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林毅夫,應為中國外匯損失負責的經濟學家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9-4-3 1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林毅夫,應為中國外匯損失負責的經濟學家

作者:hwd99   

林毅夫,應為中國外匯損失負責的經濟學家  

黃衛東  

   

我國儲備了近2萬億美元,隨著美國大量增發美元,準備大幅度貶值美元賴帳,我國的外匯所對應的財富將大幅度縮水,其損失會在短期內達到1萬億美元。而且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貶值美元賴帳,近年來,平均每年貶值8%,我們2萬億美元儲存8年,就會損失損失一半,達到1萬億美元。我們還無法使用這些美元快速兌現財富。造成今天中國這種尷尬處境的原因是中國政府採納了林極力推薦的比較優勢理論。  

林所提倡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不同商品的生產成本的相對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林認為,「如果一個地方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少,則應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生產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品,用勞動力相對密集的技術。反過來,如果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少,就應該發展資本密集產業,生產資本比較密集的產品,用資本比較密集的技術。自然資源也是同樣的道理。」 林反對趕超戰略,認為「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並不會導致中國永遠落後,永遠停留在比較低的產業層次上。相反,遵循這種發展戰略會使我國資本快速積累,資本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富裕的程度逐漸降低,隨著資源稟賦的變動可以不斷從國外引進現成而較先進的技術來達到技術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以為壓低老百姓工資,犧牲環境資源,壓低土地費用等,拚命加大出口,積累美元,就可以買到技術,實現現代化。  

我們今天已經積累了近2萬億美元,我們能買來技術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如既往,對中國封鎖技術。以市場換技術也是完全失敗的。市場讓給西方,使自己的企業市場流失而倒閉,從而所掌握的技術也消失。壟斷技術意味著超額利潤,從自私出發的西方如何會放棄自己的利潤。只有自己發展技術,才能打破西方的技術壟斷,從而發展自己。  

我們拚命壓低自己的老百姓工資,最近十年,民工工資幾乎沒有增長;以極低價格出賣自己的資源和環境,我們有佔世界85%以上的稀土資源,卻低價出售。整個國家環境已完全惡化。人口密集地區湖泊基本污染,無法使用。北方河流大多乾枯,有水時,也都是污水,嚴重惡化了中國人民的生存環境。  

由於壓低老百姓收入,國內購買力低下,我們的生產能力生產的產品40%供應國外,國家還採用出口退稅等方式加大出口,導致出口產品在國外價格高於國內。犧牲老百姓,不過增加了一些外匯儲備。採用這種方式所增加的生產能力,主要屬於外資企業,雖然生產能力在中國土地上,然而資產並不屬於中國人,而是屬於美國等西方國家聯盟。其物質財富的處置權也是屬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這些出口企業所使用的技術也屬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其關鍵設備和關鍵原材料也大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生產的。其市場也是在西方國家。這一切經濟活動,除了中國人免費提供勞動之外(為什麼這麼說,請參見附錄3),與中國其實沒有多少關係。連中國銀行手裡的2萬億美元也是屬於這些企業的,正如溫加寶總理所說:這些美元是銀行的債務。這種所謂的經濟發展,與中國人民有何關係?  

現在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減少進口,這些面向出口的外資企業就產品積壓,工人失業。愚蠢的經濟學家們還在誤導政府,加大貸款力度,支持這些與中國人們無關,卻不斷剝削中國人們血汗的企業,等著這些企業倒閉后,給中國的銀行帶來大量無法償還的債務,讓中國人民承擔損失。  

正是壓低老百姓收入,導致國內市場容量小,從而無法依靠國內市場增加生產能力,發展經濟。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國家採用林所推薦的的比較優勢理論,不斷壓低勞動力工資,使工資佔gdp百分比年年下降,從30年前佔GDP比例50%以上,下降到目前35%左右,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大於60-80%的水平。在這種理論誤導下,中國不增加勞動者收入,使國內消費很低,導致生產和消費嚴重不平衡,嚴重依賴美國市場。  

現在保存美元會使我們的財富不斷損失,然而,減少美元不是一件簡單事情。美元首先是企業的,不是國家的。企業是沒有辦法使用這些美元的,因為國內老百姓沒有購買力。國內的低價產品,國內都大量積壓,如何能銷售國外發達國家的高價商品,況且當初國家通過出口退稅資助企業低價出口商品獲得美元,進口沒有國家資助,進口商品價格高,國內物價低。大量增加使用美元進口商品就會導致企業虧損倒閉。  

林作為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發展方面,所提意見大多是誤導。例如,林毅夫認為,」如果能夠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產業,由於東部地區的發展優勢是製造業,東部大力發展製造業,就會逐漸退出農業和自然資源的生產,轉而從中部和西部購買更多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從而拉動中部和西部的發展」(http://www.blogchina.com/20080118463957.html)。東部地區退出農業是非常危險的觀點。東部長江三角洲平原、江淮平原和華北平原是我國主要糧食生產基地,退出農業,我國糧食安全難以保證。參見附錄1  

林還在石油上誤導國人。去年6月石油價格升到最高每桶140美元附近時,林毅夫(在2008-06-9日)說:「隨著需求減少和產量增加,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可能在3年到5年後從現在的價格降到每桶104至108美元「 (當時報紙報道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612/05072270614.shtml,博客中國林毅夫的博客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我們都知道,石油價格很快下降,今年石油價格始終低於每桶50美元。當時國內石油行業受誤導,大量進口石油,損失巨大。  

經濟學理論還很不成熟,還不能預測經濟活動,這對經濟學家來說,是常識。在曼昆《經濟學原理》和弗里德曼《經濟學》教材中,都清楚的交待,不同經濟學家對經濟問題的看法,很少相同,還說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的價值觀不同,也就是說,人們因利益的不同,而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觀點。林先生作為著名的經濟學家,應該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我們呼籲林先生對自己在2008年六月預測石油價格誤導國人一事,給國人作出合理的解釋(附錄2)。至今無回應。2008年我們國家發生的諸多事件,2008年我國成了多事之秋(附錄5),你能聯想到其中會存在某種聯繫。西方人以為它們這些伎倆,會導致中國動亂。善良的人們啊,應早日認清西方資本家貪婪本質。  

附錄:  

1、黃衛東:評論林毅夫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一些觀點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typeid=8387&userid=46995  

2評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關於石油價格的預測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060  

3從國產商品在國外比在國內便宜談起,國家應取消出口退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260  

4 林毅夫「比較優勢發展理論」對國家經濟戰略的誤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071  

5 為什麼2008年是我國的多事之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560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8-06-20 10:48:00 ]    作者:佚名    編輯:Studa_hasgo122  

最近十來年「比較優勢發展理論」盛行於中國經濟學界,引進者林毅夫先生將其發揚光大,對中國宏觀經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東部沿海的經濟發展奇迹成就被認為是「比較優勢發展理論」的應用效果,在這個經濟策略的引導下,東南沿海地區利用了「中國勞動力價格較低的比較優勢」,逐步佔領了紡織服裝、輕工產品、家用電器等國際市場。中國經濟目前已經因為這個理論轉型為外向型,國際貿易的總量增長用GDP發展論的眼光來看還是令人欣喜的,特別是2005年1-9月的累計貿易順差達到了不可思議的歷史最高683億美元(1),然而高速發展的GDP並沒有帶來高速增長的GNP,大量的勞動民眾已經對帶不來收入增長的經濟增長感覺失望,同時過高的外向型經濟比重已經開始危及了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  

看著一天天囂張的「台獨」,我們不僅僅是打不起的問題,在國際貿易順差的沉重包袱下恐怕連海峽封鎖的勇氣也沒有了,因為當今中國比拿破崙時代的英國更害怕大陸封鎖,「台獨」沒餓死,恐怕大陸先被餓死了,或者說為了消滅「台獨」大陸要付出幾億人被餓死的代價,恐怕「台獨們」也因此找到了敢於「台獨」的理由。(評:這個觀點值得商榷,中國並沒有依靠出口生存,工人拿所工資消費的商品是中國生產的,由於外匯不用,所對應的工人工資也是國家銀行給的(如果國家沒有外匯,同樣在國內發這筆錢,效果是相同的),僅僅依靠外貿發展積累並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外企的美元,中國搞外資出口換美元,美元不用,實質是免費勞動,但是一些經濟學家卻誤導政府將美元當財富,害怕出口減少導致的失業和美元減少)  

其實,對林先生的「比較優勢」理論大可不必頂禮膜拜,那不過僅僅是一個商人的生意理論,林先生把整個中國經濟當作了一個巨型公司,把中央人民政府當做了董事會,把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當作股東回報率。在林毅夫的經濟視野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公司還不是一個長期專註於某個行業發展的實業公司,才是一個倒來倒去尋求各種「近期比較利益」的商貿公司,類似一個在所謂的「國際大分工」里充當一個貨郎販的小字輩。在林毅夫經濟理論的教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是圍繞著增強綜合國力水平而發展,而是以最大限度增大國庫收入的「賺錢路線」為中心。中華古諺說,「國之上下交相言利,國之危矣」,這個「交相言利」的理論策源地就是林先生一貫倡導的「比較優勢」理論,在這個表面華麗的理論誘導下,我們的經濟建設忘記了中華古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出自孔子《論語.顏淵》)」的立國之本,而是整天在比較來比較去終日尋找賺錢的機會,把國家的經濟建設混同於公司的經營發展。  

我查閱了近年來林先生的文章,對他的主要觀點作了如下歸納:一個是企業內生能力的概念;二是比較優勢的理論;三是反對趕超型經濟的觀點……其他的還有些是從他的基本理論中衍生出來的,關於金融、農業、製造業、信息業等各行業分析的經濟學結論。現在我們先抓主幹再說枝葉,行業部分以後一一再進行分析和辯駁。  

下面是原文引證「如果一個地方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少,則應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生產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品,用勞動力相對密集的技術。反過來,如果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少,就應該發展資本密集產業,生產資本比較密集的產品,用資本比較密集的技術。自然資源也是同樣的道理。」  

林先生的比較優勢理論是面向宏觀經濟的,主要是針對中國經濟布局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建國以來重工業路線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路線的效益論證。反對趕超的經濟思想和比較優勢理論是一個問題的兩面,而企業內生理論是微觀經濟領域的學說,是對中國的國有企業做出的分析,但這個企業內生分析卻是以上兩個觀點的基礎。  

「比較優勢」理論是一個時髦的西方經濟學辭彙,其含義並不深奧,用中國俗話來說就是「因勢利導」,無可厚非這是一種很明智的方法,而林先生的錯誤關鍵是在於將「因勢利導--比較優勢」用錯了對象。對於一個企業發展,採用「因勢利導--比較優勢」發展自己的深厚技術優勢或者廉價的人力優勢,比如依託技術資源雄厚的大學發展高科技企業,依託資源豐富的山區可以發展綠色農業等等,這個比較優勢理論來指導企業發展都是很有應用效果的。但是放在整個國家而言,尤其是中國這樣的世界級大國,片面強調比較優勢就是理論用錯了對象,最起碼也是沒把中國看成一個「具有多產業的集團公司」,國際關係的現實決定了中國的很多產業發展不是取決於基礎條件而是取決於戰略需要,中國能不需要先進的航空產業嗎?能不需要先進的機床產業嗎?能不需要先進的通信產業嗎?中國經濟的發展路線一直不是有什麼發展什麼的問題,而是需要發展什麼就得發展什麼的問題。中國需要大飛機,需要大飛機發展運輸、保衛國防,而林毅夫卻宣傳「褲子換飛機」,二十年來我們活生生地卡死了自己已經出生的 「兒子——運十」,買來了二百億美元的波音飛機,不僅僅是「馬鳳山們(3)」 15年血汗、5億人民幣投入和200億美元波音採購開支的差距,而是美國的波音飛機就不允許你挪作軍用,不允許你模仿學習,甚至不給你足量的配件供應,更要命的是「褲子換不來預警機」、「褲子換不來戰略轟炸機」,我們用善良的心去處理了二十年的國際關係,卻用這個「比較優勢」的花布蒙蔽了民族工業的眼睛(2),換來的是在未來常規戰爭中有可能出現鴉片戰爭的「不對稱打擊」——他打得著你你打不著他。  

林先生到處宣傳的「比較優勢發展理論」並沒有錯誤,但用於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就出了大問題,這裡有一個錯誤的大前提就是——「國際大分工」,我在此可以問問林毅夫先生,這個「國際大分工」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如果你說「國際大分工」是先天的,那麼今天的美國也不應該成為發達國家,以色列、日本更不應該成為發達國家,而應該還是老牌工業國家英國法國,如果「國際大分工」是後天的,那麼你為什麼反對「趕超」,反對「自主」!這個「國際大分工」就是一種荒唐的經濟學說法,由於以訛傳訛年代久遠,已經不可考察當年的出處,但是現在依然誤導者中國的經濟走向。前一個階段龍永圖和何光遠爭辯「自主品牌」也是這個問題,龍先生的理論依據就是這個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國際大分工」理論,說根據國際大分工的原則世界上就只有「六大三小」這幾個大型的汽車企業,中國汽車不需要搞什麼自主品牌,那麼在此可以問問最近幾年韓國現代汽車的成就從哪裡出來的?!韓國現代相對於美國通用怎麼進行「國際大分工」!  

再說說這個「比較優勢發展理論」的另一面——「反對趕超」的問題,毛澤東提出「超英趕美」到底是為了中國的戰略需要還是「好大喜功」?!當年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非常險惡,在美蘇冷戰時期美國不斷在中國周圍發動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和一五、二五計劃成功完成的鼓舞下,毛澤東為了讓中國保持更可靠的獨立自主,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再上一層樓,讓中國軍隊永遠不再象抗美援朝一樣的艱苦卓絕,才提出「超英趕美」的經濟口號和重工業優先的趕超戰略。可以說,「趕超戰略」不在於趕超戰略的本身,而在於「趕超戰略」的戰略效果和「趕超戰略」的國家安全意義。因此這個「反對趕超」的經濟理論,其結論就是引導中國經濟建設削弱自己的尖端科技投入,削弱自己的戰略支柱產業投入,削弱自己的民族產業,運十下馬、「中華之星」擱置的慘痛教訓就是這個理論濫觴的結果,「反對趕超」就是要讓西方列強永遠可以用大炮威脅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被這個理論誤導的龍永圖竟然說「中國應該夾著尾巴老老實實做20年加工貿易」(2005-2-25 經濟參考報《龍永圖:中國應該再老老實實搞十年加工貿易》)。  

林先生原文:如果一個地方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少,則應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生產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品,用勞動力相對密集的技術。如果世界上的經濟發展只有「比較優勢發展理論」是合理的,那麼按照林先生的總量比較的演演算法,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有「以小搏大」、「以弱敵強」,而人類戰爭的結果則永遠沒有懸念,那麼國力的比較也是永恆的,因為「比資本」、「比勞動力」、「比資源」嘛,這麼一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永遠不要做了,中國人多先天不足嘛。在戰爭藝術中很講究的一個原則就是「局部戰場優勢」,我比你的總兵力小,但在局部交戰地點我比你的多就可以戰勝你,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拿破崙兵法的核心都在於此。中國再落後再貧困,用5個億人民幣就可以搞出來大飛機,用10個億就可以搞出原子彈,用100個億可以讓神舟五號讓天,這就是局部優勢獲得成功的「趕超戰略」,這也是對「比較優勢發展理論」的反證。在現代人類社會的經濟運行中,經濟行業數量總數已經達到了數千個之多,怎麼能有「一個地區資本相對少勞動力相對多」的問題呢,國際競爭和區域競爭也是以行業劃分為戰場的,經濟數量對比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排隊,怎麼能資本、勞動力的一股腦算「大鍋飯」呢!更何況人民幣的國內購買力和美元購買力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民幣一直就被低估,中國實際上到底有資本沒資本自己也搞不清楚。    

我舉兩個當代信息產業的例子反證林先生,看看他所說的「比較優勢——先天稟賦」的局限性和荒唐性。在當前國際IT產業中對微軟最有力的挑戰就是來自Linux,它出自一個沒有資本沒有公司的芬蘭大學生linos,Linux的研發就是用無本買賣挑戰微軟,並因此興起了開源軟體運動——讓比爾蓋茨對全體員工說「我們離破產只有18個月」。Linux的發展歷史既不是資本密集也不是勞動密集,確切地說只有「信息密集」、「智力密集」。    

1991年11月,Linus Torvalds寫了個小程序,取名為Linux,放在網際網路上。他表達了一個願望,希望藉此搞出一個操作系統的"內核"來。這完全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在網際網路上,Linux剛一"露頭",便被廣大的牛羚計劃的追隨者們看中,全部上陣,七手八腳,把它"加工"成了一個功能完備的操作系統,叫做CNULinux。1995年1月,Bob Young創辦了RedHat(小紅帽),以CNULinux為核心,集成了400多個源代碼開放的程序模塊,搞出了一種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稱為Linux"發行版",在市場上出售。這在經營模上是一種創舉。Bob Young稱:我們從不想擁有自己的"版權專有"技術,我們賣的是"方便"(給用戶提供支持、服務),而不是自己的"專有技術"。源代碼開放程序包括各種品牌發行版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Linux的普及和應用。
  第二個例子就是微軟公司的成功,起步的微軟在研發水平上與IBM公司相比沒有任何「比較優勢」,而在計算機誕生時期與蘋果公司的激烈競爭迫使IBM公司無暇顧及微軟的這部分技術領域,就採取了買來集成的手段倉促上馬,但IBM公司並沒有忘記微軟這個小不點佔據著自己的一個分支領域,採用微軟技術的同時也研發了自己的操作系統OS/2,正因為微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準備要把10%股份賣給IBM公司來保護自己,堅持將DOS系統發展到了Windows95並擠垮了OS/2,才誕生了微軟這個世界第一軟體巨人,如果比爾蓋茨相信「比較優勢——先天稟賦」,那他這一生也就是個軟體工程師了,蓋茨自己就說過計算機產業誕生之初最有可能稱霸的是蘋果公司之前的「王安公司」,如果美籍華人王安成功了連蘋果公司喬布斯都沒飯吃,自己的一生頂多就是個高級軟體工程師或者是數學教授。這個當今最著名的企業發展案例就不是用「比較優勢發展理論」可以闡述清楚的。  

最後從中國戰略產業發展的視野,來論證林先生企業自生理論的不合理。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義,「如果一個企業通過正常的經營管理預期能夠在自由、開放和競爭的市場中賺取社會可接受的正常利潤,那麼這個企業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則,這個企業就是沒有自生能力的。一個經濟中的多數企業是否具有自生能力,關鍵取決於該經濟中的企業在行業和技術上的選擇是否與經濟的資源稟賦結構相一致。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就是指要在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都選擇符合自己要素稟賦結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只有在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選擇符合自己要素稟賦結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經濟中的多數企業才會具有自生能力,從而能夠促進經濟體的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林先生的經濟學說構架了一個虛擬的經濟環境——「自由、開放和競爭的市場」,然後他在自己的這個虛擬經濟視野里,一直在從資本升值的分析角度,也就是僅僅從企業利潤來關注企業的 「生存——自生」,而忘記了關注企業的社會屬性——-企業產品的社會職能。我們的經濟眼光不同於林先生的觀察企業都如同一個個投資回報工具的眼光,在我們民族產業經濟學者看來,企業的利潤不管是來自壟斷的市場還是來自自由的市場,企業本身都不僅僅是資本利潤的製造工具,每個企業的產品都有它特定的「社會使命」,食品公司是給社會創造飲食的,家電企業是給社會創造娛樂的家用電器,軍工廠是給國家提供國防安全的產品。企業的社會職能還可以延伸為國家職能,看過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工業史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沒有盧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在1938年宜昌三峽大搶運,抗戰歷史可能要改寫,這是企業作為國家職能體現的最好案例,也是對那些「經濟是經濟、政治是政治」的偽學者言論的最好批判。企業的國家職能在日本工業企業中尤其明顯,日本沒有任何軍工企業,軍工生產線都是在民營企業中和民品生產線混用,而且經常是在虧損狀態中為國家職能而保養維護著,日本汽車企業生產線的加工能力同樣可以為坦克的加工而使用,洗衣機生產線可以製造洲際導彈(《環球時報》記者郭斯仁)),三菱公司在這方面做得尤其充足。林先生作為大經濟學家想必是看過日本工業軍民一體的經濟現象,對日本「通產省」和「產經聯」的作用應該很清楚,對日本是不是純粹市場經濟也應該是了解的,還高談什麼「企業自生能力」嗎?企業自生也好,他生也好,歸根結底不是單純為了自己的利潤決定自己的生存,企業自身的社會職能也能決定了自己的生存,難道美國日本就是純粹的「自由、開放和競爭的市場」嗎?林先生看不見美國和歐盟的大飛機研製補貼嗎,看不見美國歐盟為此產生的國際爭端嗎?看不見日本通產省的軍工補貼嗎?    

林毅夫的「比較優勢發展理論」走到今天,帶來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歧途,已經成為西方列強削弱中國戰略支柱產業的一個工具,「比較優勢發展理論」再繼續盛行下去將要國之不國,將要難以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在東海的猖獗挑戰。  

註:  

(1)新京報,國家海關總署數據
(2)崔健歌詞,「一塊紅布蒙住了我的眼睛」
(3)馬鳳山,中國航空工業的開創者,運十飛機的總設計師,因運十下馬而抑鬱去世。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48

主題

2600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沙發
零下三度II 發表於 2009-4-3 13:15 | 只看該作者
開始找替死鬼了?人家當年抱著個籃球飄洋過海投奔你,就這下場?那還統個屁一呀。鳥盡弓藏啊。
愛國主義大旗下站著一群牛鬼蛇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6: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