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晚報》:為什麼「中國不高興」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9-4-1 0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晚報》:為什麼「中國不高興」

作者:孫紅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點擊數:703    更新時間:2009-3-31         薦  ★★★ 【字體:小 大】


《北京晚報》:為什麼「中國不高興」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文/孫紅


  觀點摘要

  「中國因何不高興」

  ■拉薩「3·14」事件背後鬼影憧憧,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戰略圍堵越來越具體化和明目張膽。

  ■三鹿奶粉事件對國民心理的「精神撕裂」,使一個大國理應秉持的多項核心價值受到威脅甚至動搖。

  ■薩科齊之類對中國的屢屢侵犯,是卑鄙下流的機會主義作祟。

  ■一些「知識精英」或所謂「優秀的中國人」正在戕害我們國家的精神品質。

  「中國需要釐清的若干個『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人「現在挺爽」是巨大假象,西方陣營的「拖垮」戰略乃中華彌久大患?

  ■為什麼同西方「有條件決裂」是必須籌劃的未來選項之一?

  ■為什麼瓦解國族認同的「第五縱隊」情懷與「漢奸興趣」會如此猖獗?

  ■為什麼新儒家的「感化論」「拯救世界說」是白日夢囈?

  ■為什麼行「失敗主義」之實的「王小波神話」是當代最醜陋的文化蠱惑?



  一本書引發社會大範圍的爭議。3月中旬正式出版的《中國不高興》到昨天已加印到27萬冊,絕對屬於業績傲人的暢銷品;而針對書中5位作者所述觀點,僅參與網上評論的人數,每天也都在以萬為單位計。

  有人說,這部時事評論集的出版已經演變成一個社會性新聞事件;有人說,這本普通讀物原本不等於學術著作,卻形成了一種學術現象。而無論如何,一本書在很短的時間內引起群體性或喜或罵的激動,還有上百家境外媒體表現出 「友邦驚詫」,無論是商業炒作的成功,還是觀念論點確實雷人,它都不應該、不可以被忽略而過……

  為何寫

  「眼下的中國,很需要一些觀念提示」

  《中國不高興》(以下簡稱《不高興》)還有副標題,叫「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全書34萬字分為三個部分:「中國為什麼不高興」、「中國的主張」、「放下小菩薩,塑偉大之目標」。有人概括,全書是通過批判中國現實、揭示中西關係來呈現:中國要做一流國家、依託國家大目標實現眾生幸福平等、告別自我矮化的精神歷史等主題。書的封面腰封這樣介紹5位作者:央視和鳳凰衛視著名軍事評論員宋曉軍、中國民族主義領軍人物王小東、社會學家黃紀蘇、《中國可以說不》作者宋強、資深媒體人劉仰。據稱,《不高興》是這5個人去年秋天經過一場持續三天的長談整理出來的產物。

  應該說,這部文集第一個讓人心下微頓的噱頭,是它和13年前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以下簡稱《說不》)一書的「親子」關係。各媒體一開始就十分統一地報道稱,《不高興》是《說不》的升級版。這當然是有依據的,首先兩本書的策劃人都是張小波,「升級版說」也是他自己的提法;作者又同時都包括宋強;另外,宣傳語稱它是一本「正視內政的憤懣」,「呼喚高尚集團」,「要做英雄國家」的「復興宣言」,這種基調與當年的《中國可以說不》看上去一脈相承。

  跨越13個年頭,再次組織編寫這樣一本書是出於什麼考慮?張小波當即糾正記者:「不是組織,是互動的結果。我們平時當然不會總能像那三天一樣聚集一處,但是大家對於很多國際、國家、民族、民眾問題的交流是一直有的。最後能在一起聊,是基於大家對很多現實問題基本看法的共通。更何況,眼下的中國,很需要一些觀念提示!」

  張小波說,沒有2008年,就不會有這本書。「2008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奧運會西方一些不友好的舉動,還有,中美艦船在南海對峙、南沙群島問題、釣魚島問題、俄羅斯軍艦擊沉中國貨輪、圓明園獸首被拍賣、西方借西藏問題說三道四等等;而類似三鹿奶粉的事件,對我們國家的核心價值又是怎樣的一種摧殘!《中國不高興》是被這樣的國內外因素催生的。中國需要一些信念來支撐,人心要想上行要有精神引導,我們只是做了一個開頭,希望它的作用是呼喚,內修公正,外爭族權,建立國家的大目標,讓國家更加強大起來。」

  黃紀蘇則告訴記者:「我參與此書的初衷很簡單:中國史和世界史又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頭,中華民族面臨重大的危機和機遇,我們必須有所準備。」

  給誰看

  「有些精英吃飽了混天黑,他們要做出選擇」

  出版者對《不高興》目標讀者的定位一方面是80后,一方面是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從各個書店的銷售情況看,購買群也確實是這些人。「買這個書、看這個書,多的肯定應該是年輕人,但數量不會像《說不》那麼大。」資深媒體人解璽璋分析,「今天人們的閱讀取向、方式都隨著網際網路時代變化了,表達方式和途徑也拓展了很多,各種聲音都更容易表現。類似《不高興》風格的文章在中文網路上比比皆是,甚至比書里的更犀利、更精彩。」

  但是,類似的評價似乎一點兒也不會讓《不高興》的作者們有什麼不高興。「畢竟時代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不高興》的國內影響力不會達到《說不》」的程度,宋曉軍一點兒也不避諱地說。

  作者們不奢望銷量的創新,而在意知識分子們的反應,更希望《不高興》能鞭策知識分子樹立起大目標。黃紀蘇說:「現在,中國比13年前各方面更加強大了,但我們想說的是,中國不能到這兒就不向上走了,不能就這麼湊合了……王小東用的一個詞我覺得特好,就是『天命所歸』。我們這個國家那麼大,它只要存在,就必然深刻影響這個世界,也要參與到管理世界中去。你這麼個文明體,不承擔這個任務也得承擔!中國要確定大目標、大任務,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根本就由不得你。但我們的精英們呢?他們沒有這個目標,也沒有動力推動中國去干這個事情,他們還在那兒醉生夢死。」

  黃紀蘇認為,中國要崛起,當然一路和風細雨最好,但這決不是僅僅靠談判、靠多送點熊貓、建些孔子學院就行了的,「我希望知識分子來看這本書,他們的世界觀不對,今天很多人還不知道調整自己,還沒有看清世界和歷史的大勢,所以生活在安逸里。有些精英吃飽了混天黑,我們就從民間角度,把大勢說給他們聽。知識分子應該明白,中華民族應該往前走一步、走一層,他們要做出選擇。」黃紀蘇說,「中國不僅要拯救自己,也要拯救全人類。在金融危機之下,中國必須領導世界走出這場危機,中華民族要把這個任務擔起來,不論是否擔得動。」

  記者手記

  想點事情有什麼不好?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曾一度陷於凌亂的困惑。書中的文字一會兒讓人振奮一會兒讓人搖頭,認同處很多,反對處也不少。採訪不少人多聽見「偏激」一詞,開始時頻頻稱是,後來琢磨著,一本表達觀點的書,沒有所謂偏激豈不才叫真怪?況且,一本書的出版發行本就屬於公共事件,它產生的影響也必然是公共的,而閱讀是個人體驗的事,人之珍饈我之毒藥的情形,誰人能夠奈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用了「衝擊力」這個詞,他以為就是這「衝擊力」讓很多事情更加桌面化了,「讓人們更加明確地去看待中國的大目標問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問題等等,是好事啊!」

  策劃人張小波說,《中國不高興》要不帶偏見地仔細閱讀,才能真見作者們的心腸,而這令人多少有些擔心的是,圍繞《不高興》爭議的熱潮究竟能持續多久,因為能夠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而且又有誰能知道,今天《中國不高興》的表現,會不會在不久之後的日子裡,變成人們嘴巴里的娛樂性事件?

  獲知作者們又如當年《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們一樣各忙各的去了,在這本書的出版發行中,除了稿費(版稅形式),這些絕對都不屬於既得利益者的人們,似乎更願意做點自己認為該做的實事,宋曉軍又開始在他的博客上撰文繼續呼籲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了,宋強作為一個體制外的自由撰稿人,還將在北京和重慶兩地奔走,繼續一個在北京租房的北漂族的日常生活。問及著名語詞收藏人黃集偉會不會把「不高興」采了去,他笑說:還沒這打算。



  爭什麼

  「坦率地說,目前的爭議還相當膚淺」

  《不高興》看上去是用極具殺傷力的標籤式主題,去引人激辯的。

  書中的目錄、標題可見一斑:「該由西方正視中國『不高興』了」,「西方人的自以為是,是被我們慣出來的」,「美國不是紙老虎,是『老黃瓜刷綠漆』」……

  而對知識分子的鞭撻,表現為對社會上充斥的「渾渾噩噩」進行強烈批評。作者們還痛責龍永圖、厲以寧、林毅夫、樊綱、丁學良、崔衛平、朱學勤、余世存、馬立誠、王蒙、王朔、李銀河、周孝正等「當紅精英」,批判「失敗主義」、「萬金油式的明白人」、「抖機靈的文化施虐」……

  如此指名道姓直截了當,被追捧或謾罵可想而知。

  從平面媒體到網路,對於書中觀點的反應顯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新浪網的專題區域中,力挺派誇《不高興》重拳打擊了崇洋媚外者,見證了中國人的血性,給了中華脊樑們一劑強心針;質疑派則請作者們不要動不動就高姿態地擅自代表中國,認定作者們表達的是大目標的心愿,實質是小國民心態的典型表現,判斷《不高興》提不起人們的精氣神兒……而偏激之說、「投機」的懷疑則在一開始就充斥各處。

  事實上,一如13年前《說不》引起海外輿論強烈關注併產生轟動的新聞效果,《不高興》在今天再次吸引了海外媒體。《聯合早報》、《時代周刊》、《經濟學家》、《泰晤士報》、《金融時報》、《世界日報》、《亞洲周刊》、《日本產經新聞》等上百家報刊登載了相關文章,只是相比13年前,外電的態度多了一些溫和,甚至顯現出的根本就是擔憂,諸如「如果民族情緒不加以適當制止,它可能會推動北京方面採取好戰孤立主義路線」等。

  對於爭議,記者在作者們身上看到的也是截然不同的反應。宋曉軍「沒覺得有很大範圍的爭議,很多老百姓知道中國還沒有航空母艦,但他們並不知道這本書,也不會看這本書。」倒是國際社會反應快而廣,出乎了宋曉軍的意料。

  而王小東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表示,《不高興》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和西方在綜合國力對比上有了根本的變化,中國仍然要尋求西方的理解和接納,但不再是一面倒地討好、逢迎、跟西方接軌,西方國家也要理解中國的觀點和情緒,不能動輒教訓、打壓或圍堵中國。

  對於各種非議,黃紀蘇有些不屑:「中國社會仍處在利益高度分化、思想高度分裂的劇變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涉及社會關係本質的話題都不可能不引起爭議。但坦率地說,目前的爭議還相當膚淺,很多人還沒讀這本書就痛心疾首了。他們為我們縫製了『極端民族主義』、『極左』兩頂帽子。這帽子我們戴著不是桄盪就是開線,但推辭不掉。他們拳頭雖然打向我們,打中的卻僅僅是他們粗製濫造的帽子。」

  張小波則坦率地說,並不認為作者們的觀點偏激,只是大家把經過長期醞釀、認真思索的成果十分鮮明地亮了出來。但是相對於今天孔老之學、養生保健、飲食化妝等圖書佔主流的狀況,「這本書稍稍有些與眾不同,引發一些爭論很自然,但社會需要這樣的爭論,社會應該允許各種言論存在。而說到底,一本書不能把整個中國怎麼樣。」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1 03:0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社會需要多元化意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7: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