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族徽到底是龍還是龜?
——四評「三祖文化」荒唐口號及其造假宣傳
曲 辰
中華民族,是一個體現著團結、進步、勤勞、智慧、勇敢精神,有著悠久文明歷史,有著博大精深歷史文化傳統,極具創造能力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很多獨特的傳統性與歷史特點,崇拜龍,自謂「龍的子孫,龍的傳人」就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歷史特點之一。關於龍的內容,幾乎滲透到了歷史文化傳統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傳統教育、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崇拜龍是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上一個最顯著的民族特徵。這,在外國人的眼裡,似乎有點奇特,甚或認為有點神秘、乃至迷信的色彩。但是,在中華民族之中,則是一個很平常、很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中華民族就是一條巨龍,這條巨龍正是伴隨著民族歷史的形成而形成,包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內容。但是,涿鹿提出「三祖文化」荒唐口號的宣傳者,則通過發表文章、印成畫冊、在黃帝塑黃帝像、製造假「文物」拿到全世界人的眼前講述等一系列手段,硬說黃帝的圖騰是龜!對此,我作一駁:先說龍的形成與歷史意義,戳穿「黃帝圖騰是龜」的虛假把戲!
(一)龍的歷史形成
龍的形貌,是綜合了牛、馬、羊、蛇、鹿、鳥、魚、豬、虎等許多動物的基本特徵,而形成的一種形象,這是伴隨著國家制度的演變,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氏族大團結、大融合而形成的。其最初的根源,來自於中國原始社會中母系氏族時期出現並形成的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普遍發生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階段,這幾乎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都經過的歷史階段。圖騰崇拜產生的思想基礎,就是古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種以原始思維方式為基礎,對於人類起源、生命起源、生命演化、以及人類自身發展演變歷史的探索和認知體現。這種認識當然不是客觀唯物論,而是典型的主觀唯心論。所以,列維·布留爾就說:「在萬物有靈論的信仰中,在這個似乎是人類意識對經驗的引力的最早反應的自發的『自然哲學』中,這些表象有共同的根源。」①
古人類在萬物有靈的思維模式支配下,對自己本身來源及如何生活,是最為關心的。他們或認為自己這個氏族有可能是由某種動物演化而來,或認為某種動物是本氏族的吉祥物,於是,便對某種動物產生崇拜之情,或畫其圖形,作為宗神祭祀。在祭祀之中甚或扮以本氏族所崇拜的動物形貌,舞之蹈之,以求與所崇拜的動物之神交流思想感情,以保本氏族人丁興旺、生活平安、生產發展等等,這就是原始社會產生圖騰崇拜的歷史原因和大體情況。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全盛時期,也正是圖騰崇拜最盛行的時期。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圖騰崇拜物,其中多為動物,或禁殺、禁捕、禁養、禁食等。不同氏族的名稱多得自氏族圖騰崇拜物。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於桑乾河、汾河流域是一個獨特的構造運動引力結合與轉換地域,這就形成了有利於原始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的獨特地理和自然環境。因而,這一地域也就成為了世界上三大人種之一的黃色人種形成的主要地域。又由於該地域由地質原因所致,自然環境常常發生周期性巨大變化,這既促進了古人類為戰勝自然環境之變進行奮鬥,不斷改變和改進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歷史進化的速度,使這一地理環境中的古人類一直保持著人類歷史進化與進步的先進勢頭。同時,又在歷史周期性自然環境發生大變化之中促進了古人類四處遷徙,這不但使得黃色人種在地域上得到了歷史性的擴展,也將這一地域所形成的先進生產、生活方式帶往了各地,從而造成了一個巨大的人種性地域分佈和文化圈。
最為重要的,是一直堅持留居在桑乾河、汾河流域生存的古人類,親身經歷了這一地域自然環境巨變,他們在密切觀察、認真總結的基礎上,產生了天、地、人、時四維一縶的唯物辨證哲學。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原始社會的發展進程,很早就進入了文明時代,也由於這種唯物史觀的影響,原始主觀唯心思想不斷受到削弱,圖騰崇拜也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最先消失,而變成了一種用之以團結人類群體的文化教育習俗。以至於現代民俗學者很難再找到中國人圖騰崇拜的任何直接歷史證據。現在有一些學者們所知道的「有熊氏」、「有窮氏」、「有易氏」、「西陵氏」等等,事實上已經是進入文明時代之際的部落方國名稱,這些名稱都是古部落方國以其所居地域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山、河流、都邑而命稱,而根本就不是由圖
古史分期
| 時代名稱
| 伏犧氏歷史時期
| 神農氏歷史時期
| 「五帝」時期
| 史料
依據
| 《周易》、《列子》、《白虎通》、《管子》、《補史記》等
| 《周易》、《戰國策》、《呂氏春秋》、《屍子》等
| 《山海經》、《史記》、《左傳》、《大戴禮記》、《竹書紀年》等
| 圖騰崇拜
| 名稱
| 龍
| 龍
| 龍演變為國家象徵
| 代表性
史料
| 《竹書紀年》、《竹書箋注》、《歸藏》《周易》等。
| 《周易》、《列子》、《呂氏春秋》、《太平御覽》等。
| 可見於名種古籍以及仰韶、龍山文化時期的考古發現文物之證。
| 社會
生產
| 主要特點
| 畜牧漁獵
| 農業種植
| 農牧工商全面發展
| 古史依據
| 同古史分期所舉
| 同古史分期所舉
| 可見於歷代史籍記述
| 依摩爾根的歷史分期
| 相當於「蒙昧時代」
| 相當於「野蠻時代」
| 文明時代
| 考古學文化
分期
| 代表性文化
| 細石器文化
| 仰韶文化
| 仰韶末、龍山初
| 代表性學術研究論著
| 《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泥河灣研究論文選編》等
| 同左
| 同左
| 中國
境內發展變化
| 主要
區域
| 起源於桑乾河、汾河流域,發展到華北、東北、西北、華中。
| 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江蘇等地。
| 全國名地漸趨於一致
| 代表性學術
研究論著
| 衛奇、謝飛:《泥河灣研究論文選編》,尹達:《新石器時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舊石器時代考古文集》,陳星燦:《中國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任式南、吳耀利:《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等。
|
騰崇拜形成的氏族名了。依照古籍之載,推動中國上古社會歷史發展的,是居住於桑乾河、汾河流域崇拜「龍」的族系,若依古代的時代劃分,這就是伏犧氏時代、神農氏時代、五帝時期。為簡明起見,茲列表於前。
中華龍的產生歷史極為久遠,若依歷史記載及現代考古發現的與龍之形貌有關的文物為證,則大約在距今三萬年左右的歷史上就已經產生了。而且這條龍的最早形貌是以蛇為原形的,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歷史記載。
《山海經》記載桑乾河、汾河流域的尊神,都是蛇形:
「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隄)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
「自單狐之山至於(敦)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軒轅之國(都),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伏犧鱗身,女媧蛇軀」;《列子·黃帝》曰:「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而人面」。
第二,文物發現。
在山東嘉祥武氏祠漢代畫像石刻中,伏犧、女媧是蛇身人首模樣;四川新津寶子山漢代石棺畫像中,伏犧、女媧手捧日月,亦是蛇身人首模樣;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刻中,有羲和捧日圖,也是蛇身人首。同樣,其女媧捧璧圖,還是蛇身人首。隨著考古研究的發展,地下出土文物中的龍不斷被發現:河南濮陽西水坡第四十五號墓發現的蚌塑龍,碳十四測定並經樹輪校正,其年代為公元前4570±135年,也就是說,此龍的堆塑在距今六千四百多年前;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綠色玉龍,距今為五千多年;桑乾河流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龍,是五千多年前的製品;山西陶寺發現的彩繪蟠龍陶盤為距今四千四百多年。
在漢代,通常所畫出的龍,雖然同明清時代所畫的龍有些差別,保持了一定程度上蛇的細頸粗腹特徵,但從總體上說,已非蛇形,而是龍形,同明清之際的龍形相差不是特別大。那麼,漢代的人們畫龍不是蛇形,而一畫伏犧、女媧之像,為什麼要畫成蛇身人首模樣呢?顯然,這是在繪畫上的一種歷史沿襲而造成的。也就是說,漢代人畫伏犧、女媧像,是一種依上古畫像之形在很大程度上的複製。戰國以來一些書籍談到伏犧、女媧,都說是「蛇身而人面」,亦是按上古畫像而作的一種描述。
第三,甲骨文字形的印證。
商代所通用的文字,我們現在習慣上依發現於刻在甲骨上,而稱其為「甲骨文」。在甲骨文中,不但早已有了「龍」字,而且還有「龍」和廟宇之形合體的「龐」字,「龍」與在它下面雙手捧起之形合文的「龔」字等。那個時代的「龍」字字形,就是一條其頭部有束髮之冠的長蛇之狀「 」。而山西陶寺出土的彩繪蟠龍陶盤上的蟠龍,也是一條口吐蛇信,頭上有束髮之冠的長蛇。這就說明了「龍」形與「龍」這一稱謂,最初是由「蛇」演變而來。
第四,龍形的演變與國家制度的產生有關。
「龍」,為什麼會由「蛇」的形狀, 而變成了現在我們所常見的蛇身、鹿角、牛頭、羊須、馬鬃、鳥爪、魚鱗、豬腿、獅尾等具有很多動物特徵的形貌呢?這個問題,就與中國古典哲學的產生、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國國家制度的演變等,有著直接性的關係了。
考之於古史所記,中國原始社會中的圖騰崇拜物,大約有蛇、牛、馬、羊、鹿、鳥、魚等多種。但在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盡知其族屬和所在地域了。按照《山海經》的記載,以及我們的研究,也只能知道很少的一點情況:在桑乾河、汾河流域,是以龍(蛇)為圖騰崇拜之族所建立的古「有熊國」所在地域,其圖騰崇拜物「蛇」之所以不稱「蛇」,而是謂之以「龍」,或許就與「有熊」部落方國的建立有關。在這個以「龍」為吉祥物的古國之中,分別有:與「龍」崇拜之族世代通婚的「西陵氏」族團。西陵氏的原始圖騰崇拜物是「三青鳥」,其族團大約居住於汾河流域、渭河流域。正因為有熊國君娶「西陵氏女」都做正妃,其所生之子為嫡出,在後來五帝時期的選賢任能禪讓帝位之中,就佔有優先地位。也正因為如此,青陽、昌意,就都是以鳥為吉祥物。「西陵氏」這一與「龍」崇拜之族通婚的氏族群團之中還包括有羊、馬、魚為圖騰崇拜物的氏族成員。比如我們所知的羌族,就是以「羊」為圖騰崇拜物——這是我們從甲骨文的「羌」、「羊」、「姜」字形,結合古史記載進行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在桑乾河流域之北,有以「牛」、「馬」為圖騰崇拜物之族,蚩尤就屬於其中的「牛」崇拜氏族;在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交界處,或者也包括河南,有以「豬」為圖騰崇拜物的氏族;在長江流域可能存在過以「獅」或「虎」為圖騰崇拜物的氏族……
文章來源:《華夏文化傳播網》 http://bbs.huaxiaculture.com/thread-6515-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