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2-19 1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薛涌


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你現在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賺多少錢,都變得無關緊要。而有關緊要的,是你如何養育孩子。

薛涌:耶魯歷史博士,現在薩福克大學歷史系教書,悉心觀察比較中西教育,著有《誰的大學》、《美國教育階梯》、《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一歲就上常青藤》、《學而時習之》等。今天,薛涌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薛涌老師,你一直致力於研究中西教育,請問,在國家徵求未來12年教育規劃綱要的建議之時,您對什麼最有興趣?

薛涌:12年義務教育非常重要,恐怕比大學教育還重要。有些研究認為,人到十七歲時個人智力的發展基本定型,再進行教育會提高技能和知識,但對智商發展則效果不大。而十七歲以前,特別是十四歲以前,可塑性則非常強。這時的教育,對其一生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相應的,學生在高中前的教育最關鍵。

在這個階段,家教恐怕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如何做好家長是中國國民競爭力的保障。我在波士頓看見一條車窗語錄是這樣寫的:「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你現在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賺多少錢,都變得無關緊要。而有關緊要的,是你如何養育孩子。」這也是打動我寫這本書的原因。

你對孩子是呵斥還是與之討論

記者:如你在新書《一歲就上常青藤》中所說,在中國的大學中,國外開展得很好的課堂討論效果多半不好,原因是什麼?中國迫切需要學習西方的好的教育,但總容易邯鄲學步,只具其形沒有學到其神。

這和大學前的教育有什麼關係?在中小學教育中,如何克服權威主義的傾向,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薛涌:首先,討論班在國外開展得是否很好,不能一概而論。我每學期都碰到大量不說話的學生。這是個文化問題。所以我在書中才提到了《不平等的童年》這一著作,所以我才把我的書命名為《一歲就上常青藤》。

所謂常青藤,包括美國東北部最著名的八所大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康奈爾、布朗、達特茅斯和賓西法尼亞大學,等學校。我書中用這個概念只是個象徵,象徵著理想的教育是什麼。常青藤學生的素質,特別是在討論班中滔滔不絕、思如泉湧的那種素質,是從小培養的,不是到了常青藤里現學的。比如《不平等的童年》一書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該書揭示出,美國那些教育背景良好的中高產家庭,從小和孩子講話就特別平等,大家有不同意見要討論,有時大人似乎連給孩子買什麼玩具或衣服的權利都沒有,要徵求孩子的同意。這樣,孩子從剛會說話起就和家長討論問題。他們甚至不習慣於不經過討論的教育方式。

相反,教育背景比較差的家庭,對孩子則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說話,家長有說一不二的權威,孩子從小就不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討論才能明白,他們習慣於等著聽別人的指令。比如最近《紐約時報》上講黑人社會的問題,其中的一個數據是:94%的黑人女性認為用打屁股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是必要的。女兒三歲時和我們一起購物,她正在和爸爸媽媽討論什麼要給自己買什麼衣服,這時看見一個黑人母親自己忙著挑衣服,孩子在嬰兒車裡哭,她回頭大聲喝斥:「閉嘴!」女兒看了,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敢相信有這等事情。這是典型的「不平等的童年」的對比。

這根本不是經濟問題。我們的女兒實際上為了買衣物在和我們開「討論班」、申述自己的理由。邊上的孩子在還不太會說話時就被喝斥「閉嘴!」這樣的孩子上大學后你能指望她張嘴講話嗎?她日後成功當然困難了。

中國的問題是,一些教育水平非常高的家長,也習慣於對孩子說一不二、要孩子死記硬背、甚至有「不打不成材」的信念。從小這麼教育孩子,怎麼可能等他們一上大學就突然會討論了呢?

討論是孩子走向社會前的實戰練兵

記者:你一直明確地反對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反覆強調討論班的重要,甚至主張從小就要給孩子上這種「討論班」。為什麼討論班培養出來的學生比滿堂灌培養出來的學生要好?

薛涌:這一點,我在教書時也不停地給我的美國學生們講。我讓他們想一個更簡單的問題:你到公司里上班,大家一起開會討論企業戰略,你憑什麼顯示出自己的價值?你是坐在那裡,就像在應試教育中那樣,等著準確地回答問題呢?還是主動提供自己建設性的意見、讓大家眼睛一亮?

在畢業后真實的生活和工作場景中,你很少需要象在學校應付考試那樣回答問題,可以說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從來再沒有用「多項選擇」的方式回答問題的經驗。社會也好,雇傭你的公司也好,向你要的是你的「點子」、你的創意。沒有人那麼熱衷於檢查你到底不懂什麼,人家要知道的是你究竟懂什麼,有什麼可貢獻的。

比如,當大家都覺得應該在某地區建一個超級市場時,你馬上站出來從當地的消費能力、交通條件、購物習慣等多方面論證這樣的計劃前景不好、使大家回心轉意,那你就對公司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家不需要你回答「當地人口多少?」「公交有幾路車?」等問題,因為查一下資料就明白了,為什麼要問你呢?

我特別讓我的學生查「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網站,看看這種大公司的職員是怎麼工作的。根據網站的描寫,人家職工的工作方式和大學的討論班非常相似。比如一家德國汽車公司的老闆來問:「我希望在某地建一個生產越野車(SUV)的工廠,你們看前景和風險如何?」這些諮詢人則七嘴八舌,從GDP的增長、就業率、消費者的購買力、油價,一直到消費者的環境意識、家庭規模和生活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走向等等,幾乎無所不談。你僅僅在汽車製造專業上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你需要非常寬廣的知識,而且要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能動的見識、貢獻於社會。

所以,比起滿堂灌的大課來,討論班更接近社會實際的運作方式,更有 「實戰」性,自然也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記者:現在國內中小學教師的獎金都是由所教學生的分數排名決定的。這讓教師如何不對孩子進行應試教育,但如果按照你思想脈絡,中國應該建立什麼樣的考評體系?我認為你文章中提到的從小向學生傳授成功品格,是因為美國社會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恆定的成功品格,是否這是社會發展過程決定的?成功應該由誰來確定,又該如何確定呢?

薛涌:我知道中國學校教育問題很大。我們當父母的都是這種教育的產物。但是,每個家長,都不能等到學校的教育問題都解決了以後再開始教育孩子。那樣的時刻你是在任何國家都等不到的。

我的基本觀點是,家教比學校教育更重要。不管學校問題多麼大,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會有許多貢獻。我僅僅是以自己的切身經歷講一下家長應該怎麼做。

中國人普遍有的一種習慣的思路:「承擔教育責任的主要是學校,學校教育有問題,所以我的孩子的教育也有問題。」我則要問:「你為什麼總盯著學校?你作為家長自己幹了什麼?」《紐約時報》不久前有篇報道,講當地一個非常優秀的學校吸引了大量亞裔子弟。結果發現,這些亞裔家長把孩子往學校一放就走人,很少參加學校的活動。其中一位中國母親在國內時是一家省電視台的主播,她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小時候上學,一年家長去學校兩次,不過是繳學費拿成績而已。孩子有問題時家長才被叫去。」在美國則不一樣。越是有教養的家長,越愛往學校跑。有的家長一周兩三個小時在學校義務服務;有的家長拿著碩士學位卻要辭職主持 「家教 」。我在書中現身說法,講我們夫妻倆如何陪伴孩子。比如孩子練鋼琴,一天一個小時,她媽媽三年如一日每一分鐘都陪著。女兒不滿九歲時開始作曲,她創作每首曲子我都在身邊。她曾覺得有個樂神在她腦子裡唱歌,她要把那歌曲寫下來。後來我一聽她樓下的琴聲響起,就急急忙忙地衝下樓來,嘴裡不停地嚷嚷:「呵,樂神下凡了!樂神下凡了!」女兒自然覺得很好玩兒,笑個不停。孩子把你當知音,她才有動力。「鍾子期死,伯牙不復彈琴」嘛。家長至少要給孩子當第一個鍾子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經常告訴女兒,我是如何在上班路上或者早晨醒來時,腦子裡一下子響起她寫的曲子。我是多麼感動、多麼快樂!這並不是我編出來的,而是真實的感受。我當父親的要告訴自己的女兒:她是有多麼大的能力來打動我、塑造我的感情世界,這些對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一句話,她面對世界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她漸漸意識到自己塑造世界的潛力。

總之,我強調中國的家長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孩子的教育不能被學校所決定,更不能被你所說的「社會發展過程」所決定。比如,什麼是成功,這屬於價值觀念。孩子的價值觀念,首先是從家長那裡學來的。你教育她善惡是非,特別是通過討論讓她對這些價值有充分的理解,孩子就對外面的不良環境有相當的抵抗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9: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