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煥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25 15: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朝朱家皇帝,都有近乎病態的偏執性格,無不多疑刻薄,剛愎自用,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有喜歡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的成化皇帝;有好聲色犬馬卻無生育能力的「蟋蟀皇帝」明武宗;有迷溺於丹藥以至中毒身亡的嘉靖皇帝;有即位當天就病倒的藥罐子皇帝明穆宗;有創造25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有隻喜歡做木工並且圍著乳母轉的天啟皇帝。有明一代,少有良政:叔侄爭位、兄弟相殘、宦官專權……

到崇楨皇帝時,大明江山搖搖欲墜、油盡燈枯。然而,皇族血統變態的成分進一步暴露,可以說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一個生命體的死亡有一個迴光返照的現象,崇楨的出現正是這種現象的表徵。他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的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史志稱「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剛剛成年的崇禎皇帝在剷除魏忠賢的羽翼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崇禎要逮捕他,遂與一個關係密切的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將閹黨260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他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面對滿清崛起后侵擾邊關的時局,「國難思良將,板蕩識忠臣」,他起用了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應該說,崇楨皇帝具備了一個有為之君的一切表徵,但是骨子眼裡充滿了朱家皇族血統里的暮氣,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就中華歷史而言,英雄豪傑固然可以在歷史的舞台上大展鴻圖,留得千秋萬代名,但也要忍受百年的孤獨。中華歷史上,做利國利民的大英雄的代價是血淋淋的,大多沒有善終,或冤死或錯殺,銜恨而死,含冤百年。岳飛、于謙之流,便足以說明問題。崇楨皇帝手中的袁崇煥也逃不了這樣的宿命。

袁崇煥的死是千古奇冤:岳飛遇害風波亭,時人就痛惜喊冤;于謙處斬棄屍街頭,明英宗后成化帝就給他平反。袁崇煥蒙冤下獄,上綱上線定性為「漢奸」,身受凌遲,皇帝解氣、百官消恨、天下歡呼,則極有可能永久的釘在恥辱柱上。如果油盡燈枯的明朝死灰復燃,那麼明史中的袁崇煥炮製出來的形象就是「漢奸」。為帝王將相修史的明史也不難炮製出這樣一個史實:袁崇煥的通敵賣國,阻撓抗清,從而進入秦檜、賈似道之類的「謬丑」行列,落得千古罵名。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沙發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25 15:53 | 只看該作者
那麼,袁崇煥是怎麼賺得個「漢奸」的罵名的?這得從他拱衛京師談起:


一、千里馳援保北京

袁崇煥鎮守寧遠后,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都啃不下這性格剛烈的 「袁蠻子」,努爾哈赤甚至抱憾而死。清軍入關,首要任務就得啃掉這個蠻子。

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採取迂迴手段入侵大明江山,率領滿兵十餘萬,以蒙古兵為前導,繞開袁崇煥,從喜峰口竄入長城,攻陷遵化。

這些地方都屬薊遼總督劉策管轄,本與袁崇煥無關,但是由於「抱心太熱」,一心想「精忠報國」,於二十八日聞警,即與祖大壽、何可綱率兵入援,沿路經過撫寧、永平(都在河北東北)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計劃截斷滿軍的歸路。袁崇煥率部到達薊州,與滿軍交鋒,滿軍沒有料到會在這裡遭遇,大驚,於半夜越過薊州向通州退兵,渡北運河,直逼北京城。

正因為袁崇煥的「突然出現」,逼得滿軍直接進攻北京城。身家性命都在北京的帝王將相、尋常百姓都一致認為:戰禍是由袁崇煥「堵截」引來的。正是如此,當崇楨皇帝要殺袁崇煥時,京城的老百姓積極響應,恨不得千刀萬剮「食其肉寢其皮」,方解心頭之恨。

袁軍和滿軍對壘北京城下,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中國的歷史往往由於出現戲劇性的一幕,帶來民族悲劇。按袁崇煥的意思,全部兵力撤進北京城,依靠大炮的優勢等待寧遠的步兵主力回師,裡外夾擊,與皇太極決戰。但是,此時的崇禎對袁崇煥已是疑忌太深,拒絕袁崇煥帶兵進入北京城。同時,北京的老百姓也稱袁崇煥的部隊是漢奸軍。站在北京城頭上的民眾戴著「愛國主義」的眼鏡,一下子就看到了「漢奸」,而不是千里馳援威震邊關的袁督師。

北京保衛戰開始了,戰鬥場面極其悲壯。大明與大清第一次近距離對決竟成了袁崇煥以九千士兵與皇太極十多萬大軍在廣渠門外的對陣。袁崇煥身先士卒,親披甲胄,臨陣督戰,戰士們無不以一當十,奮力殺敵。這場血戰,最終還是袁軍僥倖獲勝,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

皇太極深知雖然袁崇煥兵少,明軍又不善野戰,但是各地勤王的軍隊將陸續趕來,此次征戰傾全國之力,後防空虛,如果冒昧行事,一著不慎,就是滅頂之災,將永劫不復。熟讀《三國演義》的一代雄主皇太極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不敢枉戰。無論是皇太極從戰略上考慮,還是怕吃虧,採取了避其鋒芒,退後十餘里。

於是,北京保衛戰陷入了膠著狀態。滿軍退後,這應該是件好事,可以為大明與清軍的對決爭取更多時間,精心布局,傾兵對決,大明勝算更多。

持久對抗,勢必對明朝有利。果不出皇太極所料,袁崇煥開始發揮他獨有的帥才能力,調兵遣將,進行戰略戰術布置,讓各處奔赴京城的勤王部隊到京城各處待命,以發揮統一布署、聯合作戰的作用。明軍戰鬥力不強,但是有像袁崇煥這樣的統帥指揮布局,揚長避短,完全可以實現對滿軍的包圍,最後集而殲之,讓皇太極陷入滅頂之災。

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后,考驗不是兵力而是心力。但正是這「退」造成崇楨皇帝和京城軍民的錯覺,認為清軍可以對付得了。崇楨皇帝血液里的劣根性開始暴露。他狂躁不安,甚至聲嘶力竭。如果這位年輕的皇帝知道這場戰爭的意義,那麼大明的歷史就會改寫,也不至於淪落到自縊於煤山,成為亡國之君。

崇楨皇帝的心已被猜忌所充塞,根本沒有想到袁崇煥在這場戰鬥中的意義。如果沒有他千里馳援來盡大忠,拱衛京師,單憑那些精於為官、疏於打仗的將軍和皇太極對陣作戰,那麼他就該早早自決於煤山——這些他根本沒有想到。在他想來,千里勤王的部隊不來保護一國之君的「萬歲爺」,而分散布置,避而不戰,不乘勢痛殲滿軍,不是「脅和」,還有什麼企圖?再者,當年你誇下海口說「五年平遼」,眼看五年就要到了,結果戰火燃燒到京城了,你到底會不會打仗?他老祖宗朱元璋遺傳下來的猜忌之心又犯了。

而恰恰這個時候,整個北京城軍民也都紛紛猜測。特別是滿軍和袁軍對峙后,因為損兵折將,以掠殺泄憤,滿軍泄憤於京城百姓,京城百姓自然泄憤於袁崇煥,他們愈加認為千里馳援的軍隊分明是「漢奸兵」,每個人的額頭上都分明寫著「漢奸」兩個字似的。於是「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怨聲載道,皆指袁崇煥的不是。何況袁崇煥的確有與敵和議的事實,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

風雨飄搖的大明舉國上下在猜忌袁軍,袁崇煥可謂「君民共憤」的「替罪羊」,一下子人人喊打陷於孤立無援之境。而此時羽翼漸豐的滿人新鮮出爐了一個離間計。那位頗有政治手腕的滿清皇帝想到了《三國演義》中周瑜的「群英會蔣干之計」,四兩撥千斤,借刀殺人,趁機除掉心頭大患袁崇煥。他抓住兩個太監,叫幾個將軍隨便放出風聲說,袁崇煥和皇太極有「脅和」的密約。一般見皇帝比登天難,太監不比別人,是皇帝身邊的人,最容易在耳邊吹風。

崇楨皇帝年少不更事但自負有餘,一聽到太監的耳邊風,「脅和」的證據確鑿,當場把袁崇煥打入牢獄。


二、獄中報國猶未悔

兵臨城下,遭遇強敵,堅守一方由於喪失自信,出現互殘現象,本身是一種生物界的現象,就像老鼠在緊急情況下會互噬,是可以解釋得通,畢竟人也是動物的一種高級形式。但是,如果一旦某人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抵擋住強敵,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這一幕並非沒有在袁崇煥手中出現過:

第一次寧遠大戰,清兵猛攻,眼見城破在即,百姓就大罵袁崇煥害人;清兵退後,便即大哭拜謝。

然而這一次的京師保衛戰由不得袁崇煥去孤注一擲。他被定性為「漢奸」后,不可能再帶兵作戰,以一戰取勝來澄清事實。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恨男的當漢奸、女的被強姦,做了漢奸,殺一萬次也不為枉殺。

對於命運,袁崇煥也算豁達,一生坎坷,就像綁在井繩上的水桶,忽兒上忽兒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他自嘲為大明的「亡命之徒」。這次變故實在唐突,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到先師熊廷弼「冤殺於西市,傳首於九邊」的命運。當時,熊廷弼的下獄蒙難后,袁崇煥兔死狐悲、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作了一首悲哀的悼詞: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

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

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

明朝歷來不是一個善待忠臣的朝代,從朱元璋大殺有功臣始,中間有殺「保社稷以無虞」的于謙,眼前又有「功到雄奇即罪名」的先師熊廷弼……一切歷歷在目,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想到這些,他不由地有些后怕。「難道我要步熊老經略的後塵,最終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難道我的命運竟然同岳飛和于謙相仿不成?」袁崇煥不禁捫心自問。可是,當今的聖上並非是南宋的懦弱昏君啊!他自覺督師薊遼以來上對皇上、下對朝廷都是赤膽忠心,問心無愧,但為何還要遭遇如此變故呢?他變得有些迷茫和彷徨……一向重視名節的他甚至希望能有一位精通五行八卦的算命先生出現在眼前為自己占卜一卦,預測一下自己屈死之後冤情能否被後世人平反昭雪、恢複名譽,否則,總感到心有不甘、死而有憾……百年之冤,會不會有昭雪的一天?

當崇楨皇帝將袁崇煥打入死牢,偌大的一個朝廷能夠站出來說話的人,寥寥無幾。這個自稱是大明朝的「亡命之徒」終於要亡命於他效忠的主子。當然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兌現 「五年平遼」的方略。千里馳援北京,變成千里奔喪——奔的卻是自己的喪。

這大概說是所謂:功到奇雄即罪名。


三、自斷脊樑罪難咎

時勢造英雄:晚明這個非常時勢,不僅造就了李自成式的亂世英雄,也造就了袁崇煥這樣的將帥之才。袁崇煥是英雄,人格中充滿著令人敬仰的元素。

他頗具膽識,審時度勢,深知大明國勢,雖提出「五年平遼」的方略以安求成心切的崇楨皇帝。但是作為補充,他還提出了「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遼事應對方略,可謂見識卓越。

大明自萬曆十年起,國勢漸頹,加上天啟年間魏閹亂綱禍國,民生凋敝,農民軍到處起事,大明這座帝國大廈搖搖欲墜。若能實施「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得邊境之安,「以遼治遼」,振勢安內,發展生產,穩定人心,那時農民軍再沒有覺悟,也深知民族大義,只要剿撫相濟,化破壞力量為建設力量,完全可以一致對外。那麼,經過崇楨皇帝多年苦心經營,中興大明、保江山社稷,並不是空談。但是,崇楨畢竟是崇楨,局限性太大,要不然他就是漢光武帝二世了。

袁崇煥下獄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處斬是三年八月,中間有近九個月的時間,如果要慎重審訊,反間計不難破解。況且崇楨皇帝深知「守遼非蠻子不可」。可惜,袁崇煥贏得對手的尊重,卻贏不了崇楨皇帝的信任。那麼,是什麼讓他非要殺了這個袁崇煥?

原因或許從崇楨的個人性格中尋找到答案。他平邊心切,重用袁崇煥,是寄予厚望的,當時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方略,燃燒起他成就「千古一帝」雄心,然而三年過去了,並無建功。這次竟讓滿軍衝撞到京師來。崇楨皇帝年輕、求成心切,性格因素中又有妄想和猜忌的成份,如此一來,讓崇楨倍感失落,於是殺袁崇煥也在情理之中。史料反映,崇楨的妄想和猜忌是非常顯著的。他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可見處死大臣,在他原不當是一件大事。這種對臣子的懲罰恰恰加速了明朝的顛滅。

不管怎麼樣,史書依然繞不開袁崇煥赫赫戰功:他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3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25 15:54 | 只看該作者
那麼,袁崇煥是怎麼賺得個「漢奸」的罵名的?這得從他拱衛京師談起:


一、千里馳援保北京

袁崇煥鎮守寧遠后,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都啃不下這性格剛烈的 「袁蠻子」,努爾哈赤甚至抱憾而死。清軍入關,首要任務就得啃掉這個蠻子。

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採取迂迴手段入侵大明江山,率領滿兵十餘萬,以蒙古兵為前導,繞開袁崇煥,從喜峰口竄入長城,攻陷遵化。

這些地方都屬薊遼總督劉策管轄,本與袁崇煥無關,但是由於「抱心太熱」,一心想「精忠報國」,於二十八日聞警,即與祖大壽、何可綱率兵入援,沿路經過撫寧、永平(都在河北東北)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計劃截斷滿軍的歸路。袁崇煥率部到達薊州,與滿軍交鋒,滿軍沒有料到會在這裡遭遇,大驚,於半夜越過薊州向通州退兵,渡北運河,直逼北京城。

正因為袁崇煥的「突然出現」,逼得滿軍直接進攻北京城。身家性命都在北京的帝王將相、尋常百姓都一致認為:戰禍是由袁崇煥「堵截」引來的。正是如此,當崇楨皇帝要殺袁崇煥時,京城的老百姓積極響應,恨不得千刀萬剮「食其肉寢其皮」,方解心頭之恨。

袁軍和滿軍對壘北京城下,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中國的歷史往往由於出現戲劇性的一幕,帶來民族悲劇。按袁崇煥的意思,全部兵力撤進北京城,依靠大炮的優勢等待寧遠的步兵主力回師,裡外夾擊,與皇太極決戰。但是,此時的崇禎對袁崇煥已是疑忌太深,拒絕袁崇煥帶兵進入北京城。同時,北京的老百姓也稱袁崇煥的部隊是漢奸軍。站在北京城頭上的民眾戴著「愛國主義」的眼鏡,一下子就看到了「漢奸」,而不是千里馳援威震邊關的袁督師。

北京保衛戰開始了,戰鬥場面極其悲壯。大明與大清第一次近距離對決竟成了袁崇煥以九千士兵與皇太極十多萬大軍在廣渠門外的對陣。袁崇煥身先士卒,親披甲胄,臨陣督戰,戰士們無不以一當十,奮力殺敵。這場血戰,最終還是袁軍僥倖獲勝,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

皇太極深知雖然袁崇煥兵少,明軍又不善野戰,但是各地勤王的軍隊將陸續趕來,此次征戰傾全國之力,後防空虛,如果冒昧行事,一著不慎,就是滅頂之災,將永劫不復。熟讀《三國演義》的一代雄主皇太極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不敢枉戰。無論是皇太極從戰略上考慮,還是怕吃虧,採取了避其鋒芒,退後十餘里。

於是,北京保衛戰陷入了膠著狀態。滿軍退後,這應該是件好事,可以為大明與清軍的對決爭取更多時間,精心布局,傾兵對決,大明勝算更多。

持久對抗,勢必對明朝有利。果不出皇太極所料,袁崇煥開始發揮他獨有的帥才能力,調兵遣將,進行戰略戰術布置,讓各處奔赴京城的勤王部隊到京城各處待命,以發揮統一布署、聯合作戰的作用。明軍戰鬥力不強,但是有像袁崇煥這樣的統帥指揮布局,揚長避短,完全可以實現對滿軍的包圍,最後集而殲之,讓皇太極陷入滅頂之災。

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后,考驗不是兵力而是心力。但正是這「退」造成崇楨皇帝和京城軍民的錯覺,認為清軍可以對付得了。崇楨皇帝血液里的劣根性開始暴露。他狂躁不安,甚至聲嘶力竭。如果這位年輕的皇帝知道這場戰爭的意義,那麼大明的歷史就會改寫,也不至於淪落到自縊於煤山,成為亡國之君。

崇楨皇帝的心已被猜忌所充塞,根本沒有想到袁崇煥在這場戰鬥中的意義。如果沒有他千里馳援來盡大忠,拱衛京師,單憑那些精於為官、疏於打仗的將軍和皇太極對陣作戰,那麼他就該早早自決於煤山——這些他根本沒有想到。在他想來,千里勤王的部隊不來保護一國之君的「萬歲爺」,而分散布置,避而不戰,不乘勢痛殲滿軍,不是「脅和」,還有什麼企圖?再者,當年你誇下海口說「五年平遼」,眼看五年就要到了,結果戰火燃燒到京城了,你到底會不會打仗?他老祖宗朱元璋遺傳下來的猜忌之心又犯了。

而恰恰這個時候,整個北京城軍民也都紛紛猜測。特別是滿軍和袁軍對峙后,因為損兵折將,以掠殺泄憤,滿軍泄憤於京城百姓,京城百姓自然泄憤於袁崇煥,他們愈加認為千里馳援的軍隊分明是「漢奸兵」,每個人的額頭上都分明寫著「漢奸」兩個字似的。於是「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怨聲載道,皆指袁崇煥的不是。何況袁崇煥的確有與敵和議的事實,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

風雨飄搖的大明舉國上下在猜忌袁軍,袁崇煥可謂「君民共憤」的「替罪羊」,一下子人人喊打陷於孤立無援之境。而此時羽翼漸豐的滿人新鮮出爐了一個離間計。那位頗有政治手腕的滿清皇帝想到了《三國演義》中周瑜的「群英會蔣干之計」,四兩撥千斤,借刀殺人,趁機除掉心頭大患袁崇煥。他抓住兩個太監,叫幾個將軍隨便放出風聲說,袁崇煥和皇太極有「脅和」的密約。一般見皇帝比登天難,太監不比別人,是皇帝身邊的人,最容易在耳邊吹風。

崇楨皇帝年少不更事但自負有餘,一聽到太監的耳邊風,「脅和」的證據確鑿,當場把袁崇煥打入牢獄。


二、獄中報國猶未悔

兵臨城下,遭遇強敵,堅守一方由於喪失自信,出現互殘現象,本身是一種生物界的現象,就像老鼠在緊急情況下會互噬,是可以解釋得通,畢竟人也是動物的一種高級形式。但是,如果一旦某人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抵擋住強敵,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這一幕並非沒有在袁崇煥手中出現過:

第一次寧遠大戰,清兵猛攻,眼見城破在即,百姓就大罵袁崇煥害人;清兵退後,便即大哭拜謝。

然而這一次的京師保衛戰由不得袁崇煥去孤注一擲。他被定性為「漢奸」后,不可能再帶兵作戰,以一戰取勝來澄清事實。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恨男的當漢奸、女的被強姦,做了漢奸,殺一萬次也不為枉殺。

對於命運,袁崇煥也算豁達,一生坎坷,就像綁在井繩上的水桶,忽兒上忽兒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他自嘲為大明的「亡命之徒」。這次變故實在唐突,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到先師熊廷弼「冤殺於西市,傳首於九邊」的命運。當時,熊廷弼的下獄蒙難后,袁崇煥兔死狐悲、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作了一首悲哀的悼詞: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

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

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

明朝歷來不是一個善待忠臣的朝代,從朱元璋大殺有功臣始,中間有殺「保社稷以無虞」的于謙,眼前又有「功到雄奇即罪名」的先師熊廷弼……一切歷歷在目,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想到這些,他不由地有些后怕。「難道我要步熊老經略的後塵,最終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難道我的命運竟然同岳飛和于謙相仿不成?」袁崇煥不禁捫心自問。可是,當今的聖上並非是南宋的懦弱昏君啊!他自覺督師薊遼以來上對皇上、下對朝廷都是赤膽忠心,問心無愧,但為何還要遭遇如此變故呢?他變得有些迷茫和彷徨……一向重視名節的他甚至希望能有一位精通五行八卦的算命先生出現在眼前為自己占卜一卦,預測一下自己屈死之後冤情能否被後世人平反昭雪、恢複名譽,否則,總感到心有不甘、死而有憾……百年之冤,會不會有昭雪的一天?

當崇楨皇帝將袁崇煥打入死牢,偌大的一個朝廷能夠站出來說話的人,寥寥無幾。這個自稱是大明朝的「亡命之徒」終於要亡命於他效忠的主子。當然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兌現 「五年平遼」的方略。千里馳援北京,變成千里奔喪——奔的卻是自己的喪。

這大概說是所謂:功到奇雄即罪名。


三、自斷脊樑罪難咎

時勢造英雄:晚明這個非常時勢,不僅造就了李自成式的亂世英雄,也造就了袁崇煥這樣的將帥之才。袁崇煥是英雄,人格中充滿著令人敬仰的元素。

他頗具膽識,審時度勢,深知大明國勢,雖提出「五年平遼」的方略以安求成心切的崇楨皇帝。但是作為補充,他還提出了「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遼事應對方略,可謂見識卓越。

大明自萬曆十年起,國勢漸頹,加上天啟年間魏閹亂綱禍國,民生凋敝,農民軍到處起事,大明這座帝國大廈搖搖欲墜。若能實施「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得邊境之安,「以遼治遼」,振勢安內,發展生產,穩定人心,那時農民軍再沒有覺悟,也深知民族大義,只要剿撫相濟,化破壞力量為建設力量,完全可以一致對外。那麼,經過崇楨皇帝多年苦心經營,中興大明、保江山社稷,並不是空談。但是,崇楨畢竟是崇楨,局限性太大,要不然他就是漢光武帝二世了。

袁崇煥下獄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處斬是三年八月,中間有近九個月的時間,如果要慎重審訊,反間計不難破解。況且崇楨皇帝深知「守遼非蠻子不可」。可惜,袁崇煥贏得對手的尊重,卻贏不了崇楨皇帝的信任。那麼,是什麼讓他非要殺了這個袁崇煥?

原因或許從崇楨的個人性格中尋找到答案。他平邊心切,重用袁崇煥,是寄予厚望的,當時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方略,燃燒起他成就「千古一帝」雄心,然而三年過去了,並無建功。這次竟讓滿軍衝撞到京師來。崇楨皇帝年輕、求成心切,性格因素中又有妄想和猜忌的成份,如此一來,讓崇楨倍感失落,於是殺袁崇煥也在情理之中。史料反映,崇楨的妄想和猜忌是非常顯著的。他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可見處死大臣,在他原不當是一件大事。這種對臣子的懲罰恰恰加速了明朝的顛滅。

不管怎麼樣,史書依然繞不開袁崇煥赫赫戰功:他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4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25 15:55 | 只看該作者
[寧遠大捷]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親自指揮的寧遠保衛戰,面對努爾哈赤率領的來勢洶洶的十三萬八旗鐵騎的進犯,小小的寧遠城被包圍的像鐵桶一樣密不透風,城牆外面就是黑壓壓一片、漫山遍野的清軍虎狼之兵,當時真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恐怖氣氛,而他則巍然屹立在寧遠的城樓上聲嘶力竭的為守城的一萬餘名將士激勵鬥志、鼓舞士氣。他大聲告諭全城軍民:置之死地而後生,誓與城池共存亡!

一場慘烈的守城血戰整整持續了幾個晝夜,同仇敵愾的守城將士竟把曾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十幾萬大軍打的丟盔卸甲、死傷枕籍、大敗而歸,連努爾哈赤本人也被寧遠城中紅夷大炮發射的彈片擊傷挂彩,最後抑鬱而死。

這是在晚明歷史上明朝對后金的戰爭中一次絕無僅有的大獲全勝的軍事奇迹,史稱寧遠大捷。袁崇煥從此也威鎮邊關……

[寧錦之戰]又過了一年即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自朝鮮回師以後,獲悉明軍再造寧遠、錦州防線的消息后,決定立即出兵寧錦,打破袁崇煥的計劃。五月六日,滿軍自瀋陽出發,三路並進,迅速攻佔大小凌河、右屯衛等城堡,會師於錦州城下,四面合圍。當時總兵官趙率教等率兵三萬駐守錦州,袁崇煥及副將祖大壽統帥各將堅守寧遠。十二日中午,滿軍對錦州發起總攻,集中主力攻擊城西一隅。趙率教認清皇太極先破城西的意圖,急調其它三面守城明軍主力堵御西城之敵,以炮火、矢石還擊,滿軍損失慘重,後退五里而營。經14天激戰,錦州巋然不動。皇太極以攻城不利,遂改變戰法,誘錦州明軍出城決戰,趙率教等固守不出,使皇太極欲戰而不能,只好移兵轉攻寧遠。這時,明朝兵部遣總兵滿桂率關兵一萬赴寧遠增援,袁崇煥仍感兵力不足,難以與敵決戰,只發四千為奇兵,由滿桂、尤世錄、祖大壽率領東出,擊敵背後。皇太極命額駙蘇納率八旗蒙古精騎赴塔山迎戰,兩軍激戰於笊籬山,互有傷亡。明軍因寡不敵眾,退入寧遠城。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極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軍進抵寧遠。袁崇煥列營壕內,滿桂出城二里而陣。皇太極不顧諸將反對,親率諸貝勒阿濟格等攻城,袁崇煥督軍用紅夷大炮拒敵,滿桂等大戰城外,雙方傷亡相當。明總兵滿桂與后金貝勒濟爾哈郎、薩哈璘、瓦克達俱受傷。二十九日,皇太極攻寧遠不成,回師再攻錦州,由於城壕寬深,天又炎熱,士卒多死傷。六月初五日,皇太極從錦州撤圍,回瀋陽。

兩次大捷都以明軍勝,而載入中國史冊。在明朝一片敗績的情況,能夠打出這樣的勝利,足以說明袁崇煥能打仗,是大明江山的守護神,民族脊樑。

當時,大明王朝已經是個爛透了的蘋果。外面有滿清這樣的強敵,特別崇楨皇帝的對手皇太極,虎視眈眈,時不時來咬一口;裡面呢爛得更是厲害,朝廷上魏閹為虎作倀的作亂,朝臣的貪污受賄,民間又有以高迎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的揭竿而起,已經到達了崩潰的邊緣。崇楨皇帝一心中興大明,躊躇滿志,姿態是蠻高的,想干一番大事業,但偏偏自負過分,剛愎自用。或許他只是精於整人,非精於治國。在整人方面,他的確有膽識,殺個人一點都心不軟,就像除去魏閹亂黨,可謂是秋風掃落葉。然而明朝到達了腐敗到極點的程度,奸臣弄權,朝中是一批只會嫉才妒能的言臣,腐敗之氣已經達到極點。皇帝說了,大多都是奉承一番,根本沒有主見。就像要殺袁崇煥,滿朝儘是應屁蟲。

更可惜的是,崇楨畢竟是崇楨,然而,那時形勢已經危急,崇楨對弈的不僅是皇太極,還有李自成。要想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必須要有雄才偉略。總之一句,他是個沒有氣度的皇帝。審視崇楨帝身邊,也不缺人才,偌大一個大明王朝,人才濟濟。而真正缺的是崇楨帝的雄才偉略。說來說去,這個皇帝從來沒有信過誰,給毛文龍尚方寶劍,給袁崇煥尚方寶劍,只不過是信不過。最後還不是一個一個的殺之而後快。

在我們這個中華民族裡,皇帝要治一個人的罪,只要金口一開就可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況且封建綱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君臣綱常,是天理,皇帝殺個臣子根本不是司空見慣的事。


死後的明朝大局

長於整人卻拙於治國的崇楨,殺袁崇煥大大的花費了一番心思,要擴大影響面,平平民憤,穩穩朝政,也同樣消消大明朝的腐朽之氣,於是給他貼上個「漢奸」的標籤,批倒斗臭,用來匡正世道人心。

中國人是最容不得女人被強姦男人做漢奸的,這樣一來,「奸人」袁崇煥便成為洶洶朝野士人乃至百姓唾液中的輿論熱點,一個油盡燈枯的王朝竟然在臨終之前,還有本事製造出這麼個曠世冤案,令人扼腕。對付這樣的漢奸必須用酷刑,只有千刀萬剮,一刀一刀從活生生的人身上剮,方能解恨。再說,中華民族許多良民能夠為魏忠賢建生祠,當然也能吃袁崇煥的人肉。

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往往不是戰死在沙場,不是死於敵人之手,卻給自己誓死保衛的漢族兒女凌剮著吃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悲劇!冤啊,

在計六奇《明季北略》記載:「(袁崇煥)皮肉已盡,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方止。」

在張岱《石匱書後集》記載:「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這個人人喊誅的「漢奸」臨刑前寫有一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臨刑口占》)

歷史竟然會出現這樣的漢奸,至死還天真的夢想著「依舊保遼東」,想想更是令人扼腕。

千里馳援勤王的袁督師對壘滿清辮子軍,拱衛京城,卻得到下場卻是蒙冤下獄。這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出現了。來勤王各路的兵馬,一聽說指揮戰事的主帥蒙冤下獄,軍心頓時大亂,再加上欠餉和指揮混亂,特別是山西和陝西的兩路援軍都潰散回鄉,成為「流寇」的骨幹。「流寇」本來都是饑民,只會哄搶糧食,並不會打仗,這些潰兵一加入,有了軍事上的領導,情形完全不同了。「流寇」真正成為明朝的威脅,就從那時開始。

至於崇楨殺死袁崇煥,按照他的個性,絕對不會認錯,如果有這個覺悟,那麼自決於煤山也不至於會說,「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寄希於臣子,也不曾信過臣子,亡了朱家正統、丟了漢家天下,責任也往臣子身上推,從來沒有自己「埋單」的意識。這樣的皇帝大概也只有自絕於煤山的下場。相比之下,而那個滿清的皇太極,卻在拉攏人才,先用范仁寬,再用洪承疇,還用吳三桂,讓他們去打仗,實施中國傳統的「以夷制夷」(這更像日本人侵華的「以華制華」)。

有明一朝,惡貫滿貫,不亡再無天理了。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2: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