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繳下岡村寧次的佩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9-03-27        人民網(北京) 

儀式結束后,何應欽派副參謀長冷欣中將攜帶日軍的投降書和岡村寧次呈繳的佩刀由南京飛重慶,面呈蔣介石,並報告投降簽字儀式情況。不久,蔣介石「還都」南京,岡村寧次的佩刀也被重新帶至南京,展放在總統府內。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日戰爭館,展藏著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降時向中國呈交的佩刀。這把佩刀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見證,在歷次展出時均為觀眾注目的焦點之一。

岡村寧次的佩刀,由刀和鞘兩部分構成,整體呈弧形。長度為1.01米。刀身為鋼質,佔全長3/4。刀身中間起脊,近刀背處有很長的血槽。刀尖為側鋒,基部有護套。刀柄較長,可雙手持握。呈橢圓形,鏤空雕花飾。兩側分別嵌有8枚銅質鍍金日本皇花,整個刀柄交錯綁紮著皮質細條。柄首有套,裝環,上系長帶雙纓。刀鞘為朴木質,外包蛇皮,上有3道箍。鞘兩端均飾箍套。頭部有銘文,一面為「273913番」的字樣,另一面為「實用新案特許」的字樣。另外,此刀還佩有專門用來置放的扁長方體木盒,木盒塗有褐色油漆,內底為紅色襯墊。盒蓋為長向抽拉式,蓋面刻有「日本投降代表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大將呈繳自佩戰刀一把,謹呈委員長蔣,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中華民國卅四年九月九日於南京」的字樣。由此可以判斷,該木盒系岡村寧次呈交戰刀後由何應欽指令製作的。

岡村寧次(1884.5.15~1966.9.2),侵華日軍主要戰爭罪犯,大將軍銜,日本東京人,早年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曾參加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3年,岡村寧次從陸軍大學畢業后在參謀本部任職;1917年至1927年,先後任駐華武官、陸軍參謀本部中國班員、中國北洋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等;1927年任第六聯隊聯隊長,次年率部入侵山東,後任參謀本部戰史課課長;1932年2月任上海派遣軍參謀副長,參與一?二八事變,同年4月晉陞為少將,8月調任關東軍副參謀長;1933年2月兼任駐偽「滿洲國」武官,5月代表日本與中國國民黨政府簽訂《塘沽協定》;1935年任陸軍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翌年晉陞為中將,任第二師團師團長;1938年6月任第十一方面軍司令,率部參加武漢會戰;1941年晉上將,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和「無人區」政策;1944年春率部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8月任第六方面軍司令,率部攻佔桂林、柳州,11月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新官上任的岡村寧次本想燒起三把烈火,希望以新的進攻來挽救頹敗的趨勢,但歷史已不可能再讓他能有什麼「作為」!

1945年8月15日10時10分,岡村寧次接到了東京發來的關於「天皇陛下已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密電,即無條件投降令。當晚,岡村寧次面對太陽旗和戰刀徹夜難眠。

9月2日,岡村寧次向中方提出《有關停戰協定之請示事項》(共五條)。其中第一條第二款要求「請允許指揮官攜帶刀劍返回日本」。中國深明日軍以刀劍為精神和魂魄的象徵,所以斷然拒絕此款,其它照準。9月7日,為籌備受降儀式,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派人正式通知日方,受降儀式上日軍代表不準帶刀入場。中方的這一要求在實質上等於是照顧了岡村寧次的顏面。他自然不願在眾人面前去表演繳械投降這一幕!但中方要求,岡村寧次需將佩刀轉交何應欽,以示在華日軍的繳械。

1945年9月9日,是值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暨中國戰區中國軍隊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儀式地點確定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的軍事代表和駐華武官應邀出席觀摩。中外記者、儀仗隊、警衛和工作人員近千人出席。上午8時51分,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特派代表,與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陸軍參謀長蕭毅肅、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空軍第一路司令張廷孟步入會場,就座受降席。此時,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作為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率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中國派遣軍艦隊司令長官福田良三中將、台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等共7人,早已在外恭候。按要求,他們預先解除武裝,並脫軍帽持於手中。

待何應欽等完全落座后,岡村寧次等日軍代表於8時52分由工作人員引導從正門魚貫而入,在投降席就座。9時整,受降儀式開始。何應欽主持了儀式。岡村寧次首先出示了日本政府出具的岡村寧次受權投降的證明書。肖毅肅代表何應欽將日本投降書的中文本兩份,交給岡村寧次。岡村起立,低頭用雙手接受后,由小林研墨,他匆匆翻閱降書,然後沉重地提起毛筆,微顫著手迅速地在兩份降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簽字后,他手指僵硬地從上衣口袋中掏出圓形水晶圖章,蓋在簽名下方。由於岡村的手一直在顫抖,所蓋印鑒,略微向右傾斜。他的簽名筆跡,頗有幾分怯意。大概小林參謀總長研墨時也心神不寧,墨研得不夠濃,簽下的字跡墨色略顯淺淡。蓋章畢,岡村寧次低頭俯視降書達50秒鐘之久。接著,小林將這兩份降書交呈何應欽,彎腰鞠躬時,何應欽竟起立答禮(按常規何本不該起立答禮,僅單手接過降書即可),令眾人很意外,觀禮席上的盟軍代表們為此交頭接耳。何應欽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名蓋章后,由肖毅肅將其中的一份轉交給岡村。之後,何應欽又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一號命令及領受證交肖毅肅轉給岡村。岡村在領受證上簽字后,再由小林呈送何應欽。至此,20分鐘的受降儀式結束。岡村寧次一行7人退至規定位置,再一齊向何應欽鞠躬。何又情不自禁地起立還禮。岡村寧次等人退場后,何應欽即席發表了廣播講話。英文翻譯鮑靜安將何的講話用英語複述一遍。全場掌聲雷動,中國抗日戰爭最終以勝利落下了帷幕。

儀式結束后,何應欽派副參謀長冷欣中將攜帶日軍的投降書和岡村寧次呈繳的佩刀由南京飛重慶,面呈蔣介石,並報告投降簽字儀式情況。不久,蔣介石「還都」南京,岡村寧次的佩刀也被重新帶至南京,展放在總統府內。

日軍投降后,國民黨政府以受降事宜為借口委任岡村寧次為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工作總聯絡部長,既而聘他為軍事顧問,發揮其在抗戰中與八路軍作戰的「經驗」幫助蔣介石打內戰。在國際及國內輿論壓力下,岡村寧次於1948年8月受到一次象徵性的「審訊」,1949年1月26日被國民黨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無罪釋放」,並被送回日本。1950年,岡村寧次被蔣介石聘為台灣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高級教官,支持台灣「反攻大陸」。1954年,岡村寧次參與成立「日本櫻星會籌備會」,任理事長,積極復活軍國主義。1966年9月2日,岡村寧次死於日本。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攻佔南京,在總統府里搜繳了這件岡村寧次的佩刀。以後,該刀經政務院(后稱國務院)轉交國防部。國防部又將該刀交由軍械部兵器陳列室陳列。1959年,在軍博徵集軍事文物之際,總後勤部軍械部兵器陳列室將它送交軍事博物館收藏。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