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那年,桑迪普·約哈爾(Sandeep Jauhar)同家人離開新德里,來到美國。在肯塔基州生活了幾年後,一家人在南加州定居。為獲得博士學位,桑迪普曾在伯克利大學鑽研物理學,但最終將醫學立為自己的志向。在《實習生——從醫生涯的開端》(Intern: A Doctor's Initiation)一書中,桑迪普記錄了自己在紐約某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日子,並對第一年的實習生活做了尤其詳盡的描述。歷歷往事,讀罷令人心緒難平。
本書對事實的記載和寫作的組織結構更令人疑惑。約哈爾回顧的實習生活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書中的一些部分曾刊登於《紐約時報》、《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在前言章節中,作者這樣說道,「為保持連貫性,本書在敘述過程壓縮了某些時間,或對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了調整。在極少數情況下,我會運用綜合勾畫手法來更好地表現我的經歷。」
儘管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約哈爾仍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並且他能主動從不同角度探究和討論問題,讓讀者從中受益。在現行醫學訓練體制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很大程度上,問題在於急診室(或者醫院)里的大象:2000年,據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醫學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估計,每年因醫療事故而死亡的人數在48,000 和98,000之間。很多人都認為,承受了巨大壓力、陷入極度疲勞狀態的實習醫生在不同程度上對此負責。約哈爾在書中所關注的重點其實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台,可以對醫療體系、管理制度和人事問題做深入推究,從而揭開問題的根源。但書中絕大部分內容並未涉及相關討論,作者只在全書末尾發表了個人觀點。
在上文中提到的2000年研究結果發表后,作為應對措施,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評鑒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對實習醫師允許工作的小時數再次做出調整。但是修改後的指導方針與1987年版本相比,情況更加糟糕:在每月不超過9次的前提下,實習醫生可以被要求連續工作30個小時。而且,根據2006年9月出版的《美國醫學協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新規定頒布後接受調查的實習醫師中,超過80%的實習生表示他們的工作時間仍然超過了規定時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