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禮宗(Baptists)是17世紀從英國清教徒獨立派中分離出來的一個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此宗派的特點是反對嬰兒受洗,堅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禮;實行公理制教會制度。目前全世界共有信徒約3331萬人,其中絕大多數在美國,約2700萬人,佔美國新教徒的1/3,是美國新教宗派中信徒最多的一派。其次為蘇聯,54萬人;英國約33萬;巴西有24萬;扎伊爾約23萬;緬甸為22萬;加拿大約18萬(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和《宗教百科全書》)。該宗的國際組織為浸禮宗世界聯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建立於1905年,有106個教會團體參加,成員遍及各大洲。
浸禮宗於17世紀30年代隨清教徒移民傳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禮派。18世紀后,此派開始了聯合運動,但這一趨勢被l9世紀30至40年代的奴隸制運動所中斷。由於南、北方對奴隸制的態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國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會」(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會聯合建立了「北方浸禮會」(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隨著美國內戰的結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會加強了在黑人中佈道傳教,建立黑人教堂與教會,培訓黑人牧師,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國性組織「美國的全國浸禮會」(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從該會分裂出「美國全國浸禮會」(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大多數浸禮宗信徒仍分屬南、北兩大教會。北方浸禮會人數較少,信徒約160萬人,其內部基要派與現代派的鬥爭相當激烈。這一鬥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會以後的發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國大會上,基要派首先發難,企圖把「聖經無謬」等信條強加給教會,欲控制傳教、教育等重要委員會的領導權,削弱與世基聯的關係,遭否決。會議重申《新約》是神啟的紀錄和信仰的權威準則,強調不同教派應加強合作。此後,基要派勢力始終未能在北浸會中佔據上風。部分基要派和溫和派信徒遂於50年代相繼退出,另組新會。北浸會自此一直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色彩。鑒於以南北地理範圍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現實意義,北方浸禮會於1950年易名為美國浸禮會(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該會極力擴大傳教,其社會影響和經濟實力日增。但由於該會內部的分散性,神職人員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數的增加幅度遠遠落後於同期美國人口增長。為扭轉此現象該會設立了執行秘書長,負責全面協調教務,後來又合併了一些傳教事務的機構,加強各專門委員之間的聯繫,積極發展與其他教會和教派的關係。在社會政治方面,十分關注戰爭與和平問題,反對用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主張和平利用核能,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結束冷戰並與蘇聯和平共處。該會曾聲言教會有「明確的責任以各種合法的手段對共產主義進行堅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對麥卡錫主義的歇斯底里,認為這是對自由的威脅。針對美國社會中日益明顯的種族歧視和種族矛盾,該教會很早就表明了反對種族歧視和採取行動改善種族關係的要求。6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國內和國際形勢激烈動蕩。在此形勢下該會更加廣泛關注社會世俗化、城市化、種族關係、婦女等問題。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該教會號召堅決消除教會內存在的種族隔離現象,所有教會及其神職對一切種族開放;並要求信徒遵從1964年的民權法案。在國際關係方面,該教會呼籲幫助發展中國家,救濟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國浸禮會的英文名稱改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80年代它被公認是一個走中間道路的教會,因為該會內部容納了從自由主義到基要主義的多種不同神學流派;信徒種族構成複雜,少數民族的信徒超過了1/3,在組織結構上,強調照顧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願望,充分尊重地方教會的自由。並十分重視普世合一運動和與其他教派的對話,故在美國被稱為多元化的教會。近10年來,它開始實施一項傳教計劃,欲在l0年內建立500個新教會,並為此撥款數百萬美元。但進展不大,信徒人數僅維持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