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苦難與美的統一:讀高爾泰《尋找家園》

[複製鏈接]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5-3 0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一部散文,也是一部歷史。是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所經歷的悲慘歷史,也是高貴的人性之光在最黑暗的時代堅定閃耀的歷史。讓人扼腕淚下,也讓人心生敬意。

高爾泰的敘述極凝練素樸。他並無探討悲劇背後政治原因的野心,只是以平淡的筆觸描述他親眼目睹的生死故事。寫他自己命懸於一線,寫周圍人們相繼死去,筆下都保持著最大限度的冷靜與剋制,沒有絲毫的渲染與煽情,亦因此而具有了驚心動魄的力量。尤其《安兆俊》、《月色淡淡》、《藍皮襖》、《軍人之死》幾篇。人的毀滅,人性的被踐踏,以一種最直接簡單的方式被白描出來。其悲劇力量,在我看來,直追奧斯維辛。

高爾泰並不沉緬於悲劇性的描述之中。他經常讓「我」抽離當下的處境,從更高更遠的角度,俯視自已所經歷的一切,從而產生一種巨大的荒謬感。例如《幸福的符號》一篇。

荒謬是當代文學的主題之一,魯迅與卡夫卡都以刻劃極端荒謬的處境見長。但高爾泰的夾邊溝不同魯迅筆下的魯鎮,也不同於卡夫卡筆下的城堡。作為敘述者的「我」不是絕對孤獨的,在極端荒謬的處境里,仍能尋到精神的迴響與共鳴。這不僅是紀實與虛構的區別,更源於作者對人性的堅定信仰。不同於魯迅的批判與卡夫卡的絕望,也不同於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在描述人的毀滅的同時,高爾泰仍保持對人性最高的禮讚和頌歌。

對自由的追尋、對美的嚮往、對人存在意義的探索,作為人性的核心部分,是貫穿全書的基調,在黑暗苦難中仍如寶石閃耀。縱使不堪勞役飢餒至死,「我」以及「我」身邊的人,仍能對美保持敏銳的感受能力,仍在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如《安兆俊》、《月色淡淡》。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之處。

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遭受的苦難可謂罄竹難書。但在我有限的閱讀里,如高爾泰此書般,不曲筆而直書苦難的鮮也。最難能可貴的是,高爾泰把悲劇冷置,使其凝固,免於字字血淚的煽情,從而獲得更長久的美感。苦難與美沉重而和諧的統一,是高氏此作最打動人心之處。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