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宗改唐史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9-4-22 1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09-4-22 10:05 編輯

(2009-04-20 22:50:25)標籤:文化   分類:讀書札記

貞觀十三年,褚遂良負責寫唐太宗的起居注。唐太宗問,你都寫些什麼事,我能看不?我想看,是想引以為戒。褚遂良說,與古代一樣,記錄言行,善惡都會記錄在案。皇帝如果不做亂七八糟的事情,沒聽說有看起居注的。這時,黃門侍郎劉洎說話了,皇帝有過錯,就像日食一樣,人人都能看到,如果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住的。這次沒有成功.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又對房玄齡說,我看史書,記載的善惡都有警示作用,不知道為什麼不讓皇帝看當代國史。房玄齡說,國史是善惡必書的,怕有觸犯,所以不得見。太宗說,我與古代君王不同,現在想看國史,主要看有無做錯的地方,要引以為戒呢,你可以拿來給我看看。於是,玄齡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注意刪略和編年體),寫李淵和李世民的實錄各20卷,讓唐太宗看。

唐太宗終於看到歷史上的唐太宗了,而且對玄武門事變(六月四日事)發表了高見。古代周公殺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我做的也與這些一樣。不要用微言大義,直接寫出來就是了。

這裡面實在是有貓膩。為什麼要刪略?當然因為裡面有唐太宗見不得的東西。刪成編年體?原汁原味的歷史本身就是流水帳體,按時間順序而寫,當然也就是所謂的編年體。

《貞觀政要》的作者是吳兢,生活在唐明皇時代,這傢伙曾經寫過《則天實錄》,直筆無諱,有當世董狐之稱。可是他又私撰《唐書》、《唐春秋》,足見官修歷史是不可靠的。當然,你能說吳兢私修的歷史就可靠么?不能,因為官修歷史是站在皇帝角度寫的,私修歷史是站在文人集團角度寫的!

再回頭看看《貞觀政要》,吳兢是在70多年後寫的。即使吳兢秉筆直書,最多個二道販子。唐太宗做的事情是A,首次寫出來就可能是"A+B",再到吳兢這裡就可能是"A+BC"了。

不管怎麼說,吳兢還是有貢獻的。否則,我們就不會知道唐太宗看過唐太宗的歷史,還授意改寫玄武門事變。太宗改唐史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果然,明朝就有個叫戈直的人,對玄武門事變加了個小批「周公全以周家天下為心,太宗則假仁義以濟私慾」,任唐太宗如何辯解,這殺兄囚父的事實還是擺在那裡。

然而,我卻看到了另一面,唐人既寫了隋史,又寫了唐史。既然,可以改玄武門,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改其他的?因此,隋史已經面目全非,你說對不?
世人皆醉我獨醒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沙發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4-23 11:08 | 只看該作者
(2009-04-20 22:50:25)標籤:文化   分類:讀書札記

貞觀十三年,褚遂良負責寫唐太宗的起居注。唐太宗問,你都寫些什麼事,我能看不?我想看,是想引以為戒。褚遂良說,與古代一樣,記錄言行,善惡都會記錄在案。 ...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9-4-22 10:04



其實這一段僅是 唐吳兢著 貞觀政要 的白話本.
 


    文史第二十八

    貞觀初,太宗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比見前、后《漢史》載錄揚雄《甘泉》、
《羽獵》,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等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
誡,何假書之史策?其有上書論事,詞理切直,可裨於政理者,朕從與不從皆須備載。」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表請編次太宗文章為集。太宗謂曰:「朕若制事出令,
有益於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後代笑,
非所須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陳後主、隋煬帝,亦大有文集,而所為多不法,宗社皆須
臾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許。

   貞觀十三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問曰:「卿比知起居,書何等
事?大抵於人君得觀見否?朕欲見此註記者,將卻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
「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
躬自觀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耶?」遂良曰:「臣聞守道不如守官,臣職
當載筆,何不書之?」黃門侍郎劉洎進曰:「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
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
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
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
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玄齡
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
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
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
事。」侍中魏徵奏曰:「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
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