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民族的族徽到底是龍還是龜?

[複製鏈接]

1677

主題

6783

帖子

5488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4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韓冰 發表於 2009-2-28 1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民族的族徽到底是龍還是龜?

——四評「三祖文化」荒唐口號及其造假宣傳


曲   


    中華民族,是一個體現著團結、進步、勤勞、智慧、勇敢精神,有著悠久文明歷史,有著博大精深歷史文化傳統,極具創造能力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很多獨特的傳統性與歷史特點,崇拜龍,自謂「龍的子孫,龍的傳人」就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歷史特點之一。關於龍的內容,幾乎滲透到了歷史文化傳統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傳統教育、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崇拜龍是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上一個最顯著的民族特徵。這,在外國人的眼裡,似乎有點奇特,甚或認為有點神秘、乃至迷信的色彩。但是,在中華民族之中,則是一個很平常、很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中華民族就是一條巨龍,這條巨龍正是伴隨著民族歷史的形成而形成,包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內容。但是,涿鹿提出「三祖文化」荒唐口號的宣傳者,則通過發表文章、印成畫冊、在黃帝塑黃帝像、製造假「文物」拿到全世界人的眼前講述等一系列手段,硬說黃帝的圖騰是龜!對此,我作一駁:先說龍的形成與歷史意義,戳穿「黃帝圖騰是龜」的虛假把戲!

(一)龍的歷史形成
龍的形貌,是綜合了牛、馬、羊、蛇、鹿、鳥、魚、豬、虎等許多動物的基本特徵,而形成的一種形象,這是伴隨著國家制度的演變,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氏族大團結、大融合而形成的。其最初的根源,來自於中國原始社會中母系氏族時期出現並形成的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普遍發生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階段,這幾乎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都經過的歷史階段。圖騰崇拜產生的思想基礎,就是古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種以原始思維方式為基礎,對於人類起源、生命起源、生命演化、以及人類自身發展演變歷史的探索和認知體現。這種認識當然不是客觀唯物論,而是典型的主觀唯心論。所以,列維·布留爾就說:「在萬物有靈論的信仰中,在這個似乎是人類意識對經驗的引力的最早反應的自發的『自然哲學』中,這些表象有共同的根源。」①

古人類在萬物有靈的思維模式支配下,對自己本身來源及如何生活,是最為關心的。他們或認為自己這個氏族有可能是由某種動物演化而來,或認為某種動物是本氏族的吉祥物,於是,便對某種動物產生崇拜之情,或畫其圖形,作為宗神祭祀。在祭祀之中甚或扮以本氏族所崇拜的動物形貌,舞之蹈之,以求與所崇拜的動物之神交流思想感情,以保本氏族人丁興旺、生活平安、生產發展等等,這就是原始社會產生圖騰崇拜的歷史原因和大體情況。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全盛時期,也正是圖騰崇拜最盛行的時期。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圖騰崇拜物,其中多為動物,或禁殺、禁捕、禁養、禁食等。不同氏族的名稱多得自氏族圖騰崇拜物。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於桑乾河、汾河流域是一個獨特的構造運動引力結合與轉換地域,這就形成了有利於原始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的獨特地理和自然環境。因而,這一地域也就成為了世界上三大人種之一的黃色人種形成的主要地域。又由於該地域由地質原因所致,自然環境常常發生周期性巨大變化,這既促進了古人類為戰勝自然環境之變進行奮鬥,不斷改變和改進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歷史進化的速度,使這一地理環境中的古人類一直保持著人類歷史進化與進步的先進勢頭。同時,又在歷史周期性自然環境發生大變化之中促進了古人類四處遷徙,這不但使得黃色人種在地域上得到了歷史性的擴展,也將這一地域所形成的先進生產、生活方式帶往了各地,從而造成了一個巨大的人種性地域分佈和文化圈。

最為重要的,是一直堅持留居在桑乾河、汾河流域生存的古人類,親身經歷了這一地域自然環境巨變,他們在密切觀察、認真總結的基礎上,產生了天、地、人、時四維一縶的唯物辨證哲學。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原始社會的發展進程,很早就進入了文明時代,也由於這種唯物史觀的影響,原始主觀唯心思想不斷受到削弱,圖騰崇拜也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最先消失,而變成了一種用之以團結人類群體的文化教育習俗。以至於現代民俗學者很難再找到中國人圖騰崇拜的任何直接歷史證據。現在有一些學者們所知道的「有熊氏」、「有窮氏」、「有易氏」、「西陵氏」等等,事實上已經是進入文明時代之際的部落方國名稱,這些名稱都是古部落方國以其所居地域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山、河流、都邑而命稱,而根本就不是由圖


古史分期

時代名稱

伏犧氏歷史時期

神農氏歷史時期

「五帝」時期

史料

依據

《周易》、《列子》、《白虎通》、《管子》、《補史記》等

《周易》、《戰國策》、《呂氏春秋》、《屍子》

《山海經》、《史記》、《左傳》、《大戴禮記》、《竹書紀年》等

圖騰崇拜

名稱



龍演變為國家象徵

代表性

史料

《竹書紀年》、《竹書箋注》、《歸藏》《周易》等。

《周易》、《列子》、《呂氏春秋》、《太平御覽》等。

可見於名種古籍以及仰韶、龍山文化時期的考古發現文物之證。

社會

生產

主要特點
畜牧漁獵

農業種植

農牧工商全面發展

古史依據
同古史分期所舉

同古史分期所舉

可見於歷代史籍記述

依摩爾根的歷史分期
相當於「蒙昧時代」

相當於「野蠻時代」

文明時代

考古文化
分期
代表性文化
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末、龍山初

代表性學術研究論著

《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學五十年》、《泥河灣研究論文選編》

同左

同左

中國
境內發展變化
主要

區域

起源於桑乾河、汾河流域,發展到華北、東北、西北、華中。

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江蘇等地。

全國名地漸趨於一致

代表性學術
研究論著

衛奇、謝飛:《泥河灣研究論文選編》,尹達:《新石器時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舊石器時代考古文集》,陳星燦:《中國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任式南、吳耀利:《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等。



騰崇拜形成的氏族名了。依照古籍之載,推動中國上古社會歷史發展的,是居住於桑乾河、汾河流域崇拜「龍」的族系,若依古代的時代劃分,這就是伏犧氏時代、神農氏時代、五帝時期。為簡明起見,茲列表於前。


中華龍的產生歷史極為久遠,若依歷史記載及現代考古發現的與龍之形貌有關的文物為證,則大約在距今三萬年左右的歷史上就已經產生了。而且這條龍的最早形貌是以蛇為原形的,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歷史記載。
《山海經》記載桑乾河、汾河流域的尊神,都是蛇形:
「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隄)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
「自單狐之山至於(敦)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軒轅之國(都),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伏犧鱗身,女媧蛇軀」;《列子·黃帝》曰:「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而人面」。

第二,文物發現。
在山東嘉祥武氏祠漢代畫像石刻中,伏犧、女媧是蛇身人模樣;四川新津寶子山漢代石棺畫像中,伏犧、女媧手捧日月,亦是蛇身人首模樣;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刻中,有羲和捧日圖,也是蛇身人首。同樣,其女媧捧璧圖,還是蛇身人首。隨著考古研究的發展,地下出土文物中的龍不斷被發現:河南濮陽西水坡第四十五號墓發現的蚌塑龍,碳十四測定並經樹輪校正,其年代為公元前4570±135年,也就是說,此龍的堆塑在距今六千四百多年前;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綠色玉龍,距今為五千多年;桑乾河流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龍,是五千多年前的製品;山西陶寺發現的彩繪蟠龍陶盤為距今四千四百多年。


在漢代,通常所畫出的龍,雖然同明清時代所畫的龍有些差別,保持了定程度上蛇的細頸粗腹特徵,但從總體上說,已非蛇形,而是形,同明清之際的龍形相差不是特別大。那麼,漢代的人們畫龍不是蛇形,而一畫伏犧、女媧之像,為什麼要畫成蛇身人首模樣呢?顯然,這是在繪畫上的一種歷史沿襲而造成的。也就是說,漢代人畫伏犧、女媧像,是一種依上古畫像之形在很大程度上的複製。戰國以來一些書籍談到伏犧、女媧,都說是「蛇身而人面」,亦是按上古畫像而作的一種描述。


第三,甲骨文字形的印證。
商代所通用的文字,我們現在習慣上依發現於刻在甲骨上,而稱其為「甲骨文」。在甲骨文中,不但早已有了「龍」字,而且還有「龍」和廟宇之形合體的「龐」字,「龍」與在它下面雙手捧起之形合文的「龔」字等。那個時代的「龍」字字形,就是一條其頭部有束髮之冠的長蛇之狀「 」。而山西陶寺出土的彩繪蟠龍陶盤上的蟠龍,也是一條口吐蛇信,頭上有束髮之冠的長蛇。這就說明了「龍」形與「龍」這一稱謂,最初是由「蛇」演變而來。


第四,龍形的演變與國家制度的產生有關。
「龍」,為什麼會由「蛇」的形狀, 而變成了現在我們所常見的蛇身、鹿角、牛頭、羊須、馬鬃、鳥爪、魚鱗、豬腿、獅尾等具有很多動物特徵的形貌呢?這個問題,就與中國古典哲學的產生、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國國家制度的演變等,有著直接性的關係了。


考之於古史所記,中國原始社會中的圖騰崇拜物,大約有蛇、牛、馬、羊、鹿、鳥、魚等多種。但在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盡知其族屬和所在地域了。按照《山海經》的記載,以及我們的研究,也只能知道很少的一點情況:在桑乾河、汾河流域,是以龍(蛇)為圖騰崇拜之族所建立的古「有熊國」所在地域,其圖騰崇拜物「蛇」之所以不稱「蛇」,而是謂之以「龍」,或許就與「有熊」部落方國的建立有關。在這個以「龍」為吉祥物的古國之中,分別有:與「龍」崇拜之族世代通婚的「西陵氏」族團。西陵氏的原始圖騰崇拜物是「三青鳥」,其族團大約居住於汾河流域、渭河流域。正因為有熊國君娶「西陵氏女」都做正妃,其所生之子為嫡出,在後來五帝時期的選賢任能禪讓帝位之中,就佔有優先地位。也正因為如此,青陽、昌意,就都是以鳥為吉祥物。「西陵氏」這一與「龍」崇拜之族通婚的氏族群團之中還包括有羊、馬、魚為圖騰崇拜物的氏族成員。比如我們所知的羌族,就是以「羊」為圖騰崇拜物——這是我們從甲骨文的「羌」、「羊」、「姜」字形,結合古史記載進行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在桑乾河流域之北,有以「牛」、「馬」為圖騰崇拜物之族,蚩尤就屬於其中的「牛」崇拜氏族;在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交界處,或者也包括河南,有以「豬」為圖騰崇拜物的氏族;在長江流域可能存在過以「獅」或「虎」為圖騰崇拜物的氏族……
文章來源:《華夏文化傳播網》http://bbs.huaxiaculture.com/thread-6515-1-1.html
美國《金錢》雜誌網站5月21日文章,原題:我為了償還5萬美元的債務來到中國,這是我有生以來作出的最佳決定之一,全文如下: 名校學歷以及多次出國旅遊經歷,讓我看起來過得不錯,但5萬美元負債讓我惴惴不安。 2016年2月,已當上兼職英語教師的我決定邁出更大一步,開始學習英語教師職業培訓課程,因為我得知在中國教英語收入頗豐。隨後,我接受了中國的一份工作,登上了飛往中國南方的飛機。 儘管離家萬里之遙,告別了熟悉...

1677

主題

6783

帖子

5488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488
沙發
 樓主| 韓冰 發表於 2009-2-28 12:15 | 只看該作者
伴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爆發氏族間掠奪性戰爭之後,多個氏族聯合為部落,再加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生影響,原先各氏族中的圖騰崇拜就已經淡化,不再具有重要的實際社會意義了。這一時期,各原來氏族中的不同圖騰崇拜物,就剩下了這樣幾個用處:一是作為各部落軍隊編製中的最基本組織單位,並將其圖騰崇拜物繪之以軍旗之上,作為軍隊基本組織單位的一種標識物;二是以其原先的圖騰崇拜物名,作為得姓的最初來源,用之於限制近血緣者通婚,防止所生後代身體出現遺傳性生理缺陷。當著最初的國家雛型——部落方國出現后,其一國也就只有一種以原先建立和領導這個國家的氏族之圖騰崇拜物,而作為這個古國大家都認同的惟一的代表國家的標識物了,古有熊國就是「龍」。此後,又由於古有熊國統一了神州大地,「龍」也就成為了神州大地上的惟一國家性的標誌,也可以說是最初的「國徽」。不過,從此,「龍」也就由最初的「蛇」形,逐步吸收各部落方國「國徽」的特點,向著一個以「蛇」為主體,而長著牛頭、鹿角、羊須、馬鬃、豬腿、鳥爪、魚鱗、獅尾的形象發展了。


當然,在這種演變過程中,各地和各種繪畫、雕刻之中,是並不完全一致的:在北方,龍的形貌是蛇與豬、鳥先行結合,如大量細石器中的龍形玉珮中,蛇與豬相結合,形成豬首蛇身式龍。自然,這其中也明顯地存在著製作和使用中防碎方面的考慮。而在繪畫中,又多為蛇與鳥形相結合,使龍的形象體現出一種飛騰、飄逸的動感效果;在南方之龍,則多表現為蛇與虎類四足動物相結合,這就使得其龍形體現出一種威猛精神。在器物的花邊之類裝飾性龍形紋的繪畫或雕鏤中,龍形則瘦而長,一般無四足,而又往往頭小而有角,頸細長,龍形蜿蜒如行雲流水,給人以一種舒暢的動態之感。而在單體圓形圖案畫中,則龍的四足伸開,其爪張而有力,且龍首昂揚,龍角稍長而顯雄勁,突出地表現了龍的神奇與威嚴性。到了周朝以後,龍的形貌就在全國漸趨於一致的方向發生歷史演變了。對於中華龍的形貌之變,於今出土文物很多,如細石器中的玉豬龍,仰韶文化中的蚌殼堆塑龍,戰國時期的帛畫龍,漢代畫像磚刻中的龍駕車,青銅器上的龍雲紋等。
正因為龍起源於蛇,不僅表現在史籍記載中龍蛇不分,既言伏犧氏為蛇身人首,又言其屬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②;

既言軒轅國人俱為人面蛇身,又說軒轅黃帝日角龍顏③……而且,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語言中,同樣亦存在著龍蛇並提、龍蛇不分的不少痕迹。如:言生肖而說「屬大龍」、「屬小龍」;談書法有「筆走龍蛇」的形容用語;說地靈人傑講「深山大澤,實生龍蛇」④;而在論及人們事業、前途、策略方面,又有「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⑤等,就是如此。



(二)崇龍之因與「龍」字義涵



中華先祖崇「蛇」而又依其為「龍」,是出自提出並完善中國古典哲學的伏犧所屬之族,且成為有熊國之很多所屬氏族的共同崇奉之物,成為一種極其古老的國家象徵,這其中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圖騰崇拜」可作解釋的了。因為,「蛇」屬卵生而非胎生動物,古人也很難會依此認為與人有什麼血緣關係,因而會以為人是由它進化而來,並由此對其進行執著不移的崇拜。而實際上,則是依著「蛇」的許多特點,認為人正需要這麼一種精神而才能夠昌隆,這才產生崇拜之情的。在古人的眼裡:蛇能大能小,能巨能細,能屈能伸;其雖無四肢,卻能在地上疾行,能於水中遊動,可藉助於樹木、柴草而在空中飛行,又能鑽山縫,入地穴,藏匿蹤影;蛇不僅能順時勢而動靜,冬蟄伏,春蘇醒,夏生長,秋末隱藏於地下;同時,蛇又是能預知風雨變化、地震等類自然災害者;蛇雖小,然卻昂首挺胸行走,你不犯它,它不犯你,你若犯它,它就會咬住你不放,而以死相拼。特別是蛇在受到殺傷、殘害、欺凌之後的復仇行動之中,會事隔數年而等待時機成熟之後,絲毫不差地確認出仇敵,撲過去咬住,雖碎屍萬段之後也絕不會鬆口!所以,其雖小,人人見而生畏,絕不亞於對虎狼的懼怕……唯其如此,伏犧、神農、黃帝這三個不同歷史時期都以「蛇」為「龍」,畫其形「


         



」為「龍」字,而蛇的原形「 」則造字為「它」用。故「龍」原該是民族昌隆的「隆」之原字。崇拜蛇為「龍」,是要人們學習蛇這種知天時,明地利,能屈能伸,能伏能現,順時而動。既能上天而大有作為,也能潛淵而韜光養晦,避開不利形勢保存實力。對殘害自己的仇敵有敢於搏鬥,以死相拼的大無畏精神,由此而才能夠實現民族昌隆。因此就依蛇形造字謂「龍」,其義為「隆」。不信者,可以查一下古代字辭工具書,做一點古文字研究,就會明白:為什麼甲骨文中以阜為偏旁的字很多,但卻無「隆」字;在金石文字中也無「隆」字;甚至《爾雅》中也同樣無「隆」字。這就是說,「龍」字在上古具有昌隆之「隆」義。只是到了夏、商、周三代相繼「神道設教」,對「龍」神性化之後,又將「龍」字作為神性龍的專用字,才又造出「隆」字,以表達增高、昌盛、豐厚、尊崇、崛起等原「龍」字所代表的涵義。







中國古代極其重視天文觀察研究,這是進入農耕時代高度發展農業生產所必不可少的科學研究。所以,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就建立了四象二十八宿天文觀察研究體系。其中,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在天空中的分佈,正如一條中華龍。東方表春,配五色為青,故命此星宿天象曰「東方青龍」,為四象之一。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軸心傾斜,如此,在一年四季之中,地球運行於不同的星區位置中,從地球上看眾星座的位置,自然也就出現了變化:春分時節的黃昏時分,東方青龍七宿中的「角」宿漸次抬高於空中。春分一般都在農曆二月初,所以,這就有了民俗上的二月初二「龍抬頭」節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天而分為四季農時變化,故春分與秋分時節,地球在繞行太陽的旋轉中正好呈一百八十度,如此,東方青龍七宿,在春分時表現為在星天中呈抬頭升高,而在秋分時節則正好又開始下降。這就是東方青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⑥的自然體現;在中國北方,春分是進入春耕播種的時節,秋分則是收割一切大田農作物的時節。如此,這東方青龍一象,正好與農業生產、萬物生長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中國北方歷來乾旱,特別是春旱發生年份更為常事,在夏、商以來神道設教、愚民以治的歷史背景之下,冀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人們,就又將這春分以登天、秋分而潛淵的青龍星神,當作了興雲播雨的主宰者,雕繪成頭頂冕旒、身穿龍袍的「龍王」供奉於廟中,以為祈求及時雨的對象。這是科學變迷信的另一種歷史體現。所以,在中國的實際歷史上,「龍王」、「龍神」之類神話及形象的產生,遠遠沒有中國人所崇拜的民族族徽「龍」歷史久遠!







中華龍的產生和受人崇拜,原本也就是在提倡一種民族精神,包涵有一定的哲理色彩。到了中國古典哲學經典《易》經中,就以龍作為《乾》卦的代表性取象喻理之物,賦予其以明確無誤的哲學思想精神,即:明白客觀自然規律,懂得順時而動,宜止則止,宜行則行,勇於進取,自強不息,體仁合禮,利物合義,貞行而幹事,尊道而貴德,文明亢奮,以成偉業的一種精神象徵。用以激勵君子以自強不息。








由於龍是伴隨著中國古典哲學而產生,在國家制度形成、完善過程中而完成其形貌演變的,因此,龍的蛇身、牛首、鹿角、羊須、馬鬃、豬腿、鳥爪、魚鱗、獅尾,其本身就是中華各古代氏族融合的結果,龍的形貌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民族團結的偉大精神。所以,龍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華古國的國徽,中華民族的族徽,被世世代代雕刻、繪畫、塑造於宮殿、廟堂、樑柱、照壁、華表,以及亭、台、樓、閣等各種建築物上,刺繡到了古代官服上,鑄造於各種古代儀錶、器皿與禮器上。中國在外交史上,第一次打出的國旗,就是龍旗。因此,「東方巨龍」也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三)簡析幾種「龍」的不同形成說



無論是研究什麼問題,指導思想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使用材料和所舉證據不同,其結果也就會大不相同。對於中華龍的形成和歷史意義之研究,也同樣是如此。現在,對於中華龍的歷史形成,存在著很多不同的說法。諸說之中較為流行的,還有以下這麼三種:







第一種,是「海馬形成說」。



此種說法的研究和提出者,不是依照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而去追根溯源,而是按著古文字中龍字的字形「 」,簡單、機械地與其形相近似的動物海馬之形「 」相比附,因而得出的一個結論。先是,有的甲骨學家有過此種猜測。如康殷先生釋「龍」字曰:「這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種神奇動物形,是由某些動物如海馬、蜥蜴、蛇、麐角等的特點綜合而成的。古文多反映當時的現實所有的動物,這是罕見的例外——或與古龍字有關。」⑦








作為古文字研究,康殷先生又是多種推論並說,雖有不確,然屬正常的治學思維,無可厚非。有學者取其一,以為海馬之形與甲骨文中的龍字相似,就提出了這種說法。嚴格地說,這不能算是學術研究,而純粹是一種相面式的歷史猜測。作為學術研究,是應當就龍的歷史形成問題做多方面的研究,舉出多方面的例證來進行證明。而不能用相面先生的辦法,孤立地與某種事物比照上那麼一下,就作結論。此焉有不謬之理?







第二種,是「蜥蜴」、「揚子鱷」成龍說。



這種說法也不是做研究,而是相面。所不同者,是這一種說法根本不知道歷史上的龍形的變化過程,而是依現在人們到處見到所畫出的龍之形貌,以之去與其類似的動物作簡單的比附,然後就提出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缺乏任何歷史依據,但因為是用現在人們常見的、定形之龍與相似的動物比附,所以,還有不少人相信。







第三種,是說黃帝是「熊」、「黿」圖騰崇拜者,而由此成龍說。



由於這種說法的提倡者,一是以學術研究的形式著長文出版所提出,二是列舉了不少「史料」,三是還援引了著名史學家郭沫若的話為證,四是借為涿「三祖文化」宣傳造勢的形式要變為一個事實存在。因此,我就不能不對此有辱先祖的行為進行駁斥。







持軒轅黃帝為「熊圖騰」崇拜觀點者,在海內外學者中都不乏其人,筆者就有幸在涿鹿縣招待所院內,親耳聆聽過一位海外學者,大講其「黃帝與熊」的「理論」。這種觀點的惟一歷史依據,就是緊緊抓住皇甫謐「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這句話,硬說「黃帝是熊圖騰崇拜之族」。至於「熊」與「龍」究竟是什麼關係?「熊」又與「龍」的形成有哪些歷史證據,則並不作論證。這種學者,一般說來,多為「食洋不化者」,接受一點國外民俗學上的圖騰崇拜理論,就照貓畫虎,生搬硬套地圖解中國的歷史,不論多麼複雜的歷史問題,只要用「圖騰崇拜」一套,就算是解決了問題,就成為一種時髦的高論。






但執偏以言,就必然不能遍舉。不知持此種高論者,對於中國古史事記載中的「有巢氏」、「有窮氏」、「西陵氏」、「夙沙氏」、「少昊氏」、「共工氏」、「長股氏」、「有虞氏」、「有鬲氏」、「有易氏」、「有仍氏」、「有莘氏」、「有施氏」、「有偃氏」都該作何種「圖騰崇拜」的解釋?由於我們在前面已對「有熊」作了論證,此處不再重複。


說黃帝是以「天黿」為圖騰崇拜者說:「黃帝即帝龜,作鼀(音龍)」。這種說法的學者,主要是依據了《國語·周語》中的一段話為依據,只可惜,引者一不懂天文學,二不知古代星野劃分,三不明中華龍的演變史,四不曉龍作為民族族徽所表達的民族精神。因此,指其錯誤如下:






此說的發明者,所舉史料,為《國語·周語》中所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想鑄「無射」大鐘,因此而向伶官州鳩問「七律」如何產生的一段對話:



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後,逢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鶉及駟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數合聲和,然後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於是乎有七律」。








按照州鳩的說法,周改黃帝時所制定的五音階為七音階,是依照周武王伐紂之時的歲時天象而論,按周先祖之德而制定的。因為,周武王伐紂之時,「歲在鶉火」。歲,指「歲星」,也即木星。木星運行軌跡,在黃道帶的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娵訾這十二宮(明代以後稱十二次)每年經過一個,十二年為一個周期,周而復始。因為古代是以木星紀年,故稱木星為「歲星」。這一年,歲星是在鶉火宮經過。十二宮與二十八宿相對應,鶉火一宮為柳、星、張三宿。這一年,歲星所經在「張」宿;「月在天駟」,「天駟,房也」⑧,即「青龍」七宿中的第四宿,有星四顆,也就是今稱「天蠍座」中的π、ρ、δ、β四顆星。房宿,屬黃道十二宮中的「大火」之宮,在十二辰為卯,為日出之時。辰與晨通。駟即馬。故「天駟」又被稱之為「辰馬」。清辰趕馬,是為農耕之象,由此,而謂其有「農祥」之兆。周人認為這「月在天駟」之天象,與周先祖后稷功業相合:「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棄為兒時……其遊戲好種樹蔴菽,蔴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以天象與人事相比附:武王伐紂,歲在鶉火,為周室兼有天下之始,故以鶉火一宮作為周之分野;月在天駟,象徵周室溯源,依祖德而興。如此,從鶉火一宮柳、星、張三宿之中星「星宿」,至大火宮之「天駟」(即房宿),依次為:張、翼、軫、角、亢、氐、房七宿;再,「星在天黿」者,是指水星在天黿一宮的位置。星有金、木、水、火、土,古人以此五星以比五德之象,水星自然象徵水德。古史言顓頊帝居於北方,為水德。天黿即玄枵,今名「寶瓶」。與二十八宿對應,為女、虛、危三宿,其中星為「虛」宿,以星野之分為青州,也就是今之山東。故《爾雅·釋天》曰:「玄枵,虛也,顓頊之虛」。邢昺《疏》云:「顓頊水德,位在北方」。伶州鳩言:「我姬氏出自天黿」,語含兩義:其一,「天黿」為「顓頊之虛」,顓頊傳帝位予帝嚳,帝嚳生后稷,為周先祖,別姓姬。此是依武王伐紂時之天象分野所在,追溯周室所出之源;其二,周文王之祖母為齊女,本為姜姓,其母為任姓。「天黿」一宮三宿中,虛、危分野為齊地,這又與周室依母系之出掛上了鉤,推其源也為黃帝之裔。天黿一宮與十二辰相對應為「子」,鶉火一宮與十二辰對應為「午」,自「子」及「午」乃子、丑、寅、卯、辰、巳、午「七辰」。
美國《金錢》雜誌網站5月21日文章,原題:我為了償還5萬美元的債務來到中國,這是我有生以來作出的最佳決定之一,全文如下: 名校學歷以及多次出國旅遊經歷,讓我看起來過得不錯,但5萬美元負債讓我惴惴不安。 2016年2月,已當上兼職英語教師的我決定邁出更大一步,開始學習英語教師職業培訓課程,因為我得知在中國教英語收入頗豐。隨後,我接受了中國的一份工作,登上了飛往中國南方的飛機。 儘管離家萬里之遙,告別了熟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77

主題

6783

帖子

5488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488
3
 樓主| 韓冰 發表於 2009-2-28 12:18 | 只看該作者
音律之制,其作用是以之協和各種樂器,以能演奏出悅耳動聽之曲,感化於人,陶冶於情,祭天、祭地、祭祖宗,奏之於廟堂以通神。倡以神道設教的周人認為,音律合之以天數才能夠通神而昭祖德,並由此而可以興業。所以,就以周武王伐紂之時的歲時天象,改黃帝時所定的五音十二律,而為七音階,稱之曰「七律」。







利用這一記載,用來研究音樂發展史,研究古代天文學發展情況,用作商周斷代時限,都是適宜的。但是,引武王伐紂的歲時天象記載,去為黃帝圖騰崇拜說作證,則是風馬牛不相及,根本牽扯不上的。







我們在前面談周人以武王伐紂的歲時天象,追溯周先祖出生所由,就已經用了「掛上了鉤」這樣的形容性用語,這就是說,追溯族系所出,主要應從歷史記載方面去說,而不應從星野劃分上去做。因為這樣就出現了一種強牽附會的情況:顓頊所都為幽陵,幽陵當在幽州地域,而不在青州之地。即使勉強與顓頊所都之地掛搭上一點邊,也還沒有直接追溯到黃帝,因為黃帝所都之地在幽燕地域之中。說到底,伶州鳩此說,原意也只是給周改五音階而為七音階的歷史問題作一個說詞罷了。所以,從這種特定的圍繞音樂問題的君臣問對,也就大可不必苛求其如何論證嚴謹。然而,今人要考證一下黃帝的圖騰崇拜物是什麼,引星野之分的星宿名,以求黃帝的圖騰崇拜物是什麼,那就是牛頭不對馬嘴的事了。







如果照著此種「研究」路數,你用齊地的星野之划代表星宿「虛」、「危」二宿對應的十二宮「天黿」,就說黃帝的圖騰崇拜物是「天黿」,可是,那畢竟不是黃帝所都之地,黃帝所都之地在涿鹿,地為幽燕,按星野之分,為「箕」、「尾」二宿,與黃道十二宮對應為「析木宮」,對此可又該怎麼個解釋法?難道還要說軒轅黃帝的圖騰崇拜物是「尾巴」?是「簸箕」?或者說是「木頭」?







至於說什麼「黃帝即帝龜,作鼀(音龍)」⑨,除了給我們以自辱祖先的印象外,就是說謊:鼀,讀cù(猝),是蟾蜍,「俗名癩哈蟆」⑩,其與「龍」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相去甚遠,根本不沾邊!







說到底,說「黃帝即帝龜」者,所憑的只是依美國的易洛魁人「在奧次頓哥保存到1491年的獸皮畫」 。




我們以為,研究中國的問題,得回到中國的國土上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得回到中國的實際歷史之中去,而不能聽外國人說什麼。當然,我們知道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也說過黃帝與「天黿」的錯話。我們還認為任何人一生之中都不可能做到不說一句錯話,不辦一件錯事,那幾乎是做不到的。搞學術研究是認理而不認人,是重事實而不輕信誰的隻言片語。不論是誰,只要是說得對,說得有道理,我們就信;說得沒道理,違背歷史事實,任其名望再高,我們也不能聽。搞歷史研究,同樣是一種追求真理的過程,只不過,它的特點是追求歷史的客觀實際,歷史的真實之理。







我們堅持我們自己從中國歷史研究中得到的認識。







(四)龍作為中華民族族徽的歷史意義




正像人類的發展進步歷史那樣,社會形態會從蒙昧、野蠻走向文明;思想認識會從主觀唯心的萬物有靈、尊神,逐步走向唯物、辨證、求實;中國歷史上的起源於蛇形之「龍」,在中國「四維一縶」哲學思想體系的浸潤之下,早已完成了脫胎換骨的改造,由神性內容而變成了充滿哲理的民族歷史精神:








第一,體現了中華各民族團結凝聚的精神



龍的由蛇而演變為蛇身、牛首、鹿角、羊須、馬鬃、豬腿、鳥爪、魚鱗、獅尾之本身,就體現了中華先民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之中,以一種文明、文化為團結、凝聚力量,融合成為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連,情同手足的民族共同體,龍正是這種歷史的具體形象體現、精神體現。這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必然方向和結果。所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族徽,首先體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團結凝聚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進步之中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所在;







第二,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無論是從蛇變龍,還是從龍的形貌塑造,乃至中國古典哲學賦予龍的義涵,都體現出了一種勇於拼搏,敢於戰鬥,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即其義。這是這個民族之所以勤勞、勇敢的思想精神歷史性根源。是龍,就要飛騰;







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求真務實的精神



龍或升天興風雨,或潛淵以韜晦,宜行則行,宜止則止,都是遵循客觀自然規律,與天同道,與時偕行,求真務實精神的體現。「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為其本義。這就是中華民族智慧之根,就是中華民族行為中,究天時,辨地利,重人和,善於把握和運用歷史機遇,而發展自己,武裝自己,壯大自己,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的智慧之源;







第四,體現了中華民族中正處世的道德



這就是孔子說的:「龍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換言之,龍的精神,就是恪守中正,不卑不亢,不信歪理邪說,而言必信,行必果,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功高不傲,德隆而善,艱險面前不低頭。任何時候,都能夠自識、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有自己始終如一的信念,有自己文明、禮貌、中正不偏的風度與精神;







第五,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與古老的文明的傳統



中華龍的形成,正是在極其久遠的歷史上,伴隨著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誌——國家制度的萌生、發展、確立而形成的。所以,龍是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性標誌。「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此之謂也。龍的精神又是直接在中國古典哲學產生之後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所以,龍又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深刻體現。







涿鹿縣主管黃帝遺址開發、旅遊者,在黃帝塑了黃帝抱個龜的像已經二十多年,對專家學者、普通大眾的意見充耳不聞,還印畫冊、寫文章廣為宣傳,又偽造了有龜圖案的所謂「合符石」假文物,指歷山為釜山,在中央電視台上公開騙人。我以為這樣做工是不好的。








注  釋:



①〔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3頁。



②  《左傳·昭公一七年》孔穎達《疏》。



③  《白虎通》、《軒轅黃帝傳》、《路史》等。



④  《左傳·襄公二一年》。



⑤  《前漢書·揚雄傳》。



⑥   許慎:《說文解字·龍》。



⑦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榮寶齋1979年版,第167~168頁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按:后稷之母為姜原,也有的古籍記作姜嫄,生棄。棄之得名,是因扔過他三次,后又因其不死而以為異,撿回撫養,因之取名棄。依其時習俗,棄當從母氏以姓姜,因其有功於國,令姓姬氏,有賜姓意義,故言「別姓姬氏」因受封於有邰,其後代以國為氏,則為「有邰氏」。棄、摯、放勛三人,為同父異母兄弟。摯為娵訾氏常羲所生,摯從母姓姬氏為嫡出,故受禪而登帝位,因自感政績不隹,而禪帝位予放勛,放勛從母姓伊,即後來的唐堯。娵訾氏常羲才是帝嚳元妃,姜原不是。因此,太史公言「姜原為帝嚳元妃」者,誤也。



⑧  《爾雅·釋天》。



⑨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宣傳冊封底《軒轅黃帝族徽說明》。



    ⑩  《辭源》3587頁鼀字之釋。



11)《周易·乾·象》。



12)《周易·乾·文言》。



13)《周易·乾·文言》。


文章來源:《華夏文化傳播網》
http://bbs.huaxiaculture.com/thread-6515-1-1.html
美國《金錢》雜誌網站5月21日文章,原題:我為了償還5萬美元的債務來到中國,這是我有生以來作出的最佳決定之一,全文如下: 名校學歷以及多次出國旅遊經歷,讓我看起來過得不錯,但5萬美元負債讓我惴惴不安。 2016年2月,已當上兼職英語教師的我決定邁出更大一步,開始學習英語教師職業培訓課程,因為我得知在中國教英語收入頗豐。隨後,我接受了中國的一份工作,登上了飛往中國南方的飛機。 儘管離家萬里之遙,告別了熟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2600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4
零下三度II 發表於 2009-2-28 13:01 | 只看該作者
哈,這題目夠刺激。坐著看樓主挨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5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2-28 19:27 | 只看該作者
龍的傳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