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高校某「經濟學家」日前出席成都一論壇時,語出驚人:「我們發現同居的人在大量增加,同居是需要房子的!」並宣稱:「房地產到底有沒有泡沫?沒有!」此論一出,連會議主持人都驚呼新奇:「我從未想過中國的房地產業居然跟中國的未婚同居有關係!」而媒體報道時也表示此論著實「雷」倒了大批聽眾。
經濟學家口出「雷人」語錄,近來屢見不鮮,網上甚至有人總結了一本「中國經濟學家駭人語錄大全」,輯錄了十七位經濟學家的語錄。這些經濟學家都是社會上響噹噹的人物,其語錄聽起來也很「雷人」:「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中國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在公有制下,官員索取剩餘可能是一個帕累托改進;因為它有利於降低監督成本,調動官員的積極性」。片言隻語不免斷章取義,但這些語錄之「雷人」確也引來輿論和民眾的冷嘲熱諷,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批評經濟學家成為一種時尚。
明知道要挨磚塊,經濟學家們為何一定要語不「雷人」死不休呢?「某些經濟學家先用奇談怪論博出位成名,只有出名才會有人請,才能為自己謀利。」一網友的分析讀來不無道理。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需要研究實際問題,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學術理論研究,需要不懈探索、精心鑽研,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可媒體無與倫比的影響力,給了一些人機會,他們熱衷於在主席台上發言、閃光燈下講話,醉心於拋出「雷人」觀點吸引眼球,專註於像娛樂明星般四處走穴,偏好於通過搶佔媒體版面而露臉,正因為如此,他們也被民眾稱為「明星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的明星化、娛樂化傾向,正在不斷弱化其公信力。此前有一項調查結果就顯示,專家學者在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低至14%。這一冰冷的數字,啟人深思。經濟學研究者當然有發表自己觀點的自由,但這些觀點不能凌空蹈虛,與現實嚴重相悖;經濟學研究者也可以不為老百姓說話,但不能損害弱勢群體地利益,挑戰民眾的常識。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罔顧事實,為博出名而發表一些未經實證研究檢驗的「雷人」言論,自然會遭致普通民眾的批判和質疑,被置於「對立」的境地。
當前,我國正在發生的經濟社會巨變,為那些有志於施展才華、實現價值、報效祖國的經濟學研究者提供了宏大舞台。而一些西方國家相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經驗也表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往往也是成就大師級經濟學家的歷史性機遇。當然,這樣的舞台和機遇只會留給那些潛心研究的人。而那些通過「雷人」語錄而出名的「明星經濟學家」,顯然不能指望通過此一路徑成為真正的經濟學家。(曹建文)
來源:中國青年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