以戒行為基礎

由此可知,禪定必須以戒行為基礎。對於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一、 不殺生;二、 不偷盜;三、 不邪淫;四、 不妄語;五、 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

因此,戒行對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為了證悟涅槃,也為了(未證悟涅槃之前)死後能投生善道。

因此,我們必須以戒為基礎而修行止禪與觀禪。修行止禪與觀禪時,我們必須修行四念處:一、 身念處二、 受念處、三、 心念處四、 法念處。

至於止禪法門的對象(例如: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凈觀、四界分別觀等)也稱為身。為什麼呢?因為它們也是色的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產生的色聚。如果分析這些色聚,我們將發現每一色聚里包含九種色,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與聲音。同樣地,骨骼也是色聚的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骨骼,它共有5種色聚。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時,它們包含了44種色。在此,觀禪即是觀照這些色名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些法一生起即消滅,因此它們是無常;它們受著不斷生滅的壓迫,因此它們是苦;在這些法當中並沒有一個穩定、永久、不朽的靈魂,因此它們是無我。對這些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辨識即稱為觀禪或覺照的法門。因此,當你修行止禪與觀禪時,我們可以說你在修行四念處。

修行四念處時,你應具備充分的四正勤(四種正確的精進)。四正勤是:一、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惡法生起;二、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法;三、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善法、觀善法、道善法等);四、 努力開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證悟。

如此精進修行時,你必須具備四神足(四如意足;成功的四項要素)。四神足是:一、 欲:要證得涅槃的強力意願。二、 勤:要證得涅槃的強力精進。三、 心:要證得涅槃的強力心念。四、 觀:要證得涅槃的強力觀智。

心念夠強將能達成目標

如果有夠強的意願,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意願,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精進,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精進,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心念,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心念,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觀智,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觀智,沒有不能達成的事。

以戒行為基礎而修行止禪與觀禪時,我們也應具備五根。五根是:一、 信:我們必須對佛陀及其教法有夠強的信心。二、 精進:我們必須有夠強的努力。三、 念:我們對所修的對象必須保持夠強的覺察明記。四、 定:我們對止禪與觀禪的對象必須有夠強的專註。若修行止禪,我們必須只專註於安般念禪相、遍禪相等。若修行觀禪,我們必須只專註於名、色及其因緣等。五、 慧:我們對止禪與觀禪的對象必須有夠強的了知。

這五根能控制禪修者的心,使它不偏離導向涅槃的八聖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們將無法控制我們的心,無法達成目標。這五根有力量能控制我們的心,使心不離開修行的對象,此力量也稱為意志力(bala)。當我們強調此意志力時,五根也稱為五力。

跟四念處一樣,七覺支(七菩提分)也非常重要。七覺支是:一:念;二:擇法;三:精進;四: 喜;五:輕安;六:定;七:捨。

此外,還有八聖道分。即: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必須有系統地修行此三學。這些法合起來是三十七道品或譯為三十七菩提分法。

得到世間種種利益和安樂

佛陀期望弟子們能牢記這三十七道品,並且修行它們,直到證悟。若能如此修行,我們也將能把這些法傳授給後代。這樣的話,我們以及後代的眾生都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槃。

佛陀進一步說:「諸比丘,諸行(savkhara)皆歸於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我們不應忘記無常的本質。由於忘記無常的本質,因此我們對自己、兒子、女兒、家庭等還存著熱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無常的本質,那麼終此一生,我們都會努力脫離無常。我們不應忘記佛陀的規勸:「諸比丘,諸行皆歸於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

然後佛陀說:「我的年壽已盡,所剩壽命短暫。」佛陀也向阿難尊者敘述他年老的狀況:「阿難,我已朽弱、衰老、高齡、年邁。我今年已80歲,生命已用盡。阿難,正如一輛老舊的馬車,必須費很大的艱難,才能維持它組合不散;如來的身體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撐才能勉強維持。阿難,只有當如來不理會外在的對象,息滅某些感受,進入及住於無相的定境時,他的身體才會舒適。」

佛陀接著說:「別離了,我將離開你們,只依靠我自已。」這說明佛陀將入般涅槃,離大家而去。他已將自己的依靠提什到阿羅漢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因此,阿難,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靠,不尋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為你的島嶼,以佛法為你的依靠,不尋求其他的依靠。阿難,比丘應如何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靠,不尋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為他的島嶼,以佛法為他的依靠,不尋求其他的依靠呢?」

最後,佛陀說:「勇猛精進追求法與律的人將能超越生死輪迴,滅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脫生死輪迴,我們必須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聖道分。讓我們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地奮鬥吧。

願一切眾生安樂。

1、簡介

帕奧禪師,法名伍.阿金納(U acinna意為「習行」)(阿金納尊者)。緬甸人為表示尊重,一般不直接稱呼法名,而稱他為「帕奧 多雅 西亞多」 (Pa-Auk Tawya Sayadaw),意為「帕奧禪林大長老」。

禪師於1934年6月24日出生在緬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興答達鎮(Hinthada Township)雷超(Leigh Chaung)村。

1944年5月(10歲)於該村的薩林寺(Sa Lin Monastery)依止 伍.索那(U Sona)長老披剃出家受沙馬內拉戒。

從1950年開始,尊者在多位老師的教導下學習巴利語與經論,並且在沙馬內拉時代即通過了三級巴利佛法考試。

1954年5月10日(20歲)於興答達鎮的耶吉戴迪寺 (Ye Kyee Taik-Thit Kyaung)禮請明嘎喇西雅多.伍.般雅(Mangala Sayadaw U panna)長老受比庫戒。

1956年,22歲的阿金納尊者參加僧伽會考,獲Dhamma- cariya(達摩阿闍梨,法師)資格。

經過了十多年研習經教的生活,尊者於1964年(30歲)開始轉向禪修實踐。他跟隨數字當代長老學習四界分別、入出息念、觀業處等多年,隨後於達通鎮(Thaton)內明達拉山(Nemindara)附近的島外居森林(Taung-waing-gyi Tawya)、木冬鎮(Mudon)的心樂叢林寺(Citta-sukha Tawya Kyaung),以及葉鎮(Ye Township)附近的阿新叢林寺(Ah-sin Tawya Kyaung)等處,度過了17年簡單刻苦的潛修時光。於此期間,尊者依據巴利聖典及其相關註疏,深入研究禪修理論,並配合止觀實踐,同時兼修頭陀行(dhutaiga)。

1981年7月,帕奧禪林前任住持 佩竇 西亞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nna)長老病危,邀請阿金納尊者(47歲)前來照看禪林。長老去世后,尊者成為帕奧禪林(Pa-Auk Tawya)的第三任住持。

1983年開始,不斷有禪修者前來求法禪修。因其教法殊勝,目前前來求法禪修者已增至數百人,其中有許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僧眾及禪修愛好者。

現於緬甸國內,除毛淡棉的帕奧禪林總部之外,還在首都仰光的丹林 (Thanlyin Yangon)、上緬甸的曼德勒 (Mandalay)及眉妙 (Maymyo)、下緬甸的巴固 (Pago)、帕安 (Hpa-an)、葉鎮(Ye)、達威 (Dawei)等多處設有分部。

1996年,帕奧禪師受到緬甸政府的肯定,獲頒Mahà Kamma??hànàcariya(業處大阿闍梨,大禪師)稱號。

1999年,政府又頒授予帕奧禪師在禪修教授方面的最高榮銜——Agga Mahà Kamma??hànàcariya(至上的業處大導師)。

2、教禪

帕奧禪師自幼接受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教育,精通巴利三藏及諸註疏,也背誦了很多巴利語經論,所以當他在講經及開示時,常依據緬甸傳統,先背誦一段經文,再依註疏解釋。

在上院,禪師每天都會有兩次固定的時間教禪,有時甚至還帶病教禪,為法忘軀的精神確實讓人感動。禪師能說流利的英語,在教禪、佛法傳授等方面皆沒有問題。

禪師教授禪法耐心與慈悲又不失嚴謹,對於禪修者在禪修過程中某些關鍵之處的嚴格把關與檢查,更可體會到禪師的豐富經驗與善巧教授。只要禪修者依循教導踏實禪修,自能漸漸體會。

2006年,帕奧禪師因考慮到正法的薪傳及年高退隱禪修等問題,特指派了一批完成止觀禪修學程的比庫為業處導師(Kammannhanacariya 即禪修導師)。現禪林中共有近十位負責指導住眾禪修的業處導師,其中外國男女住眾由一位能說流利英語的緬甸比庫和一位中國比庫負責,禪修者可以不必擔心語言溝通問題 。

3、著述

帕奧禪師於教學之餘,曾以8年時間完成五本共四千餘頁的巨著《趣向涅盤之道》(Nibbanagaminapanipada),其內容為:

(1)、《入出息念與色業處》
(2)、《名業處》
(3)、《緣起》
(4)、《相、味、現起與足處》
(5)、《維巴沙那(附:止業處)(毗婆舍那)》

以上五大冊是緬文的著作,目前已由緬甸的覓智尊者(Ven. ¥à?agavesaka)翻譯為英文,但尚無中譯本。

近幾年來,帕奧禪師常受邀請至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日本、美國、英國等地弘法與指導禪修,其講稿曾由尋法比庫(陳思檳)、德雄比庫 (Ven.Guoavara)等弟子翻譯、整理成書,並陸續在中國廣州、台灣、馬來西亞等地印行流通,有關帕奧禪林止觀禪法的內容也逐漸被介紹到中文世界來。

目前已印行出版的禪師中文著述(非賣品)有:《智慧之光》《如實知見》《菩提資糧》《去塵除垢》《正念之道》《顯正法藏》(舊版名《轉正法輪》)。
Loving kindness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