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一條蜿蜒崎嶇的鄉村公路邊,一名小男孩佝僂著身體,趴在水泥公路路沿上奮筆寫著作業。這是網友在重慶雲陽縣清水鄉一條鄉村公路拍到的動人一幕。帖子發到網上,引起了網友對這名小男孩的生存狀況的關注。

網友山村拍下動人一幕,記者赴雲陽尋找,男孩說「馬路邊比家裡亮」
重慶晨報3月30日報道一條蜿蜒崎嶇的鄉村公路邊,一名小男孩佝僂著身體,趴在水泥公路路沿上奮筆寫著作業。即便有車輛經過,他也不為所動,眉宇間透出的認真勁,讓人無不為之動容並心生別樣情愫。這是網友「情緣」3月26日在雲陽縣清水鄉一條鄉村公路拍到的動人一幕。
帖子發到網上,引起了網友對這名小男孩的生存狀況的關注。
山裡娃公路邊寫作業
「他不被路過的汽車、行人而影響,以溝為凳子,公路路沿為桌子,認真地寫著作業。」昨天,記者登錄大渝網「大渝社區」,找到了網友「情緣」發布的《公路邊寫作業的娃》。因為已有超過1400次的點擊和50餘人次的回復,該帖子已被版主「置頂」。帖子中貼出了6張圖片:一段崎嶇彎道旁,一名身材矮小的小男孩正蹲在公路排水邊溝中,佝僂著身體,做作業。旁邊還有一個藍色書包和課本。
帖子稱,這些照片拍攝於3月26日下午5點過,地點在雲陽縣清水鄉一條鄉村公路上。「情緣」稱,當時自己已開車路過了一段距離,才決定掉頭。來去兩次,男孩仍然埋著頭寫,絲毫不為路過時的聲音和灰塵所干擾。
「很乖巧很懂事的孩子,在如今這個社會已經難得可貴的了。」回帖的網友紛紛發出感嘆。
「看到這圖,真的讓人心酸啊,應該讓大城市裡面的孩子看看。」網友「超級數碼通訊」也表示,小男孩的舉動理應成為眾多城裡孩子的典範。
甚至有網友衷心提醒,開車到這裡的駕駛員,不要把車開太快了。
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小男孩孤身一人在車來車往的公路邊做作業,究竟是趕寫交差,還是另有原因?昨日上午8點,記者從主城出發,驅車400餘公里,趕到了小男孩的家鄉調查。
從雲陽縣城出發,開車2個小時,進入清水土家族鄉網友拍攝附近的雲峰學校,記者剛一掏出從網上下載的照片,一名小男生就驚聲叫了出來。「他叫張豪,是三年級(2)班的。」
「走,我帶你們去他家裡看看。」記者剛一說明來意,張豪的班主任瞿老師就笑呵呵地說:「沒想到張豪出名了。」
沿著一條碎石公路走了約3公里,就到了張豪的家,是一幢兩層的磚房,腿有殘疾的爺爺張幫德拖著病腿迎了上來,並大聲招呼在地頭玩耍的張豪回家。
家裡綠色大門上,用粉筆寫下的古詩詞還清晰可見。張幫德說,那是張豪放學后默寫的。
「外面比家裡亮些」
70歲的張幫德一說起孫子,就一臉的無奈和痛惜。「他才1歲時,父母就去了浙江打工,一年都回來不了一次。孫子就由自己的老伴照顧。」到了張豪7歲時,父母就離了婚。
約5分鐘后,小張豪有些靦腆地走進了堂屋。見有陌生人來訪,他還有些不好意思地直往爺爺懷裡躥。記者剛和瞿老師說起網友拍照一事,張豪小嘴一癟,淚珠就開始在眼眶裡閃動了。
「他把他們當成壞人了。」張幫德趕緊將孫子摟進懷裡一邊安慰。他說老師教過的,遇到陌生人要保護自己,所以有人給他拍照后,很快就跑回家了。
小張豪停止抽泣,嘟囔著告訴記者,在公路邊做作業是因為感覺外面要亮些。記者這才發現,爺爺張幫德說的張豪平時在家做作業的屋內,僅有緊貼牆壁的一盞日光燈。
孩子一提父母就哭
張幫德向記者證實,在公路邊做作業確實是孫子形成已久的習慣。「如果天黑得早,他就在外面做到看不見了回家。」
每天早晨6點,鬧鐘一響,張豪都會準時起床,洗漱從不用大人操心,也不用爺爺送。
爺爺說,張豪很懂事,自己知道節約。「我們和其他親戚給他的壓歲錢,他自己也存著的。」張幫德說,到今年春節后,小張豪自己存下的已有260多元。
下午4點過,張豪答應帶記者去看看他的「露天課桌」。在照片顯示的那段公路邊,小張豪說通常這裡車很少,比家裡更亮堂,也比較安靜。「除了下雨天,我都在這裡做作業。」
當記者問起,是否也想有一個和教室一樣乾淨、明亮的桌子做作業時,小張豪只是搖頭,眼神里透出茫然。
臨近採訪結束,張幫德避開孫子小聲告訴記者,張豪一提父母就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