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究竟是誰不「實事求是」?南街村VS小崗村

[複製鏈接]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2-13 1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究竟是誰不「實事求是」?南街村VS小崗村

究竟是誰不「實事求是」?

http://www./bbs/thread-525656-1-1.html

聽說人民公社解體后,還有十來個未搞分田仍然堅持集體經營的村,我很欽佩他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我譽稱他們是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活化石」。我非常想逐個採訪寫本書,宣傳毛澤東提倡「組織起來」是不錯的。但是身在單位,一直未能成行。1995年我探親去舅舅家在舅舅的提示和陪同下,得以採訪了黑龍江省樺川縣的「傻子屯」。我問大隊書記許振中為啥敢于堅持不分,不與中央保持一致?他說當時的「1號文件」說的很明確:「宜統則統,宜分則分」,並不是一刀切。這樣不僅沒有責怪他,他還當上「十四大」黨代表。我們告辭時他把他們生產的「傻子酒」給我們爺倆帶著品嘗。我不喝酒不知道好壞,但在返程的火車上看到賣食品的服務員也在銷售,並且旅客也在買。這是我頭一次接觸「活化石」(不知道現在什麼情形),我採訪寫書的慾望更強了,但是再沒有機會。一直等到我退休后時間可以自己支配了,在2003年我自費參觀了南街村,可是王宏斌不在家,未能像許振中那樣接受我的採訪。不過我充分地看了、聽了、問了,也記了。我不僅看到了讓我感奮的現實,也看到了當時的中央領導江和朱視察的圖片。我就不明白了:這麼好的現實擺在他們面前,怎麼還堅持鄧小平肯定的「小崗模式」呢?不明白歸不明白,可是我對他們還抱有希望,轉變是需要過程的。
我盼一屆又一屆,不僅沒有轉變,而且繼續並加厲了。最近胡明確說」決不走回頭路,倒退是沒有出路的。」這話一點也不錯。可是要弄清一個前提,那就是這條路究竟是前進的路還是後退的路?毛主席領導我們向前走,鄧小平領導我們向後轉,走到今天已經實現了他復辟資本主義的目的,不趕緊轉變方向,還堅持走下去,那不是越走退得越遠嗎?只能走到沒有出路為止,但是那不為時已晚了嗎?

胡,本是「生長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靠毛澤東思想哺育成長起來的共產主義接班人」,他不會背叛毛主席的。但是他接的不是毛主席的班,他不可能接續毛主席的路線。他的本質品行很好,這又決定他不可能像鄧小平那樣把前任否定個一乾二淨。這是應當理解的。但是必須提醒一下,不能只顧拉車不看路啊!如果說當初胡耀邦贊成萬里提供的「小崗」辦法,那是針對類似小崗的一些生產隊,連自己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的地方,就別硬撐了,分到個人手起碼能自食其力,不用國家救濟。他為了避開「包產到戶」「分田單幹」的貶稱便於人們接受,苦思冥想大半夜想出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高興極了。於是便產生了第一個「1號文件」,正像許振中說的那樣,還沒有「一刀切」。

我那時正在農村當工作隊,前一年(1976年)搞基本路線教育、批「唯生產力論」、學大寨修梯田;后一年(1977年)批「四人幫」、抓綱治國,到撤點時就趕上了「1號文件」的貫徹落實。社員們都想不通,我們也想不通,所以沒有理睬。因為我們所在的生產隊勞日(10分工)值都在1元之上,根本不是小崗那種情況,用不著分,社員的積極性可高了。活少時不讓上班都不幹,沒辦法還得輪流上班,比如冬天,水田隊冬季確實沒多少活,呆在家裡也不閑著,打草繩織草袋子。婦女在插秧季節不是10分而是30分40分。這說明收入越高社員的出勤積極性越高。生產隊打場時大磙脫穀機脫粒,完成徵購糧任務后,口糧那部分就上磨米機,社員分到手的是雪白的大米。所以社會生產力並不是鄧小平說的那樣被束縛了。
再看小崗是怎麼個情形?他們是怎麼乾的?現在我才知道他們的幹部太自私,根本不帶領社員參加集體勞動,更別說像大寨那樣戰天鬥地了。「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幹部不起作用,社員就各顧個,名義上是集體,實際上還未組織起來,但是形式上還捆在一起,越捆越沒有積極性。別的不說,連自己家的豬圈糞都堆在那裡沒有用,人幹啥去了?寧肯吃救濟甚至討飯。就在這種情況下搞出了個18戶「紅手印生死書」,有3戶外出討生活缺席了。偏巧這東西讓早就主張「分田單幹」走回頭路的鄧小平找到了根據,硬是憑他到手的權力強加給8億農民接受。如有哪位國家工作人員拒不貫徹執行「不換思想就換人」,強制推行,形成大勢所趨后就很難有人頂住了。

吉林省白城地區有個全省農業戰線紅旗單位——紅石嶺大隊,那裡有個好帶頭人叫紀英林,他先是帶領窮哥們打井抗旱,1958年就成為勞動模範參加「群英會」(從此總共8次見到毛主席)。公社化后帶領社員改土造田,地沒肥力就挨家齊尿桶掏廁所,不夠用就把附近鄉鎮的各單位廁所全包了,到底把地喂肥了,畝產從幾百斤『跨黃河「,直至「過長江 」,最先搞機耕、機翻,緊接著搞機播,實現土地連片水網化,農田作業機械化,農林牧副齊發展。李先念、陳永貴視察時給予高度評價。後來胡耀邦出任總書記時聽了紀英林的彙報也沒提出否定意見。可是他們堅持到1984年迫於壓力接受了「分田到戶」的辦法,但還保持統一機耕機播,只是分戶管理。照樣搞他們的工副業。直到公社解體時他們的農業收入佔總收入的53%,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47%。最後一次年終結算社員勞動日(10分工)值竟達3元6角。公共積累很豐厚了,有果園,有養殖場,還開辦了酒廠、油廠,還聯辦了磚廠和沙場。自己辦了小學和幼兒園。雖然沒辦養老院,所有的五保戶都由大隊負擔有生活保障。哪家有人患病紀英林都像對待家人那樣盡心負責。可惜他沒文化,儘管當上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也沒能像許振中那樣理解「1號文件」,遺憾地接受了被他曾不止一次頂住的「分田單幹」。若是像南街村那樣再合到一起,可能要比南街村發展的還好。好在紀英林對共產黨有著堅定的信念,毛主席不在了,他對毛主席的感恩和忠誠全部轉化到對共產黨的忠誠。他勸自己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因為他早就有「庄稼人光靠土裡刨食只能解決溫飽不能致富,必須搞工副業」的思想,按現在話說就是「商品意識」,他啟發社員們適應新形勢奔富路,自己雖然不富可也依然為黨工作,年已70 多歲接近80了,還把當地機關的「關工委」、「老齡委」、老年體協、老年支部的四項工作都兼任起來,繼續受表彰掛獎牌。我想若是小崗有紀英林這樣一位好帶頭人,還用搞那個「生死書」嗎?

頭幾天從電視上看到郭鳳蓮回到大寨,堅持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團結帶領大寨人又把大寨搞得紅紅火火,共同富裕了。這些事實和小崗對照一下說明什麼?到底是該學大寨還是該學小崗?究竟是「南街模式」好還是「小崗模式」好?王宏斌早(十幾年前)就被請到國務院禮堂給中直機關幹部作報告了,為什麼不了了之之?不是發人深省嗎?

[ 本帖最後由 buweizhai 於 2009-2-13 13:30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