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萬流歸海見桑田---從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的大視野仰望毛澤東

[複製鏈接]

3

主題

14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民主的主 發表於 2009-2-11 09: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萬流歸海見桑田---從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的大視野仰望毛澤東
孟凡貴(蘇拉密)
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No.2007-02 日期:2007年2月15日

內容提要

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高粱」,在上世紀 70年代退出了歷史舞台。本文圍繞這一歷史事件,客觀描述了自50年代興起的全國大規模治水、農田水利建設運動。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論述由水利建設引發的農業生態革命及其深遠意義,從而凸顯了農業集體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道別高粱話滄桑
「窪地」是中國北方平原普遍存在的古農業生態要素,它的本質特徵是水澇與鹽鹼。大面積種植高粱正是針對這種生態的必然選擇。如果不改變這種生態的本質,就只能在窪地里種植高梁。
第二部分 斥鹵生粱說輪迴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中國先民與水患、鹽鹼進行了不息的抗爭。但由於一直未能組織起強大的社會力量解決「排澇」這個核心問題,以致對大面積低洼、鹽鹼地的開發陷入周期性的輪迴狀態。
第三部分 萬流歸海見桑田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動員、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對大江大河進行徹底治理,大力興建農業蓄、排、灌水利工程,一舉改變了險惡的農業生態,從而引導了中國農業極為深刻的革命。其意義不亞於大禹治水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同時堪稱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典範。

– 萬流歸海見桑田 —
——從 5000年大視野看新中國前30年水治與農水建設對華夏農耕形態的深刻革命
本文緣起
是的,在華北、在東北、在西北,大片高粱地已消失,高粱作為曾被我國廣泛種植的傳統糧食作物已退出歷史舞台。高粱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草橋關民」網友在人民網上發表《高粱地基本消失是農村改革的成果之一》一文,把高粱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歸結於農村由「集體制」向「家庭制」的改革和農民對「精緻生活」的追求。 [1] 在我看來,這種觀點實質是「政治萬能論」的翻版——只要堅持私有化方向,高舉個性解放的旗幟,什麼高粱、穀子、大白菜都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果進一步溯源,你甚至還能發現這個觀點直接傳承了「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的學說。
據考古發現的炭化高粱種子和編著於公元3世紀的《博物志》的記載,我們可以斷言,中國大面積種植高粱的歷史長達三千多年,從西周早期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早在兩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農業就開始進入「家庭制」。秦始皇統一中國標誌著農業「家庭制」的成熟。這種體制一直延續至上世紀50年代中期。幾乎在中國農業進入「家庭制」的同時,孔夫子發出了「食不厭精」的感慨——這說明追求「精緻生活」也並非現代人的專利。然而,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沒有看到高粱有絲毫「隱退」的跡象。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紅高粱的「颯颯英姿」在中國農耕文明史上佇立了三千多年?又是什麼原因偏偏讓我們這一代有幸和它道別?本文就以高粱為脈絡,通過描述華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生態演變,對高粱的來、去之謎,做出儘可能系統、完整、準確的回答。
一、道別高粱話滄桑
在正式論述前,需要澄清一個問題:高粱的產量並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個子高,產量就高」。與原產於中國的穀子(粟)、水稻,原產於西亞的小麥,原產於美洲的玉米相比,原產於非洲的高粱在糧食作物中是除穀子之外單產潛力最低的。人們種高粱絕不是「為了追求產量」。1985年,全世界高粱種植面積5019.1萬公頃,收穫總量7745.2萬噸,折算單產不足每(中國)畝103公斤。中國的高粱單產量比世界單產量要高。1986年,中國共種植高粱187.55萬公頃,總收穫量為538.4萬噸,折算單產每畝191公斤。而1985年,中國的水稻產量為每畝356.5公斤,玉米每畝236.4公斤,小麥每畝198公斤,穀子每畝101公斤。 [2]
除了產量低,高粱的另一個先天不足是難吃。發達國家一般把它列為飼料用糧,這倒不是因為它所含營養低(其營養成分與玉米相近),而是因為其種皮里含有大量單寧(生柿子中也含有這種物質)。單寧的含量高達整個種子重量的1.5%,它導致高粱味道苦澀,難以下咽。單寧的另一個特點是易於和蛋白質結合,生成極不易被人體消化的膠體——這就是吃了高粱面窩頭肚子容易發脹的原因。喝高粱麵糊糊不能用筷子攪,稍有攪動麵糊就會「瀉」,因為攪動會使膠體和水分分離。有經驗的食客都是不停地轉動飯碗,直接用嘴「呼嚕呼嚕」地喝。
高粱之難吃還在於和玉米、穀子相比,它缺乏必要的谷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這些氨基酸能給人以香適味覺,味精的學名就叫「谷氨酸鈉」。缺乏氨基酸的高粱沒有玉米、小米那樣鮮香可口。
關於高粱的難吃,我們還可以引用東北、北京一帶流傳的一句「俏皮話」作為佐證:日本人吃高粱米——沒有辦法了。
就是這樣一種產量既低、質量又差的糧食在中國的田間灶頭活躍了三千多年。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它從非洲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又是什麼原因迫使它依依不捨地離去?
1、從「窪地」和先民的聚落說起
「走過一窪又一窪 ,窪窪地里好莊稼」
這是反映農村巨變、歌頌社會主義集體化的優秀現實主義劇作《李雙雙》中孫喜旺的唱詞,在中原一帶可謂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我們注意到,這句唱詞連用了四個「窪」字。如果你對華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湖北北部等中國北方農村稍有了解,你會發現「窪」字的使用極為廣泛,它滲透在農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所謂的「窪地」。有些超過兩千人的較大村莊,甚至連「東窪」、「西窪」、「南窪」、「北窪」都全了。
常常可以聽到村民們互相打招呼,
「去哪裡?」
「南窪割麥子。」
顯然,這裡的「窪」是指某處特定的田地。
有時候能聽到這樣的對話,
「去七里營怎麼走?」
「一路向東。」
「有多遠?」
「兩窪地。」
這裡的「窪」又演變成距離的度量單位。據筆者的經驗和調查,一窪的距離約等於一公里。
能夠演變成度量單位的事物,必定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且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比如英尺(foot)就是一個男人腳丫子的長度。中國的「丈」原意是指一個男人的身高(據說以大禹的身高為標準),故有「丈夫」之說。當然,隨著歷史變遷,中國 「尺」的長短髮生了變化,使得十尺(一丈)的長度和一個男人的身高已大不相符,但還是留下了「丈夫」這樣的語彙痕迹。
可見,中國北方農民與「窪」的關係和對「窪」的認識程度相當於英國女士和「男人腳丫子」的關係,是「每天晚上都要碰一碰的」。
「窪」的度量衡化反映了「窪」的普遍性,度量單位的大小反映了「窪」的規模——以公里作為尺度。
「窪」到底是什麼?筆者如此定義它:「窪」是中國北方平原普遍存在的連片季節性濕地。它與聚落地、旱地、水源、氣候等要素一起構成傳統中國農業的生態元。這種生態元亘貫中國五千年農耕文明史,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才被新的生態元所取代。所謂「生態元」可以簡單理解為「構成大生態的基本單元」。
河南古稱「豫」。「豫」的文字學含義是「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揭示:在華夏祖先即將進入農耕文明的前夜,即七八千年前,中原大地一派水草豐沛、林木茂盛的景象;現活動於熱帶雨林的大象在中原一帶尚有出沒,其生態景觀介於現在東北丹頂鶴的棲息地——濕地與西雙版納雨林之間。
後來,由於氣候變遷,林木漸漸稀疏,濕地逐步演變為季節性濕地。所謂「季節性濕地」就是在降雨量大的季節或水災泛濫的年份里表面積水,在正常年份的少雨季節積水退去,露出地面。就是在這個時期,華夏先民在這塊土地上迅速繁衍起來,中國農耕文明的曙光冉冉升起,一個個農耕聚落出現在遼闊的東亞內陸。
由氣候變遷引起的生態變化極其緩慢,以千年計。這意味著,在數千年裡,華夏農耕文明必須與季節性濕地所構成的生態元結伴而行。若沒有強大外力介入,這種狀態仍將緩緩延續。
《詩經•衛風•氓》中的詩句「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描繪了今京廣鐵路新鄉—安陽沿線大平原三千多年前的生態景觀。「隰」就是低洼積水地。距今八百年前左右,北宋京城汴梁雖早已不見大象的蹤影,但大型鱷魚在京畿還時有活動。 [3] 可見前後生態之連續與穩定。
窪地在北方平原是否大規模存在?以北京為例:北京亞運村附近有一個地方名叫「馬甸」;首鋼的新廠址叫「曹妃甸」;北京地處北緯40度、東經116度(N40/E116),正好處於這個經緯度坐標點上的村子叫「下葦甸」,它被稱為「京西皮影之鄉」;北京大年初一的老廟會叫「廠甸廟會」。如此種種,無須贅述。以「甸」為後綴的地名,用北京話說,那是「多了去了」。
「甸」就是大片的積水窪地。《禮記•周禮•地官•小司徒》載:「四丘為甸」,即由四個高地圍起來的那片窪地就是一甸。經史學家鄭玄進一步註釋:「甸方八里。」即一甸的長、寬均為八里見方。假如這個「里」和現在的一里長度相仿,則我們可以簡單推算出一甸約為兩萬四千畝。可見「甸」的度量值比中原一帶的「窪」要大。
清代,北京許多地方仍沿用「甸」作為地名。這反映了北京地處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錯地帶、農業開發程度比中原低、人口密度小、聚落間距大的歷史狀況。 50歲以上的老北京人應還記得海淀(也作「海甸」)西北郊區當時是大片的低洼積水。《竹枝詞•廠甸正月》雲:「雪晴滿路是泥塘」。「下葦甸」之「葦」也和低洼積水有明顯聯繫。
聚落的基本形式是村莊。北方先民們怎樣選擇、安排他們的聚落?首先,人類不是「兩棲」動物,因此要選擇能常年露出水面的高台地帶作為聚落地;其次,周圍還要有相當面積的常年旱地用於耕種。這部分旱地史稱「桑田」、「桑榆之地」或「永業田」——這些都是自西周起就有的稱謂。
何謂「桑田」?棉花引入中國較晚,古稱「木棉」。直到唐宋時,要擁有一件產自印度的「木棉袈裟」都很不容易,圍繞這種寶貝,經常有血雨腥風的故事發生。中國古代的紡織主要依賴於絲、麻。在村邊旱地旁栽種桑樹是西周時就有的傳統。據說,這是軒轅黃帝的配偶——嫘祖在西周前兩千年親自倡導的。
何謂「永業」?顧名思義,就是不動產。在因征服或開發而形成聚落的早期,參加戰爭或開發的聚落成員可以按人頭分得田地,並可傳給後代。這些田地,官府要造冊登記、歲畝完賦。為宣誓產權,村民常在田地之間埋下石頭或石灰坑,作為界定產權的證物,這就是通常說的「界石」。
「榆」即榆樹。榆樹成材周期長,耐旱而不耐澇,但主幹發達,材質堅實,是典型的棟樑之才。在聚落附近栽種榆樹表達了先民們對佔有這份不動產的自信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和「桑田」相對的是距離聚落較遠的「窪地」。
2、從窪地積水和「鹽鹼化」說起
窪地由於地勢低,往往秋季積水。在降雨量大或水災年份,甚至全年積水不退。如果讀者要把它和「水草漣漪」、「地球之肺」等浪漫辭彙聯繫起來,實際情況未免會讓你大失所望。和恆久濕地的生機盎然不同,與季節性濕地相伴的是鹽鹼化,古文獻稱之為「斥鹵」。
( 1)窪地的「鹽鹼化生成機理」
秋季,雨水從天而降,溶解了地表的可溶性鹽分,並將之從四周高地沖刷到窪地,在窪地形成齊腰深的積水。由於沒有河道排出,積水只有兩條出路——下滲和蒸發。蒸發的過程是鹽分的富積過程,下滲的過程是鹽分的儲存過程。年復一年,窪地淺層水中的鹽分逐漸累積。我們把這種溶解——沖刷——富積——儲存——累積的過程稱為鹽鹼生成的宏觀機理。
除了宏觀機理,鹽鹼化還有一個微觀機理。初冬,陽光輻射,來自西伯利亞的乾燥風吹過窪地,將表層土壤中的水份帶走,本來含鹽濃度已很大的地表水進一步濃縮,鹽的白色晶體終於析出。然而,鹽鹼化並未就此停止。隨著水分的蒸發,土壤打開所有的毛細管,源源不斷地將含鹽淺層水「泵」到土壤表層進行補充,重複蒸發脫水、析出晶體、再次補充的過程。如此周而復始,把晶體鹽堆積到土壤表層,在冰封來臨之前,整個窪地完全變成了一個專業的「曬鹽場」,鹽層厚度有的竟可達10cm以上。
( 2)窪地的鹽鹼化挑戰植物的生存極限和種植極限
極度或高度鹽鹼化的土地,基本不適宜耕種。通常只有少數幾種雜草可以生存於其中,最常見的是莎草(音「蓑草」)。提起莎草,對人類文明史略有了解的讀者往往會聯想到茂盛的尼羅河莎草,古埃及人用它加工出了人類最早的植物書寫材料——「莎草紙」。要說明的是,「莎草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蔡倫紙」,其性質和樺樹皮經過柔化加工后可作書寫材料相同。尼羅河莎草高達 1至數米,亭亭玉立,在中國是可以當作觀賞植物的,水栽幾株可表現綺麗的「椰島風光」。而中國北方的莎草就沒有此等高雅的儀態。在土壤、水源良好的環境中,它可長到30厘米高;在惡劣的鹽鹼化水土中,它的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其根莖可入葯,藥名「香附子」。
「呼嘯的西北風掠過曠野窪地,稀疏低矮的莎草枯萎凋零,殘敗的枝葉被白色的鹽層覆蓋」——這就是初冬窪地的一派蕭殺景象。
「春夏似火炕,秋季水汪汪,冬來白茫茫」——農民對窪地與鹽鹼地做出了最洗鍊的描述。
鹽鹼肆虐雖嚴重製約了華夏農耕文明的進程,卻在另一方面給整個人類帶來了驚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和被稱為「第五大發明」的豆腐,都直接起因於對鹽鹼的認識和利用。把土壤上泛起的鹽層用水溶解,過濾出清潔的液體,然後加溫蒸發,不久就會析出晶體,這就是硝酸鉀(俗稱火硝),它是配製火藥的主要原料。剩餘的液體被稱作滷水(以氯化鈣為主的二價鹽),是製作豆腐的沉澱劑。火藥、豆腐在中國鹽鹼分佈最廣的黃河、淮河流域首先被發明出來,也許是在華夏子孫抗爭鹽鹼化一次次失敗后,上天出於憐憫而給予的安慰與補償吧! [4]
窪地的可耕地大多處於中度以上的鹽鹼化狀態。「可耕」不過是勉強可以耕種。即便是「勉強」,也必須找到一種生命頑強的作物。
穀子是華夏先民最早馴化的農作物,它的野生種(即「狗尾巴草」)在現在的大都市裡仍可見到。據說,炎帝神農氏當時找來很多種「狗尾巴草」試種,從中選出了穀子。在小麥、高粱、玉米傳入中國之前,穀子和稷子全面承擔著養育華夏北方子孫的任務。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穀子依然是北方人民的主糧。但穀子的特點是耐乾旱瘠薄、不耐水澇、不耐鹽鹼。因此,窪地是穀子的禁區。它適應山區坡地和黃土高原的水土條件,在平原地區只能種植在「桑田」旱地。
於是,高粱走進了華夏農耕文明史。
3、從高粱的植物學、農學屬性說起
高粱原產於非洲。雖然中國也發現了野生高粱,但正統的農業史觀點依然認為,高粱是公元前10世紀(西周)以前通過埃及經印度傳入中國的。華夏先民為何種植高粱長達三千餘年?這是由高粱的生物學、農學和窪地的土壤學屬性決定的。
( 1)高粱極耐乾旱
中國北方的夏季高溫乾旱,高粱恰好非常耐旱。而中國南方先民早在此前一萬年左右所馴化的水稻就不具耐旱性。為說明高粱的耐旱性,這裡引入一個農學專用名詞:蒸騰係數(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亦稱需水量。高粱的蒸騰係數是332,也就是說高粱每生成1克干物質需消耗水分332克。穀子的蒸騰係數為257,玉米為368,小麥為525,水稻為650。 [5] 當然,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期和水、氣環境中,植物的蒸騰係數會隨之改變。因涉及過於專業的知識,此處不深入討論。
除蒸騰係數外,「植物形態學」也能說明高粱非常耐旱。高粱的地下根系極為發達,有利於吸收深層水分。在秋季狂風暴雨後常常會看到玉米倒伏,而這種現象在高粱地很少見,這皆因高粱龐大根系的錨固作用。高粱的莖、葉光滑堅實,表層充滿蠟質,有利於保護水分。在乾旱過度的情況下,高粱的葉片可以向內縱向捲曲,盡量減少暴露面積。若干旱進一步加重,高粱敏感的氣孔會即時調節整個株體進入休眠狀態;一旦遇水則立即恢復生長發育。關於葉子捲曲,很多讀者在電視上看到過大旱時期玉米葉捲曲的景象,殊不知高粱葉可以比玉米葉卷得更結實。
( 2)高粱極耐水澇
高粱非常耐水澇, 特別是接近成熟期的高粱,由於氣孔發育完整,即使被明水長期浸泡也不影響正常生長。而玉米在水份飽和度超過80%的土壤里就不能正常生長,一旦被明水浸泡就會死亡。高粱、玉米的成熟期恰好是窪地的積水期。 [6] 於是,「漂著盆子收高粱」就成了北方農村的一大景觀。
我奶奶講過一個家族故事。那是在1942年,那年秋天大雨不止。我奶奶的一個妯娌,也就是我的一個本家奶奶,家裡斷糧已多日。這一家春天剛喪了男人,留下20多歲的她帶著一個剛七八個月的男孩「熬寡」。這一天,大雨剛剛止住,孩子餓得嗷嗷哭叫,而母親的奶水已乾涸。她想到北窪地還有一小塊即將成熟的高粱,想收點回來給孩子打「糊糊」吃。就背著孩子,借了我家的大盆去了北窪。
「大盆」是北方一帶家庭使用的大陶盆,可盛水一百斤左右。「漂著盆子收高粱」就是把大盆漂浮在水面上形成「盆舟」,人在齊腰深的水裡推著盆前進,把用鐮刀砍下的高粱穗放在盆里。「以盆為舟」,這不能不說是北方農民無奈中的創舉。
這天,直到晚上,我這位本家奶奶都沒回來。第二天,人們先找到她娘家繼而又找到窪地,發現她已經死了,是被駐紮在臨近村莊的鬼子從村頭炮樓上用槍打死的。孩子身上沒有槍傷,她當時把孩子和高粱穗混裝在「船」上,子彈把大盆打了一個洞,孩子在沉「船」后被淹死了。我們家族的一支和我家的大盆就這樣完了。
( 3)高粱極耐鹽鹼
先說耐鹼度,即PH值。玉米適合生長的鹼度上限為PH8.0,高粱為PH8.5,差別似乎不大。但鹼度是以PH7為起點的,玉米耐鹼度的上限偏鹼值是1.0,高粱的是1.5,後者是前者的1.5倍。 [7]
再說耐鹽性,高粱和玉米之間的差別更大。高粱在含鹽量5.0/1000的水環境中尚可生長發育。 [8] 5.0/1000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接近海水級別的概念。大連近海的含鹽量為30.0/1000,遠海的含鹽量為31.3/1000。而玉米在含鹽量達到2.0-2.5/1000時就會停止生長,超過這個數字就會被「腌」死。 [9]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大面積種植高粱是由中國北方的農業生態決定的。這裡沒有選擇,更不要說「精緻選擇」,連「粗糙選擇」都沒有。除了高粱,再找不出其他糧食作物能在窪地種植,至少中國的先民沒有找到。在生長發育所需的溫度、日照條件方面,很晚才傳入我國的玉米比起穀子來更適合替代高粱,但窪地的積水、鹽鹼使玉米「望而卻步」。
怎樣才能在中國北方的窪地種植穀子、玉米甚至水稻?
中國的先民屢屢向蒼天發問。
蒼天,沒有回答。

二、斥鹵生粱說輪迴
1、從窪地開發的周期性輪迴說起
在中國歷史上,伴隨著戰亂、災荒的發生,窪地的開墾與耕種處於周期性輪迴狀態,時廢時起。
在天下太平、人口增長的年代,人們開始開發窪地。聚落之間、家族之間互相爭奪開墾權,爭奪激烈就以械鬥解決,即使官府出面仲裁,效果也往往不佳。這就是中國農村土地分佈極不對稱的原因。一個村子的耕地向某個方向延伸幾里甚至十幾里,而在另一個方向卻被其他村子擠佔到村邊。
在歸屬劃定后,理論上講,參與爭奪的成員享有平等的開墾權。但實際上經濟能力低下的家庭所能開墾的土地比大戶要小得多。有沒有牲口,有沒有農器具,有沒有種子,這些都是制約開墾的重要因素。撅頭刨與三頭騾子雙鏵犁,效率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大戶還能雇傭人力、畜力來開墾。
即便被開墾出來,窪地也不具有「永業」的意義。窪地的耕作風險極大。如果這年雨季提前,在高粱的幼、壯苗期窪地就開始積水,即便是高粱也會顆粒無收。一些經濟薄弱的小戶,即使遇上生、老、病、死、婚、嫁等正常變故,也會以極低的價格將窪地轉讓他人。他們寧願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村邊田裡。窪地距村子遠,看護困難,成熟的莊稼被其他村「盜收」的情況時有發生。每當天災人禍時,人們為降低渡荒風險 ,通常會拋荒窪地——與其種出來被別人收去,還不如節約種子聊以度荒。窪地「擱荒」久了就會被他人重新開墾。
土改分地時,我們村是按五畝窪地頂一畝桑田來計算的。即便如此,多數人也不願意選擇窪地。相較而言,經濟殷實的大戶更喜歡整塊的窪地。原因有二:其一,類似於保險業遵循的規律,大戶可以通過「大數效應」來規避風險;其二,成片窪地適合大騾子大馬連片耕作。因為同樣的原因,窪地也很容易被兼并。
永業田裡常可見到墳崗、墓碑、柏樹,這些象徵歷史傳承的標誌物在窪地是看不到的,沒有人會把自己的先人埋在將來很可能不屬於自己的水坑裡浸泡。窪地里也沒有榆樹,只有柳樹。柳樹主幹低矮、不堪大材,但極耐水澇、插枝成林、冠枝發達、生長迅速。栽種者在三五年內就能收穫「把」、「柄」、「桿」、「椽」等短效益材料,很適合窪地積水、所有權不穩定的狀況。在此意義上,是否可把窪地稱作「柳田」?古文獻中未見有此說法,姑且作為筆者的「發明」吧。
每當有大規模戰亂、自然災害發生時,窪地就會完全停止開墾耕作,重新進入荒蕪狀態。一經進入荒蕪期,時間多以百年計。以小崗村為例,1194年黃河南下奪淮,1855年北歸,在小崗村附近形成大片無人窪地,僅燃燈寺一帶就有十萬多畝。 [10] 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修建了「燃燈水庫」,此地才再度進入開發期。
2、從聚落的「繁殖」說起
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跨度內,窪地開發陷入周期性輪迴,開發進程非常緩慢,能鞏固下來的成果十分有限。這從地名的歷史沿革與聚落的「繁殖」中可窺見蛛絲馬跡。
「村」是先民較早建立的聚落名稱,至今仍是最常見的通用地名。
在漢之前,聚落連同它周圍的「桑田」、「窪地」一起被稱作「野」。「野」這個名稱反映了當時聚落稀疏、牧原寥廓的景象。
前文中,筆者談到了窪地的兼并。兼并達到一定規模后,為便於看護莊稼、節省往返時間,大戶會在窪地里或窪地邊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段建造房屋、院子,住長工、養牲口、打曬莊稼、收晾糧食,形成所謂的「莊院」。長工也要娶妻生子,莊主也會有失地的三親六戚前來投靠——這就形成所謂的「莊戶」。如果能在高地附近打出可供飲用的「甜水」,則一個新的「桑榆之地」就會漸漸形成。這類被「繁殖」出來的新聚落,一般都有一個通用地名——「庄」。
新聚落的誕生並不意味著這片窪地就被改造成「桑榆之地」了。窪地非常大,若把它比作大海,聚落與「桑榆之地」則像一座座島嶼。新聚落的誕生不過是把一塊高地由「無人島」變成「有人島」而已, 窪地依然是窪地。只要窪地的「積水」和「鹽鹼化機理」沒解決,窪地就永遠是窪地,人們就只能面對「海」一樣的窪地不斷嘆息。
「庄」 的形成是民間自發力量開發窪地的標誌性成就,也是民間自發力量開發窪地所能達到的最大成就。一個「庄」的誕生過程十分曲折漫長。一方面,有沒有和平環境保證兼并達到規模?窪地里有沒有像樣的高地?高地上能不能打出甜水?這些都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在形成之初的一至三百年內,「庄」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況。因為其時「莊戶」成員大多和「母聚落」保持較為密切的經濟(老屋、老宅地、老田地等)、宗法(家族、祠堂、祖墳、社團等)聯繫。一旦遭遇因水災以致高地被淹沒、戰亂期因莊戶成員過少難以抵禦匪盜、瘟疫造成人口銳減等情況,「庄」便頃刻瓦解,成員仍返回「母聚落」——村。一般說來,一個「庄」要成為穩定的聚落需歷時三至五百年。
除民間自行開發外,國家也會對窪地投入開發力量。在大規模戰爭、自然災害、瘟疫過後,國家為了恢復經濟、調整人口失衡,會強制性或政策性移民。據考證,在距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移民(即「洪桐移民」)中,數百萬山地居民被驅趕到大平原安家落戶。然而,區區數百萬人,對於廣褒的大平原以及大片大片窪地來說不過是滄海一粟!據《地方志》、《地名志》記載,這些移民大多補充、併入了現成的聚落,和天災人禍后遺存的原居民共同復墾荒蕪的「桑榆之地」。只有少部分族群強大的移民開闢了新的聚落點。正是這種和原居民的混雜、同化才製造了「洪桐移民」被無限誇大的「野史」。可見,大規模移民並不會對窪地開發造成太大影響。
國家有時候會將退伍軍人、俘虜、收編的匪寇、管制的囚徒整編製開赴窪地墾荒,這就是所謂的「屯田」。和「庄」的產生過程類似,「屯田」也會產生新的聚落,這種新聚落的通用地名就是「屯」。
「庄」和「屯」的產生軌跡記錄了北方先民征服窪地的艱辛足跡。一次次開荒種地,一次次荒蕪湮沒……在無數次重複輪迴中只有極少數的「庄」、「屯」延續、存留下來。步履何其緩慢!道路何其曲折!

3

主題

14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5
沙發
 樓主| 民主的主 發表於 2009-2-11 09:07 | 只看該作者

萬流歸海見桑田---從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的大視野仰望毛澤東(2)

3、從窪地的根治——「排」、「洗」說起
筆者查閱本地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發現在清朝兩百七十年歷史里竟未產生新的庄和屯;縱有幾個新聚落興起,也和農業開發沒有直接關係——有的涉及交通,有的是寺廟、宗教的產物。能查明歷史的庄和屯大多產生於明朝或之前。是當地已沒有荒地、窪地了?不是。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地方國營博愛農場」還跨越縣境、跨越丹河到距我村僅兩公里的地方開墾了一千多畝的窪地,可見窪地之廣。是當地人口密度不夠嗎?也不是。我縣所處焦作地區古稱「河內」,是有信史以來北方平原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沒有開發所必須的和平環境嗎?不。清王朝兩百多年,其間,「康乾盛世」延續了一百多年。
那麼,窪地得不到開發的原因何在?前文已說過,只要窪地的「積水」和「鹽鹼化機制」不解決,窪地就永遠是窪地。先民們所進行的「開發」實際上是「周期性的開荒種地」,根本不涉及改變窪地的本質屬性。這種最淺層意義上的開發,決定了它的成果必然少而又少,進程慢而又慢,兩百七十年停留在原地踏步是必然的結局。
那麼,怎樣才能把窪地徹底開發出來,使之成為萬頃「桑田」、 「永業田」傳之後世?方法很簡單,歷史上也不乏個別成功範例。戰國時,魏國一位鄴令(一說是西門豹,也有說是史起 [11] ),組織百姓鑿溝渠,引漳之水溉鄴之地,人民歌曰:「終古斥鹵生稻粱」。「斥鹵」就是鹽鹼,這裡的「粱」不是「高粱」而是「低粱」——穀子。何止穀子,只要引來活水連水稻都可以種植。古人總結的經驗是:挖河、排澇、引水、洗鹽鹼!「洗鹽鹼」就是通過溝渠將窪地里的含鹽積水排去,再灌入軟水,當軟水溶解了土壤里的鹽鹼后再排去,再灌入軟水……通過反覆排洗,土壤就會脫去鹽鹼。「洗鹽鹼」並不需停止種植、專門排洗,只要保證排水渠道暢通,積水就不會停留在窪地「曬鹽」,地表水位也會隨之下降數米。這時,只要引水灌溉,軟水、雨水下滲會將鹽分帶入深層,水分下滲的脫鹽機制被稱之為「壓鹽」。一般來說,整個脫鹽過程需時三年左右。脫鹽后,如果排、灌系統遭到破壞,田地會再度鹽鹼化,我們稱之為「返鹽」。
挖河、排澇、引水、洗鹽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澇」往哪裡排?往低處排。
哪裡低?大海。
哦——
小河往大河裡排,大河往黃河裡排,黃河往大海里排。
沒有小河不能排,沒有大河也不能排,有小河、大河還是不能排。
哦?
黃河河底比平原高,怎麼排?
誰來挖小河?誰來挖大河?誰來挖黃河?
先民們屢屢向蒼天發問。
蒼天,沒有回答。
三、萬流歸海見桑田
1、 概說:驚天巨變
晉代葛洪在《神仙傳•王遠》里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王遠路遇仙女麻姑,詢問麻姑的年齡。麻姑答道,自成仙以來,已三次看到東海變成了桑田。後來,人們就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巨大的變化。我們不是神仙,自然沒有麻姑的造化。但我們這一代人卻經歷了一次「窪地變桑田」的巨變。這不是「形容」,不是「比喻」,不是「誇張」,這確實是一代人的親身經歷。對於親歷者來說,整個過程仍歷歷在目。
1952年,朝鮮戰爭尚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就在這一年的10月31日,毛澤東說,「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從此,每當冬季農閑,大河兩岸人聲鼎沸、紅旗招展。在二十多年裡,總共使用了7.7億立方米的泥土和1400萬立方米的石頭,黃河被牢牢地夾在原地。在此前它年年決口,歲歲漫堤。7.7億立方米,相當於修築四條萬里長城,相當於鋪設寬、厚各一米的泥土甬道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往返一周! [12]
與此同時,「根治海河」、「修好淮河」兩面拉開,使得這兩條水系的總排海能力擴大了四倍——從1949年的1.12萬立方米/秒擴大到1979年的4.30萬立方米/秒。 [13]
頓時,蒼天失色,大地動容。一窪窪積水相繼退去,千里黃淮海大平原水落田出。這一過程中,全國總共有2.8億畝低洼易澇土地露出了芬芳的土壤,僅此一項就等於再造了近十個埃及。「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華夏大地何時發生過如此劇烈的變化? [14]
然後就是築大壩、築水庫、修河渠、修堤堰,引黃灌溉、引淮灌溉,環環相扣,層層展開。
隨著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片大片窪地得到徹底改造。因耐澇、耐鹽鹼而被種植了三千多年的高粱漸漸遠去。我記得最後一次喝高粱糊是在小學三年級,推算起來應該是1972年。以後還喝過幾次,不過不是在家裡,而是在生產隊吃「憶苦飯」時。
低產、難吃的高粱退伍了,取而代之的不是穀子,而是玉米、水稻。水庫碧波蕩漾,河渠嘩嘩奔流,田頭水泵轟鳴,因耐乾旱、耐貧瘠而曾倍受青睞的穀子也風采不再。小米很香甜,但產量太低,還需要「歇年」,今年種了穀子的地,來年就不能再種穀子,否則穀子與「狗尾巴草」重複雜交會產生「谷莠」,成語「良莠不分」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黃河兩岸第一次出現大片大片的水稻田,濃厚的黃河水哺育出優質的「黃河大米」,由「人民勝利渠」澆灌的九十萬畝 [15] 「原陽大米」更是其中之珍品。黃河母親毫不吝嗇地淌出金色的乳汁。
那個時代總共興建了多少水利工程?大大小小,多如牛毛。如果一一介紹勢必汗牛充棟。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數字的對比一覽梗略:1949年,全國可灌溉面積為2.4億畝,多集中在江南水鄉;1979年,全國可灌溉面積為7.2億畝, [16] 僅黃淮海平原的3億畝土地中就有1.8億畝成為水澆地。 [17]
2、 世界農水工程奇迹——「淠史杭灌區」
說到農業水利工程,大多數人會想起古代的「都江堰」和當代的「紅旗渠」。其實,在1958—1976年間,中國有一個工程比「都江堰」更激越,比「紅旗渠」更磅礴,它就是「淠史杭灌溉樞紐工程」。
「淠史杭灌區」坐落於大別山山麓,構架在山巒起伏的皖豫丘陵大地上,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山地人工灌溉工程。「紅旗渠」怎麼能跟它比呢?「淠史杭」一天的輸水量比「紅旗渠」一年的還大。
它到底有多大?灌區內包括5座大型水庫、23座中型水庫、1043座小型水庫、21萬處塘壩;總庫容86億立方米,灌溉引水能力為年200億立方米;大、中型河渠總延長2.5萬公里,可通航河道總延長1000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026萬畝,1979年完成灌溉面積826多萬畝,80%屬於高渠自流灌溉。 [18]
以上數字意味著什麼?先說它的庫容——86億立方米,比1949年中國所有水庫容量總和都大很多倍。三峽的防洪庫容也只有221.5億立方米,而三峽的水是不能用於灌溉的。假如要把三峽的水通過溝渠網路用於灌溉,工程將擴大數倍。
再看它的面積,1026萬畝。著名的「都江堰」是平原豐水灌區,比「淠史杭灌區」的水源、地形條件優越太多,經過兩千多年曆代王朝的擴建,到1950年其灌溉面積也不過288萬畝;而經過新中國的擴建,1979年其灌溉面積達1100萬畝。另一著名的「河套灌區」,1950年灌溉面積是290萬畝,1979年為722萬畝。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是新中國賦予了「都江堰」這些古老的工程以新生。 [19]
比較一下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水利工程,更能讓我們體會到「淠史杭」工程的偉大。
「尼羅河灌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灌區。它地處尼羅河三角洲,總面積為3000萬中國畝,這是埃及的全部耕地,這裡孕育了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該灌區長久以來依靠一年一度的尼羅河洪峰漫灌,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大規模築渠引阿斯旺高壩水灌溉。
「因皮里爾灌區」是美國著名的人工灌區,也是世界上應用現代技術最多的人工灌區。其引水量為年35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為300萬中國畝。它始建於1901年,一百多年來經過多次先進技術手段的改造,但由於排水系統缺陷而被鹽鹼化困擾,目前仍未找到理想的灌溉模式。
3、 一個普通村莊的生態變遷
數字是枯燥的,還是讓我們從單個「生態元」的變化說起。
我們村土改時人口600人左右,擁有「桑田」旱地400畝左右,都分佈在村子周圍,另有窪地1000多畝。村子南面緊靠沁河,也有一些灘地,其面積隨主河道的變化而變化,很不確定。
沁河是黃河下游的最大支流,沁河大堤自古就有。據老年人講,以前的堤很單薄,豁口很多,一遇大水就會從村上游不遠處漫堤,幾乎每三至五年就會漫堤一次。1956年前後,作為治理黃河的一部分,人們對大堤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加修。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里,只有1982年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峰時,發生了一次漫堤。
村北不到一公里處,有一條季節河,平時涓涓細流,汛期奔騰咆哮。由於沒有堤防,汛期洪水四溢,漫進村子。為了阻止它和沁河上游漫堤的水害,明、清時期(或者在民國早期),人們在村周築了一道護村圍堰,和沁河大堤形成半月形,村子就坐落於其中。1956年,合作化運動剛起步,沿河十幾個村的群眾為這條河修築了堤防,集體力量第一次在家鄉的土地上得到顯現。從此,這條河再未發生過水患。
過了這條河就是窪地。窪地很大,跨越兩個鄉的轄區,周邊有近二十個村子。我們村和另外一個村的窪地一起分佈在東西寬1公里,南北長1.5公里的範圍內。
解放初,村裡有四眼磚井供給飲用水。由於水層很淺,根本不需要轆轤,人們甚至可以趴著直接用桶提水。村外有幾眼土井供澆菜園用,靠人力槓桿汲水。五十年代初、中期,合作社用國家免息貸款建造了幾眼水車大井,村民習慣稱之為「大洋井」,稱水車為「洋水車」,要用牛拉水,水也不大,也只能用來澆園子。這幾眼大井一直使用到1970年前後,後來被機井取代。以上就是我村解放初及五十年代的基本人文、水文和所有水利設施概況。
1958年,在「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的推動下,我村開始改造窪地,在東西寬1公里,南北長1.5公里的矩形地帶,開挖了3條南北走向、2條東西走向的排水河,群眾稱之為「小澇河」。「小澇河」是相對於縣裡組織修築的排澇乾渠「大澇河」而言的。「大澇河」從窪地南端穿過,把「小澇河」排出的水帶到下游匯入沁河。「大澇河」每段由所在地的大隊組織開挖,大隊之間由公社協調,縣裡只負責規劃、測量、劃線。大、小工程歷時三年,正值三年災害時期。村史資料記載,我村共開挖土方12萬立方米,全村青壯勞力每人平均挖了近千立方米。1961年排澇河渠完工,從此窪地變成旱地。
據參加過「大澇河」工程的老幹部回憶:寒凍臘月里,人們打破冰凌茬,下水挖泥,全線展開競賽,進度最快的插紅旗,稍次的插白旗,最慢的插黑旗。工程剛開始不久,據說國家領導人劉少奇要來視察,省長吳芝圃親自坐陣指揮,做迎接準備工作。他看到工地人員少,場面不夠紅火,就要求老人、婦女齊上陣。工地上拉著大紅標語「老人賽似老黃忠,婦女個個穆桂英」。還借來劇團的行頭,要求化裝,老年人化個大黃臉(黃忠),婦女化個大紅臉(穆桂英)。幾多詼諧,幾多壯烈!
很難想象,假如沒有人民公社,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靠個體農民怎麼完成這樣的工程?單是河渠佔地協調、補償就很麻煩。
1969年,為響應「農業學大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號召,再次對整個工程進行了改造,在乾渠源頭築壩引水,沿途加高河堤,建橋築閘,變單一的排澇工程為排、引、灌一體工程。工程完成後,窪地由旱地升級為水澆良田。
可見,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高粱必然被玉米取代,而且窪地具備了向水田演進的條件。1972年,我父親受命帶領七名社員試種水稻。一時間,父親熱情煥發,《水稻育秧法》、《波爾多液的配製與應用》、《稻瘟病的防治》等農技書籍堆滿桌面床頭。最後改造出70畝水田,全村每人每年可分得凈米40斤。我記得那時的政策還鼓勵創新,改造田可以免交三年公糧。為蓄水應急,還開挖了四畝大的水塘,魚和蓮藕混養,往日的窪地變成了江南水鄉。
寫到這裡,我耳畔又響起朗朗書聲:
小河流過我門前,
我留小河玩一玩;
小河搖頭不答應,
急急忙忙去澆田。
這確實是筆者家鄉的真實寫照:村前河渠環繞,大地稻穀飄香。
前文中,筆者曾提出,新聚落的出現是人們開發窪地的標誌性成就。本縣在清朝的二百七十年歷史中竟沒有一個和農業開發有直接關係的新聚落出現。那麼,1949以後情況又怎樣呢?
1958—1976年,僅我們村邊的大窪地里就有四個具有聚落性質的新據點出現。當然,這些據點能否穩定下來還要看歷史的演變。
據點一:地方國營博愛農場分場,現存;
據點二:縣苗木林場 /種畜場,現存;
據點三:社辦工廠 /公社小農場,現為鄉鎮企業園區;
據點四:知青隊 /新農村示範點,后被政策性撤消,現被一個從無水山區遷移下來的小村子沿用。
以上四個據點的產生從社會學的角度有力地佐證了那個時代農業開發規模的波瀾壯闊以及開發水準的陡峰壁立。
正是一片片窪地的改造,一個個「生態元」的改變,使中國農業的大生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緩緩延續了五千年的華夏農耕文明,在 1958—1976年間突然像展開了翅膀,飛躍到一個嶄新的時代。至此,中國才能用佔世界8%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才能在二十多年間劇增五億人口。在這次輝煌壯麗的變革中,湧現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譜寫了多少驚天動地的篇章!
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斗鹽鹼,「貼上膏藥紮上針,開溝排水沖鹵灰」 [20] ;陳永貴,帶領大寨人民劈山造田,「溝坡變梯田,荒山變糧川」……
埃及有句諺語:「時間戰勝一切,金字塔戰勝時間。」時間是無限的,歷史是不朽的;但總有一些人和事使歷史顯得渺小,讓時間變得短促。毛澤東作為華夏五千年農耕文明最後的巨人,他伸出碩長的手臂穿越漫長的時空和大禹、神農相握,五千年歷史彷彿凝為一瞬;作為中國工業文明的第一位巨人,他轉過身來,把另一隻手伸向未來,等待有出息的子孫。
補遺
「草橋關民」先生向「白堊紀」網友提出問題: 「既然高粱退出是由水利條件改善造成的,為什麼現在的水利條件比以前惡化了,農民們還不回頭去再種高粱?」
我來回答:先民選擇種植高粱主要是因為它耐澇、耐鹽鹼。現在淮河、海河嘩嘩朝海里排水,黃河也不決口「跑」水,整個大平原看不到一汪明水,你憑什麼要讓農民重新選擇種高粱?趕明天你把淮河、海河堵了,把黃河大堤扒了,我保你立竿見影,明年就種高粱。
現在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黃淮海大平原到底有多少以前種水稻的土地,因為缺水現在不得不退回去種玉米?已經有很多這方面的報道。
現在我們應當憂慮的是,黃淮海大平原到底有多少目前種玉米的土地由於乾旱面臨著退回去種穀子的危險?還未見有這方面的報道。
高粱問題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相關鏈接:
我國紡織材料小史及棉花傳入中國的途徑 [21]
我國人民普遍穿棉衣的歷史還不到一千年。棉花用於紡織,在各種植物原料中發展最晚。我國最早用於紡織的原料是葛、麻、蠶絲和羊毛。葛,即今天南方山區常見的葛藤,長達數十米,其皮堅韌,用沸水煮過,就會變軟而分離出白而細的纖維來。用手拈搓,可成細線或粗繩,是古代先民用於結繩編網的主要材料。密編的網披在身上,用以代替原來的獸皮或樹葉,成為最早的衣被。在《詩經》中,涉及葛的種植與紡織的詞句多達四十餘處。《周禮》中有管理葛紡生產的專門職官「掌葛」。《韓非子•五蠹》所載「冬日麑裘,夏日葛衣」,是先秦時的普遍現象。秦漢以後,葛布逐漸被絲、麻織物所取代。
麻是原產於我國的古老作物,與葛一樣是最早的紡織原料。宋元以前,麻布是我國平民長期的主要衣著原料,「布衣」遂成為平民的代稱。從《戰國策•趙策二》的「布衣之士」,到諸葛亮《出師表》的「臣本布衣」,這些「布」都是指麻布,不是棉布。宋元以後,棉花逐漸取代了麻而成為紡織業的主要原料,但用薴麻細紗織成的輕而薄的夏布則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夏季衣料和蚊帳用料。
棉花原產於印度和南美。其傳入我國,大約有三條途徑。其一是從印度經由東南亞傳入我國的海南島及兩廣地區。《後漢書 •南蠻傳》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珠崖即今海南島東北部,廣幅布即棉布。可見,秦漢時海南島已植棉生產棉布了。其二是由印度經緬甸傳入我國雲南地區。其三是非洲棉經由中亞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再到河西走廊。
棉花傳入我國后,未能廣泛傳入中原。 851年,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東遊記》中,記述在今天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之中作為「花」來觀賞的。唐宋的文學作品中,「白疊布」、「木棉裘」都還是珍貴之物。北宋末年的《北征紀實》中還稱棉布為「南貨」,可見當時棉布主要還是在嶺南地區生產的。直到元代時,棉花種植才迅速發展並超過桑麻而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

玉米、甘薯、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 [22]
玉米、甘薯、馬鈴薯原產於美洲,明中葉以後傳入中國。
玉米在各地俗名很多,有包穀、包蘆、棒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穀。我國關於玉米的記載,最先見於明正德《潁州志》 (1511年),所以玉米很可能在1500年前後就傳入中國,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的1492年不過10年左右。最初,人們只在菜圃里偶爾種一二株,給兒童吃;後來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根據各省通志、府縣誌和其他文獻的記載,從1511到1718的200年多一點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20省。
明萬曆二十一年 (1593),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在呂宋(即現在的菲律賓)經商,看到甘薯,心想將之傳入祖國可以代糧食,遂以重價買得幾尺薯藤回國(因為呂宋不準薯種出口),在福州城外試種。萬曆二十二年,福建大荒年,就依靠大種甘薯度過了災荒。但也有人說是先從呂宋傳入泉州或漳州,然後向北推廣到莆田、福清、長樂的。當時福建人僑居呂宋的很多,可能傳入不止一次,也不止一路。傳入后發展很快,明末福建成為最著名的甘薯產區。甘薯先後在不少地區成為主糧之一,以致產生了「紅薯半年糧」的諺語。
哥倫布發現美洲后馬鈴薯傳入歐洲,不久在愛爾蘭大獲發展,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因此也稱為愛爾蘭薯。在我國也稱洋芋,在山西俗稱山藥蛋,廣東叫做荷蘭薯或爪哇薯。福建康熙《松溪縣誌》 (1700年)所說馬鈴薯,是我國文獻中的最早記錄。其次是湖北乾隆《房縣誌》(1788年)所說的洋芋。此外據西方文獻,有人於1650年(順治七年)在台灣看見過馬鈴薯。
到了 19世紀中期,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說:「陽芋黔滇有之。……療飢救荒,貧民之儲。……俗呼山藥蛋。」可見當時在某些地區栽培已相當多。又黃皖《致富紀實》(1896年)說:「洋芋出俄羅斯。……三月種,五月熟。取子再種,七月又熟。又種,九月又熟。粟米歲可兩收,此與綠豆皆一歲三收。」
從以上所說來看,馬鈴薯和甘薯一樣,也是最先傳入南洋群島,再由此傳入我國。其後還繼續由不同途徑傳入,有由北路從俄國傳入的。

[1] 「草橋關民」:《高粱地基本消失是農村改革的成果之一》,人民網, 2006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23 日, <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 ... =16563&static=1 >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0年版。 本組數字根據該書中的 [高粱]、[水稻]、[玉米]、[小麥]、[穀子]等相應條目提供的數據計算得出。
[3]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95頁。
[4] 豆腐的發明者淮南王劉安(漢)主要活動於淮河流域,火藥配方的最早記錄者孫思邈(唐)主要活動於黃河流域。
[5] 高粱和穀子的蒸騰係數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 [高粱]、 [ 穀子 ] 條目,此處取其所給數據的平均數。玉米的蒸騰係數見 「蒸騰係數」,生命經緯網, 2005年8月28日, 2007年1月23日<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828/35676.htm > 。
小麥和水稻的蒸騰係數見 「什麼是蒸騰和蒸騰係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網, 2006 年 10 月 10 日, 2007 年 1 月 23 日 < http://www.igsnrr.ac.cn/menu12/xiaobaike1.jsp?id=432 > 。此處取所給數據的平均數。
[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 [ 高粱 ] 、 [ 玉米 ] 條目。
[7]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 [ 高粱 ] 、 [ 玉米 ] 條目。
[8] 同上, [ 高粱 ] 條目。
[9] 「作物耐鹽能力( crop tolerance to salt )」, 2007 年 1 月 23 日, 。
[10] 「鳳陽縣燃燈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大壩滲流觀測系統設計、製造、採購、安裝招標公告」,綠色建材網, 2005 年 9 月 22 日, 2007 年 1 月 23 日 < http://data.6jc.cn/info/59961.html > 。本數據 根據其所提供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
[11] 《史記•河渠書》中說:「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褚少孫所補《史記•滑稽列傳》說:「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呂氏春秋•樂成篇》則說這個工程是魏襄王時鄴令史起修建的。建成之後,「民大得其利,相與歌之曰:『鄴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
[1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年版, [黃河大堤]條目。
[13] 同上,據 [ 海河防洪 ] 、 [ 淮河防洪 ] 條目提供的數據:「海河排海能力達 20000 立方米 / 秒,增 8 倍」,「淮河入江入海能力由 8000 立方米 / 秒擴大至 13000 立方米 / 秒」,「新沭河、新沂河分別擴大為 4000 立方米 / 秒和 6000 立方米 / 秒,擴大 10 倍多」,合計得出。《中國大百科全書》所徵集資料的截止年限大多為 1985-1986 ,個別資料推遲於出版前補充。由於在 1979 年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停止,因此本文涉及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數據年限一律調整為 1979 年。
[14]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 [ 農田水利 ] 條目。
[15] 同上, [ 人民勝利渠 ] 條目。
[1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 [ 農田水利 ] 條目。
[17] 同上, [ 黃淮海平原旱澇鹼綜合治理 ] 條目。
[18] 同上, [ 淠史杭灌區 ] 條目。其中「總庫容 86 億立方米」為大、中、小水庫和塘壩的容積合計,「灌溉引水能力為年 200 億立方米」根據複式庫容 86 億立方米× 2.5 得出。
[1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 [ 都江堰 ] 、 [ 河套灌區 ] 條目。
[20] 「貼上膏藥」,指用黏土覆蓋沙丘;「紮上針」,指種上柳樹、泡桐和植被;「沖鹵灰」,指排洗鹽鹼。
[21] 摘自 袁庭棟 :《棉花是怎樣在中國傳播開的》,國學網,2006年12月12日,2007年1月25日 <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396469&start=0 >。
[22] 摘自 萬國鼎:《中國古今糧食作物的變化及其影響》,國學網, 2005 年 11 月 27 日, 2007 年 1 月 25 日 <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7012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3
鐵螳螂 發表於 2009-2-11 09:10 | 只看該作者
好名頭啊,令人憶起當年中國的中。
網上好哈!
文章沒看,忒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主題

817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9543
4
Brigade 發表於 2009-2-11 09:46 | 只看該作者
一分鐘閱完,就是要為老毛58年大躍進翻案。左派運動,風起雲湧啊。我支持你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主題

2631

帖子

739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9
5
zzbgw603 發表於 2009-2-11 11:41 | 只看該作者
言之有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6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2-11 1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零下三度VIII 發表於 2009-2-11 14:48 | 只看該作者
老仰望一個死人算怎麼回事啊。。哪門子習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SB-3duVIII 發表於 2009-2-11 1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16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9
JGL123 發表於 2009-2-15 03:07 | 只看該作者
To those above:

Did the author tell the fact? If the data or story he/she presents was true, why do you guys still oppose? If something is wrong, please refute by presenting supportive data or evidence.

Please answer "when wer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orks) in China built?". Before Mao's era or post-Mao perio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9: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