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染色體是與遺傳信息從一個世代轉移到另一世代有關並依次釋放這些信息以控制細胞功能和發育的一組生物大分子。1831 年,英國人Robert Brown 發現植物細胞核;1848年,德國人W. Hofmeister從鴨跖草的小孢子母細胞中發現了細胞核內能被染色的絲狀體的存在;1865年奧地利科學家Gregor Mendel建立了遺傳學,他在植株(豌豆)雜交試驗基礎上總結出的二個著名遺傳學定律—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中,並提出基因的概念;1869年,瑞士人F. Miescher 從膿細胞中分離出核酸;1888年,德國人H. von Waldeyer稱這種絲狀體為「染色體」(Chromosome),並猜測染色體與遺傳有關。據Waldeyer的解釋,染色體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帶顏色的物體」。隨著生物學的發展,現代技術對染色體各方面的研究發現,這是一個早成的恰當的科學術語。1909年起,Morgan和他的學生以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為材料研究生物遺傳規律,他們觀察到一種白眼突變體與性染色體的聯繫,在此基礎上於1910年首先提出基因定位於染色體上的論點。此後幾年中,他們又發現了多個伴性基因,並以此為據總結出了遺傳學上著名的基因連鎖和交換規律[1~3]。
染色體是生物細胞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物種都有一定數目及一定形態結構,染色體能通過細胞分裂而複製,並且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具有穩定地保持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徵。染色體由DNA-蛋白質-RNA的混合物組成,在細胞周期的中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濃縮。染色體具有3個基本元素:自主複製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DNA sequence,ARS)、著絲粒序列(Centromere DNA sequence,CEN)、端粒序列(Telomere DNA sequence,TEL)。1983年,A. W. Murray等人首次成功構建了包括ARS、CEN、TEL和外源DNA,總長度為55kb的酵母人工染色體(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入了嶄新的時代。染色體的外形、成分以及行為等在發育過程中決不是不變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所發生的遺傳物質的變化,常表現為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無疑在物種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也表現了生物在染色體水平豐富的多樣性[4]。
1 染色體的形態與結構(Modality and structure)
染色體物質存在於細胞核內,經適當染色后可見的由細絲狀顆粒物質所組成,只有當細胞分裂時在其前期未到中期才表現出典型的染色體形態。在不同物種的細胞中,它們的數目不一樣,但總是以二條成對的同源染色體的形式存在。根據染色體的形態,將染色體劃分為A染色體、B染色體、T染色體、W染色體、X染色體、Y染色體和Z染色體等,以及同源染色體、異源染色體、染色單體(Chromatid)、姐妹染色單體、多線染色體燈刷染色體、超數染色體和異染色體(Heterchromosome)等,其中,W、X、Y、Z等與性別相關的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Sex chromosome)。在染色體的不同部位上,由於染色質組成和分佈上的差異,分為常染色質區和異染色質區,二者在結構上是連續的,這種差別被稱為「異固縮現象(Heteropycnotic)」。其特徵為異染色質區的複製多遲於常染色質區,在遺傳上表現為惰性狀態,而常染色質區在遺傳功能上具有更為積極的作用。在形態上每條染色體被著絲粒分為長臂和短臂兩部分,根據染色體兩臂的長度可將染色體分為三類:一類是近端著絲粒染色體;其二是近中著絲粒染色體;第三為中間著絲粒染色體。在三類染色體中,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的次縊痕末端由一條染色質絲連著一小段染色體稱為隨體。次縊痕類似於主縊痕(著絲粒)但該區不能彎曲,且多與核仁形成有關,又稱為核仁形成區。染色體的超微結構顯示染色體是由直徑達1000nm的DNA-組蛋白高度螺旋化的纖維所組成。每一條染色單體可看作一條雙螺旋的DNA分子。有絲分裂間期時,DNA解螺旋而形成無限伸展的細絲,此時不易為染料所著色,光鏡下呈無定形物質,稱之為染色質。有絲分裂時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現特定的形態,此時易為鹼性染料著色,稱之為染色體。
染色體結構變化包括:嵌合、融合、多態、配對、干擾、畸變、斷裂、突變等。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所致的疾病稱為染色體病。現已查明人類染色體結構異常近4000種,染色體綜合症300餘種。在染色體的報告中,常可見到的結構異常還有等臂染色體(i)、斷裂(b)、斷片(f)、 裂隙(g)、雙微體(dmin)、雙著絲粒染色體(dic)、微小體(min)、內複製(end)、三射體(tr)、四射體(qr)、環狀染色體(r)、隨體(s)、標記染色體(mar)、衍生染色體(der)等。同種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大小、著絲粒及次縊痕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以及隨體的有無都是相對固定的,均為染色體認別中的重要標誌[5~7]。
4 細胞分裂(Cell division)
A. Trembley(1710-1784)在18世紀40年代首次描述了原生動物的細胞分裂。1832年,德國人C. J. Dumortier 觀察了藻類的細胞分裂,並認為細胞來源於原來存在的細胞;1835年,德國人H. von Molh 仔細觀察了植物的細胞分裂,認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極易觀察到的現象;1841年,波蘭人R. Remak發現雞胚血細胞的直接分裂(無絲分裂,Amitosis);1876年,德國人O.Hertwig發現海膽的受精(Fertilization)現象;1879年,德國人W. Flemming觀察了蠑螈細胞的有絲分裂,於1882年提出了有絲分裂(Mitosis)這一術語。後來德國人E. Strasburger在植物細胞中發現有絲分裂,認為有絲分裂的實質是核內絲狀物(染色體)的形成及其向兩個子細胞的平均分配,動植物的受精實質上是父本和母本配子核的融合,並於1984年提出了前期(Prophase)和中期(Metaphase)的概念;1883年,比利時人E. van Beneden 證明馬蛔蟲Ascaris 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並且在受精過程中卵子和精子貢獻給合子的染色體數目相等;1892年,德國人T. Boveri和O. Hertwig研究了減數分裂(Meiosis)的本質,並描述了染色體聯會現象;1908年,美國人T. H. Morgan以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為材料開始著名的遺傳學實驗,1910年提出遺傳的染色體理論,1919年發表「遺傳的本質」(Physical Basis of Heredity);1926年發表「基因學說」(The Theory of the Gene)。
當細胞分裂時它的核也同時分裂,而且後來被認為是細胞分裂最重要的方面。起初人們認為核僅僅充滿了顆粒狀物質,當細胞分裂時,等量地分配在子細胞的細胞核中(直接細胞分裂)。然而隨著光學部件質量的提高以及顯微技術的改進使細胞(及核)分裂的每個階段都能更精確地加以研究。在有絲分裂的某些階段,細胞核似乎被絲、線、帶充滿。由於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得以證實細胞核(及其染色物質)在連續的細胞分裂之間並不溶解,在靜止期也以不同的形式保存著。此外,這種技術進步使得人們對有絲分裂的三個主要(以及一些次要的)階段(分期)可以進行準確的描述;這三個階段後來被依次稱為前期、中期、後期。細胞分裂的研究促進了染色體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並對遺傳與變異、醫學遺傳疾病、農業遺傳育種以及物種多樣性等的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