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慶東:諾貝爾文學獎--一元化與多樣性

[複製鏈接]

404

主題

1977

帖子

701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雨來 發表於 2009-2-13 1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諾貝爾文學獎:一元化與多樣性

        ——《環球時報》2008年12月26日

             北京大學教授    孔慶東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具有異國情調的勒·克萊齊奧,龔古爾獎頒給了有法國和阿富汗雙重國籍的阿提克·拉希米,雷諾多獎則頒給了原籍幾內亞的莫內南波。從表面上看,西方文學界似乎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事實上,冷戰結束后,以諾貝爾文學獎為代表的西方文學大獎越來越淡化所謂「文學本身的價值」,傾向性明顯地成為西方國家的文化戰略工具,被納入了對東方國家「招降納叛」的整體戰略中。它們一會兒頒給這個國家,一會兒頒給那個國家,其本質都是頒給西方「統一戰線」內部的人。用我們過去的話說就是「團結一大片,打擊一小撮」。凡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在意識形態上一定傾向於西方主流社會。如果作品出自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評委會更多地考慮文學本身的價值和傳統文學理論的標準,但隨著地域範圍逐漸擴大,衡量標準更傾向於作品是否背叛本國的意識形態。因此,單從文學角度來看,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權威性,早就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這個文學「統一戰線」獎,在操作上是非常巧妙的。一般每過幾年會有一個眾望所歸的人獲獎,中間則穿插了一些默默無聞、題材各異、但意識形態方面比較接近的作品,如同一套組合拳。雖然從局外的立場來看,這套「組合拳」裡面文學之外的因素佔了很大部分,但我們也需要從中學習和借鑒。畢竟文學本身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行為,而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年來,我們總是企圖把文學與政治剝離開來,其實應該看到,雖然那些專門為政治目的創作的文學往往不是好文學,但文學與政治是分不開的。好的文學作品自然而然地會與政治結合起來。評獎者一般也都帶有各自的意識形態眼光,這恰恰是常態,是可以理解的。



近一二十年,整個世界越走越窄。一股強大的力量把人類趕進了一條叫做「全球化」的衚衕,裡面掛著「民主」、「free」、「一人一票」等各式各樣的牌子。多數人以為這是一條金光大道,可是2008年這裡卻爆發了全面的金融危機。衚衕走不通了,人們開始反省,結果發現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反而越來越按照少數西方富豪的利益,朝著一元化的方向發展。



諾貝爾文學獎已有百年歷史,在操作上非常有經驗。它題材廣泛,包括詩歌、戲劇、小說等,而且不斷變化。評委選出的獲獎者在國籍上以西方為中心,同時又不斷到一些與西方意識形態相左的「邊緣地區」挖掘新的人才,但前提是作者對本國文化有著巨大的顛覆力。從表面上看,如今的諾貝爾獎比以前更加多元化,其實它是在一元的前提下做到了多樣化,而這個「元」從來就沒有改變過。相比之下,我們的主旋律作品有時不大讓人民群眾滿意,主要是因為沒有做到多樣化,總是喜歡以歌頌型為主,而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多數都具有批判色彩。這種批判恰好有助於它的意識形態,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總是講一些災難和壞事,但結局是光明的,出來一個英雄拯救了世界,這個英雄本身還是西方世界的產物。由此看來,西方不怕在一定範圍內對自身進行批判,有時候是相當深刻的批判,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向西方文學界好好學習。

本期博客思考題:
1、古代為什麼沒有文學獎?
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成為文學史的經典者大約比例多少?
3、薩特為什麼拒領諾獎?

[ 本帖最後由 雨來 於 2009-2-13 16:25 編輯 ]
唐太宗李世民:君子有道,奉為天子;君子無道,棄為獨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