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施之死: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3 14: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因為天生麗質,貌美絕世,遠近聞名,所以人們不喊她的名姓,只把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稱作西施。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越王夫婦被押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勾踐回國以後,卧薪嘗膽,力圖報仇雪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採用范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藉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從此吳王日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最後,吳王夫差拔劍自裁,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吳越戰爭。西施榮歸故里,可是回來以後又怎麼樣呢?

歷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記載的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記載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沉」,古作「沈」)這句話把西施是被沉於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囊。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后,越王把西施裝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和柏楊先生的《皇后之死》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夫差能夠與你同床共枕,我為什麼與你不能?」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久留?」當了「美人計」的工具,事成之後,被人棄之,還是合乎情理的。

  同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說法,她在《西施》詩中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中后兩句意思是: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醜女,她卻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髮。這詩的主旨就是是說,靚女命短,醜女長壽。絕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並非皇后所為,而是她的戀人范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於太湖中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後,范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麼在越國時候范蠡姓范名蠡,後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鴟夷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范蠡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於自己的戀人還不至於下此毒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施沉水是勾踐吃醋而為。《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范蠡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只能將西施獻於吳王。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范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范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於是下令將西施鴟夷沉江。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國滅亡后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於諸暨城南薴籮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築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台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范蠡有什麼關係。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

  顯然,這幾種說法儘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認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現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范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91

主題

2240

帖子

297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979
沙發
homepeace 發表於 2009-3-4 05: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