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環球時報:中國比爾•蓋茨為啥沒人重視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4-3 2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跌宕自喜 發表於 2009-3-8 13:24   

2009-03-05

  1985年,筆者研究生畢業,正趕上建設深圳特區和14個技術開發區,筆者參加天津開發區創業4年。首先是基本建設,把塘沽一片鹽鹼地填土搞「七通一平」。中央的意圖是跳出現行體制之外,依靠市場機制,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可那時這裡的項目寥寥無幾,來開發區的訪問者又很多,我們只能帶他們去參觀丹麥的丹華自行車廠。外國鋼材比飛鴿、永久要輕,這也算引進了新材料。後來為了生存,各開發區不得不暫緩引進高技術的目標。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經濟蕭條,獨有浙江勞動密集型出口已成氣候,年增長率30%。溫州一個下崗工人周大虎奮鬥3年,把日本打火機拆開再製造,其價格從600元人民幣降到 40元,後來繼續擴張,溫州打火機生產能力達6億隻。然而,依靠低勞動和環境成本擴張起來的產業,定位於國際產業鏈條低端,依賴國際市場,難以自動轉型升級,過剩資本或者重複投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或者炒作各種泡沫,一遇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萎縮,立即滑坡。這次經濟危機下,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遭到致命打擊,就是很好的例證。

  長期以來,我們的戰略在一定程度上被誤導。中國經濟理論界盲目追隨美國,片面強調靜態比較優勢。直到今天還有人堅持說,做好低端也不錯。可中國這麼大的投資能力,向低端投入已經過多,國內生產能力已過剩1/3,長期被迫在國際上傾銷。目前,發達國家市場萎縮已成定局,我國過剩的低端生產能力,或向內需轉移,或向高端升級,根本沒有繼續以往低端出口導向戰略的可能。

  2008年,筆者多次赴廣東浙江講課,發現在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一片哀怨的同時,也有少數有技術含量的企業不受國際危機和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寧波生產注塑機的海天,出口價格還在提高;雅戈爾則去美國兼并了一個大服裝公司;湖南的三一重工更是如日中天,他們的德國競爭對手已經敗陣,其總裁乾脆辭職到三一來了。美國的卡特比勒前幾年氣勢洶洶要以低價兼并中國機械工業的排頭兵、大型國有企業徐工,遭到國內強大的輿論反對,民營企業三一重工則提出:如果一定要賣國有企業,請把它買給我們!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民營企業,我將此稱為「民營企業向民族企業的提升」。

  現在,中國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越來越多,但有許多事情大家只相信美國神話,不相信在中國發生的真實的事情。比如,不相信中國在1970年就有能力造出150架的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后被美國以「技術合作」的形式給搞垮了;不相信中國的民營企業三一重工已擁有3000個技術工程師,能夠在重型機械方面和德國、美國以至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競爭,甚至超過他們;人們更不信的是,中國一個非常小的科技企業能造出比美國壟斷價格低得多的CPU,而伍康文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創業者。如果說以前中國的土壤上生長不出比爾·蓋茨,那麼現在我們就要創造出這樣的環境。

  過去中國國家儲蓄不足、外匯短缺,口號是「改善投資環境」,現在中國是儲蓄與外匯過剩,人才與制度條件也已具備。我們面臨的是國際資本的技術壟斷和國內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中國是把財富在「市場經濟利潤第一」、「金融創新」等理論下引入泡沫經濟,自我消耗呢,還是要創造世界一流的科技環境,把財富引導到國防、科學教育、環境保護、社會和諧和技術升級方面來呢?這才是我們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家們爭論的實質。

  經過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飽受其害的沿海地區政府終於下決心支持技術升級。中國年輕勞動力逐漸不足,大學生過剩,客觀上要求企業技術升級。由於技術研發周期縮短、費用提高,國際跨國公司需要中國市場,加速了技術轉移的速度;國內企業與外資合資仍有互補效應和廣闊空間。但是在核心技術和安全領域,只能依靠自己。目前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兼并競爭對手,控制資源與市場的大好機會。只要思想路線正確,數年之後中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產業群方面,可以趕上歐洲和日本,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方面跟上美國。

  在技術升級這個問題上,要靠大學-產業-政府三邊互動,學研機構作為知識創造者,企業作為知識價值實現者,政府作為創新環境營造者,每一方都必不可少。其中,政府作用更是十分必要,在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方面,國家決無放任自流的道理。有些學者出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全盤否定計劃經濟和趕超戰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片面鼓吹政府退出,把技術進步定位於以市場換外國技術,導致在科技領域國家不作為或少作為,干擾了中國股市健康發展並延緩了創業板的設立,影響了中國的技術進步。

  如果這次不在理論上清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和某些利益集團的不良影響,讓他們繼續控制話語權,那麼中國有可能繼續陷入戰略失誤而不能自拔。好不容易積累和煥發出來的巨大貨幣財富,可能在市場經濟、利潤第一、金融創新、貿易自由和政府退出等美妙口號下,向泡沫經濟聚集,隨泡沫經濟消散。最後不得不走上依附型道路,葬送真正的現代化事業。▲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帆)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