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
1958年10月25日 金門炮戰剛告一段落,毛澤東在調查中察覺到了劉少奇等一線領袖,大搞「窮過渡」、大刮「共產風」的左傾錯誤已經嚴重泛濫后,隨即就從11月2日開始至10日召集部分中央領導人和地方負責人在鄭州舉行工作會議。
緊接著,又於11月21至27日在武昌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當即於11月28日到12月10日,就在武昌主持召開了中共八屆六中全會。開始糾正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 「左」傾錯誤。(《毛澤東傳二十二、糾「左」的努力(上)》)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2/4765698.html
1959年2月27日晚到3月5日下午,毛澤東於鄭州在專列上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28日的會議上,他說:「去年九月起,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我們的手伸得太長了,我們有個很大的冒進主義。」「我現在是支持保守主義,我站在『右派』這一方面,我反對平均主義同『左』傾冒險主義。」
對此,不少人想不通。於是,3月1日上午八時,毛澤東寫信給劉少奇、鄧小平等,建議會議再延長兩天。他寫道:「我可以這樣說,同志們的思想有些是正確的,但是我覺得我的觀察和根本思想是不錯的,但是還不完善。有些觀點需要同志們給我以幫助,加以補充、修正及發展。」(《毛澤東傳二十二、糾「左」的努力(上)》)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2/4765699.html
3月2日晚,繼續開會。毛澤東發表第四次講話,說:「頭一天我把炮一放,他們一晚不睡覺,心裡硬是跳不轉,第二天就開始轉過來了。河南這些幹部也是這樣,頭一天放炮,大吃一驚,彎子轉得太陡了。『倒退』、『右傾』、『不要共產主義』『富農路線』這些帽子都給我安上了。」
3月5日,毛澤東主持最後一次會議。在長篇的講話中,他強烈地表達糾正「共產風」的決心:「我現在代表五億農民和一千多萬基層幹部說話,搞『右傾機會主義』,堅持『右傾機會主義』,非貫徹不可。你們如果不一起同我『右傾』,那麼我一個人『右傾』到底,一直到開除黨籍。」(《毛澤東傳二十二、糾「左」的努力(上)》)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2/4765700.html
1959年4月29日,他乾脆直接寫了封給「省級、地級、縣級、社級、隊級、小隊級的同志們」的《黨內通信》,強調要實話實說,要求把農業的幾個指標降下來。並自我解嘲道:
「同現在流行的一些高調比較起來,我在這裡唱的是低調,意在真正調動積極性,達到增產的目的。如果事實不是我講的那樣低,而達到了較高的目的,我變為保守主義者,那就謝天謝地,不勝光榮之至。」
http://www.wyzxsx.com/User/User_ ... &ArticleID=7366
1959年7月,毛澤東又召開了的「廬山會議」專門反「左」,至8月後結束后,劉少奇等一線領袖卻趁著會議後期批彭德懷的東風,把反彭德懷右傾錯誤擴大化到了基層,隱藏起了反「左」傾錯誤,這個會議的本來主題。
正因如此,儘管毛澤東此後十數次的苦口婆心、三令五申:《堅決制止重刮「共產風」等違法亂紀行為》、《徹底糾正「五風」》、 《永遠不許一平二調[1]》 《堅決退賠,剎住「共產風」[1]》、《反對兩個平均主義》……
可直到1961年上半年,「共產風」、命令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幹部特殊風的「左」傾錯誤也還在繼續著。
為此,1961年6月12日 ,毛澤東在中央會議上發表《總結經驗,教育幹部》的講話,說出了「撤職、查辦」,「窮過渡」、「共產風」才真正停止。
正如薄一波強調指出:「如果不是毛主席從紛繁的事物中,找出人民公社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的事業就可能被『共產風』所葬送。」
也正是由於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毛澤東說話不被重視,才出現了此後所謂的「文化大革命』一開始毛甚至說,不行他就重拉隊伍再上井岡山」。由此可見,那時毛澤東在中共領導集體中已被「民主」到了什麼程度。
而這個梁衡所講的:「其時全國上下都在狂熱興奮之中,連一些嚴肅的科學家也在為毛的『躍進』奇迹找科學依據。毛正在興頭上,黨的領導集團,甚至全國人民都在興頭上。只有周恩來、陳雲等少數領導人清醒,他們能與毛翻臉而力挽狂瀾嗎?當然不能。周這時連話語權也沒有了」,則純粹就是無恥讕言!
而其所謂「經過從1959年開始的三年困難時期,最後那場「大躍進」的鬧劇以毛錯、周對收場;但並未見到毛有什麼正式的自我批評,或對周的褒獎。經過這次較量,周已完全明白用翻臉的辦法解決問題是根本不可取的」,則更是自相矛盾的無恥讕言!
一是、世人皆知,是毛澤東,而不是別人在七千人大會上就「大躍進」中的「左」傾錯誤,作自我批評;
二是、連作者自己都說了,毛在1960年也不得不承認:「1956年周恩來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大部分指標,如鋼等,替我們留了三年餘地,多麼好啊!」
(九)
既非親歷者,也不是專家,對於比較生疏的事情,敘述評論出現差錯,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對於眾人皆知的事情,敘述評論卻再三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其人究竟是水平問題,還是品德問題,這就令人費解了。
《面對毛澤東錯誤指責 周恩來為何不翻臉》的作者正是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人。
「周恩來與毛的第二次大分歧是關於「文化大革命」。這是政治路線之爭。」
梁衡在做出了無中生有的結論后,還故作高深地講:「自1956年毛與周恩來、陳雲在經濟思想上發生分歧后,漸漸又與劉少奇、周恩來等在政治路線上發生分歧,主要是對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和形勢的估計。先是對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有分歧,直發展到對「文化大革命」意見相左。」
僅在這一段中,梁衡就又有兩個常識性的錯誤。
其一、1960年代,關於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和形勢的估計,周總理是同毛主席一致的。
1962年7月至9月, 在中央工作會議討論毛主席提出的階級、形勢、矛盾這三個問題時,周總理不僅強調:毛主席提出的三個問題五個矛盾,很尖銳、重要和適時,而且特別指出,階級鬥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462頁)
其二、在「四清」運動問題上,周總理是同毛主席一致、跟劉主席分歧。
一是、1963年5月18日,根據毛主席提議,周總理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四清」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即「前十條」)。
二是、「劉少奇以自己夫人在那兒的經驗為基礎,在一個公開集會上說,毛主席關於調查研究的理論今天已不再適用了,因為已過時了。他就這樣狂妄地吹捧自己。我主持了那次會議。我親耳聽到他說這種荒謬的話。以後我去彭真那兒,告訴他:「這些話不能在人民之中傳播,必須從他的講話中刪掉。」因此,(劉少奇的講話)最後以一個修改本公布了。」(《周恩來總理談文化大革命》)
http://www.fyjs.cn/viewarticle.php?id=636177)。
三是、1964年8月5日,劉主席掛帥四清、五反指揮部后,頒布第二個《后十條》,明確地說: 「我們應當而且必須把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提到首要的地位。」同年12月21日,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卻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隨時都要注意把群眾的政治熱情和勞動積極性,引導到鞏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生產上面去。」(《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509頁)
既然關於「四清」運動,梁衡是如此的胡言亂語,那麼關於「文化大革命」 他當然也是如法炮製的。
其實,稍有常識的人即知:文化大革命中,中共最高層留下來還在工作的舊人,從來就沒有過「只有周一人了」的現象。講私交,早1920年代就跟周總理相識;論公誼,至少在延安時期就進入中共高層的舊人:
一是、八屆十一中全會有:毛澤東主席,林彪副主席,周恩來 、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 陳雲常委;
二是、九大有:毛澤東主席,林彪副主席,周恩來、康生常委;
三是、十屆一中全會有: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康生、葉劍英副主席,朱德、董必武常委;
四是、十屆二中全會有: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康生、葉劍英、鄧小平副主席,朱德、董必武常委。
可梁衡卻在說明「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連他這個主席也不能自保」后,危言聳聽的胡說八道:「最高層唯一保留下來還在工作的舊人就只有周一人了」。
不僅如此,接下來,梁衡更是謊話連連:
其一、「和1956年處理經濟問題不一樣,這次毛批准成立了一個「文革小組」,凌駕於黨中央、國務院之上。周這個總理對「文化大革命」的反對已不能再有任何正面表達。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借有限的權力辦兩件事,一是盡量保護老幹部」和「二是抓生產。」
其二、「周的地位已排到林彪之後,而江青又因其特殊的身份常在毛面前撥弄是非,陷害、刁難周,甚至設計摧殘他的身體。毛既離不開周,但又對周不放心,一度還曾掀起一個「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小高潮。周對此心知肚明,但他更是連一點點翻臉的資格和條件也沒有了。」
那麼,實際史實又是怎樣的呢?
一是、196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直接隸屬政治局常委會。而且在八屆十一中全會後,作為首位常委,周總理實際分管了「中央文革小組」,周總理參加的多數公開場合,都是帶著康生、陳伯達和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組」的頭面人物出席的。它怎麼就凌駕於黨中央、國務院之上了呢?
二是、人們常說,周總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嘔心瀝血,那時的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少不了他,就是這梁衡也在後面例舉了一串。他老人家怎麼就只辦了「盡量保護老幹部」和「抓生產」這兩件事了呢?
三是、即便是在審判時,也不曾採信過江青「陷害、刁難周,甚至設計摧殘他的身體」之說。
四是、周公是孔子的偶像,評孔子必然而且必須涉及到對周公的評價。這是起碼的常識!至今也沒有證據證明「批林批孔批周公」是影射周總理的。
(十)
「現在回頭看,周的經濟思想和對「文化大革命」的抵制都是對的。也許我們會說,梁漱溟不是在國務會議上因農村政策和毛拍桌子翻臉了嗎?馬寅初不是因人口政策與毛公開翻臉了嗎?彭德懷不是因「大躍進」問題和毛在廬山吵架公開翻臉了嗎?他們都落得一個錚錚鐵骨的好名聲。周當時為什麼就不能也來個拍案而起、分道揚鑣呢?省得後人一再議論,背一個逆來順受或更有不理解者曰之為「虛偽」的罵名。」
這是作者梁衡在「二、翻臉要計算成本和效果」的論證中,煞有介事的開場白。著實令人莫名其妙,不知他的話從何說起、由何而來。
第一、舉世皆知,「文化大革命」是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決定的,周總理何曾抵制過?即便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官方也從未有此一說。
第二、梁漱溟不是在國務會議上和毛拍桌子翻臉了,而是在1953年9月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受到批評后,頂撞了毛澤東。1980年代,梁漱溟感傷地說:「當時是我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故世已經10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088909.html
第三、毛澤東早年就主張節育,他從未批評馬寅初。相反,最早提出「計劃生育」這四個字的,恰恰就是毛澤東。
http://www.wenming.cn/ll_pd/mgc/201111/t20111124_398898.shtml
第四、彭德懷確實是因「大躍進」問題和毛在廬山吵架公開翻臉了,可結果呢,反倒是給了劉少奇等以可乘之機,將毛澤東的反「左」主題扭轉成了反右傾,乘勢推廣全國,遏制了毛澤東反「左」運動的勢頭,最終促成了「三年困難時期」。
第五、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和糊塗蛋之外,至今我國廣大人民從沒議論說過周總理什麼不是,更沒讓他老人家背一個逆來順受或「虛偽」的罵名。
更為荒謬絕倫的還是梁衡所給出的「翻臉要計算成本和效果」的答案:「周不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國總理,背負著一個國家,八億人口。他要考慮後果。如果硬來也行,但那將是兩種可以預見的結果。」
且不說此前他所謂「周雖手握真理卻無實權」的這麼個「一國總理」,轉眼間就「背負著一個國家,八億人口」了,而其餘包括執掌軍隊、手握實權的彭德懷在內,都是無關的普通人,這樣的說辭是多麼得荒唐,單就梁衡所謂「兩種可以預見的結果」來看,就是自相矛盾、前後矛盾:
其一、既然能有「第二,周可以將自己的不同政見公佈於社會,並說服一部分高級幹部和群眾追隨自己,用票決的辦法逼毛表態。以周的威信和能力也是能拉起一股力量,形成一派甚至一黨的」,那麼怎麼可能有「第一、毛以絕對權威,像對劉少奇那樣將周當即徹底打倒,甚至進行人身迫害」之說呢。
其二、既然他梁衡在前已經說 「這時全黨、全國上下已視毛為神,任何一種反對意見,不用毛親自來說什麼,輿論就可將其壓滅」,那麼怎麼可能還有「第二,周可以將自己的不同政見公佈於社會,並說服一部分高級幹部和群眾追隨自己,用票決的辦法逼毛表態」之談呢!
為了強詞奪理證明「以周的威信和能力也是能拉起一股力量,形成一派甚至一黨的。但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分裂,接著是國家政權的分裂。兩派、兩黨甚至是兩個政權長期的對峙鬥爭」這麼一個荒誕無稽的結論,梁衡不惜妖言惑眾:「這不只是一種設想,事實上,有人曾問過總理,你為什麼不站出來公開反對?周說那將會使黨分裂,後果更壞。據說劉少奇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在那種情況下只有積極建議,爭取把錯誤降到最小,如果意見不能被採納,就只能跟著走,一起犯錯誤,將來再一起改正。這比分裂的損失要小得多。」
這裡的問題:
一是、「有人曾問過總理」,究竟何人,倒是哪一位?
二是、「據說劉少奇也說過」,據誰說,哪證明?
三是、空口無憑怎麼就能「相信,當時的周、劉等一批革命家是認真考慮過翻臉的成本的。不翻臉,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是不得已而為之。」。
梁衡如此所為,就如同逃上威虎山的灤平一般,吞吞吐吐,必定不是個「綹子」,是個「空子」!
他一定是忘記此前自己所言:「當新中國成立之時,毛澤東走過萬水千山,經歷千難萬險,已被全黨接受為列寧據稱的「領袖」。他所以能力排眾雄,越過陳獨秀、瞿秋白、王明、周恩來、張聞天,一路大踏步走來,獨領風騷,只因一條:就是實踐檢驗,在無數次的流血、失敗中,只有他的意見屢屢正確,一試就靈。從具體的戰鬥、戰役到與國民黨鬥法、與美國人鬥法、與斯大林鬥法,都無不鎩其羽,而揚我威。」
確實如此!歷史不是沒有給其他領袖機會。不要忘記,
第一、當年的革命領袖,多曾如《水滸傳》中的好漢一樣,各佔山頭、割據一方,只因為被蔣介石打得無路可逃,才不得不輾轉投靠毛澤東、投奔陝北的!
第二、當年在毛澤東麾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林彪,最後倒是跟毛澤東翻臉了,也如梁衡所願果然「拉起一股力量,形成一派」了,結果不是折戟沉沙了嘛。
所以,讓蔣介石的手下敗將,拉起隊伍同毛澤東爭天下,還形成兩個政權長期的對峙鬥爭,這隻能是存在於精神病和弱智者頭腦中的異想天開。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