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俄遠東少數人煽動中國威脅論 複雜目光包圍中國人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15 2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哈爾濱」、「老瀋陽」、「老大連」、「老北戴河」———這些是中國人對在中國一些城市常住的俄羅斯人的稱呼,聽著就透出一股親切。中國社科院的俄羅斯問題專家聞一先生曾在北戴河的集市上問一個俄羅斯人,「你們住在北戴河?」此君舉著手中的幾根大蔥和一張很大的餅說:「這裡好!東西便宜!安全!」相比之下,《環球時報》記者在俄遠東地區看到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辛酸。冬天,在雅庫茨克的「中國市場」里沒有暖氣,中國商販只好穿上兩件羽絨服,在皮靴外面再套一層氈子。對此,連俄羅斯媒體也說,遠東的俄羅斯人幾乎天天喝酒、怕苦怕累,但很多中國人在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他們雖然能在經濟上獲益,但由於種種原因,有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常說將心比心,如果遠東的中國人能像在中國的俄羅斯人那樣得到當地社會的溫暖與尊重,那麼中俄之間的民間情感就會帶動兩國關係更加深入、健康地發展下去。







俄羅斯人在中國過得不錯

[ 社區 http:/// ]






  從黑河到海南島———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像俄羅斯人一樣,在中國有如此廣泛的分佈。俄《共青團真理報》一年多前曾有一篇題為「遠東和西伯利亞居民嚮往中國」的文章。文章稱,由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大量俄羅斯人來到中國分享這一成果。在北京雅寶路市場聚集了5000多名俄羅斯人,他們在那裡逐漸建立起了一座完整的俄羅斯城,飯店、商店、美容院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一些知識分子前往上海,而技術人員則跑到廣州,約有3000名俄羅斯人作為技術人員在廣州的工廠里工作。那麼中國人又是如何對待外國人呢?可以說是很好。現在又出現一個新話題:嫁給中國人,這很時髦。理由人所共知:中國男人不像俄羅斯男人那樣喝酒,會做飯、按摩,這就足夠了。







  俄羅斯一家商業銀行駐北京的代表謝爾蓋來北京已經有兩年了,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來北京之前,對中國的印象就是「古老、傳統」,但來了之後,卻發現中國的大城市是那麼現代化。談及在北京的生活,他覺得北京是一個對外國人友好的城市,他在這裡生活不用擔心受到歧視,反而會多多少少因為外國人的身份而有些便利,北京人的熱情也不是以冷漠著稱的莫斯科人能比的。當然,小商小販偶爾的欺騙也會讓他頭痛。北京的安全是很多俄羅斯人都交口稱讚的,經常往返於北京、莫斯科之間的俄羅斯商人蘇金說:「在莫斯科,因為幾年前發生過好幾次恐怖襲擊事件,所以我認識的很多中國大公司的代表都不敢住民宅,而是不得不選擇收費昂貴的外交公寓,那裡有持槍的安全人員保衛。而在北京,我可以隨便選擇居民樓居住就好了,安全沒問題。」另外,蘇金還承認,中國商人在俄羅斯的處境比俄羅斯商人在中國的處境要差多了,「中國商人在俄羅斯經常會被警察敲詐勒索,一些小流氓還會找他們的麻煩,去年9月,中國商人在莫斯科被手持武器的特警扣了據說價值20多億美元的貨物,這件事甚至驚動了兩國政府,但至今貨物也沒有歸還。而我們俄羅斯商人在北京雅寶路可沒遇到過什麼騷擾,更別說被槍指著了,頂多是拉車的人纏著你坐車罷了。」







  對中國的旅遊景點,俄羅斯人酷愛海邊的城市。北戴河、三亞這些城市都有大量俄羅斯遊客的身影。《環球時報》記者曾在遠東多個城市採訪,那裡到處能看到招攬俄羅斯遊客到北戴河和三亞這些地方「曬太陽」的廣告,而且費用低廉。一個遠東人到北戴河玩一趟,費用只有到索契這種俄羅斯傳統海濱城市的一半甚至1/4。藍天、海水、低價的誘惑,讓大量遠東人拖家帶口地到中國海濱城市旅遊。一名在北京工作的俄羅斯外交官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15歲的女兒去過三亞后,嗔怪著問他:「爸爸,你們的大使館怎麼不設在三亞啊?」







  這幾年,隨著中俄兩國聯繫的日益加深,不少俄羅斯人還選擇到中國定居。《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的綏芬河作為對俄貿易的重要商品集散中心,每年有近百萬俄羅斯人從口岸入境,一些俄羅斯人也願意生活在這個中國的邊陲小城。據了解,在綏芬河對面的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小城市的平均房價在600美元/平方米,大城市的平均房價是1100美元/平方米,像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最高房價達3000美元/平方米。而綏芬河市的房價為300美元-400美元/平方米,這在俄羅斯是幾乎已經不存在的價格。擁有一套單獨的住宅對許多遠東人來說是無法實現的夢想,但花不多的錢就能在綏芬河購買一套住房,誘惑很大。目前,在綏芬河長期居住的俄羅斯居民有近百人。







  俄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長基里洛夫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老北京」了。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86年,到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在中國工作多年,我感受到中國人對俄羅斯人非常友好。我和妻子有很多中國朋友。我們在中國大概生活了16年了。我們的女兒瑪莎儘管住在莫斯科,但她也有中國朋友圈子。我的俄羅斯朋友中,尤拉是商人,2008年他是在中國傳遞奧運聖火的幾個外國人中的一個。卡佳是一個中國獨立合唱團的負責人。柳達也是我們在中國工作的俄羅斯朋友。她在《中國》雜誌的俄文版工作。中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不僅是一個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且和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我們都感覺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對北京比對莫斯科更了解。整體上,北京是非常安全的城市,特別對外國人來說,而且非常整潔。在北京的雅寶路經常能遇到俄羅斯人,他們大部分是經商的。在潘家園和京劇院或者北京的公園裡也經常能遇到俄羅斯人。我很喜歡北京鼓樓的小巷,在那些地方散步讓我和妻子的心情得到特別的放鬆。我已經50歲了,還算不上老,但有時候我也想想毛澤東說過的 『見馬克思』的事情。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用中文寫上我的名字:基里洛夫。」




遠東,複雜目光包圍著中國人

[ 社區 http:/// ]






  與在中國的俄羅斯人相比,在俄遠東地區工作、生活的中國人顯然並不輕鬆。前不久,納霍德卡港口附近發生了懸挂獅子山旗的中資「新星」號貨輪被俄邊防軍擊沉事件。《環球時報》記者立即赴當地採訪。在從莫斯科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飛機上,記者要了一份濱海邊疆區的《消息報》和當地的社會政治類周報《競爭者》。《競爭者》刊登的一篇關於中越戰爭的文章引起記者的興趣。文章作者的觀點、心態還停留在蘇聯時代,特別是整篇文章的口氣頗有些討伐意味。文章表述的大意是:30年前,越南想仿效蘇聯建立一個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在內的中南半島聯邦,為此向寮國、柬埔寨動武,蘇聯支持越南的「正義事業」,但中國不同意。在中越戰事爆發前,蘇軍在蘇中邊界集結重兵,空軍的戰機也隨時待命,太平洋艦隊的艦艇編隊隨時準備出征印度洋,以便助「友好的盟邦」越南一臂之力。作者寫道:在蘇聯對越南的堅定支持和對天朝之國(指中國)的強大威懾下,中國軍隊在戰鬥了八九天後就從越南撤軍了。







  對記者來說,看到這樣的另類描述,感到很新鮮。記者也相信,這樣一篇報道代表不了俄羅斯的主流民意,但可能誤導民意。飛機抵達后,記者在機場出口遇到了兩名執勤警察,其任務是查驗護照。據記者觀察,他們幾乎只查中國人的證件。和上次在這裡的經歷一樣,記者又一次被要求出示所有相關證件。後來,記者採訪了幾位在當地做生意的華商。一位姓李的華商告訴記者,總的來說,當地政府對中國人心存疑慮。他和當地政府高官熟悉之後,曾有過坦誠的交流。李先生跟俄官員解釋,說大多數華商來俄的目的就是尋找商機、市場,掙點錢之後還是要回到中國的,因為中國人並不習慣俄羅斯的飲食、氣候和文化。但對方回答說:「對中國人入境,要嚴格限制。你想想,遠東對面的中國有十幾億人,遠東的俄羅斯人才多少?俄羅斯姑娘嫁給了中國小夥子,生下的孩子會說『我是中國人』。中國姑娘嫁給了俄羅斯的小夥子,生下的孩子也自稱是中國人。俄羅斯生育率這麼低,時間長了可怎麼辦?」







  事實上,遠東面積佔俄聯邦總面積的36.4%,但生產總值僅佔全國的5%-6%。遠東的落後有著複雜的原因。《環球時報》記者發現,當地中國商人賣的商品種類很多,價格也很便宜。但當地居民來買東西,還是要竭力壓價,中國商人賺錢並不容易。談到中國商品的質量,不管是中國商人還是俄羅斯顧客,都說比以前好多了,幾年前確實有一些劣質產品,但現在幾乎沒有了。在當地,「中國威脅論」與幾年前相比已有所淡化,根本原因是很多年過去了,沒有出現當地人擔心的中國人大量移民等現象。在當地工作的劉先生說,現在的「中國威脅論」主要是擔心遠東成為中國的原料附屬地,指責在這裡的中國人偷稅漏稅、搶當地人的飯碗等。俄羅斯《新消息報》的報道更加直接,文章稱遠東的很多中國勞工特別是菜農,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一般都直接住在溫室內。而大多數俄羅斯人不願意接受中國人這種披星戴月的工作方式。另外,中國菜農不怎麼與當地人接觸也加深了相互之間的誤解。因此,儘管中國菜農的辛勤勞動根本改善了俄羅斯人的菜籃子,但一些俄羅斯人並不領情。




遠親不如近鄰







  對於俄羅斯人在中國和中國人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所處的不同境遇,聞一先生說,這裡面有文化的差異,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加強溝通,相互體諒、善待對方,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在俄遠東地區,中國人總會感到陌生,總是要謹小慎微。因為相當多的人不懂俄語,而當地又極少有通達漢語之人,語言的不通常常使他們陷入窘境。除了語言的障礙,中國人在俄的窘境還在於中俄雙方待客之道的不同。在中國這一方,待客是隆重的、熱情的,客人不下席,菜肴會源源不斷擺上桌,興緻未盡,美酒佳釀可以如水一般。而俄羅斯人的待客習俗是,一個湯、一兩個菜肴、一個甜點、一大杯伏特加酒足矣。這並不完全是俄羅斯人捨不得花錢,這是他們的習俗。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的賓朋之道是難以接受的,尤其是那些在國內盛情款待過俄羅斯朋友的人更會感到無法理解和難以接受。







  俄羅斯人到中國是拿錢買東西,而中國人是拿東西去賣錢。這種差異造就了雙方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認知狀態和不同的處世標準。差異引起誤解,差異引起紛爭。如果雙方的商旅和賓客在對方的土地上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中俄邊境地區、遠東地區就會有更多的雙贏的機會,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就會有更多的保證、協調與和諧。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