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狗狗啥是----迷信、科學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4-24 2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9-4-24 22:59 編輯

迷信  
  迷信就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論上,人類對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著「迷信」的觀念,即使是在科學領域,同樣存在著「科學迷信」。但科學與迷信、信仰或宗教有著重要區別。科學在本質上要求懷疑主義,並在實踐中公開倡導懷疑主義。懷疑主義要求分析型思維以及批評型思維,要求懷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經證實的事物。對已經證實的事物,也要懷疑其時空的局限性及觀察的準確性。未經證實的理論稱作假說或猜想,而假說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證明是假的。假的假說或猜想必須被拋棄。
  「認識是有限的」,而且相當有限。人面對巨大的未知的空間的時候,往往會提出自己的解釋。古人懾服於雷霆之威,於是提出自己的解釋「雷神、天庭」並對此頂禮膜拜。後人稱之為迷信。迷信是指人們對於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狹義的迷信,按照我國解放以後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專指人們信星占、卜巫、風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為。?
  迷信活動一般是專指民間的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所從事的抽籤、打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驅鬼、跳大神等活動。
  迷信,本來是指人們對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書本、迷信金錢、迷信人等。
  現在人普遍認為迷信是由於沒有判別能力,對事物本質分辨不清,而對某些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並確實相信,進而自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懷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種事物或現象媚惑而醉心,進而沉醉於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還往往隨意放任,盲目地將「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說法附註於積極不屑的行動。
  看上去「迷信」是一個籠統的名詞,就像「管理」一詞一樣,有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倉儲管理/財務管理/醫院管理/學校管理,有著諸多的用法。而「迷信」,也會有:宗教迷信/武力迷信/財富迷信...等等,等等
  迷信的特徵:
  ①不具備分辨能力,不能足夠地認識事物的本質;
  ②沒有判別能力,而又為某種現象或說法信以為真,甚至堅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將所謂「信仰」和「崇拜」的現象和說法附註於積極不屑的行動。
  封建迷信一詞是由「封建」和「迷信」兩個片語合而成。封,《辭海》第一個解釋是「帝王把土地賜給臣子。」「建」,是創立、設置和豎立的意思。「封建」二字在《辭海》中沒有單獨的詞條,在多數場合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主義」、「封建社會」等詞的簡略,如「反帝反封建」、「反封建反迷信」、「這個人很封建」等。
  但是,利用迷信進行別的活動,跟迷信本身是不同的。
  現在的我們仍舊在對於未知的空間給於自己的解釋。 也許這些解釋更接近於事實的真相了吧,反正我覺得比「雷神」可信多了,也合理多了。可是說到對錯,嘻,那彷彿是一班小孩子在看電影。他們通常會指著這個人說「壞人」,指著那個人說「好人」。
  我們的科學無非也是對未知的種種解釋,
  至於解釋的是對是錯,只有上帝才知道。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有人迷信地心說,日心說。有人迷信牛頓力學,有人迷信唯物論。
  (反對意見:科學的根本不是對未知的解釋,這應留給哲學(包括科學家們相信的各種哲學),科學告訴我們"怎麼樣",給出事物
  變化的種種預測,牛頓力學是不精確但很好用的理論,唯物論是形而上學不是科學)
  對科學的一味相信, 也同樣是一種迷信.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由於任何科學要求結論必須確立在嚴格的實驗證明基礎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我們有理由要求所有從事科學工作的工作者保持務實謹慎的態度,嚴格區分理論與結論。反之,盲目的相信科學將成為新的迷信!
  補充:
  科學是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今天的科學,已經不是早期的「分科的學問」之定義了,我這樣定義,最符合達爾文以來的科學思想觀)
  科學必須是能夠達成公認、可交流、可驗證、可證偽。科學是可以禁受實踐檢驗的。
  但是科學的規律與條件是密不可分的,不滿足條件,則可能得不到科學預言的結果。如果出現不符合科學規律的情況,那麼很可能是進行科學總結是沒有注意限制條件,或實際條件已經不滿足科學規律的條件。
  例如亞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說已經證偽,但是我們加上限制條件:在受到相同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阻力條件下,兩物體在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則較重的物體先落到水平地面。這樣才能較嚴格的限制一些條件,使得我們的結論更有保證,因此科學從沒有拋棄任何有實驗證明的理論,只是在接近真理的過程中,給原理論增加多種以前沒有考慮的限制條件。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如果讀者不能驗證,就不是科學普及,而是讓讀者增加點「據說」的迷迷糊糊相信的可能,是迷信的傳播方法。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才,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家,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最迷惑人的新型迷信方式有如下幾種:
  老「科學家」給小學生進行「科普」,由於小學生知識不夠,無法驗證,他們只能當成結論去接受,然後他們據此去批判別人。這是迷信「科學家」。
  對別人說:「網上到處是證據,隨便搜一搜就能找到」,而自己不能找到任何一個證據。這是不想讓別人驗證的常用方法。
  認為「科學家」什麼都知道,什麼問題都想過,也是一種非常迷惑人的觀點。這種想法,很容易在學生時代形成,因為大家的能力都不夠,沒有「科學家」考慮的全面。如果認為這種觀點成立,同理可以做如下推論:重物不一定先落,這是小學生都可以理解的,亞里士多德這位科學家和他之前之後的若干科學研究者,在重物先落說提出的那麼長時間裡,不會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所以提出重物不一定先落一定是錯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而把「科學家」神化,始終站在「科學家」的腳下,怎麼能看出「科學家」的問題呢?要在平等的角度,認為「科學家」說的,我們都已經了解,然後再研究「科學家」是否有沒有考慮到的問題,而導致論述、推理有漏洞。要看到」科學家」的不足,一定要站到「科學家」的肩膀上,對他的理論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發現。而站在「科學家」的腳下,對他所說深信不疑,正是迷信的表現。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沙發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4-24 22:58 | 只看該作者
維基百科

迷信,superstitious,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Encarta百科全書上對迷信的定義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種行為或儀規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論上,人類對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著「迷信」的觀念,即使是在科學領域,同樣存在著「科學迷信」。但科學與迷信、信仰或宗教有著重要區別。科學在本質上要求懷疑主義,並在實踐中公開倡導懷疑主義。懷疑主義要求分析型思維以及批評型思維,要求懷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經證實的事物。對已經證實的事物,也要懷疑其時空的局限性及觀察的準確性。未經證實的理論稱作假說或猜想,而假說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證明是假的。假的假說或猜想必須被拋棄。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3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4-24 23:00 | 只看該作者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78年),科學被解釋為: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

對於科學的理解,一種觀念認為符合事實的或者被實驗驗證為正確的學說才叫科學,錯誤的學說則不符合科學。另一種觀念則認為,所有的學問都是科學,在可驗證的學問、科學領域,科學觀點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將不斷考察、確定已經存在的以及新產生的科學觀點、學說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並且,隨著人類認識的拓寬加深,建立在我們今天認識局限性基礎之上的公認正確的一些科學學說,可能在將來將被驗證為不正確或者有不正確的成分。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4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4-24 23:03 | 只看該作者
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是指以培根倡導的實證主義,伽利略為實踐先驅的實驗方法為基礎,以獲取關於世界的系統知識的研究。分為以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社會現象為對象的社會科學。與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等相區別。現代科學,還包括以人類思維存在為對象的思維科學。

對於科學的核心特徵或者說所謂科學精神,隨著人類的進步,有不同的觀點,目前一般認為科學具有如下特徵:

理性客觀:從事科學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為前提(一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但是"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一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以及解釋理論的能力。
可證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里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但若這門學問有部份有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存在一個適用範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併是一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
科學還可以分為從理論和應用等多個層次。

在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學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得到不斷加強,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壯大,它對人類歷史的重大影響日趨顯著。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5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4-24 23: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9-4-24 23:14 編輯

科學的基本概念與入門
  科學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對象.進行無限放大跟無限縮小.在無限放大跟縮小的過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論.得出價值.做出貢獻.看看你現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網際網路等等........這些...........科學的意義平凡於人類的生活當中。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哲學家和科學家經常試圖給何為科學和科學方法提供一個充分的本質主義定義但並不很成功。尼采認為,人們容易忘記,科學其實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的和文化的人類活動,它是在發明而不是在發現不變的自然規律。某些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像費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羅蒂,可能會同意他的這種看法。他也認為,落入科學主義窠臼是愚蠢的---科學主義相信科學能最終解決所有人類問題,或者發現隱藏在我們感覺經驗到的日常世界背後的某些真是世界的隱藏真理。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學視為一種現象學的、實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動的觀點。
科學的定義
  科學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的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複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啟蒙教育,多用於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才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才,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家,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公認,是指交談雙方認可的,不是虛指。
  例如:8大行星說法的公認,是指科學大會通過決議,而不是地球上大多數人知道,或承認,后一標準是不容易驗證的。
  但是科學家也有錯的時候:例如亞里士多德,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的重物先落說被發現需要修正。
  (注意:因為石頭和羽毛實驗可以證實一個規律,所以不能說他的理論完全錯)
  修正後的論述:在做自由落體實驗時,如果兩物體受到相同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空氣阻力,其它條件完全相同,則較重的物體先落地。
  (注意:原結論重物先落證偽的最好實驗不是兩個不同重量的球做實驗,而是帶降落傘的人和小石頭比,石頭先落)
  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辭海》1979年版: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是適應人們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
  《辭海》1999年版:
  「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
  法國《百科全書》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
  「科學是人類活動的一個範疇,它的職能是總結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並使之系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
  「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
  
科學的基本定義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永遠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給「科學」下一個大家公認的定義,並不等於科學就成了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東西,誰也無法判斷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搞一套「科學」了。沒有公認的定義並不等於就沒有了公認的判斷標準。
  
從邏輯上看,

第一,科學理論必須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邏輯上的一致性,至少要能自圓其說,不能前後自相矛盾。

第二,科學理論必須是簡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設和條件,為以後的失敗留好了退路,也就是說,要符合下面要談到的「奧卡姆剃刀」的原則。

第三,科學理論必須是能夠被證偽的,不能在任何條件下都永遠正確、不能有任何的修正。

第四,科學理論必須是有清楚界定的應用範疇的,只在一定的條件下、在一定的領域中能夠適用,而不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包。

從經驗上看,

第一,科學理論必須有可以用實驗或觀察加以檢驗的預測,而不是只是空想。

第二,在實際上已有了被證實的預測,也就是說,一個科學理論不能只被證偽,卻從未被證實過,否則這樣的理論是無效的。

第三,檢驗的結果必須是可以被別人獨立重複出來的。

第四,對於辨別數據的真實與否要有一定的標準,什麼是正常現象,什麼是異常現象,什麼是系統誤差,什麼是偶然誤差,都要劃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結果隨意解釋。
  必須能夠跟其他有效的平行理論相互兼容,而不能無視其他理論的存在,自成一統,甚至惟我獨尊,要把一切科學理論全部推倒從來。

二、知識的分類
  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結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
  按與實踐的不同聯繫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
  按人類對自然規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兩類。
  按是否適合用於人類目標來看,科學又可分為廣義科學、窄義科學兩類。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6
 樓主|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4-24 23: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9-4-24 23:23 編輯

科學一詞的各種定義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成果的絕大部分有利於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科學,應該是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科學就是知識。
第二,科學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識,它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
第四,在現代社會,科學還是一種建制。
第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提出)。

  貝爾納則把現代科學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個方面:一種建制;一種方法;一種積累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構成我們的各種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各種態度的力量之一;與社會有種種相互關係。

  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基本上一樣久遠。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700萬年,據考古發現,大約距今30萬年前,原始人就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開始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在距今一兩萬年前,原始人發明了新的勞動工具—弓箭。弓箭的發明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組織地狩獵,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剩餘的獵物則被飼養起來,使人類由狩獵進入畜牧的時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繞鑽桿打孔的方法鑽木取火,又發明了摩擦生熱的制火技術,不僅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生產的手段;用火煉製粘土,發明了制陶技術;用火熔化銅和鐵,製造出金屬農具,使人類結束了一萬多年的遷徙不定的生活,進入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從而開始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

  同時,科學是人種人類意識對客觀自然的一種正確的認識,它是來源於實踐(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指導人類進行新一輪的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進行具體有續的整理的周而復始的過程。

  通俗地說,科學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複雜方面!

  實際上,在此以前,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儘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

  該定義中「逼近真理的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範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麼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複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衝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複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和創新,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同時科學也非常強調繼承和借鑒!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髮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發展起來的。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7
hellman 發表於 2009-4-25 0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8
sousuo 發表於 2009-4-25 01:06 | 只看該作者
科學的定義
  科學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的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社會科學就很不"科學"。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3861

帖子

176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64
9
漢紳 發表於 2009-4-25 05:45 | 只看該作者
好文,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