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不受「金融海嘯」直接衝擊,當全球經濟在衰退邊沿徘徊的現在,中國經濟定下「保八」目標,對大部分國家來說,仍是高速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中國軍力突飛勐晉、不可輕侮,其政治影響雖非無遠弗屆,但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舉足輕重,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發展勢頭,令中國領導層和全體人民「感覺良好」,對前景充滿信心。想起清末至解放前「列強」蠶食中國的痛史,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對現狀感到特別驕傲,不少人甚且認為世界已進入「中國世紀」;另一方面,緬懷十七世紀前數百年支配亞洲政治及中原文化遠播的日子,愈來愈多「先富起來」因而雄心萬丈的人─領導人和平民─期待「美好舊時光」重臨中國再成為世人景仰的「上國」,便不足為奇。
這種心理狀態,滋生了中國與美國「分而治之」的想法,雖然這些只是「書生之見」,惟其「藍圖」甚具說服力。在他們的構想中,歐洲、大西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亞洲則屬中國的天下;而國際貨幣亦只有美元及人民幣二大貨幣體系(較早前的看法還有歐羅區,但三月間有「歐羅之父」之稱、○五年起在北京成立「蒙岱爾企業大學」的蒙岱爾建議美元應與歐羅「掛鉤」〔聯儲局與歐洲央行同意歐羅滙價在一點二至一點四美元之間浮動〕以取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若不可行,亞洲應創設自己的「亞洲貨幣」)。上述種種,離成為事實之途尚遠,然而,為了保障本身經濟利益(包括購買、開發非洲和南美洲的天然資源)及彰顯政治地位,中國建立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大有必要,不過,擴軍不是為了黷武,而是要保障「經濟生命線」暢通無阻。事實上,從歷史上看,雅典、威尼斯、西班牙、英國和美國莫不建立龐大的海上軍力,以保護其「遠在天邊」的經濟利益。自古以來,和平掛帥絕不能造就有放眼世界雄圖的商業王國!
從電視新聞所見,現代化的中國海軍確是一支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勁旅,可惜由於處處受制(見四月十六日本欄的資料),中國海軍只能在近海稱雄而出不了大洋。
沒有宗教信仰及共產主義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已近破產,加上有過輝煌歲月亦曾受欺凌侮辱日子的歷史背景,民族主義成為內地人民的唯一精神糧食,在政經環境已徹底改變之下,《義勇軍進行曲》仍是國歌,意味當局有意藉宣揚民族主義團結國人,這是頗為危險的。自從九十年代「富起來」之後,民族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稍遇不如己意事件便迅速爆發,美國、日本以至最近的法國都曾是目標,民眾針對這些外國的「非理性憤怒」,憷目驚心,難免使歐美以至近鄰如日本憂心忡忡,生怕日漸強大的軍力結合民族情緒會做出對她們不利的事;而她們希望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的訴求,從未獲得適當回應,面對現代化的中國海軍,負責美國海軍全球布防的海軍作戰部部長公開追問中國擴軍(造核潛、建航艦)「意欲何為」,顯示美國和其西方盟友特別是日本的焦躁不安。
冷戰結束后西方的「後現代」思維是,一個致力於國際貿易的國家,根本不必擴軍以保障海外市場的安全,因為「後現代」是一個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的和平世界,這等於說只要付得起價錢,中國出口工業成品和進口工業原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絕無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擴軍尤其是建立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艦隊,便「別有用心」!
「後現代」思維是建基於美國是世界獨霸的基礎上,而這個霸主與人為善,有免費維持世界和平及公平競爭的武裝力量和道德責任!非常明顯,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不接受這種「思維」,因為擁有一支足以自衞的軍隊,才是本國安全的保證。二戰後數十年間,美國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據點,美軍的其中一項任務,在冷戰結束后,是保障國際貿易特別是「油路」暢通無阻;中國通往中東油國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負責其安全的便是美國第六艦隊,迄今為止,中國和中東的貿易尚算順利,可是,一旦中、美「交惡」,中國船隻便肯定無法通過受美國海軍控制的海峽!中國致力擴建現代化海軍和廣拓其他「油路」,多少與對美國不放心有關。事實上,「後現代」思維只是美國試圖「臣服」受其保護各國的手法,崛起的中國力圖擺脫這種羈絆,是理所當然值得所有中國人支持的。
中國現在最應提防的,是民眾眼見青島海軍滙演及稍後十一閱兵展示的「世界一流」軍力,民族主義情緒必會澎湃高漲,不知天高地厚的民意很易闖出禍事。說句不識時務的話,如今中國的軍力比起過去當然高強不知多少倍,但一心要支配世界的軍事強權如美國,其軍力亦不斷進步,以其科技之進步、軍工技術之高明及投入資金之多,美國是不會把中國軍力放在眼裡的,美國對中國軍力表示「敬意」,只在要對台灣售武即以半新不舊武器賺外滙的時候!並無政治成見的當紅英國史學家富格遜(H. Ferguson)在二月號《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的長文有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軍力「is not remotely ready to mount an serious challenge to American dominance in the Pacific」(譯出太傷感情),是當頭棒喝。如何撫平民族主義情緒,是北京決策層的當前急務。
美國對中國軍事崛興的懷疑.二之二Posted by rayswchiu at 6:26 AM 0 comments
Labels: 林行止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