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文化影響力指數全球排第七 軟實力有待提高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3064

帖子

841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魚中魚~~

Rank: 3Rank: 3

積分
8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arbee82 發表於 2009-2-16 07: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2月16日 07: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沒有大量屬於中國的、具有中國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科技和新藝術的不斷問世,並對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的社會形式與過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經濟的提升和發展就會缺乏動力源泉、智力支持和消費市場。

  中國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別開生面

  二戰結束以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西方世界以「自由、平等、民主」為核心內容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在全球範圍內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如以賽亞·伯林所說,西方世界「聲稱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條」。蘇聯東歐劇變,更被一些西方學者看作西方民主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全面勝利。

  中國30年的改革實踐,打破了這一神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依據2005年世界各國的各項指標數據,認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指數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於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之後。

  30年來,中國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走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中國沒有圍著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的指揮棒轉,而是嚴格按照自己的發展速度和節奏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沒有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漸進的政治改革。

  在許多拉美和非洲國家複製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相繼陷入困境,甚至連美國本身至今仍在金融危機中苦苦掙扎之際,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未能幫助自身從混亂和失序狀態獲得解脫之時,中國發展的突出成就向世人清晰明白地展示了世界現代化進程不應是一個單向的、孤立的發展路線。

  中國的發展理念和模式開始在世界範圍產生影響,為那些苦苦尋找不僅發展自身,而且還要在融入國際秩序的同時又真正保持獨立和保護自己生活方式的國家提供了新的啟示和選擇。

  中國倡導並致力於建立「和諧世界」,並在世人面前展現了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中國外交的成就和魅力。有西方媒體認為,中國「和諧世界」理念拉近了世界與中國的距離,推進了和平與繁榮,贏得了鄰國尊重。

  文化影響力增長有待提高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在西方是以其大量特殊的個性、不朽的詩篇和藝術作品、最深層的宗教動力以及在科技領域的創造而著名的。」今天,就中國的情形說,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方面,還較缺少原創性的、富有震撼力的成就。中西文化交流,還多表現為西方的科學技術、管理模式、各種思想、理論、學說和藝術向中國單向傳播的過程;中國文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也無法與西方媲美。

  中國文化影響力指數的世界排名,與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前景、中國政治、軍事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中國發展理念和模式日益擴大的影響很不匹配,但即使這個位置,也很難說完全是靠文化創造取得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光,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福。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出現漢語熱,對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貢獻卓越。數據顯示,2005年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達到3000萬,共有1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實事求是地說,海外漢語熱無疑與中國的科學技術的昌盛和文學藝術的繁榮相關,更與中國國家地位尤其與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係更為密切。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目前世界上的重要科技論文,很少使用漢語發表;在國外舉行甚至在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基本不使用漢語。

  近年,哈佛教授約瑟夫·奈對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多有溢美之詞,但他也只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當的影響。中國可以通過多舉行一些國際性的文化活動來向西方展示和推廣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儒家文化。」他還說:「中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中國的傳統藝術和文化,例如中國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中國的書法、繪畫、中國功夫,甚至中國的飲食和傳統服飾等,在美國都很受歡迎。」

  文化影響力指數排在中國之前的有六個國家,沒有日本。這些年,日本在經濟方面的表現的確不夠出色,但在科學文化方面,無論投入,還是產出,都不乏上乘表現:日本的專利項目名列世界第一,國內生產總值中用於研發的比例名列第三,書籍和音樂銷售名列第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亞洲第一;日本的全球文化影響力,在時裝、美食、流行音樂、電子消費品、建築以及藝術等領域仍繼續增長;日本商家所製造的家用電子遊戲稱雄世界,日本動畫在全世界廣受製片人和青少年的歡迎。

  中國知識分子任重道遠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在經濟起飛之後,還需要有文化的繁榮。首先,如果未來中國在科學文化方面依舊重複以往學習和模仿西方的道路,國民就難以繼續保持精神上凝聚力、親和力和向心力。其次,沒有大量屬於中國的、具有中國知識版權和發明專利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科技和新藝術的不斷問世,並對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的社會形式與過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經濟的提升和發展就會缺乏動力源泉、智力支持和消費市場。第三,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是人心思和,戰爭和強權日益不得人心。依靠武力征服和強權的崛起已經被近代世界史證明: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主要依靠文化影響力的提升發展自己,是中國重新崛起的正確的選擇。此外,一個全新的、共同的人類文化體系正在形成,中國文化應該為之作出貢獻。

  在西方世界興起之後,中國、日本、印度和俄羅斯是世界上四個最有能力通過自身的創造性活動與西方媲美的國家。但近代以來,印度、日本和俄羅斯的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西化的命運。惟有中國文化,代代相傳、綿延不息,至今尚保留著相對完整的獨立精神和自主心態。鑄造新的文化輝煌,以從根本上扭轉數百年來一直是西方文化單向傳播的局面,是歷史賦予中國的一項神聖使命。

  歷史上,每次大的社會變動總能帶來思想文化的全面創新,偉大時代的來臨總伴隨著偉大學說和燦爛文化的問世。20世紀,毛澤東關於農民和游擊隊組織與政府的理論,就曾被1971年2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列為1900 ~1965 年的62 項「社會科學中創造性成就」之一。

  時下,中國正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在這一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人群命運發生根本改變的、人類歷史亘古未有的社會大變革中,中國文化完全能夠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歷史資源及世界文化資源,不斷進行自我生長、自我代謝與自我創新。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通過中國知識分子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文化影響力指數會有顯著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