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竹簡揭開《尚書》真面目:發表保訓及武王樂詩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5-3 1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學勤(左二)和研究團隊的工作人員在一起。   郭海軍 攝



從這批竹簡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佚尚書」的內容。

-->

  近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宣布了對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中心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保訓》以及新近發現的周武王時的樂詩,均為《尚書》佚篇。專家指出,目前的清華簡初步釋讀尚進行到三分之一,未來有望能解讀出更多的驚喜。

  而這一切,又讓數千年來關於儒家經典《尚書》的種種爭議成為焦點話題。那麼,《尚書》尤其是《古文尚書》究竟是怎麼回事,它的真相又如何呢?

  發現 2388枚竹簡記經典

  2008年7月,經由校友捐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竹簡典籍,與這批竹簡同時入藏的,還有傳為同出的漆繪木笥(裝竹簡的箱子)殘部,紋飾帶有楚國藝術風格。而這批簡也簡稱為「清華簡」。其中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達到46厘米,最短的為10厘米左右。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指出,經全國11位權威學者專家的觀察和鑒定一致認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5個月後,清華大學還對這批清華簡進行了科學測定。李學勤介紹說,當時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估計一致。

  不過,由於較長時間流散,這批簡到清華大學時部分已經發生菌害霉變,「為此我們採取了3步走策略。」

  在對竹簡進行逐支清洗保護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專家也加入其中開展了清華簡的攝影工作。「第三個階段就是根據照片進行初步釋讀和研究,最終確定清華簡共為2388枚(包括少數殘片)。」李學勤指出,釋讀研究過程,研究人員最先認出的是《尚書》的內容。「《尚書》目前有傳世的內容,所以最初接觸時,就認出了清華簡中《尚書》的內容。」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