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一名守衛經過古巴關塔那摩灣美國海軍基地監獄的一扇大門。這扇門的後面,關押著17名「東突」分子。法新社
布希政府「轉讓東突」的請求曾被20多個國家拒絕過,奧巴馬上台後形勢開始發生微妙變化
近日,原本令奧巴馬頭疼的關塔那摩問題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德國和阿爾巴尼亞先後送上了一份「厚禮」。
美國副總統拜登2月7日在第4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演講,敦促歐洲各國接納關塔那摩監獄的囚犯。而就在拜登發表上述演講前一天,慕尼黑地方政府稱願意接收關塔那摩監獄中的17名「東突」分子。而曾經接收過「東突」分子的阿爾巴尼亞則在8日表示,願意再次接收關塔那摩釋放的恐怖嫌犯。
實際上,美國不顧中國外交部的多次抗議和中美反恐合作協議,從2004年就開始為這些「東突」分子尋找「下家」,布希政府的請求曾經被20多個國家拒絕過。然而,奧巴馬上台後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即便大多數國家仍把這些囚徒視作「燙手山芋」拒絕接收,但出於利益需要,德國等有「東突」生存根基的歐洲國家很可能以犧牲與中國的關係為代價,接收這批「東突」分子。
美國盟友態度微妙轉變
自阿富汗戰爭以來,關塔那摩共收押了22名中國籍維吾爾族囚犯,其中5人已於2006年被阿爾巴尼亞接收。中國政府認定這22人為「東突厥伊斯蘭運動」組織的恐怖嫌犯,而美國卻對他們格外優待,於2004年將其定性為可以釋放的「非敵對戰鬥人員」,以「人權狀況」為由拒絕將他們引渡回中國受審。
美國一方面在反恐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同時美國也並不願意把這些「定時炸彈」留在本土。從2004年8月起,布希政府就開始向各國施壓接收這些囚犯,特別是向有許多維吾爾人定居的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提出要求。但澳大利亞、土耳其、義大利、法國等都先後拒絕了美國的請求。
「布希政府一度使『美國反恐戰爭』變成了臭名昭著的負面辭彙,」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反恐專家葉海林對《國際先驅導報》分析說,「如果哪個歐洲國家表示配合,必將遭到國內的強烈反對。然而,奧巴馬的上任帶來了『改變』,歐洲國家對接收關塔那摩囚犯的態度也有了微妙轉變。」
奧巴馬在競選中承諾100天內關閉關塔那摩監獄,上任第二天即簽署了行政命令,但關閉時限從100天延長到一年。即便如此,奧巴馬以所謂「人權道義」口號關閉這所監獄的承諾,以及尋求改善美歐關係的新形象還是贏得了不少美國盟友的好感。
慕尼黑是「東突」主要據點
2008年12月,《法蘭克福彙報》拋出了一條重磅的頭版報道: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表示,一旦美國關閉關塔那摩,德國將接收一部分囚犯,其中包括「東突」嫌犯。
鼓動接收「東突」分子的德國綠黨議會黨團負責人貝克對此表示歡迎。但《明鏡》周刊報道說,德國政壇出現一片反對聲浪,基民盟和基社盟表示強烈反對,雙方僵持不下致使多次討論會議不歡而散。而2月6日德國《圖片報》的報道披露,綠黨提出接收「東突」分子的動議,已經得到慕尼黑市議會的批准。但能否最終接收,還需要德國聯邦政府的批准。
葉海林向本報介紹說:「事實上,德國一直是『東突』組織在歐洲的主要據點。『東突厥斯坦國民會議』、『維吾爾世界青年大會』等組織的總部均設在慕尼黑。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慕尼黑議會批准了接受的動議。而目前默克爾很可能正在等待時機,歐洲議會、綠黨、大赦國際和『東突』組織在德國搖旗吶喊,製造支持接收『東突』分子的聲勢,累積到一定程度,聯邦政府批准接收就有了所謂的『人權』、『道義』上的理由。」
「德國等歐洲國家願意接收『東突』分子,是出於意識上對於『東突』恐怖組織的認識不清,另一方面說明美國施加了巨大壓力,以及歐洲急於修復歐美關係的心態。」葉海林說。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則對《國際先驅導報》介紹說,「德國這麼做能獲得美國更大的經濟補償,據悉德國還在以經濟援助為誘餌說服喬治亞接收這些『東突』嫌犯。」
阿爾巴尼亞的尷尬處境
其實,在德國之前,早已有一個歐洲國家因為與美國的利益交換而接收了部分「東突」分子,這就是阿爾巴尼亞。
有的出逃,有的離婚,基本上都難以融入當地社會,這就是5名被從美國關塔那摩監獄「接收」到阿爾巴尼亞的「東突」分子的尷尬生活。即便如此,該國總理貝里沙8日仍表示願意再次接收關塔那摩釋放的恐怖嫌犯。
從2006年5月「落戶」阿爾巴尼亞,差不多三年過去了,這5人花招頻出,其中一人於2007年11月借到瑞典出席人權會議的機會,申請避難滯留不歸。另有兩人已經宣布同在中國的妻子離婚。還有一個領頭的「新聞發言人」叫阿布·卡西姆,不時叫嚷中國「迫害」他們。
這幾個「東突」分子剛到地拉那時,幾個人留著大鬍子的樣子人見人怕,雖然後來剃掉了鬍鬚,但仍難消除民眾對他們的疑慮。他們的美國律師威利特也公然向外界表示:「這些人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又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社區,所以基本上沒有出路。」
據當地媒體報道說,這幾個「東突」分子最近表示,「希望奧巴馬跟阿爾巴尼亞打個招呼,關照一下,因為這個國家尚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每天2美元的貧困線以下。」
「阿爾巴尼亞渴望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以及獲得美國的支持加入北約。」李偉說,加入北約的願望已於去年4月實現,現在阿爾巴尼亞竟然又有相關表態,這5個人的經歷早已證明「東突」分子在阿爾巴尼亞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
移民大國不願接收
的確,在美國的盟國看來,這些人實在是「燙手山芋」。
土耳其、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是維吾爾人在海外的四大聚居地,據《澳大利亞人報》披露,過去15年間已經有2000餘名維吾爾人遷居到澳大利亞。「東突」組織在墨爾本設有辦公室,他們一直在遊說政府接收17名「東突」分子。
另一個移民政策相對寬鬆的國家加拿大,也是一些「東突」分子安身的處所之一。正是基於此,布希政府去年12月向上述兩國提出了接收關塔那摩東突囚徒的請求,但遭到了澳大利亞的拒絕。而加拿大媒體近日也報道了3名關塔那摩「東突」分子申請加拿大避難的消息,稱「當地維吾爾組織成員已與移民局『達成共識』」,不過移民局隨即對此報道予以否認。
專家分析認為,這些國家與歐洲不同,歐洲不肯接受中國逐漸強大的事實,存在心理落差和偏見。澳大利亞這種新興國家,特別依賴於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特別是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更要避免與中國起齟齬。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09-2-13 19:5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