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家進一步了解遺傳和細胞生物化學的複雜性,他們對生命如何起源愈發困惑。對於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一項大膽假設,從沒有所謂的「產生」這個過程,生命一直就是宇宙的一個固有組成部分。以色列技術學院生物學歷史學家、《地球生命的產生》(The Emergence of Life on Earth)一書作者艾麗絲·弗萊(Iris Fry)說:「宇宙和物質是永恆的,生命也是永恆的,他們一直存在,並不需要由物質產生。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我們便可解釋生命起源問題。」
泛胚種論
弗萊指出,德國的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英國的凱爾文勛爵(Lord Kelvin)以及瑞典的斯凡特·阿累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等科學家,均認為「生命的種子」在宇宙中漂泊,只要條件允許,它們便會在任何行星生根發芽——這種認為宇宙到處存在「生命種子」的理論被稱之為「泛胚種論」(Panspermia)假設。所不同的是,赫爾姆霍茨、凱爾文以及其他科學家認為,生命搭乘隕石來到行星。阿累尼烏斯及其他科學家則認為,以孢子形式受到保護的「生命種子」可以藉助太陽輻射駕臨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