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京解放紀實:眾多家庭各自飄零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9-02-05      國家歷史(成都) 

  各位委員們,請不要猶豫,耽誤時間,快來登記飛機

南京:飄搖的家族

在舊的政權分崩離析之際,眾多家庭和家族也各自飄零。

文/國家歷史主筆黃艾禾


1949年2月,南京,撤退的國民黨士兵


上海軍管會人員捕獲的暗藏的武裝特務


1949年,陳佩結正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附中讀高一,16歲。4月23日的那一晚,她一輩子都忘不了。整個南京城的人們恐怕都難以入眠,等待著這個城市的又一次歷史交替。國民黨的軍隊和警察都撤了,城市的治安陷入真空,街上不時有搶劫案發生。陳佩結記得,那時她住在離鼓樓不遠的平倉巷,從家中的窗口向外望,附近的司法部大院火光熊熊。家裡大人都叮囑說,千萬不要上街上去,一家人全都躲在屋裡聽著外面的動靜。

當時的上海《大公報》曾對解放前夕的南京城有過描述:4月23日,「站崗的警察不見了,滿街都見著制服的人群急忙中往中山門跑去,中央航空公司接送客人的車輛被攔去了。經過首都衛戍總司令部和總統府門前,警衛已撤離,裡面的好多桌椅被搬出來。總統府對面的房子一大群老百姓正在那裡推瓦拆屋……明故宮機場擠滿著走的人,某院秘書長想擠上某部的包機,結果被人推下來。早上六時記者打下關的電話,無論你打么地方只聽鈴聲響,卻沒有人接電話。」「此間搶劫之風仍熾,暴民將剩下的糧食搶劫一空。搶得店中物品的暴民又復遭黑吃黑,毆擊不時發生,稀疏的槍聲不時聽到,但不悉來自何方及原因何在。在街上行駛的車輛皆被攔住遭劫……」

但是陳佩結的父親陳裕光那晚並不在家裡。陳裕光,時任金陵大學校長,他那一晚守在自己的校園裡,與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共同護校。一位名叫馮世昌的金陵大學校友,憶起那天晚上,街上滿是國民黨軍隊丟下的槍支,「於是我們同學就上街把槍支拾回來,『武裝』保衛學校,農專同學還拿來一挺機槍,放在校門口助威」。

4月24日清晨,人民解放軍第35軍的大部隊開進南京城,登上蔣介石的總統府。

末世的逃離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到1949年的時候,這座城市已經恢復到了130萬人口,其中僅公教人員就有十幾萬人,他們的保姆和傭人又有9萬,產業工人不過9萬,用當年共產黨南京新政府的一份報告的話來描述,這是一座有「龐大的寄生消費人口」的城市。

還是在1948年年初的時候,這座六朝古都已經開始又一次人心惶惶。1948年2月,國民政府的行政院曾發一封致南京市政府的電文:「共軍軍事行動仍復進逼無已,爰經決定遷政府於廣州,茲已於本月五日正式在廣州辦公。」國民黨政府機關決定南遷,在三大戰役開始之前就已經打定主意,而三大戰役尤其是令國民黨喪失了55萬軍隊的淮海戰役(國民黨稱為徐蚌會戰)的進行,更加速了這一進程。

政府的一級部門(行政院、國防部等)是肯定要遷的,但二級以下部門,不太重要的部委,則對於是否南遷吵成一團。大量的公務人員在發了三個月工資后被遣散。1948年12月10日,淮海戰役已見分曉,南京城裡人人都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南京市政府發出「關於疏散職員眷屬之訓令」:「現中央已公布疏散眷屬辦法,並責由交通部統籌辦理疏運事宜。本府為適應戰時狀態,自應與中央方面採取同一步趨,並為謀同人疏散眷屬之便利,茲將11月份薪金提早於本月15日以前一律發清。其願自動辭職,送眷回籍者,同時加發薪金一個月……」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離開了南京,李宗仁「代總統」搬進了總統府。但這時的國民政府,已經不成樣子。1949年1月26日,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孫科宣布,以3個月的疏散費遣散80%的公務員工,而在當時惡性通貨膨脹的形勢下,三個月的薪金只夠一個月的伙食費。於是,面臨失業的財政部的員工們包圍了他們的次長楊道樾,並對一個叫羅宗文的司長施以老拳,結果不但爭取到三個月薪金,還有3000元疏散費。消息傳開,各部門機關的公務員紛紛效法,並聯合了2000人到行政院請願,致使正在進行的「政務會議」不得不三遷會場。

南京的文化部門,如大學、博物院、研究院等,也面臨著遷與不遷的抉擇。

金陵大學陳裕光:「乃志留下」

金陵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肇始於1888年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匯文書院,1910年與宏育書院合併成為金陵大學。民國時期的諸所教會大學中,南京的金陵大學與北京的燕京大學素有「北有燕京,南有金陵」之譽。陳裕光自1927年受命成為校長,到解放前夕已經幹了22年。在當時的南京,金陵大學與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和金陵女子大學等是最重要的幾所高等學府。國民黨當然是希望它能遷到台灣去,況且,陳裕光的妹夫,正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教育部長杭立武。

杭立武在教育部任上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將存放在南京的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遷運到台灣。其實,這些文物在抗戰期間,也是經他的手千辛萬苦從南京運到西南的貴州四川等大後方的。1948年冬,淮海戰役正在激戰之時,杭立武忠實地執行國民黨的指示,籌集經費、洽定船隻,挑選了3824箱文物精品,分三批由海軍「中鼎」艦、「崑崙」艦和招商局「海滬」輪運送到台灣。

但是,杭立武運得了文物,卻運不走人物——他連自己的內兄也運不走。陳裕光堅決不同意金大搬遷。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為了金大是否搬遷的問題,陳裕光與他的同事們曾反覆討論過幾個月。當時一位名叫李揚漢的校友記得,陳校長召開全體教職員會,會場氣氛相當緊張,門緊緊關著,但有學生在外面偷聽。主張遷校的不乏其人,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想走。陳佩結這樣解釋她父親為什麼不想走:「搬一次家多不容易!抗戰的時候我們曾搬到成都。金大是私立學校,政府是不給搬遷費的。當時是教職工們說,我們少拿工資,讓學校籌集到資金來搬家。以後學校再慢慢還!抗戰勝利了我們剛剛才搬回來,還要朝哪裡搬?搬台灣去,到台灣的哪裡?費用又哪裡來?」

1949年1月18日,陳裕光給當時在台灣的校友胡熾昌寫了一封信:「經費無法籌措,新舊校址亦不易有妥善辦法,決定不遷,仍舉行招收新生」,「不便離校,只有護校。師生皆有留我的迫切願望,乃志留下。」

杭立武本人也是金陵大學畢業生,對金大何嘗沒有感情?1937年抗戰時那次搬遷,杭立武走前曾以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和兼任金陵大學董事會董事長身份,邀集各教會學校的部分英美友人和商界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將金陵大學等地區劃進「安全區」,保護了不少中國躲進金陵大學的同胞的生命。但是這次,杭立武搬不走金大了。

杭立武只好退一步,希望能把他內兄一家帶走。他為陳裕光一家辦好了護照和機票,到4月22日下午,杭立武夫婦登上南飛的飛機之前,還在動員陳裕光跟他們一起離開南京。陳裕光含著淚,仍然是堅定地拒絕了,目送妹妹和妹夫遠去。這一分別,就是40年。到1989年陳裕光臨終前才再次見到妹妹,而杭立武,再也沒來過大陸。

在杭立武赴機場的路上,他後來回憶說,當時「情況已經非常混亂,並有搶劫事情」,他看到了署有陳裕光名字的「南京治安維持會」的安民告示。這個維持會的主任,為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高級參議馬青苑,副主任吳貽芳,陳裕光任委員。陳裕光當時的另一個身份,是南京市參議院議長。他們已經在積極地迎接解放軍了。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9-2-5 11:11 | 只看該作者
2009年2月5日


1949年2月,南京,撤退下來的國民黨士兵從街上經過


1948年底,撤離南京的汽車長龍

歷史激流中的個人選擇

吳貽芳在當年也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1928年,陳裕光任金陵大學校長一年後當上金陵女子大學校長的,與陳裕光、杭立武都過從甚密,與宋美齡也熟識。在南京臨近解放前,金陵女子大學的校董會上,有人提議將學校遷往台灣,被吳貽芳斷然拒絕。1949年4月22日,宋美齡打電話要吳貽芳去台灣,吳未接電話,隨後,國民黨又派人送來機票,要求吳貽芳乘最後的飛機離寧,她也沒走。用她自己後來的話說,她「靜靜地而又不安地等待著光明的到來。」

而在這風雲激變的時刻,另一位當時的知名女性,時任國民黨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的伍智梅選擇了離開南京。這位國民黨的先烈伍漢持的女兒,從年輕時就跟隨孫中山,丈夫黃建勛曾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伍智梅與宋慶齡、何香凝都私交甚密,她到了廣州以後,曾經接到宋慶齡用英文寫來的親筆信,勸她留下來。信是搭解放前夕上海到廣州的最後一班飛機送到伍智梅手中的。然而,伍智梅還是走了,先去香港,再赴台灣。

1949年,在這個中國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每一個具體的個人,都被周圍的歷史潮流裹脅著推動著,他們又怎麼會預料得到,從此的中國,會發生怎樣的翻天覆地,他們的個人命運,從此完全不同?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退休研究員黃璧坤,是伍智梅的小姑子,當年是個十六七歲的中學生,正在廣州執信中學念書。她記得,她的大哥黃謙益問她:共產黨快來了,共產共妻,你們怕不怕?「我想,第一,我也沒財產,第二關於共妻,我還沒想到那樣的問題呢。」黃璧坤說。

黃謙益是1920年代到美國留學,專業是城市與海岸設計,回國後任廣東省珠江水利局的總工程師,抗戰時做盟軍第十四航空隊(飛虎隊)的聯絡顧問,官銜少將。因為他的工作出色,在1946年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發的自由獎章,「這個獎章讓他一輩子都為之榮耀」,黃璧坤回憶道。

1949年,大哥黃謙益全家走了,二嫂伍智梅走了,七姐黃毓坤已經在美國留學定居,九哥黃謙儀已住在香港,十哥黃伯飛正在美國上學。留在大陸的,是黃璧坤的三姐黃式坤和姐夫袁振英,六哥黃震廷,十一姐黃馥坤和小弟黃伯坍。

這裡面,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她的三姐夫袁振英。袁振英本來可以做個大人物的。這位北京大學西洋文學系1918年畢業生,1920年時在上海和陳獨秀一起搞《新青年》,組織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開一大的時候,袁振英是當時全國53名中共黨員之一。但是後來,袁振英與黃式坤(黃璧坤之三姐)赴法國留學后,就與中共不再聯繫,其中有部分原因,是與陳獨秀不和。從法國回來,袁振英雖然不再參與共產黨的活動,但還是曾被國民黨以共黨嫌疑抓去囚禁。到解放前夕,袁振英已經失業在家,窮途潦倒。這時,袁振英的弟弟在越南西貢,讓他去法國統治下的越南,而時任台灣大學校長的傅斯年,讓他去台灣。但他都拒絕了,歡欣鼓舞地留在大陸迎接解放。「他說,我從香港回到大陸,就是不願做英帝國主義的走狗?這回為什麼要到越南去做法帝國主義的走狗?」黃璧坤轉述說。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的當天晚上,黃璧坤聽到了海珠橋被炸毀的巨大爆炸聲,那是國民黨部隊逃跑前乾的,「橋上的行人全部死掉了」,她說。而當年建海珠橋時,監工者正是她的大哥黃謙益。

新的生活開始了

1949年4月24日,馬青苑、陳裕光、吳貽芳等「南京市治安維持會」成員去見解放軍的首長,希望軍隊儘早接收南京。數日之後,他們受到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人接見,回來后,陳裕光說,「他們滿儒雅的」。第一次與共產黨打交道,給陳裕光的印象不錯。

這個時候,陳裕光的家族,也已經分為兩半。他的二弟陳裕華、三弟陳裕康都留在了了大陸;四弟陳裕耀和一個妹妹陳信美抗戰勝利后就去美國讀書了,從此留在了美國,弟媳沈佩蘭也一同留在那裡;他的大妹陳聖婉留在大陸;二妹陳竹君去了台灣,並帶走了他們的父親陳烈明。陳竹君本還想帶走他們的母親鮑敏,但老太太死活不肯走,留了下來。他們家那張抗戰勝利后的全家福,裡面的人從此再也沒有湊齊過。

陳佩結的大哥大姐是在1949年赴美留學的。至今陳佩結還保存著她奶奶當時寫給姐姐的一張字條:「佩麗,我送你這部聖經,因為內中有永生。」她是一名基督徒。老人家或許心裡已經有預感,這是一場生離死別?

逃離了南京的杭立武,先到了成都。1949年12月9日,他從成都乘最後一架飛機飛往台灣,同機的有陳立夫和「行政院」副院長朱家驊。杭立武後來回憶說,他到機場時,見閻錫山坐在一口箱子上,身體搖搖晃晃,表情若有所思。朱、陳二人對杭立武嘀咕說:「我們的生命全操在他坐的那兩口箱子上」,原來,箱子里全是黃金。飛機超重了,而閻錫山又不肯放棄黃金。

作為國民黨的要員,這些人還有飛機坐。而中下層的國民黨軍民,逃往台灣只有乘船,路途之艱險不堪回首。後來台灣「民視」拍過一部名為《台灣演義》的電視片,披露出當年大潰退的若干細節。其中以1949年1月27日的「太平輪」事件最為悲慘。這艘開往台灣的輪船載滿乘客,摸黑從上海開出不久,就與另一艘貨船「建元輪」相撞,近千人葬身魚腹,僅有38人生還。

台灣島當時只有600萬人口,而從大陸來的國民黨軍民達200萬。伍智梅的兒子黃仰山曾經回憶過他們初到台灣時的困頓,住房狹小,一家五口僅有一間半,生活艱難。伍智梅的孫子黃堅記得,有時因黃堅調皮,奶奶罵起他來就是兩三個小時,也可見伍智梅心中的鬱悶。這200萬大陸人與本島居民的磨合碰撞融合,到今天都沒有完成。那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

而留在大陸的人們,生活也完全變成新的了。

1950年2月,金陵大學改歸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直接領導。是年10月,陳裕光赴蘇州,到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政治部研究院學習,「實際就是交待你們歷史上與國民黨有啥關係。他有啥都說出來了。」陳佩結說。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決定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大學合併,改為公立。3月,陳裕光學習回來,辭去了金陵大學的任職。他當了一陣「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圖書儀器清理處主任」后,就到上海的一個輕工業研究所當化學顧問去了,直到退休。而金陵大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后,成為南京大學的一部分,金陵大學的名字撤銷。

袁振英解放后因為生活無著,就直接給周恩來寫了封信,信封上僅寫:「北京,國務院,周恩來收」,而周恩來真的給他安排了工作,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文革中,袁振英被打成反革命入獄,幾乎被槍斃。而他的一位內弟,即黃璧坤的六哥黃震廷,曾當過國民黨的少將,「本來可能是問題最大的」,因為解放后一直安分守己夾著尾巴做人,斷絕與一切故舊的來往,一直當個外語教師,倒還算平安。

陳裕光長壽,活了96歲。在他去世的前一年,金陵大學校友左天覺從美國回來去看望他,他們談到了金陵大學有沒有可能復校。左天覺告訴他,復校是不可能了,不如辦一個「金陵研究院」吧。陳裕光接受了這個建議。他決定,把自己在漢口路71號的住宅捐出來,作為基金。這所房子,是陳裕光的父親陳烈明留給他的遺產,文革后落實政策發還給他,剛剛住進去兩年。一年後,陳裕光去世,他的兒女們遵照遺囑,將住宅變現為500萬元,捐給了南京農業大學。金陵大學的校友們也紛紛為這所金陵研究院捐了錢。

兩年後,杭立武在台灣去世。

陳裕光在去世前,讓陳佩結寫信給台灣的妹妹陳越梅(杭立武的妻子),說他很相念她,有話想同她講。陳越梅趕回了南京。兄妹倆在40年後終於得以見面了,而他們的老父親陳烈明早已病逝在台灣,他的骨灰後來也被帶回大陸,葬在南京。

「我爺爺祖籍浙江寧波,但主要生活在南京,是南京人了。我自己雖然抗戰時去了四川8年,解放后參加工作在山西20多年,但我是南京人。」年已75歲的陳佩結說。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3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9-2-5 11:12 | 只看該作者
2009年2月5日

當年報刊摘錄

1948年12月5日《南京日報》報道

臘鼓頻催還鄉急——汽車洋房拍賣花樣多

(本報特寫)前幾天有位朋友登報徵婚,不上五天,應徵箋如雪片般飛來,數目竟有三十二封之多,肥瘦美妍,高中,大學,樂得我那位朋友眉笑眼開,接連失眠了三夜,謠言蠱惑了人心,這位單身公務員有辦法了,不光是女人,什麼都容易搞到手,上月排了半天隊,只買了一升糙米,四兩雜油,冒雨觳觫擠得半斤黑棉花,還要看老闆的臉色,現在中華門外的米商,天天發愁,產區白米源源涌到,有貨無市,凈糙米一百八十元,喊低到一百三十元一石,還無人問津,合作金庫的收購,要五百石一千石的全送進倉后才肯付款,城內的米市更荒唐,光華門某機關的眷屬們上熟機米拋出一百二十元一石,城北山西路一帶洋樓門口一石白米一百三四十元也能成交,當然吃飽了之後就會想到!

其實「寒衣未剪裁」的朋友根本毋庸焦心,往年還要逛逛拍賣行,今年街頭巷尾有的是大衣,皮袍,西裝,一件八成新的大衣只賣二百元,現成小二毛皮袍一百三十元,新西裝三百元一套,絨襯衣十八元一套,棉袍,棉襖,衛生衫,一百元全部辦齊,走過建鄴路某部被服廠後門,稍一佇足,就會有人問你:「先生要買衣服嗎,請進來看」,跑進去應有盡有,花不了四張五十元的金圓券,新被褥,棉衣,襯衣等,包你一輛人力車裝得滿滿。

這兩天要買傢具,更不成問題,沙發,席夢思,紅木衣櫥,辦公桌,奶油色,咖啡色,應有盡有,一百元可以買一張席夢思床,較次傢具衣櫥,棕綳床,方桌,靠背椅,全套一百二十元,有興置產的話,買一幢洋房,新式傢具都可叨光奉送。曾經要十根條子頂一年的花園洋房,現在一萬元連地基全讓,六千元一幢的假三層八間小洋房也就不錯了!再肯遷就點,西式平房兩千元可買四間,水電衛生設備齊全,租房子租金免收,傢具義務供用,房東還可津貼房客四石白米,這種事也許你不會相信,不過牆上有紅紙召貼為證。你若高興買汽車,價廉物美,風魔一時的小吉普,每輛三千元,八成新小轎車五千元可買兩輛,如果嫌室內單調,地攤上的古董字畫,唐伯虎,齊白石,張大千,價錢都不會超過百元的。照理講,買這些便宜東西的人該多麼樂味,其實大謬不然,天寒歲暮,臘鼓頻催,拍賣東西的人觸動鄉愁急於還鄉,飽含淚水廉價賣出親手創置的產物,買主付出花花綠綠的金圓券,像賭「梭哈」樣的孤注一擲,買賣雙方心情有何其兩樣。(思鄉客)

1949年4月11日《南京晚報》報道

立委周傑人提出票選十大豪門

戶主隱匿逃避外國政府下令通緝歸案

財產除酌留其家屬普通生活費用外

一律由政府徵用

(本報消息)立法委員周傑人所提「徵用豪門財產辦法草案」,……茲志該案原文如次:一、民國以來凡因做官及非正當職業而成巨富者均為豪門。二、由立法院票選全國最大豪門十人。由各省市參議會每省市票選三人至五人。立法院及各省市參議會所票選之豪門公布后,經輿論批評,私人揭發,認為尚有遺漏者得由立法院補選十人,每省市得補選二人。三、豪門財產(包括動產與不動產)除酌留給其家屬普通生活費用外,一律由政府徵用。四、豪門如未經檢舉,即將其財產百分之七十以上捐獻國家者,由政府給予債券,俟戰事結束,如數償還。五、豪門財產如隱匿逃避外國者,應將其戶主看押勒繳,如戶主避匿者,由政府以命令通緝歸案;如逃往外國者,並向外國交涉引渡。六、豪門財產如隱匿逃避,經密告而查獲徵用者,以百分之二十給密告人充獎勵金。七、本辦法施行細則另定之。

1949年4月22日《南京晚報》報道

一連串紅圈圈到底人民代表各自西東

和談絕望了,立法院今天陷入戰事前夕的紛亂與緊張的疏散中。布告牌上,兩個鐘頭內,貼出了八張加著紅圈圈的「緊急通告」,一句話:「走」。

……立院廣場內只停放了幾輛吉普和半新的黑包車,好多立委們冒著雨,在廣場上來往的穿梭,像螻蟻一樣,兩個人碰了面,密切地耳語一番,又匆匆地走散。國民大會堂的會議廳里,……只靜靜的有一位憲兵在守衛,幾個工友正在會堂里忙著將四個播音器、兩個麥克風取下裝箱,貼上「由南京到廣州」的封條。二樓咖啡室已經空無一物,連桌椅都搬走了,附設在會堂里的醫務室和郵匯儲金局的人員,正整理公物,待命「撤退」了。熱鬧的國大會堂,此刻只剩廁所里的自來水在滴滴嗒嗒的孤寂底流響著。

在京的近二百位立委及眷屬,今天下午九時以前,將分乘火車、飛機離京赴滬,再轉船到廣州……第一批飛滬的立委有三十五人,下午第二批李世軍等繼續飛滬。……牆壁上懸出了一張緊急布告,下面寫著:「各位委員們,請不要猶豫,耽誤時間,快來登記飛機……」。

……

1949年4月24日《南京日報》報道

各院部會疏散一空

(本報訊)國民黨政府各院部首長昨晨拂曉時分,悉數乘美齡號離京,市政府,衛戍部、警廳全部人員,漏夜撤往杭州,昨日首都已陷入無政府真空狀態,市內秩序紊亂。

(本報訊)前夜九時由和平門開出立院疏散專車,駛至鎮江受阻專車未能上行,車上除職員外尚有最後離京之立委三十餘人。

(本報訊)江防國軍,昨日全部撤守,分由挹江門、漢中門、水西門進城,出中山門,沿京杭國道轉進,大批裝甲車、卡車竟日貫城而去。 (本文來源:國家歷史 )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110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3
4
jadin 發表於 2009-2-9 20:35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