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仰:二人轉與芭蕾舞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5-22 1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家電視台要做關於二人轉的節目,邀我參加,做嘉賓之一,我不太想去。好說歹說,我答應了,但是內容溝通以後,他們又覺得我的觀點比較難處理,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家電視台關於東北「二人轉」的節目提綱大致如下:1、「二人轉」是通俗是低俗?2、「綠色二人轉」會不會有生命力?3、民間曲藝「有快樂沒文化」對不對?4、民間藝術該不該進大雅之堂?捎帶還有一些其他問題,例如,「二人轉」在南方能不能落地生根?小瀋陽該不該被評為勞動模範?我們該如何重建世俗文化的生存環境?等等。
    在這裡,把我對於「二人轉」的看法簡單說一下。我對電視台編導說,「二人轉」是低俗還是通俗,這個問題是針對一個現象的兩個矛盾視角。所謂「低俗」的說法,來自等級社會。在等級社會中,由於下層社會被主流社會看不起,因此,下層社會的文化現象都被稱為「低俗」。現代社會,等級制度至少在表面上不存在了。由金錢劃分的社會等級,是上不了檯面的潛在等級,雖然還存在,但不敢公開張揚。因此,在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的口號下,「低俗」這個貶義詞已經不用了,一般改用「通俗」。所以,問「二人轉」是低俗還是通俗,這樣體問題,本身就是混亂,實際上暴露了隱含的等級意識。因此,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沒法回答的,因為問題提得就不對。
    至於「綠色二人轉」會不會有生命力,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綠色二人轉」。幾年前我到瀋陽去過,看過「二人轉」的現場演出(不是趙本山的「劉老根」)。其中一個節目,幾個侏儒扮演日本鬼子,到處抓「花姑娘」。扮演「花姑娘」的是身材高挑的女模特。侏儒「小鬼子」滿口污言穢語,對高個「花姑娘」肆無忌憚地動手動腳,看得人很不舒服。但是,這反映了原生態「二人轉」一個普遍的現象:原生態「二人轉」大都是帶黃色的。因此,所謂「綠色二人轉」,就是去除黃色之後的「乾淨」二人轉。
    「二人轉」在它起源的時候,色情內容就已經公然存在。比較一下,相聲是兩個男人表演,主要靠機智和幽默,「二人轉」一男一女表演,與性有關的內容擁有天生的土壤。早期「二人轉」,男性表演者有時候就是為女性表演者拉皮條,這是一種變相的色情謀生手段。但是,剔除色情之後的「綠色二人轉」會不會有生命力呢?我在電話里,給電視台的編導舉了一個例子。
    芭蕾舞現在被稱為「高雅藝術」,但是,早期芭蕾舞也是街頭賣藝,而且,色情也是其主要元素。早期芭蕾舞叫做腳尖舞,主要展示女演員的腳部動作。如果僅僅這樣理解早期腳尖舞,往往不能了解它的真相。歐洲中世紀時,婦女都穿很長的裙子。因此,腳尖舞名義上為了要表現腳部動作,表演者的裙子就要剪短。腳尖舞最早在歐洲街頭演出的時候,大都是在一個高出的平台上演出,再加上被剪短的裙子,會有什麼結果呢?歐洲直到18世紀後期,絕大多數女性都不穿內衣,當然也沒有內褲。因此,女演員身著短裙,在街頭表演腳尖舞,其實就是以「大露底」來招徠觀眾。直到18世紀後期,巴黎市政府才有一項法律規定:腳尖舞演員必須穿「束褲」。失去了色情吸引觀眾的手段,腳尖舞不得不尋找其他方式生存下去,最終不得不變成現在的「高雅藝術」。
    套用芭蕾舞從「低俗色情」到「高雅藝術」的發展道路,「綠色二人轉」會不會在未來也有同樣的結果呢?芭蕾舞成為「高雅藝術」,除了本身舞蹈表演手段外,還附加了很多其他藝術形式,例如交響樂,舞台布景、燈光、化妝、故事編劇等等。這種方式也許能成為「綠色二人轉」終成正果的借鑒。但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完全照搬芭蕾舞從醜小鴨變天鵝的方式,恐怕很難。因為,交響樂之類的附加手段在芭蕾舞成熟的過程中,本身也是在成熟過程中。如今,這些手段已經很固定了。「綠色二人轉」要想結成正果,可能還需要尋找新的藝術形式,與之結合才有可能。
    至於電視台編導試圖探討「有快樂沒文化」對不對,我反問了一下:好萊塢藝術大都是「有快樂沒文化」,為何不去探討?「有快樂沒文化」就是好萊塢給全世界樹立的賺錢榜樣,要討論這個問題,拿「二人轉」說事,沒有意義。「有快樂沒文化」並不是民間曲藝的獨有特徵,而是好萊塢樹立的藝術標準。如果我們要反對「有快樂沒文化」,首先就應該反對好萊塢。如果我們不反對好萊塢,反而把好萊塢當成現代藝術的旗幟,討論二人轉「有快樂沒文化」,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它就是要學好萊塢,誰能說它錯了?我說它「不對」,是因為我認為好萊塢的方式是錯的,是不值得學的。但是,中國有多少人願意批評好萊塢?奧斯卡頒獎活動,幾乎全中國的媒體都趨之若鶩。
    前面說到,現代社會雖然主張人人平等,已經沒有了法律上的等級社會。但是,在金錢就是一切的原則下,以金錢劃分的社會等級,事實上是存在的。然而,現代社會常表現出這樣一個現象:有錢人雖然佔據社會等級的上層,但是,他們未必有文化。因此,很多被有錢的「高等級」追捧的所謂「高雅藝術」,其實也沒什麼品味。真正的藝術與現代社會的「高雅」,其實沒有必然的關係。當人們批評「媚俗」時,我要說,「媚雅」同樣不堪入目。
    因此,對於「二人轉」,我總的意見是,它既然能夠存在,就有它在現代社會存在的理由。如果要批「二人轉」,不批現代社會,就沒有意義。如果一個社會變態,藝術往往也容易變態。如果要表揚「二人轉」,我們現在看不到表揚它的充分理由。藝術雖然有教育人、培養人的功能,但是,在商品社會中,這種功能不僅在理論上遭到批判,而且在現實中,也很難有生存的土壤。電視台編導習慣於在節目中呈現「贊成」還是「反對」兩個極端,但是,我對於「二人轉」的觀點,他們不知道該歸入的哪一方,最終我說算了吧,我就別參加你們的節目了。世界上的事情,簡單化地分成好壞兩個對立,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西方思維。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