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借屍還魂 於 2009-2-17 16:32 發表 [亞洲價值和民主,人權 - 其它信仰 - backchina.com]
民主的一個最大缺點就是:不可能整個社會的效用達到帕累托最優。
而仁慈/德行的專制,卻有可能達到整個社會的最優。
不過這方面我沒太多發言權,xygame同學肯定更權威的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搞出來的。
帕累托最優果然是個有趣的概念. 根據維基,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善的狀態;換句話說,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民主或權威制可以說是一種決策機制. 估且不論帕雷托最優是不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它的批評者認為它不是平等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種機制對帕累托改善的影響.
設想一個社會裡有三個人, 一個富農, 一個中農, 一個貧農. 假定這個社會還未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即還有進行帕累托改善的潛力: 改進至少一個人的狀況, 而不有損於其他人的利益. 現在有一項提議涉及到每人的狀態改變. 假定富農,中農和貧農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
在民主體制下, 這項提議通過的條件是:
1. 三人都同意. 說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利益沒受到損害. 而且可能還有改善. 因此這可以說是一種帕累托改善, 是向著帕累托最優邁進的一步.
2. 兩人同意, 一人不同意. 說明有一人認為這個提議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因此這個提議確實不是帕累托改善.
但在民主體制下, 投票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利益掌握在其他人的投票之中, 所以有可能對少數人做出補償, 以便自己在成為少數人時也能得到補償. 這個時候投同意票的兩個人對投不同意票的人有可能作出某種其他承諾, 以使那一個人的總體利益不受損. 這樣就又達到了帕累托改善. 當然這僅是一種可能. 投票的結果也完全可能是有損於不同意者, 而且沒有任何補償. 這時就不是帕累托改善.
再看權威制下, 這項提議通過的條件只需一個: 一人提議(有權力提議的那一位), 即可通過. 其餘兩位既無權提議也無權投票。這個提議符合那有權威的一人的利益,但決不能保證其他兩人的利益。而且這個權威沒有必要對其他兩人作出任何補償. 因為下次還是這樣決策. 所以有更大的可能這項提議會損害另外兩人的利益.
所以, 如果說民主制對帕累托最優是差五十步的話, 那麼權威制對帕累托最優更是差了一百步. 
[ 本帖最後由 自由之靈 於 2009-2-19 06:46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