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海古鎮:三林塘 [ZT]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7-16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樓主批註】三林塘,我的故鄉,位於上海浦東。原名「雲溪鎮」,新民晚報60年代曾經刊登過「雲溪十景」的文章。在小時候的記憶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鎮,可惜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古鎮的格局被嚴重破壞。如果保留50年代三林塘的原貌,那麼在浦東就會有一個能夠與蘇州周庄、嘉興烏鎮相匹敵的古鎮景觀。現在的三林鎮和我兒時的記憶已經面目全非了,完全變成了一個現代化城市的一個街區,不知道對於三林來說,是禍還是福。文中所說的儲昱即本人先祖,而樂善好施的紳士湯學釗是原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湯云為的曾外祖父,湯云為教授讀中學和我則是同班同學,現在是中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董事長,安永-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博導。


[c]物阜民豐的上海三林塘

來源:《上海灘》 作者:王繼傑
[/c]

  
如今上海的三林令人「眼熱」:毗鄰擬議中的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主會場,國內第一家世界級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將在這裡落戶,「世界第一拱」――盧浦大橋剛剛通車,從三林驅車到市中心也就是一會兒功夫,如果今後軌道交通M8線貫通,那就更方便了。

位於成山路、上南路的大三林城市規劃展示館內,有一個150平方米的旋轉式模型,為我們描繪了未來大三林的美好藍圖。

不過,今天還是來說一說老三林――那一座已經消失了的江南小鎮,那可是個物阜民豐的好地方。


[c]三林鎮建於明初[/c]

據說,宋代隱士林樂耕的後裔分居東林、西林、中林三個村莊,故有三林之名。故事真假不得而知,但北宋水利專家郟凇噸翁鍥唄邸分辛芯黌聊掀嘰篤鄭渲杏腥制幀H種杏忠暈髁腫釵忻蚰纖紊苄碩四輳1158年)師凈和尚建積善教寺,百年後邑人高子鳳撰《積善教寺記》,述及西林:「西林去邑不十里,東越黃浦,又東而匯北,其南抵周浦,皆不及半舍。寺之在周浦者曰永定,在黃浦者日寧國,而西林居其中,蓋所謂江浦之聚也。」這裡的「寧國」,就是烏泥涇古鎮的寧國寺。

明初形成的三林鎮由東塘、西塘組成,兩聚落相距3里,故名三林塘。三林浦橫貫全鎮,長街沿河北岸逶迤伸展,屬上海縣。弘治《上海志》稱「民物豐茂,商賈鱗集」。明洪武六年(1373年)設三林庄巡檢司,因遭倭亂,三林凋敝。清分置南匯縣后,移三林庄巡檢司駐周浦,職銜和印信都不變。後來的葉鳳毛在《西林雜記序》中搞錯了,以為一開始就設在周浦,因「三林」名字好聽用作官名。

清時西塘更加繁盛,東塘漸漸地衰落。三林鎮所在的三林鄉,歷史上地域多有變化,曾包括陳行、楊思,倒是和今天的大三林地區相仿。


[c]「玉玲瓏」原存三林塘[/c]

上海豫園有一塊鎮園之寶,名曰「玉玲瓏」,與蘇州瑞雲峰、杭州縐雲峰,並稱江南三大名峰。該石峰高約3米,寬約1.5米,厚約80厘米,重量3噸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之美。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詩讚美:「壓盡千峰聳碧空,佳名誰並玉玲瓏。梵音閣下眠三日,要看繚天吐白虹。」

不過,玉玲瓏之前曾「落戶」三林。據記載,宋徽宗趙佶為在首都汴梁建造花園艮岳,從全國各地搜羅名花奇石,即「花石綱」,其中有的奇峰因種種原因沒能運走,史稱「艮岳遺石」,玉玲瓏即其中之一。「玉玲瓏石最玲瓏,品冠江南竅內通。花石綱中曾采入,幸逃艮岳劫灰紅。」(《上海縣竹枝詞》)講的就是這段故事。明代,「玉玲瓏」到了上海浦東三林塘人、官至江西參議儲昱的私人花園中。萬曆年間,儲的女兒嫁給尚書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後來潘家建造豫園時,便把「玉玲瓏」移來。相傳,船過黃浦江時,江面突然起風,舟石俱沉。潘家認為這不是個好兆頭,一定要設法補救,重金請善水者打撈上岸,而且同時又撈起了另一塊石頭。說也奇怪,兩塊石頭竟然珠聯璧合,那塊同時撈起的石頭就是現在「玉玲瓏」石的底座。還有傳說,船從董家渡泊岸后,索性就近在城牆上開了個洞,把「玉玲瓏」搬進城內,開洞處成為小南門。


[c]三林標布進京城[/c]

三林塘標布是「名牌產品」。清代作為棉紡織重鎮的上海地區,優質棉布品種繁多,不勝枚舉。徐蔚南先生認為主要是四大類:一種是標布,又名套布;一種是稀布,有名的如龍華稀;一種叫扣布,還叫小布、短頭布;最後一種是高麗布。其中以標布質量為佳,紗支勻細、布身堅密、結實耐穿,而三林塘、周浦一帶出產的標布又是最好的,「烏泥涇廟祀黃婆,標布三林出數多」,盛銷北京、天津、山西、牛庄、關東、山東等地,在那裡染色或漂白后,可做成外套、馬褂、靴面、纏腳帶等。「三林塘標布進京城」家喻戶曉,上海祥泰布號便索性在牌子上印有「上海三林塘套布」字樣。當然,三林地區也出產稀布等其他布種。

紡織業是三林的「支柱產業」。四鄉家家紡紗織布。當地俗諺有「一個布不到夜,一個錠子不消黑」,說的是一整個白天,可以織一段布,或紡半斤紗。有一位三林織戶回憶:民國年間「我們一家人,除農忙種田外,農閑時節都紡紗織布。日常生活全靠『賣布』,一年之中每人要織十多機(每機16匹)標布,合200多匹。其中自用布只有二三匹。」

棉布貿易也是盛極一時。清末,三里長街布莊毗連,作坊工場遍布市梢。著名的布莊有湯義興號、陸萬豐號、億大號等,上海縣城的名號如祥泰、啟成玉、恆乾仁等也在鎮上設座庄收購土布,最多時一年有200多萬匹銷往全國各地。


[c]「浦東財神」湯學釗[/c]

清末民初三林流傳著一首民謠,開頭便是「湯家的房子,火家的銀子」。湯姓、火姓都是三林的大族,富甲一方。特別是曾任三林商會商董的湯學釗,善於理財,有「浦東財神」之譽。陳行的秦錫田誇他「遴擇嚴而精,配置勻而密,交易誠而信」。

湯學釗(1854-1929年),字蘊齋,三林鄉荻山村人。家中擁有許多良田,但他不願像祖輩那樣僅僅靠土地積聚財富,還想到商界去搏擊一番,便遷居三林鎮,開設米行、布莊、當鋪等,前面提到的湯義興號布莊就是他開設的,稱雄三林。

然而,此時洋布洋紗在市場已佔得上風,土布因質粗色暗,賣不出去,鄉民生計窘困,湯學釗很是不安。他覺得土布雖不如洋布細潔美觀,但厚實耐穿,還應有一定銷路,不過洋布的優點也要盡量吸取,於是訂定土布規格,把經緯粗細、布匹長短闊狹都規定好,告知鄉民,收購時凡合乎標準的價格從優。經過這樣的努力,土布質量大為提高,果然銷路大增,織戶的生活稍得保障。清宣統元年(1909年),湯學釗將改良后的「扣布」送去參加全國比賽,獲兩江總督、江蘇巡撫頒給的二等獎狀和二等銀質獎章。次年,冠以元大牌商標的尖布、格子布,在南洋勸業會上再獲農商部銀質獎章。1915年,京庄白套布參加農商部國貨展覽會展覽,獲金質繪馬獎章。

湯學釗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與陳行秦榮光、楊思周希濂一起創辦三林書院於鎮上的文昌閣,教學方面仿照上海縣城內敬業、龍門書院。1902年按朝廷新政要求,書院須改為學堂,頭等難題是校舍,因學堂要讓四鄉子弟入學,得有宿舍。於是湯學釗領頭捐募田款,四方籌措,最後把文昌閣附近的慈悲閣、城惶廟、慈善場所「和衷堂」、張氏宗祠改為教室、宿舍、膳房、操場等,新建的學堂頗為像樣。可惜l912年暑假校舍毀於火災。後來的新校舍另建於天池北的桑園裡,有樓房11幢、平屋11間,現在這裡是三林中學。校園內青磚紅牆的圖書館、功能完備的體育館、草亭、仰高亭與圓天池等,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建築、景觀,雖都歷經滄桑,但卻保存完好。

湯學釗70大壽時,子弟準備大辦特辦,湯堅決不許,用省下來的錢把楊思港上的薛家木橋改建為三孔石橋。據說,他出資在家鄉建造的石橋共有十五六座呢!

最後還得說說湯家的房子,它位於三林鎮上的中外合資上海吉列有限公司內,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兩層住宅,外觀為明清傳統建築風格,中式走馬樓雕樑畫棟,然而陽台卻是西式風格的券形,水泥欄桿,西方文化的影響顯而易見。


[c]三林崩瓜成絕晌[/c]

曾聽一位老先生誇讚,昔日上海市面上有一種白瓤西瓜煞是好吃,可解放后卻看不見了。我在清同治《上海縣誌》中找到了出處:「滬郊西瓜以三林塘雪瓤西瓜為最,味甜、質脆、水多,為西瓜中上品。」

看來,三林西瓜也是一絕。當然,最有名的還數三林塘崩瓜。該瓜形長圓,中部略粗,皮呈淺綠色,有淺色花網紋,個不大,三四斤左右,皮特薄,味極甜。

傳說每當雷雨過後,該瓜常破裂滿地,故名崩瓜或迸瓜;又因為形狀如馬鈴,人稱「馬鈴瓜」。也有寫成「浜瓜」的,是否因種在河浜邊而得名,這要請教當地老農了。

崩瓜的身世也是眾說紛紜。據說川沙麥家圈中種得更早,后才引至三林塘,種源在浙江紹興一帶,可從沒聽說過紹興歷史上有如此名品;或說引自遙遠的新疆,還有洋西瓜和本土瓜雜交而成的講法,可都找不到確鑿的史料,暫時只好諸說並存。後來崩瓜飄洋過海傳到日本,改稱「嘉寶」。

大凡名貴品種總顯得有些「嬌氣」,命運多舛。因為皮薄瓜脆,崩瓜在搬運過程中極易破裂,損耗率高,所以售價要比一般西瓜高許多,只有富裕人家才享受得起。解放后一度種得很多,可後來實行計劃種植,瓜田面積越縮越小,1958年人民公社的生產計劃中竟然沒有了崩瓜種植。眼見為三林爭得名氣的崩瓜面臨絕境,老瓜農很是心疼,千方百計覓來瓜籽,交給生產隊繼續種植。可在當時情況下,崩瓜的收購價只能和其他瓜差不多,這不成了賠本的買賣?終於,三林塘崩瓜在1976年徹底絕了種。1978年,上海農業科學院從日本引回「嘉寶」原種300粒,交三林公社種籽站,由老瓜農試種0.7畝,1979年試種2.1畝,當年上市32擔,特供錦江飯店。後來產量多了,超市也曾見過供應,但似乎並不如想象中那樣甜,也許是變種的緣故,昔日據說甜度達17度的「妙物」已成為「廣陵散」。

醬菜是三林塘的又一名產。萬泰醬園首創,用料精細,做工考究。以三林醬瓜為例,所選用的黃瓜,採摘的全是50克左右的童子小黃瓜,又稱乳瓜,肚小嫩綠。腌制時,每條瓜胚上都要用針刺眼打洞,幾經鹵浸日晒,味道都漬人瓜內。而所用的醬料是用上好的麵粉摻入黃豆粉加工而成,兼配有白糖、桂花和甘草等作料,因此色香味鮮。三林醬菜廠的大頭菜、乳瓜、桂花大頭菜,適合上海市民口味,聞名滬上,還遠銷到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c]建於1896年的上海市三林中學[/c]


[c]原來在三林塘儲昱南園中的名石-玉玲瓏,現在上海豫園[/c]
震驚的70碼。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沙發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7-16 12:18 | 只看該作者
  三林鎮位於浦東新區西南部,北與上鋼新村街道、周家渡街道隔川楊河相望,東與六里鎮、北蔡鎮、南匯縣相鄰,南與閔行區浦江鎮相接,西瀕黃浦江。總面積3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98.4公頃;共有29110戶、74932人,其中農業人口11874戶、30842人。下轄24個村委會和11個居委會。

  鎮域內南有外環線和徐浦大橋橫貫,是連接浦東國際機場與虹橋國際機場的重要通道;有3公里長水岸線;楊高南路、上南路、濟陽路、浦三路及川楊河、三林塘港等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

  2000年,全鎮三業總收入44.06億元。其中工業銷售收入為18.13億元。鎮內設有鎮北工業區、楊思工業區,斯米克金剛模具有限公司、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泛林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落戶小區。

  農業收入1.28億元,已由單一的以蔬菜為主適度向苗木、花卉、經濟果林、生態林發展,不斷引進名、特、優、新、稀新品種,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
  全鎮第三產業累計完成21.23億元,其中房產業的收入達9.2億元。並以房地產、商貿業為主體,帶動交通、運輸、配送、倉儲、信息、商務、餐飲、旅館、娛樂業發展,初步形成區域性物流商貿中心。

  全鎮擁有中學6所、小學4所、幼兒園2所、敬老院2所、衛生院2所。

  三林地區有悠久的舞龍歷史,其編排新穎、想象豐富、舞技精湛、獨樹一幟,2000年,被國家文化部社圖司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上海最古老的道教宮觀之一--"崇福道院"(俗稱"聖堂"),位鎮西南。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重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重修於1987年。

  "十五"期間,三林鎮列為浦東新區小城鎮建設重點鎮,總體規劃中心城區為8.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萬,將建設為生態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化都市新城鎮。



[c]三林鎮地理位置[/c]


[c]新型社區:三林城[/c]


[c]國務院總理朱F基於1995年12月視察三林苑小區時,
向三林人民揮手致意
[/c]


[c]朱g基為三林新苑的題詞[/c]


[c]三林舞龍隊曾在全國農運會奪得金牌,
並多次在國際舞龍競賽中獲獎,為國爭得榮譽。
[/c]





[c]三林中學校景[/c]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8: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