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山海經的智慧(連載)

[複製鏈接]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7 2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總序
自序:《山海經》概論(1)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本薄薄的小書已經耗費了我太多的精力,這種代價在親友的眼中實在有些不太明智,但我想,只要能有讀者肯定我所作過的努力,我就已經非常欣慰了。

    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拂去數千年來蒙在《山海經》上的灰塵,還它一個真實樸素的面貌,這很艱難,因為科學的態度需要太多證據,而這恰恰是我的致命缺陷,所以很多時候,我只能用直覺來給出一種預見,這種預見是否正確,那就像霍金希望科學家們製造一個黑洞來證明自己的理論,答案的揭曉還需要等很久。

    王婆總是吆喝自己的瓜好,我也只能吆喝一下自己的理論,那就是『以常識解決所有問題』,可以說,這本書中每一個觀點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都是叛逆性的、或者說是令人豁然開朗的。其實我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科普讀物,每個人都可以理解或表示反對。

   

    《山海經》自古以來都被稱為神話之書,被認為是荒誕不經之作,司馬遷曾說「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胡應麟則說「山海經,古今語怪之祖。」他們不經意之間就把山海經擺在了高高在上的神壇。很多人了解山海經是從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講的是繪圖的人面獸,九頭蛇,三足鳥。由於這些名人的誤導,結果以訛傳訛,山海經幾千年來就完全被當作神話了。

    其實《山海經》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五藏山經,這是以東、南、西、北、中五大山係為主體的地理著作,這部分只是鳥獸怪異,山川道里很難考證;另一部分是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這部分是圖文參照的歷史著作,但是圖像部分已經失傳,其中神話傳說又比較多,所以被人誤以為荒誕。

    那麼《山海經》到底哪些地方荒誕呢?一、鳥獸荒誕?二、山水荒誕?三、故事荒誕?四、概念荒誕?

    一、鳥獸荒誕嗎?

    先來看看《山海經》中荒誕的鳥獸,例如西山經記載了太華山有一種蛇叫肥(蟲遺),六足四翼。這就很奇怪,哪裡有蛇會長著翅膀呢?實際上我來告訴大家,這不是怪蛇,而是一種昆蟲(六足四翼),類似於蛇的昆蟲,比如竹節蟲,竹節蟲體長約26cm,收起翅膀來很像僵死的蛇,馬來半島產。但是古人並沒有昆蟲的概念,他沒法詳細的區分,只好粗略的將它劃歸蛇類。

    再如有些人經常會說,山海經里記載了很多怪物,它們只有一隻眼睛或者很多隻眼睛,比如說南山經記載了一種類似羊的怪物叫猼(bo)訑(yi),它的眼睛長在背上。這太古怪了,哪裡有動物眼睛會長在背上呢?實際上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已經了解了一些基因的奧秘,比如現在的生物學家可以讓果蠅的眼睛長在翅膀上,也可以讓它的眼睛長在腳上,想長在哪就長在哪,想長幾個就長幾個。這當然不可思議,不過這是科學事實,你沒有見過並不能說明那是荒誕的。

    再如南山經記載了亶爰山有一種野獸叫類,體型像狐狸並且有長毛,雌雄同體。根據我們現有的常識,高等哺乳類動物是不存在雌雄同體的,低等生物如蚯蚓、蝸牛、黃鱔和一些魚類才有雌雄同體,但是科技日報曾經報道過,科學家發現一些雌雄同體的北極熊,初步認定這是化學污染造成的。

    事實就是,《山海經》中千奇百怪不可思議的怪獸在我們身邊就隨處可見,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來指責《山海經》荒誕不經呢?你見過長著兩個腦袋的蛇嗎?你見過長著四條腿的鴿子嗎?這些並不稀奇,在我們身邊就時有出現,在接下來的篇幅里我們會詳細的討論這些問題。

    二、山水荒誕嗎?

    再來看看五藏山經中荒誕的山水,五藏山經中的山川和水道與今天的地理面貌基本上都對不上號,所以有一些學者在尋覓一番后便嘆息起來,『山川道里皆不可考』。那麼《山海經》中的地理描述都是子虛烏有,胡編亂造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南山經記載了一座招搖山,緊挨著『西海』,有一條河流叫麗(上鹿下旨),向西流入西海。這是一句看似很平淡的話,但卻極度的不可思議。翻開地圖冊,在中國向西流的河流只有一條,那就是流向青海湖的倒淌河。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邊,檢索一下西山經,『西流』出現了十餘次,檢索一下中山經,『西流』出現了五次,也就是說,有數十條河流是向西流的!再如北山經中的王屋山,(氵聯水)向西北流入泰澤。(向西北流的河流山海經記載也很多)

    這是一個什麼問題?河流怎麼會西流呢?騙子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就是騙子必須說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說你未來能發大財,或者某某海外有仙山,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才能有欺騙你的機會。如果一個人對你說長江向西流,我相信你一定會懷疑他神經有問題。但是《山海經》的作者並沒有遵循這個欺騙原則,他言之鑿鑿的說,王屋山有河向西北流。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沙發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7 22:38 | 只看該作者
總序
自序:《山海經》概論(2)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非常奇怪,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遙遠了,5000萬年前的長江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當然現在也有一些小河是向西流的,例如山東的大汶河。這是一個謎團,還沒有辦法解釋,但毫無疑問的,《山海經》中記載的西向河流不是故意編造出來的,因為小孩子都可以戳穿他的騙局,他沒必要冒這種風險。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景象,南山經記載,柢山,多水無草木;亶爰山,多水無草木;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有山有水卻無草木?這是什麼原因?柢山有魚,擅爰山有獸,也就是說食物鏈必然是完整的,生態環境還能繼續維持,但是怎麼會沒有草木呢?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山海經》中大量記載了這樣有水有鳥獸卻沒有草木的地區,在排除乾旱和嚴寒的原因之後,我們陷入了困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為什麼大地一片荒涼,是化學污染還是大爆炸?

    南山經記載,『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我在渤海附近生活了十餘年,我怎麼就不知道什麼山有水有獸卻沒有草木呢?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的篇幅詳細討論。

    三、故事荒誕嗎?

    《山海經》中最荒誕的莫過於故事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形天舞干戚、夸父逐日景、黃帝殺雷獸、精衛湮東海等等,對於這些故事,想要剝去它們的神話面紗是艱難的,但是我們不妨投機取巧一下,來分析一下和它們並列記載的『怪異故事』,看看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海內西經記載,危是貳負的臣子,危和貳負合謀殺死了窫窳,帝就把危囚禁在疏屬山,銬住他的右腳,反綁著他的雙手和頭髮,吊在樹上。

    這看起來是個普通的刑罰,沒什麼太奇怪的,但是晉朝的郭璞講過一個故事,說漢宣帝之時,從石室里挖出了一個人,『徒裸被發,反縛,械一足。』,一問怎麼回事,群臣都不知道,劉向就說山海經中危就是這麼被帝殺的,當時宣帝大驚,於是人人爭學山海經。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了解到兩個要點,一、這是個普通的刑罰記載;二、這個故事很有高的可信度。

    據比之屍,其為人折頸披髮,無一手。(海內北經)

    王子夜之屍,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海內北經)

    這兩段記載則令人毛骨悚然,描畫了兩具屍首。那麼《山海經》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死亡景象的描述呢?袁珂在《山海經校注》中說道:「山海經所謂『屍』者,大都遭殺戮以後之景象。」那麼我們仔細檢索一下海經和荒經,就會發現--海經荒經記載的絕大部分都是死亡的故事。如:

    有神,人面獸身,名曰<霝鬼>之屍。(大荒東經)

    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屍。(大荒南經)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大荒西經)

    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姖之屍。(大荒西經)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大荒西經)

    尤其是夏耕之屍,那分明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戰士的死法。

    再如「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海外北經)

    記載的也仍然是形天和夸父的死因、死狀和死處。也就是說海經和荒經有著嚴密的邏輯和非常強烈的意圖,他們就是為了記載這些人物死亡的故事。

    四、概念荒誕嗎?

    我們前面提到,古人沒有昆蟲的概念,他們可能會把昆蟲歸入蛇類或者鳥類、獸類,這是他們的概念模糊造成的。我們再來看一個令人捧腹的例子。

    山海經中提到一個梟陽國,說那裡的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腳後跟,看見人笑他也笑。這是一段描寫精彩而且至關重要的話,人們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這是黑猩猩或者類人猿。這裡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山海經的作者是把這些黑猩猩當作『人』的,並且認為這些群居的黑猩猩就是一『國』!他們的觀念如此的奇怪,在他們的眼中,人和黑猩猩是平等的,同樣都是『人』,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在山海經中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接著看,山海經中又提到一個氐人國,那裡的人人面魚身,無足。袁珂在《山海經校注》中註釋說這就是神話里的人魚。人面魚身的確很奇怪,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人魚就是海牛科的儒艮,儒艮的面目談不上美,甚至可以說很醜,但是別忘了,黑猩猩和狒狒也不會漂亮到哪裡去。既然黑猩猩的臉可以被稱為『人面』,那麼儒艮的臉被稱為『人面』也不為過。而且儒艮也是群居的,特別是在有溫泉的地方聚集更多,就像黑猩猩一樣,被稱為『人』、『國』是並不奇怪的。

    如果說黑猩猩和儒艮的例子還不至於很離譜,被稱作『人』還是勉強可以理解的話,那麼下邊的這個例子就不好理解了。山海經中提到一個犬戎國,狀如犬,也就是狗國。袁珂在此處就犯迷糊了,他說,大概是因為犬立了功而受封才得到的國名。其實這是自相矛盾的,因為無法解釋『狀如犬』這句話,難道說國土形狀如犬?這無疑是牽強附會的。其實是因為袁珂無法接受狗也是人的觀念,但是黑猩猩和儒艮都可以被稱之為人,那麼狗有什麼理由不可以被稱之為人呢?在初民的眼中,什麼才是人呢?

    下面這個問題很有趣,山海經中經常提到一些,人面蛇身、人面獸身的怪物,千萬不要認為『人面』就是『書生』或者『美女』的臉,因為那很有可能就是黑猩猩一樣的面孔。當然還有一些『人手』、『人足』、『人舌』一樣的詞語,也同樣不要認為一隻怪物長著和人一樣的手腳或舌頭。

    比如,山海經中提到了鸚鵡,『黃山,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這個『人舌能言』很明顯不是說鸚鵡有人一樣大的舌頭,他是說鸚鵡的舌頭和人一樣靈巧能說話,這是初民辭彙缺乏造成的,他沒有『靈巧』之類的形容詞,他只能用一些簡單的類比來描述。

    再如南山經記載,櫃山,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這裡面提到了一個『人手』,那麼作者要取人手的那一個特徵呢?是大小?是靈巧?是膚色?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這種鳥絕沒有長著一雙人手,只是在某些方面稍有相似罷了。

    至於其他的『人面龍身』、『人面鳥身』也是如此,那種怪物並非長著龍的身體或者鳥的身體,他們只是需要某些特殊的形容詞,比如說靈巧、尖、圓、細長等等,那種神化完全是我們的想象力和慣性思維在作祟,我們自作聰明的認為它應該是那個樣子。

    通過上面簡略的概述以後,我們應該對《山海經》有一個新的客觀的認識,那麼就隨我一起來深入探索這部『千古奇書』吧!還它一個本來面目,澄清千年來人們對它的誤解和迷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3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7 22:40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五藏山經概論(1)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怪異的鳥獸

    初民的辭彙並不豐富,他們缺少很多名詞和形容詞,所以它的文字有時候很模糊。可以說,山海經的文字是可信的,它的描述絕大部分也是客觀的。辭彙的缺乏造成了大量難以理解的類比和拼湊!

    山海經中提到,「黃山,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山海經很詳盡的介紹了鸚鵡的形態,「其狀如鴞」 ,鴞,又名貓頭鷹,身長13-71厘米不等.「青羽赤喙」 就是青色的羽毛紅色的嘴.「人舌能言」如果讓不知道鸚鵡的人來猜想,他可能會認為那種鳥有人一樣大的舌頭.其實這是一個很錯誤的理解,因為山海經的作者是沒有『靈巧』這個詞語的,他的原意是「像人一樣靈巧的舌頭.」但是這種過於簡單類比就丟失了一些語義,所以人們就習慣在『人的舌頭』上理所應當的加上了『 和人的舌頭一樣大』的定語,很自然的扭曲了作者的本意。(http://www.kepu.com.cn中國科普博覽,動物科普資料大部分來源於此)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我們接著看前面已經講過例子.「余峨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菟 」,《說文解字》「菟」通「兔」。《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說的也是『兔』 。「鴟」也是一種貓頭鷹。翻譯過來就是說這種野獸像兔子,但是嘴很像鳥類,眼睛像貓頭鷹、尾巴像蛇。貓頭鷹的眼睛是圓的,蛇尾巴是細長的,鳥類的嘴是尖的。其實作者需要的詞語是『圓』『細長』或者『尖』之類的形容詞,但是由於辭彙的缺乏,他只好選擇用已知的生物來替代。犰狳貧齒目犰狳科,尖嘴,圓眼睛,尾巴跟蛇一樣粗細,身上有甲,每每遇到危險,犰狳便會將全身捲縮成球狀,將自己保護起來。這豈不正是惟妙惟肖的「見人則眠」?

    再看「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費。(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茈魚、何羅魚看來是同一種魚,至今也不知道何羅魚是什麼樣的。我們只好自己來分析。鮒魚又名鯽魚,在分類學上屬鯉科,鯉亞科,鯽屬。『一首而十身』我們日常所知的,章魚有八隻足,烏賊有十隻足,八隻短足圍口而生,另有兩足特別長,主要用於捕捉食物,稱為捉足。烏賊體型與鯽魚相差不多,區別在於茈魚是十身,而烏賊是十足。現在我開始提問,請你描述一下烏賊,你說 『一首十足』,那麼我問你烏賊沒有身子嗎?你可能修正一下你的概念,改成『一首十身。』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身子和足的概念並不是太明確,他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所以造成了描述上的混淆。袁珂《山海經校注》「『蘪蕪』郭璞注云:香草。」『其臭如蘪蕪』是說茈魚的味道很好。烏賊的味道我們大家都知道。『 其音如吠犬』這的確很難解釋,但是我們知道海洋生物大多會發聲的。鯰魚發出「咚咚「聲像軍鼓;河豚魚、刺豚則發出「呼嚕「打鼾聲。蝦群發出連珠炮一般的海底雜訊,章魚的也能發出尖叫聲。不管這種叫聲算不算『犬吠』,我們看到山海經的作者已經儘力去詳細的描述了,只是由於辭彙的貧乏和概念的不明確,才造成了我們難以理解的局面。我記得再看「青丘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北山經)」「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帝)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袁珂《山海經校注》說「人魚即大鯢。」大鯢,別名娃娃魚,兩棲類,屬於隱鰓鯢科,學名為 Andrias

    davidianus。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體長一般為1。3米,個別可達1。8米,體重一般為20-30公斤。四足,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叫聲如嬰兒,以水中的魚、蝦、蛙、蟹和陸地的鳥、鼠、蛇、昆蟲為食,喜穴居,肉味鮮美,視為珍品。大鯢與上面所說的『人魚』 是很相象的,體型和狐狸差不多,叫聲也像嬰兒,肉食性,吃人也不是怪事(大鯢性兇猛,小鯢則比較溫順,這是兩種類型,注意區分!)。但是『九條尾巴』卻讓我們無法繼續深入探討,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初民神化的,是不足信的。但是我們知道低等兩棲類動物再生能力都比較強,比如和大鯢同類的『蠑螈』,這種生物尾巴斷了是大都可以長出來的。那麼大鯢有這樣的再生能力嗎?當然,因為大鯢和蠑螈不但是同屬兩棲類,還同屬於有尾目,只不過大鯢屬隱鰓鯢科,蠑螈屬於蠑螈科。看到這裡我們突然有一種感覺,這個『九』字並非指的是實數,而是指大鯢的尾巴生命力很頑強,斷了可以再生。你可能不相信,再看我們的俗語「貓有九條命。」貓真的有九條命嗎?當然沒有,只是它的生命力太頑強,所以才被人形容為命很多即『九條命』。同樣的道理,大鯢的尾巴也只有一條,只不過斷了可以再生,初民就認為大鯢有很多條尾巴!所以用『九尾』來形容大鯢也就不足為怪了。(我的這種解釋科學根據不是很足夠,但是可以聊備一說。)

    「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鳥)(付鳥),食之無卧。(南山經)」這些看起來就比較奇怪了,頗有些三頭六臂的神話意味。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身邊,就會覺得這些再平常不過了。比如老虎和獅子雜交的後代獅虎獸,馬和驢雜交的後代騾子。比如說連體嬰兒,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這裡就不羅嗦了。再比如,雙黃雞蛋孵出來的是什麼?當然是雙胞胎小雞,雖然連體的我沒見過,但是真實性幾乎不用懷疑。三腳雞、兩頭蛇之類新聞經常會有報道。還有很多我沒法親自證實的,雖然說假新聞很多,但是也不至於一個真的也沒有。下面列舉幾個:

    1、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卻發現了一隻長有四條腿、有兩個消化系統和排泄系統的鴿子。據南澳鎮水頭村養鴿場的飼養員說,這隻長有四條腿的小鴿子是雙黃蛋孵化出來的,多長出的兩條腿只有正常腿的一半大小。這隻奇特的小鴿子除了長有四條腿外,還長有兩個消化系統和兩個排泄系統,所以特別能吃,一天吃的食物是正常小鴿的二三倍。(廣州日報/記者李宜通訊員李東生、馬麗娜攝影報道)

    2、 汕頭澄海市蓮華鎮碧砂鄉發現一隻罕見的四腳雄鵝;汕頭中山公園動物園收養了一隻長著四隻腳、通體潔白的鴨子(記者楊迎春通訊員林子海林鵬周英煒攝影報道2002/7/18)

    3、匈牙利通訊社報道,匈牙利東部博爾紹德州博爾德瓦村的一隻母雞上周孵出12隻小雞,其中一隻竟長有四條腿。更令人稱奇的是,這隻小雞走路時四條腿都能發揮作用,而且跑起來也比其他夥伴要快。當地獸醫在看了這隻小雞后說,這雞來自一個雙黃蛋,其中一個蛋黃髮育成了小雞,而另一個只發育成了兩條腿,但少見的是這兩條腿也能活動自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4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08:24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五藏山經概論(2)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 2002年05月31日,北京晚報報道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江天華鎮大佛寺里有座廟,廟裡聚集了一群奇禽:一隻鴨子四條腿、一隻公雞立著走。

    5、北京青年報2001年10月8日,本報記者蔣朔攝影報道:這條奇特的雙頭蛇約長26厘米,深灰色,身上有花紋。兩個蛇頭大小相同,一左一右長在蛇的前部,每個蛇頭都有自己的蛇眼和蛇嘴。現已送到大興野生動物園。動物專家鮑文勇仔細察看后說,此蛇是農村比較常見的草蛇,只有半歲左右,無毒。長出兩個腦袋是基因突變的結果。過量使用化學藥劑、農藥、化肥等對環境造成污染,都可能引發這種基因突變。 據了解,雙頭蛇目前暫由大興野生動物園保護飼養,爬行動物專家還將對它進行進一步研究。

    6、 天府早報2001年11月5日「神貓」只有3隻腳沒尾巴。早報訊(記者李曉波)

    7、 雲南日報2001年11月30日昆明市東川區碧谷鎮龍潭村第六村民小組李平家,有一頭長了四隻耳朵的小豬。鄭加升、肖麗(春城晚報)

    8、哈爾濱日報2001年9月25日哈市道里區新農鎮前肖家村發現一「怪物」:長著耗子頭,蛇尾巴,雞爪子,身體比一隻貓還大。村裡的居民沒人認得,有的主張打死它,有的擔心這是稀有動物,要餵養它。經東北林大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院長吳建平鑒定,這個「怪物」是麝鼠,俗稱「水耗子」。 記者曹曉霞。

    9、2003年7月武漢專訊近日,漢川市馬口鎮一居民家的一隻貓一氣生下6隻小貓,其中4隻竟連成一體。「昨日中午,記者在馬口鎮回歸門附近的陳某家,看到了出生三天的「四連體」小貓,其中3隻肚臍緊緊相連,另一隻尾部與其他3隻小貓的肚臍相連。4隻小貓兩黃兩黑「擰」在一起,爬行時4隻貓相互掙脫,並因疼痛而嘶叫。陳某稱,7月 29日上午10時,母貓經過兩天掙扎,異常難受地生出「連體貓」,現在6隻小貓和貓媽媽的身體狀況都很好。武漢大學環境科學院胡鴻興教授分析,可能是貓胎在發育時,某個部分挨在了一起。也不排除受基因突變,或環境、營養等因素影響所致。」《武漢晚報》

    以上所敘述的都是為了證明一個問題,就是基因突變是真實存在的,「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頭鳥」「兩頭蛇」這些都是極有可能存在過的,如果上面的例子還不夠說服力的話,那麼林景星博士(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現代生態地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的文章可以打消很多人的疑慮,具體可參見《自然之友通訊2001年第1期》「環境變化與生命和人群健康的關係」(自然之友的網站是http://www.fon.org.cn)由於篇幅太長,所以在這裡只引用林博士的一個例子。

    「一個青蛙三條腿。1995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河流和濕地里發現青蛙三條腿,嚴重畸形。開始爭論很大,有人認為這是偶然現象,不是環境污染造成的。後來在美國南部、東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發現畸形青蛙,達10%。其中有一種叫雕蛙,畸形個體達75%,比例很高。這麼高畸形的個體,有必然原因。後來明尼蘇達州的研究人員把畸形青蛙地區的水取來用非洲的瓜蛙作實驗。結果證明在這種水裡培養的瓜蛙100%的胚胎畸形。這說明不是個體的畸變,而是環境污染造成的結果。這個是外國的情況,中國也有。」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無法再迴避這種現實,動物的基因突變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兩頭也好,九頭也好,存在的可能性幾乎是99%。

    「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南山經)」「堯光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這兩種動物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這裡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冬眠 』,我們再次發現,山海經的作者並沒有刻意的去誇大事實,只是因為他不了解什麼是冬眠,所以才用了『冬死而復生』這樣的詞語,讓我們看來比較的奇怪和神化。

    「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西山經)」我們知道鶴類、鸛類、鷺類、鶩類(所有涉類)睡覺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是『金雞獨立』,這正好是夜晚鶴類睡覺的情景。

    「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蟲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西山經)」從常理來推測,這是一條怪蛇,甚至是神化。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怪蛇,而是昆蟲!什麼叫昆蟲?從生物學常識的角度來說,有頭胸腹,六足四翼,一對觸角、骨包皮。古人沒有這種概念,他們只是類似的歸類,身子又細又長的叫蛇,那麼體型差不多的都歸到蛇類。我們要找一種和蛇類似的昆蟲,我可以信手舉兩個,一個是蜻蜓、一個是竹節蟲。你可能說蜻蜓太小了,實際上蜻蜓種類很多,最長的大約17厘米,不比蛇短很多;竹節蟲則比較合適,身長約27厘米(馬來半島產)。竹節蟲收著翅膀的確像僵死的蛇,就是身體太直了。

    「帶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余鳥),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北山經)」「亶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南山經)」 自為牝牡並不是很奇怪的事,黃蟮、蝸牛、螞蟥、蚯蚓都是雌雄同體。大多數魚類是雌雄異體,卵生。另外,還有少數魚類為雌雄同體,如鮨屬的多種魚,能自體受精。黃鱔可產生性逆轉,即生殖腺從胚胎到成體都是卵巢,只能產生卵子,發育到成體產卵后的卵巢逐漸轉化為精巢,產生精子,從而變成雄性。一般來說哺乳動物是沒有雌雄同體的。但是科技日報 (2000-09-11)報道:科學家在北極附近的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發現,在當地生活的北極熊有部分呈現出雌雄同體的性徵。科學家認為,這是環境日益惡化引起的後果。島上約3000頭北極熊中,已有1.2%呈現出雌雄同體的變異。中新社廣州2001年12月15日電:中山大學附屬一院鄧春華教授給十六歲的天生雌雄同體的「小葉「(經診斷為「假兩性畸型--真男而假女型」,)

    作了變性手術。海南日報2001年11月2日報道了一隻雌雄同體的羊。諸如此類的雌雄同體的例子不勝枚舉,限於篇幅也限於確鑿證據就不一一列出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山海經的絕大部分描述,都是真實而客觀的。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山經和海經的差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5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08:2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五藏山經概論(3)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梁渠之山,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北山經)」

    「犲山,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東山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海外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經)」

    看了這些話可能嚇了一跳,因為前後矛盾,北山經和東山經是比較樸實和簡陋的,並沒有把『夸父』神化,只不過稍微提及了一下,與常見動物無貳;但是海外北經、大荒北經則比較神化夸父,而且記載實在有嫌詳細豐滿並且不可思議,這和山經作者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見山經與海經的作者不是一個人。山經在儘力的描述山水金玉、動物植物形象及用途,祭祀方法及山神。海經則徹底放棄了對地理、礦產、動植物、祭祀方法的描述。它的敘事方式類似於記載掌故、佚文一般,再也沒有實用的態度了,如「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海外南經)」 再如「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海內東經)」諸如此類,這種神化的描述,使得整部《山海經》的可信性大大下降了,但是我們不妨拋開那些故意神化的詞語,直接探求那個年代的真實。(關於海荒經的真實性,容後文詳述。)

    綜上所述,五藏山經對於鳥獸的描述基本上是真實的,但是由於辭彙的缺乏,造成了大量的拼湊概念,「鴟目蛇尾」、「人舌能言」、「 人面魚身」「一首十身」諸如此類,都是可以理解的。舉一個例子,一個人身上長了些類似鱗片的東西(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件),你來描述這個人,你最需要的詞語是『鱗片』,但是你不能用這詞(那時候還沒有產生這個詞,或者這個詞還不普及),你只好用已知的動物來類比,你可能選擇『龍』『魚』『蛇』這些有鱗片的動物,所以你的答案不外乎「人首龍身」「人首魚身」「人首蛇身」,《山海經》中的大多類比都是這樣產生的,只因為一個詞語『鱗片』,你就把一個稍有點奇怪的人描述成了古怪的動物。而且我們發現「三首」「九頭」「九尾」「四首十六足」這些非常莫名其妙的動物,我們身邊就可以製造,其中環境污染導致的基因突變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動物,如果政府開放禁令,生物學家打亂基因重組,幾乎可以產生任何古怪的動物。至於『六足四翼』、『一足』這類的怪異多是初民概念不清或者觀察不仔細造成的,那更談不上荒誕。

    當然,也有一些怪獸是我們無法解釋的,這些無需避諱,例如,南山經中記載了一種水中獸,狀如雕,有角,食人,是為蠱雕。我的生物學記憶中沒有有角的動物吃人。比如說非洲野牛,異常兇猛,能撕碎獅子,但它是吃草的。講個故事吧,法國18世紀有個古生物學家叫居維葉,一天晚上,月光滿地,居維葉在睡覺,一個學生裝扮成有蹄有角的動物發出怪叫來嚇唬他,居維葉看了一眼,「你有角有蹄子,你是吃草的。」說完了又接著睡。這樣的怪獸我們就很難解釋,只能暫且存疑了。

    二、殘破的地圖

    這更是一個艱難的問題,海內外學者關於《山海經》的地理研究眾說紛紜。有「雲南圈」、「兩河流域圈」、「中國圈」、「亞洲圈」、「 世界圈」等多種說法。「《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說的壽麻國,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山海經?大荒東經》所見日月所出之山六,恰是今南北美洲的地理情狀。」 徐顯之《山海經探源》。「《山海經》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理書」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山海經》我懷疑它是兩河流域地理書。」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屈原評傳》。「《山海經》記載的是雲南遠古時期的地理和歷史。」林永發《神話的新發現一《山海經》地理考》。他們各執一詞,看起來都很有道理。

    隨便舉一個例子,《山經》中列舉了大量流入海洋的河流,有的流入東海,有的流入北海,有的流入南海,可是竟然有的河流向西流入西海,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有幾條是向西流的呢?中國只有一條倒淌河向西流入青海湖。而《山海經》中絲毫不認為向西流入西海有什麼異常。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南山經)」

    「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西山經)」

    「騩山,是錞於西海,氵妻水出焉,西流注於海。(西山經)」

    諸如此類,在《山海經》中河流向西注入大海很平常,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邊,檢索一下西山經,『西流』出現了十餘次,檢索一下中山經,『西流』出現了五次,也就是說,有數十條河流是向西流的!再如北山經中的王屋山,(氵聯水)向西北流入泰澤。(向西北流的河流山海經記載也很多)

    這是一個什麼問題?河流怎麼會西流呢?騙子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就是騙子必須說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說你未來能發大財,或者某某海外有仙山,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才能有欺騙你的機會。如果一個人對你說長江向西流,我相信你一定會懷疑他神經有問題。但是《山海經》的作者並沒有遵循這個欺騙原則,他言之鑿鑿的說,王屋山有河向西北流。

    非常奇怪,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遙遠了,5000萬年前的長江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當然現在也有一些小河是向西流的,例如山東的大汶河。這是一個謎團,還沒有辦法解釋,但毫無疑問的,《山海經》中記載的西向河流不是故意編造出來的,因為小孩子都可以戳穿他的騙局,他沒必要冒這種風險。

    根據現有的地理學常識,最近的地質變遷年代恐怕也要幾萬年前,如台灣海峽,在4萬年前東海大陸架是一片濱海平原,在3。3萬年前後,大陸架被海水淹沒,又過了3000年,發生海退,經過1。5萬年的變遷,海平面到最低點,比現在低130~160米,隨後海平面再次上升,在70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了現在的高度。也就是說,一萬五千多年前的海岸線比現在偏東600多公里。如果《山經》記載的是真實的話,那麼它記載的絕不可能是在7000年前,而是更久遠的以前,一次地質變遷導致了我們查無對證!

    這並不是最離奇的,前文說過,在東山經中明確的記載了這樣一種動物,它叫犰狳,「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翻譯過來就是這種動物體型像兔子,像鳥一樣的長喙,圓眼睛細長的尾巴,看見人就一動不動。如果你看見過美洲犰狳的話,你就絕不會懷疑山海經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這樣一種動物,和小兔子一樣楚楚可憐,為什麼像兔子?他不但體型像,而且那對長耳朵更像!犰狳還有個習慣,遇見危險就會像穿山甲一樣縮成一團,當然就一動不動了。穿山甲不像兔子,一點都也不像,它也沒有那對長耳朵。

    這就是說!在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美洲特有的動物,它在亞洲根本就不存在,是我們的祖先千里迢迢去了美洲考察?還是美洲、亞洲連在一起的時候,就有了山海經的普查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6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08:28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五藏山經概論(4)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必須承認這很荒誕,因為它違背了我們的常識,但它不是唯一的,2004年5月7日美國《科學》雜誌,格拉德?邁爾是德國法蘭克福森肯貝格研究所的昆蟲學家,他發現了3000萬年前蜂鳥的化石,地點在德國海德堡南部的弗勞恩維爾。令人驚奇嗎?當然,近代蜂鳥只生存於在美洲,即便美洲蜂鳥最早的化石也不過才100多萬年。邁爾說,「3000萬年前的蜂鳥和現在的蜂鳥在結構上基本相同。」這意味著美洲蜂鳥和歐洲蜂鳥同宗!

    蜂鳥怎麼能從歐洲遷徙到美洲?或者從美洲遷徙到歐洲?你千萬別以為那麼小的小傢伙能飛越大西洋,那種假設太瘋狂了。你可以笑嘻嘻的給我一種假設,「也許被颶風吹過去的也說不定。」其實我認為既然颶風能把蜂鳥從歐洲吹到美洲,那麼一樣可以把那小傢伙吹到亞洲。

    我們的常識是,2億年前盤古大陸就已經分裂了,但無論是山海經還是格拉德?邁爾都在向這個盤古大陸分裂時間表發起了詰難,我們的地質學到了該修正的時候了。學界為了維護這個『錯誤』的盤古大陸分裂時間表,不惜假設出種種『陸橋』的傳說,例如阿瑟?格雷提問到,「為什麼亞洲東部的植物種類與遠隔太平洋的北美西部植物十分相似,而北美東部植物與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程度反而不及前者,這是什麼原因呢?」

    再如鬣蜥科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最豐富,非洲和歐洲則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對應的成員,也有一些非常獨特的類型。分佈於亞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長鬣蜥與美洲鬣蜥亞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所以學者們只好假設出亞洲、大洋洲與美洲之間存在陸橋。陸橋成了學者們的救命稻草。

    但中國、日本和北美等地都產有相同的新生代(距今7000萬年前)淡水魚化石。淡水魚當然不能橫渡太平洋。(例子還有很多,容後文詳述)

    蜂鳥、淡水魚、犰狳、鬣蜥、植物等這些證據,已經對盤古大陸分裂的時間表提出了強烈質疑,否則我們就接受蜂鳥橫渡大西洋、淡水魚橫跨大西洋、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去過美洲、美洲東部植物的種子飛到了亞洲卻飛不到美洲東部。真的,盤古大陸的分裂年表很荒誕。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景象,南山經記載,柢山,多水無草木;亶爰山,多水無草木;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有山有水卻無草木?這是什麼原因?柢山有魚,擅爰山有獸,也就是說食物鏈必然是完整的,生態環境還能繼續維持,但是怎麼會沒有草木呢?

    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山海經》中大量記載了這樣有水有鳥獸卻沒有草木的地區,在排除乾旱和嚴寒的原因之後,我們陷入了困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為什麼大地一片荒涼,是化學污染還是大爆炸?

    南山經記載,『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我在渤海附近生活了十餘年,我怎麼就不知道什麼山有水有獸卻沒有草木呢?

    1945年,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留下了地面核輻射的嚴重隱患。人們驚訝地發現,爆炸中心的周圍區域,動植物幾近絕跡,惟獨竹子活了下來!(摘引自《北京青年報》 2003年4月29日)

    我翻閑書的時候發現另一個證據,大江健三郎的《廣島札記》,我當初有個疑問,核爆炸后倖存的生物不會很多,如老鼠蟑螂自然可以存活,但是我不明白魚能不能倖免。大江健三郎收集的回憶信件提到了這個問題,「在淺野泉邸的水池裡,在死屍的中間,還有活著的鯉魚在水中游。」、「燒掉羽毛的燕子,已不能在天空飛翔,只能一蹦一蹦地在地面上走。」

    答案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是摧毀一切的力量,純粹是一場災異,乾旱可以植物大面積死亡,另一種便是洪水或大爆炸。『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強烈的乾旱過後,植物會慢慢復生;洪水、大爆炸過後也是這樣的,植物會生長的更加茂盛。那麼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山海經記載的是什麼年代,難道它的記載真是在一場大洪水、大爆炸過後的世界?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的篇幅詳細討論。

    三、山經社會狀況分析

    這是一個極寬泛的題目,但也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山經本身便是極度龐雜的,以至於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要我來偽造《聊齋志異》的話,十年便已經足夠,倘若想偽造《山經》,沒有三五十年的精研是不可想象的。』那麼就從山經龐雜而且只鱗片爪的描述中來瀏覽一下當時的社會概貌。

    1、山經描述的是一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大踏步挺進的時期。

    首先山經敘述的範圍相當廣大,除了未提及南海以外,東海、西海、北海、渤海都在盡述之中,那麼如此廣大的地域,會不會存在多民族的問題?比如解放前的中國,有五十多個民族,各種民族語言、方言不計其數,經濟狀況也不均衡,社會結構也參差不齊。山經中有沒有過這樣的描述呢?

    很顯然,山經沒有任何民族觀念,完全是依據地域來劃分的,例如北山經,神、民生食不火之物,很明顯,這描述的是一個野蠻而且落後的地區,非常有可能是一個邊遠民族。

    以水族為例,56年以來在廣西來賓縣的麒麟洞、柳江縣新興農場的通天岩發現了『麒麟山人』、『柳江人』的化石,這些化石面部低矮、鼻樑下塌、顴骨較高、下巴微突,與現在壯侗語族的人們基本類似,這些化石都屬於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同時出土的還有大熊貓、箭豬、劍齒象、中國犀等化石,這是關鍵所在,山經所記載的是一個人類與犀象共舞的年代,(不同的是山經記載的犀象、兕氂牛共同出現的地方是在北山經、南山經,都在北方。而廣西是南方)(摘選自《水族簡史》《侗族簡史》《壯族簡史》)

    另外這些化石都是在山洞中發現的,這是他們的住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穴居』。而山經中記載了一個怪物就是西王母,同樣是穴居。胡編亂造並不難,難得是編造得合情合理並禁得住推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7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08:2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五藏山經概論(5)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個疑點,一、不會使用火;二、與犀象共舞;三、穴居。這隻能是原始社會才存在的特徵,所以說山經的作者要麼是真實的記述,要麼他對原始社會的理解博大而精深,至少比生活信息時代的我強太多,那太不可思議了。

    另外我們必須注意這個『穴居』的現象,這是一個孤零零的例子,倘若那個世界的人都是穴居的話,那麼沒有必要特別的記述『穴居』,或者『穴居』應該更普遍的被記述才對。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大部分人已經會『巢居』或者蓋房子了,只有少數的邊遠地區、民族還那麼落後,仍然住著山洞。

    如鄂倫春族,《北史》記載有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等五個部落,北室韋居土穴,還是『穴居』;缽室韋則用『樺皮蓋屋』,這已經很進步了(摘自《鄂倫春族簡史》)。也就是說這種歷史演化的痕迹在南北朝時期還存在,發展不均衡、文明與落後共存,才是山經的真實面貌,這不可能狹窄地域、或者交通發達地域的特徵。

    山經的社會面貌很複雜,生產方式多種並存,例如狩獵、捕魚、採集、農耕,在中山經(也可能就是中原)農耕是相當發達的,對野獸的記述相對較少,而其他經文則非常詳盡的記述了禽獸的類別,這對於捕獵是相當有幫助的。

    有趣的是,鄂倫春族的獵手特別喜愛地圖,他們對山川、河流、獵物、植物了如指掌,他們狩獵經常外出幾百里,卻絕不迷路,出發前還繪出簡單的地圖,他們學會滿文以後,還在山川上標上名稱,這幾乎就是《山經》的地區實用版本。

    鄂倫春的經濟長期停留在狩獵為主、漁獵採集為輔的階段,因為狩獵是朝不保夕的。在山經中頻繁的提到『食之』,這就是狩獵經濟的明證,同時植物採集也很重要,對於農作物的描述中山經更豐富一些,其他地區相對薄弱,這是一個漫長的狩獵經濟向農耕經濟過渡的時期。

    祭祀是一個最能體現當時生產水平的活動,祭祀講究的是盡其所能,他有饅頭不會用窩頭,有精米不會用粗糧,例如納西族的東巴祭祀,祭品很豐富,有五穀、酥油、家畜,他們祭祀是量力而行,有能力的多供一點,沒能力的只需燒香就行。這種祭祀是以村寨為單位的,那麼山經的祭祀活動以什麼為單位呢?大約是以山脈來劃分,每次山經都有特定的祭祀方法,特殊的山還要特殊的祭。

    以南山經為例,「南山首經,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禾余】米,(一壁稻米,)白菅為席。」

    簡單的解釋一下,毛指毛物,就是長毛的動物,雞犬牛羊皆可。瘞指埋;一璋玉,是個祭祀用的玉質容器。糈是精米,稌米指糯米。白菅是種植物,茅草類。翻譯過來就是『用璋裝著毛物埋了,精米選用糯米,席子用茅草』(已經會編織了,可能很粗糙)。這段話很簡單,卻藏著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

    眾所周知,山經里記載了大量的銅鐵,那時候鐵器沒有多少應用的可能,但是青銅器的歷史有幾千年了啊,為什麼不用青銅器做禮(容)器?而用璋、璧做禮(容)器?

    再看西山經,「西山首經,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下【下艹下席】采等純之。」

    太牢就是豬牛羊全備。瑜指美玉,嬰也是一種專門的祭祀用禮器稱號。那麼,百瑜、百珪百璧仍然都是玉器,絲毫沒有青銅器的影子,這是怎麼回事?

    80年初,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古墓中出土了紅銅鈴鐺,用C14測定,約在公元前2085年。90年代初,平陸縣坡底鄉商代的早期祭祀遺址出土了一批二里崗時期的銅器,有大方鼎、圓鼎、爵、觚和銅斧。這說明商周時期祭祀普遍使用的是青銅器,而山經的祭祀卻確確實實的停留在『以玉為兵』的石器時代。

    山經知道鐵,卻不會用鐵;現在該知道,山經同樣知道銅,卻仍然不會用銅。否則青銅容器的優點會大量淘汰脆弱的玉質容器,這是毋庸多言的。

    以環太湖的良渚文化為例,良渚文化遺址很多,斷代在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出土的絕大部分是玉器或石器,根本沒有青銅器,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山經》為什麼沒有青銅禮器。因為山經的年代遠早於良渚文化,它不可能出現青銅器。值得一提的是,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早期的遺址馬家浜文化,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那裡的草鞋山發現一處水稻田遺址,而且用稻殼做摻和料制陶器,另外有小型三角石犁,說明當時的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一個農業如此發達的地區,很顯然狩獵是很不經濟的,而且定居的生活也不再適合終日奔波于山林之中,也就是說初民已經從狩獵為主農耕為輔發展到馬家浜文化這種農耕為主的時代了。

    馬家浜文化中出土了很多鼎、豆、壺和石鉞,這些都不如良渚文化出土的物器精緻,這顯示了一種歷史演變的順序,而山經中根本沒有鼎豆壺的概念。另外良渚文化中比較吸引人的就是紡織品出現了,在錢山漾遺址中出土了絲麻製品,經鑒定屬家蠶織物,紡織水準相當高,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47根。(以上良渚文化資料來自楊楠《良渚文化興衰原因初探》)

    山經中沒提到蠶這回事,但是《皇圖要覽》中記載:「伏羲化蠶,西陵氏始蠶。」西陵氏之女就是黃帝之妻嫘祖,是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真偽無法考證,不過良渚文化有如此高的紡織水準,肯定是要經過漫長的演變的。

    有人說這是傳說不可信,那麼葛洪《神仙傳?麻姑》記載:「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可信不可信呢?東海變桑田絕對可信!這也是傳說。(當然麻姑說自己看到的,那不可信,除非她是神仙。)

    很顯然,山經描述的生產力相當低下,《周禮?舍人》雲,「凡祭祀共簠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祭祀規則嚴格得多,而山經中根本沒發展到這種地步,他們不知道『簠簋』是什麼,也沒有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這樣複雜的分類,他們停留在簡單的規則上面。

    但是,山經記述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社會,他們開始提出『郡、縣、邑、國、天下』的概念,也就是說,某些發達地區雖然還沒有城市,但是交通已經相當發達了、能接觸外界了,並且社會財富也增加了,剩餘物品越來越多,氏族內的貧富分化也開始出現了,那些發達地區的原始氏族公社制度正在走向解體的邊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8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08:3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五藏山經概論(6)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中山經地區的文化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的

    原始社會的戰爭,我更願意稱之為『衝突』,在私有制尚未完全確立之前,衝突的起因無非是爭奪獵物、爭奪資源或者爭奪女人。山經中並未直接的表現戰爭,只是在災難的徵兆方面偶有提及或者在祭祀中稍有體現。

    「鹿台山,有鳥焉,見則有兵。」(西山經)

    「小次山,有獸焉,名曰朱厭,見則大兵。」(西山經)

    「鐘山。欽【丕鳥】化為大鶚,見則有大兵」(西山經)

    「槐江山。有天神焉,見則其邑有兵。」(西山經)

    「鳥鼠同穴山,其中多鰠魚,動則其邑有大兵。」(西山經)

    「蛇山,有獸焉,名【犭也】狼,見則國內有兵。」(中山經)

    「熊山。有空焉,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中山經)

    在南山經、東山經、北山經中卻沒有這樣的例子,只有『可以御兵』的動物。西山經、中山經的這些徵兆體現了那個時代是必然存在『戰爭』的。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於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櫱釀;干儛,置鼓;嬰用一璧。屍水,合天也,肥牲祠也;用一黑犬於上,用一雌雞於下,刮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采之,饗之。 」(中山經)

    「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於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勾【木爾】、風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中山經)

    這是兩段異常複雜的祭祀規則,其中都提到了『干儛』的字樣,『干儛』就是操著盾牌起舞,《樂府?舞曲歌詞一》中提到『周有六舞:一曰帗舞,二曰羽舞,三曰皇舞,四曰旄舞,五曰干舞,六曰人舞 』,都是顧名思義,拿著五彩糹曾、羽毛、五彩羽、氂牛尾或者盾牌跳舞,人舞就是什麼也不拿,『以手袖為威儀也。』《周官?舞師》中有解釋:「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之祭祀。」

    干儛,自然就是兵舞,祭祀山川的時候跳,這是非常符合山經情況的。不過孔子對待兵舞的態度是眾所周知的。孔子見《韶》舞說,「 盡美也,又盡善也」,而見了《武》舞說,「盡美也,未盡善也。」《武》舞同樣是兵舞,宣揚的是武力,所以孔子不大樂業,這有違他的理念。但山經毫不在乎孔子的感受,他們只有『干儛』這一種舞蹈,不存在『雅舞』之類的舞蹈,而且這種舞蹈僅局限在中山經地帶,其他地區是沒有的。

    說到此刻不得不提《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這段話相當有趣,禹要伐有苗,舜說德厚為重,用禮樂教化他們吧,於是有了干戚舞,三年後有苗就歸服了。這段話真偽如何呢?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少數民族的祭祀活動至今還殘存著原始社會的痕迹,南漳地區有端公舞,屬於戚舞(手裡拿斧鉞刀);苗族有盾牌舞,也就是『干儛』;瑤族有刀舞、盾牌舞,這是『干戚舞』;雲南臨滄(佤族地區)的懸崖峭壁還刻著盾牌舞的岩畫(有3000多年歷史)。

    干儛在少數民族記憶中的頑強存在從側面印證了山經的確鑿,也就是說山經中的『干儛』正處在萌芽狀態,還沒有四處傳播,否則東山經、北山經、南山經的祭祀活動也應該出現一些舞蹈,但東、南、西、北山經還沒有舞蹈的痕迹。也就是說山經的文化是不同步的,發達地區的強勢文化正在逐漸影響落後、偏遠的地區,韓非子說的很具有合理性。

    捎帶說另一件趣事,《韓非子?十過》中還有一段,『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天下無不服者;『虞舜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子,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覺得太奢侈了,不服的有十三國;『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硃畫書其內,縵帛為茵,將席頗緣,觸酌有采,而樽俎有飾。』這就更加奢侈了,不服的有三十三國。

    韓非子這是在諷諫君王要勤儉,不過他提到了禹時期的祭器是『墨染其外,朱畫於內』,祭器為紅黑兩色,山經的色彩比較單調,但也有赤青黃白黑五色,為什麼祭器只選中其中的兩種顏色呢?如果要我來選,我選青色、黃色、白色也覺得沒什麼不妥。但是從出土漆器來看,祭器的紅黑兩色是一個相當枯燥而且嚴謹的傳統。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灣文化都有非常發達的彩陶,這些彩陶都嚴格的限制在紅、白、黑三色中,絕少青色、黃色,即便白色也很少見。

    河姆渡(公元前5000年~前3300年)出土了一個木碗,是外紅內黑,和韓非子說的『外黑內紅』正好相反,看起來韓非子說錯了,但實際上韓非子說對了很多,因為韓非子說的是『臣聞』,是他聽說的,但他牢牢的把握了禹時期祭器的色彩,以紅黑為主調。確確實實,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主調就是紅與黑,這一點他說的非常正確。所以說世代傳聞的東西可能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不能一概的否定,韓非子所說的『干戚舞』同樣頗具有合理性。

    言歸正傳,仍然仔細觀察方才的兩條祭祀規則,其中有兩個詞很引人注目,『櫱釀』與『羞酒』,西山經只提到一次酒『湯其酒百樽』,中山經提到六次之多,其餘南山、北山、東山皆無酒。『櫱釀』就是麥芽釀,但它是不是曲酒不好說,這在學界大概有五六種分歧的觀點,我個人傾向『櫱釀』是種類似啤酒的甜酒。

    暫且不論『櫱釀』與『饈酒』是不是同一種東西,中山經的『櫱釀』與『羞酒』的普遍存在顯示了農業的發達,酒有可能是野果釀造的,比如葡萄酒,但是『櫱釀』卻必須有大麥,沒有發達的農業、相對過剩的糧食就不可能有『櫱釀』。同時南、東、北山經的祭祀沒有使用酒說明了那些地區還沒有掌握這種技術,或者農耕還不夠發達。現在的少數民族祭祀非常喜歡使用酒,他們也一直保留著純樸簡陋的釀酒技術,這再一次表明了中山經文化曾經對邊遠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干儛』、『櫱釀』、『羞酒』在中山經相對普遍的現象可以推論出,中山經的文化和經濟實力是遠遠超出其他地區的,而其他地區『 生食不火』、『穴居』等現象更是襯托出那個時代中山經地區文化的一枝獨秀。同時『部落衝突』在西山經和中山經的普遍存在,顯示了中山經、西山經的原始氏族制度正處在崩潰的邊緣,有相對過剩的糧食,就有相對過剩的財產,私有制的萌芽已經出現並預示著奴隸制度馬上就要來臨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3861

帖子

176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64
9
漢紳 發表於 2009-4-28 10:49 | 只看該作者
太多,且需要很多時間去理解
先收藏,慢慢地吸收體會
漢紳,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10
metrotown 發表於 2009-4-28 15:46 | 只看該作者
山海經的確智慧深廣,但要智慧地解釋山海經,可真的不很容易。版主多做努力,我要就坐享其成,好好地享用一下這上古文明殘留下來的美味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1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22:31 | 只看該作者
10# metrotown
其實寫山海經的時候我也在場,而且比現在更英俊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2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22:42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動物卷雜論(1)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六足四翼的怪物

    「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蟲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西山經)

    從常理來推測,這是一條怪蛇,甚至是神化。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怪蛇,而是昆蟲!什麼叫昆蟲?從生物學常識的角度來說,有頭胸腹,六足四翼,一對觸角、骨包皮。古人沒有這種概念,他們只是類似的歸類,身子又細又長的叫蛇,那麼體型差不多的都歸到蛇類。我們要找一種和蛇類似的昆蟲,我可以信手舉兩個,一個是蜻蜓、一個是竹節蟲。你可能說蜻蜓太小了,實際上蜻蜓種類很多,最長的大約17厘米,不比蛇短很多;竹節蟲則比較合適,身長約27厘米(馬來半島產)。竹節蟲收著翅膀的確像僵死的蛇,就是身體太直了。

    「天山,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西山經)

    我現在讓你描述一下瓢蟲,看了瓢蟲美麗的圖片后你會說什麼?圓形身體,各色斑點,『赤如丹水』來描述『它』的紅斑的確很恰當,六足四翼不必說,『渾敦無面目』簡直太惟妙惟肖了。你會說這太小了,有點不合情理,沒辦法,我們的思維是如此的固執,被山經作者混沌的概念、模糊的詞語徹底的拴住了,我們無法掙脫我們的慣性思維。如果『有神焉』換成「有蟲(申與蟲字型很相近)焉」,那麼這種解釋沒有任何問題,這是『訛字』的問題嗎?

    看來『六足四翼』的怪物被歸到昆蟲一類應該沒有問題,但問題總是不斷的產生,我們也不得不去面對。

    「景山,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北山經)

    六足四翼,還六目,蜻蜓幾個眼睛?我們知道,蜻蜓有一對巨大的半球形複眼和三個單眼,昆蟲的頭頂一般有1~3個單眼。還像蛇!!半尺多的蜻蜓飛過,古人不叫它『鳥』叫什麼?再看:

    「英鞮之山,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觀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西山經)

    「栒狀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東山經)

    「葛山之首,其中多珠鱉魚,其狀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東山經)

    按照我們上面的方法,這幾個例子似乎都可歸類到昆蟲類,但我要說且慢,我必須講一些我知道的故事。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二。外國五》(張廷玉等)記載:「洪武三年,命使臣呂宗俊等齎詔諭其國。四年,其王參烈昭{田比}牙遣使奉表,與宗俊等偕來,貢馴象、六足龜及方物,詔賜其王錦綺及使者幣帛有差。」

    《清史稿。列傳三百十五。屬國三》(柯劭忞等)記載:「康熙四年御前方物:龍涎香、西洋閃金緞、象牙、胡椒、豆蔻、沉香、烏木、大楓子、金銀香、蘇木、孔雀、六足龜等;皇后前半之。」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

    在我的生物學記憶里絕沒有類似的動物和昆蟲,但卻翔實的記載在各個朝代。這是昆蟲嗎?我只能老老實實的說,我不知道。但是六足的動物幾乎一直存在,這種『六足龜』便無法從歷史中抹掉。此外『六足龜』也在《中國歷代貢品大觀》中有所提及,有意思的是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這本小說中也提到過『六足龜』,我不知道『六足龜』是否在乾隆時代出現過,可能是二月河張冠李戴,把給康熙的貢品送給了乾隆,也可能是二月河另有根據。

    這種六足龜是遢羅國進貢的,一位網友張弢告訴我,泰國確實出產這種六足龜,學名『靴腳陸龜』,因為它尾部周邊鱗片極為發達,左右各有形狀類似腳的鱗片,所以有一稱呼『六足龜』。遢羅就是泰國。

    如果不能推翻六足龜的存在,那麼《山經》所記載的六足魚、六足犬、六足鱉的確有可能存在過。人們可能對昆蟲有些偏見,認為昆蟲都是很小很小的。實際上我們翻開古生物史就知道,遠古時的昆蟲很大。石炭紀的蜻蜓遠祖化石有多大?說出來嚇你一跳,展開翅膀達0。76米!三迭紀的蟋蟀遠祖化石有15厘米。當然《山經》記載的年代不會是三億年前,但是這種巨型昆蟲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

    我們無法理解《山經》的原因很多,我們的慣性思維便是其中一個巨大的障礙,也許有些奇怪的鳥獸就是昆蟲,也許我們都錯了,從一開始就錯了!

    二、寵物的由來

    「霍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音feifei),養之可以已憂。(中山經)」

    這是什麼呢?估計你已經猜到了,是貓!貓和狸是什麼關係,狸貓你想必知道,那麼果子狸你更應該熟悉,果子狸是靈貓科花面狸屬。中國古代一直把貓稱作『狸奴』,比如《狸奴小影圖》,這是宋時李迪畫的貓,台北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再如清朝的任伯年也畫了《紫藤狸奴圖》。陸遊也有一首詩《贈貓》「裹鹽贏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簿,寒無氈坐食無魚。」

    他們都知道貓和狸是親戚,但是他們不知道貓還有個名字叫「朏朏」。從學界公認的角度來講,貓的馴化比狗要晚很多,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已經開始養貓,但真正馴化的時間也就3500年。而狗的馴化則早的多,在兩萬到一萬五千年之前。(實際上我並不完全同意這種推測)

    如果你觀察一下「朏朏」的字型,會很奇怪它為什麼『月』字旁而不是『犬』字旁。《太平御覽》有段註解「《說文》曰: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二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朏。朏音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3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8 22:4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動物卷雜論(2)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貓和月亮聯繫在一起,實在想象力太豐富了,但是最可笑的是這不是只有中國人才這麼狂想。古埃及人更能狂想,他們認為貓是月亮女神(巴斯特)的化身和象徵,是掌管月亮、生育和果實豐收的神。所以埃及的女神是人身貓頭的樣子。其實我在觀察貓眼石的時候,不禁會心一笑,貓眼和新月(朏即新月)之間確實非常相似,這應該就是它名字的由來。

    言歸正傳,養貓是為了什麼?學界有一種普遍的觀點,四千多年前,當埃及發明了穀倉以後,穀倉引來了大批的老鼠,同時也引來了大批的野貓。野貓進入村落,接受古埃及人的扔掉的食物,久而久之就成了人類的朋友。這種觀點很科學也很合理,我也一直深信這種推測。

    不過,《山海經》不是這麼認為的,它認為「朏朏,養之可以已憂。」注意,山經一貫的作風都是『食之』這次完全不同,這次是『養之』,然後『可以已憂』。是純粹把『胐胐』當作朋友來看待。大概是來消解孤獨和憂愁的,與現代人養貓的心情幾乎無二。

    那麼疑點就已經出現在我們面前了,《山經》記載的年代已經開始馴養『胐胐』了,卻沒有『貓』這個字。《爾雅.釋獸》中就已經有了『貓』字,「虎竊毛謂之(戔虎)貓。狻麑,如〈戔虎〉貓,食虎豹。」,也就是說《山經》的成書年代要遠早於《爾雅》的成書年代。

    在西周的《詩經.大雅.韓奕》中也有貓字,「有熊有羆,有貓有虎。」難道有了『貓』字以後,古人還不用『貓』而用『胐胐』嗎?其實《禮記》、《呂氏春秋》等都有養貓捕鼠的描述,說明養貓捕鼠已經非常普遍。宋代陸佃的《埤雅》解釋很有意思,「鼠善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之字從苗」。

    但是《山經》告訴我們的完全不是這回事,他們養『胐胐』是來解憂的。

    三、毒魚的風俗

    我常有一個疑問,「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稿芨,其葉如葵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西山經)」這毒鼠很正常,詩云「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雖說罵的是那種碩鼠,不過已經可以看出鼠害的嚴重了,滅鼠是勢在必行!

    不過另外一些條目卻讓我迷糊了,

    「荔山,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時,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箕尾之山,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可以毒魚。」

    「熊耳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薴,可以毒魚。」

    「朝歌之山,其上多梓【木丹】,其獸多【上鹿中雨下三口】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古人為什麼要毒魚呢?很顯然不是要滅魚,那是損人不利己白開心,唯一一個理由就是--要吃!當然這種毒要能捉到魚,又不至於讓人受到損害。

    其實,這種習俗已經相傳了『幾百年』,有一種魚藤,豆科藤本或直立灌木,印尼群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台灣海南比較普遍。魚藤俗稱『土巴根』,土著們把魚藤和水搗爛,倒入小溪魚塘,魚就都掙扎著到水面來呼吸,撿起來就可以吃,對人沒什麼危害。雖說近年有些科學家表示異議,認為這種毒可以導致大白鼠死亡,甚至可以使人致病(類似帕金森症),不過他們研究方式很極端,屬於血液注射,而且劑量非常大。據說至今農村還有人如此捕魚,不過沒有親見。

    看來這種習俗不是相傳了幾百年,而是數千年了。至少在山海經記載的年代,古人已經學會了這種極度有效的謀生手段。

    說到此處便不得不提神農氏了,《淮南子.修務篇》「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記》「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太原神釜岡,有神農嘗葯之鼎;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

    對神農嘗百草這個傳說,表示蔑視的人很多,有的人就說,「胡說八道,一天遇七十毒?一天遇十毒也死好幾次了,除非他不是人!」

    其實看看上面的魚藤,一天吃個百八十種也不會死,那不是毒嗎?再說了,神農也不會那麼沒腦筋,那時候已經會馴化牲畜了,拿來草先給牛馬羊嘗嘗,它們不死神農再自己吃,所以說這並非是太神奇的傳說,需要的只是毅力和勇氣,很多人都可以做到!

    接著看,「雲山,無草木。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這是一段很嚴厲的警告,與前面「可以毒魚」、「可以毒鼠」不同,那些是毒的用途,而這裡卻沒說可以用桂竹來殺人。

    當然了山經也這樣提到過,「鼓鍾之山,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擊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為毒。」,至於這種毒的用途是什麼沒說,可以私下揣測,是毒鼠還是殺人!

    另有一種神奇的動物,「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犭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月采】,又可以御百毒。(北山經)」

    這種動物是什麼,不大好說,大概類似於松鼠,用大尾巴飛來飛去,但是能御百毒可是一件神奇的事(類似天龍八部里的蛤蟆朱牯),這是謊話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3861

帖子

176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64
14
漢紳 發表於 2009-4-29 10:50 | 只看該作者
11# kickbird
我可以做見證,證明教主當時在場,而且每次出場時必帶兩打盤古啤酒,外加一碟盤古豆。隨身帶一魚鉤、一古琴和一本兵書,後來將此魚鉤傳給了姜尚姜子牙,那架古琴則傳給了俞瑞俞伯牙,兵書扔給孫子了。
這是我親眼所見。
沒想到這麼多年又在貝殼村遇上了教主。從第一次遇到教主至今,屈指算一下有4106年了。
我們可都是老朋友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主題

4799

帖子

239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3
15
618o382 發表於 2009-4-29 11:38 | 只看該作者
4000年修得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6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29 21:14 | 只看該作者
修得身形似鶴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3861

帖子

176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64
17
漢紳 發表於 2009-4-30 05:47 | 只看該作者
我可是修的身形如
御膳房御貓加肥貓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8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30 12:1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動物卷雜論(3)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四、長毛犀牛的傳說

    在南山首經中,距離西海一千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一座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鮭,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這是冬眠,絕對不是夏眠,冬眠是一個常識,也就是氣溫必須很冷,在廣州你是不會找到冬眠的魚的,除非廣州也是冰天雪地!在黑龍江中下游有一種叫『鱸塘鱧』的淡水魚能在冰洞中冬眠。

    南次二經也有這樣的現象,在距離櫃山向東七百九十里的地方有座堯光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這也是冬眠!也就是說南次二經也在寒冷的地帶。

    南次三經我沒有找到冬眠的現象,但似乎我沒必要去找,因為南次三經離渤海非常近。

    南次三經中,距離天下虞山(東向)一千里有丹穴山,「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汎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由此往東兩千三百里有雞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

    天下虞山往東五百里是禱過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浪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這句話很普通,卻實在令人驚愕!先來說象!

    現在的象分亞洲象、非洲象兩個種,亞洲象分佈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地區;而非洲象則在非洲東部和中南部的稀樹草原地區。那麼我們就會有疑問,渤海北面有『象』?對於北方人來說,在動物園裡見到大象很平常,但是人們也知道,這種象獨自過不了冬,比如長春的動物園就得搭設暖棚、地炕、還得放上暖氣片。

    那麼有人也許會問,這個渤海是不是不是今天的渤海啊?這問題我沒法回答。但是我卻知道大象曾經遍布整個北半球,比如長江以南的劍齒象,甘肅合水的黃河古象,陝西榆社的桑氏劍齒象,還有一種就是猛獁象。

    但這些都早已經滅絕了,在幾萬年前幾十萬年前都已經滅絕了。在哈爾濱、大慶、長春都挖掘出過猛獁象的化石,它們存活於兩萬年前!!!但是五藏山經怎麼會記載在北方早已經滅絕的大象?

    接著來看犀牛,1973年,在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首次發掘了距今約六千多年的犀牛遺骸。犀牛在《吳越春秋》、《竹書紀年》中都有記載,如「夷王六年,王獵於社林,獲犀牛一以歸。(《御覽》八百九十引《紀年》:『夷王獵於桂林,得一犀牛。』)」 但長期沒有找到犀牛的遺骸,所以學術界曾有過一個觀點,犀牛在一萬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滅絕了!雖然找到犀牛遺骸是件令人興奮的事,證明了中國有過犀牛,古人沒撒謊。但是我一點也不高興,因為那是在浙江!而不是在東北,不是在渤海北面!

    其實犀牛和大象一樣,現存的都是熱帶物種,曾經的犀牛和長毛象一樣,都在北方生活過,俄羅斯有過一種長毛犀牛,不過他們生活在五十萬~十萬年前。

    《與獸同行》是BBC的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遠古動物的變遷,似乎跟《山海經》根本拉不上關係。不過第六集《長毛象之旅》講述的情景,我覺得簡直就是《山經》的電影版。我不知道這部影片的科學顧問們有沒有讀過《山經》,但是我相信《山經》的作者必然看過《與獸同行》的真實版。

    《長毛象之旅》講述的是生活在三萬年前的長毛象的生活,記錄了它們從北海附近(靠近英吉利海峽)遷徙到阿爾卑斯山的艱辛旅程。那時正是冰河世紀的末期,也是大海退開始時期,長毛象為了躲避寒冬和冰雪,要遷徙到四百公裡外的阿爾卑斯山區,它們隨時會踏碎池塘脆弱的冰層深陷,等待死亡的來臨,也要防備歐洲大陸上獅子的偷襲,當然最可怕的就是要面對『人類』的有組織的獵殺。尼安德塔人是一種神秘消逝的『狩獵動物』,他們大約消失在兩萬八千年前。片中還介紹了一些早期人類的生活,也介紹了一些極度近視而嗅覺靈敏的披毛犀。

    這部紀錄片是基於相當嚴格的科學實證,卻與荒誕不經的《山經》講述的幾乎是同一內容。山經並沒有BBC的特技和推理,他們只是很自然的記述了當時的生存環境。南山經記述了在渤海附近生存著犀和象,北山經記述了兕和氂牛生活在一起,南山經、北山經所記載的都是北方,這些必然是長毛的犀和象和人類生存在一起,這個情景在《長毛象之旅》中被演繹的活靈活現。

    從地理位置上來,渤海北部地區與阿爾卑斯山相差並不多,而且在旅順口地區也挖掘出過披毛犀的頭骨化石(《科學時報》張非非2002年5月15日),那麼無論是BBC還是《山經》都講述了一個人類與犀象共舞的年代,這是一個巧合,還是一種必然呢?

    不同的是,《長毛象之旅》假定的是三萬年前,而《山經》的中山經地區已經開始了農耕作業,迄今所知,農耕作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也就是說,山經所記述的年代必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渤海北部還存在著犀和象,另一個是農耕文化已經出現;這個年代是無法精確斷定的,但可以近似的劃在一萬年前至八千年前(第四紀冰川末期)。

    在一萬五千年前,海平面降至最低,比現在的海平面低130~160米,那時的東海大陸架、渤海都是一片大草原。直到7000年前,才達到現在的高度。也就是說一萬年前的地理面貌與現在大相徑庭的,如果按照山經所描述的山脈趨勢來按照現在的世界地圖來對號入座,那一定是荒誕不經的。

    其實認為《山經》是偽作的人,應該用同樣的目光去衡量《長毛象之旅》,你會發現科學實證的《長毛象之旅》簡直是破綻百出,而山經卻禁得住百般挑剔。

    事實上,我相信隨著BBC的艱苦探索,他們努力再現初民和生物生存面貌的強烈渴望,他們會一步一步的走近《山經》,直到他們把《山經》奉為權威圭臬為止。因為山經不是推理而是記述,山經最缺少的就是假設。例如《長毛象之旅》中有一個細節就很令人費解,裡面有的人類居然穿上了『絲麻』 制衣物(可能是『絲麻』,但肯定不是獸皮,另有穿獸皮的尼安德塔人),這簡直太不合邏輯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9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4-30 12:22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動物卷雜論(4)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五、鳥、怪鳥與神鳥的區別

    《山經》作者對鳥、怪鳥、神鳥的區分態度很明顯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先來看幾個南山經的例子。

    「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鳳凰在我們的眼裡絕對是神鳥了,而《山經》作者卻不認為有什麼異樣,這三段話都律屬於南次三經,也就是說這個作者看待鳥和怪鳥是有區別的。

    鳳凰和麒麟是被孔老夫子神化的,麒麟被殺了,孔老夫子生氣的連書都不編了。其實《山經》對鳳凰的描述非常樸實,『其狀如雞,五采而文』不過是後面加了幾個莫名其妙的詞『德、義、理、仁、信』,說穿了也沒什麼特別的,不過是對鳳凰身體每部分的花紋作個定義罷了。

    孔老夫子和人們認為鳳凰很神,是因為鳳凰是吉祥鳥,『見則天下安寧』,其實這也沒什麼特別的,不過為了解釋清楚,說一些題外的話。

    在古代甚至遠古,人們的生存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不僅要防備野獸的襲擊,還要防備人類的互相殘殺,更要防備大自然的災變。危害最大的是兵災,其次就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也最為複雜,比如1976年唐山的地震、1979年龐貝的火山爆發、泗州的水災(十七世紀末沉入湖底),1871年芝加哥的火災,約376年樓蘭古城的旱災(水竭棄城),1961年貝里斯城的風災(颶風摧毀)等等,各種類型的災害讓人們提心弔膽,人們在無奈之餘也開始想要預知這些災害。

    最常見的預知方法莫過於俗諺了,「震前動物有預兆;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魚兒驚慌水面跳。」這是預測地震的土辦法,靈不靈呢?不是總靈,但這是一個普遍的震前現象,人們在現有的知識水準下,還無法完全預測自然災害,通過動物的異常表現來獲得某些預感,是非常正常而且頗有效果的。

    那麼《五藏山經》所作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就是在災異的預知上,如「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南山經》)」對於洪水的預報,我們熟知的是螞蟻,每當洪水欲來之時,螞蟻們便擺開一字長蛇陣,搬遷到安全之地,那麼這種類似猴子的動物長右有沒有能力預知洪水呢?這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想來是不會太稀奇的,既然螞蟻可以,長右也許就有這種災害的感知能力。

    《山經》中的動物有的能預知水災,有的能預知火災,有的能預知旱災,有的能預知兵災、風災,當然也有鳳凰這樣的動物能預知『天下安寧』。

    這些結論,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苛刻的要求,就像螞蟻是印第安人預知洪水的一個『工具』一樣,這很樸素很簡陋但是很實用!至於說有沒有科學道理,那是現在科學還無法完全解釋的東西。

    所以說鳳凰沒有任何奇怪之處,不過是一種普普通通的鳥類,如果你翻開《說文解字》,看看古文的『鳳凰』怎麼寫?我相信你一看那個字型,就知道那隻鳥是一隻開屏的孔雀!當然了,我並不想去證明鳳凰就是孔雀,但鳳凰和孔雀一樣,沒什麼稀奇的。

    山經作者認為鳳凰是普通的鳥,他卻認為另有鳥是怪鳥。旄山、灌湘山都有怪鳥,這些怪鳥連樣子都沒見到,更沒有名字,這引起我們很大的興趣,原來山經作者也不是無所不知的,他只能用怪鳥來概括這些『未知』的鳥。他們很誠實!

    也有我們無法解釋的『神鳥』,「崑崙之丘,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山經的作者不認為這鳥很神奇,就是鳥,也不怪,也不神,但是他說的我們卻沒法解釋!主要的困難就在『百服』,『服』可以和『伏』、『復』通用,有『務』或『事』的意思,比如說務農、服田、服馬、都是類似的意思。當然也可以解釋成『衣服』或者『部落』、『地方』,但這都無法形成一種確鑿的觀點。我們也只好等待後來人作一個切實可靠的解釋。

    不過呢,可以繞開這個難題來舉個例子。例如大公雞,我模仿《山經》來描述一下,「有鳥焉,狀如雞,是司天之曉也!」這不過是一隻公雞,我就能把它寫得神乎其神,有錯嗎?公雞的職責不就是打鳴報曉嗎?再如「有獸焉,狀如犬,是司帝之囿也」這是什麼?不過看園的狗而已!

    所以說,我不認為這個神鳥有多神,而山經的作者也沒說它神!完全是我們不能理解之後的神化。至於獸、怪獸、神獸也是這樣的一個邏輯,限於篇幅,就不再羅嗦了。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山經的作者非常誠實,他不知道的鳥獸魚,他會統稱為『怪鳥』、『怪獸』、『怪魚』。

    《山經》作者對許多三頭六臂、六目四耳的鳥獸,並沒認為它們怪,反而說有比它們還古怪的動物,那些古怪的鳥獸也許躲藏得太深了,令人無法發現,或者是乾脆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於是,山經作者發出一聲感嘆,「自密山至於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經文中記載的還不夠怪嗎?還有『皆異物焉』,我們也只能長嘆一聲,不知所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20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5-1 20:1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藏山經中動物的記載
動物卷雜論(5)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六、龍的傳說

    龍對中國人太重要了,沒有龍,我們大概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傳人了。孔子告辭老子出來,連嘆「真神龍也!」這自然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之語,它可沒說老子是什麼『神豬』或者『神馬』。再有這要是在古代,帝王總自稱是『真龍天子』,我要是說龍和豬馬差不多,一點也不稀奇,那肯定是殺頭之罪。

    為什麼我說『龍』一點也不神呢?還是仔細的瞧瞧山海經,在五藏山經中,描繪了許多奇珍異獸,那麼我提個兒童般的問題,『山經里為什麼沒有記載豬馬牛羊?』我猜你應該這麼回答:「傻孩子,豬馬牛羊太常見了,有幾個人沒見過?所以根本不用詳細的描述。」

    那麼我繼續刨根問底,『山經里為什麼沒有記載虎豹龍蛇?』這個問題應該有點難度了,但你可能還會硬撐下去。「虎豹蛇也是很常見的動物,但是龍根本沒人見過,所以就沒有描述這些動物。」

    問題就在這裡,山經為什麼大張旗鼓的描述鸚鵡、鳳凰、犰狳之類的動物,卻對『雞犬豬羊、虎豹龍蛇』漠然視之呢?

    山經里還是經常提到龍的,但是『龍』不是作為一個奇怪的動物出現的,而是一個簡單的類比對象出現的。

    「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神皆龍身而人面」、「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這樣的類比非常多。

    「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其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

    這些神的樣子很怪,不過並不稀奇,無非是蛇身、馬身、彘身、龍身,類比有一個原則,就是用最常見的動物來類比。比如說,用兔子來類比犰狳,是非常惟妙惟肖的,如果用一種沒見過的動物來類比,比如說『肥遺』,那你就暈啦,「肥遺是個什麼東西啊?」換一種說法,有一天外星人來了,你給他講犰狳,你說犰狳類似兔子,外星人就問啦,「兔子是個什麼東西啊?」

    這時候你可能非常頭疼,不知道如何解釋,這就是我們的主題,「久居芝蘭之室,不覺其香;久居鮑魚之肆,不覺其臭。」

    山經的作者本意是為了讓你認識各種各樣的山神動物,結果卻說得你越來越糊塗,那豈不是違背他的本意?所以他盡量用最常見的動物來類比,蛇身、豬身、馬身,還有龍身!

    山經的作者不厭其煩指給人看,這個動物象蛇,這個動物象雞,那個動物象龍,聽他講解的人如果沒有見過龍,怎麼會不迷迷糊糊呢?所以說,『龍』太常見了,太普通了。

    是的,龍是非常常見的,龍不會是一個『能升能隱、能大能小、見首不見尾』的神奇動物,而是和雞犬豬羊、虎豹蛇一樣普普通通的動物,沒有任何奇怪之處,也沒有任何值得細述的必要。

    你也許會更好奇的問我,龍到底是什麼動物?其實這沒必要回答,也許我們身邊的『龍』還大量存在著,和雞犬一樣,整日里連蹦帶跳,只不過換了一個名字,如此簡單。

    七、辭條補遺

    「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北山經)」

    「飛鼠」就是鼯鼠俗稱,它體長3尺左右,長有毛茸茸的長尾巴,前後肢之間有似羽的皮膜相連。藉助皮膜,能從高處向低處滑翔,有時候能滑翔五十多米,所以人們誤認為它能飛,因此得名「飛鼠」。武當山、澳大利亞都有這種動物,它在空中的時候像一一小塊毯子。

    「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上般下鳥)(冒鳥),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暍。(北山經)」

    這應該是一種貓頭鷹,其實貓頭鷹的臉不像人臉,更像一張猴子臉。

    接下來再看西山經中幾個奇怪的有角動物:

    「皋途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犭嬰如。」

    「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交,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三危之山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人。」

    四角動物並不少見,現存的有亞洲四角羚,不過四角羚的四個角都很短。再如麋鹿,其實麋鹿是兩個角,不過它的角在基部就分叉了,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四角;另外這些年新聞連續報道了一些四角羊和五角羊,基本上集中在內蒙古一帶,有些已經送到動物園去了,我手頭有照片,卻沒有詳細報道和研究資料。

    其實這些動物從形狀上來說並不奇怪,但是說『食人』、『食虎豹』就有些不可思議了,前文也講過蠱雕,有角食人。這樣大量的有角食人動物實在是個難解之謎。

    東次四經中有一種恐怖的野獸,「太山,有獸焉,其狀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這是比西王母還恐怖的動物,行草則死可以說是這動物有劇毒,或者它太能吃等其他原因,但這行水則竭怎麼解釋?如果是慢慢的蒸發,古人是無法觀察得到的。太能喝?我不敢考慮夸父這樣有本領的神話人物。

    我知道小隕石能夠讓水立刻枯乾,那是高溫的緣故,但我不知道這是什麼生物存在什麼本領能夠「行水則竭」,而這種動物,山經卻沒認為它很奇怪,甚至連個『神獸怪獸』的稱號也得不到。

    山經動物卷綜述:從上文的略論看出,山經的絕大部分怪異生物都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因為辭彙缺乏、拼湊類比模糊造成了誤解;或者因為概念不明確,把昆蟲當成了鳥獸;或者是因為基因突變,真的就存在那種4首16足的連體貓、四腳鴨、三腿青蛙、兩頭蛇、雌雄同體的北極熊。總體來說,山經對動物的描述是真實可信的,只有一小部分我們無法解釋。

    難點在於,大量存在的生物變異、已經滅絕幾萬年的長毛犀象、美洲獨有的犰狳,這些都在向我們展示一個詭異的年代,似乎我們的祖先比我們想象的要古老的多,而且見識也要寬廣得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