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進兩步,退一步?2008年中國網際網路回顧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31 0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南方周末  2009-01-22 11:01:42  作者:平客
「要一個頻道一個頻道地查,一個欄目一個欄目地看,一個頁面一個頁面地找,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不留下任何死角,清理低俗之風不能有『免檢產品』。 」2009年1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網際網路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劉正榮在北京舉行的一次網路媒體座談會上說了這樣一番話。2009年新年伊始,一場「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的風暴席捲而來。

劉正榮說這番話前幾天,章子怡與未婚夫在加勒比海灘上嬉戲的81張照片在網際網路上迅速傳播,與2008新年伊始的「艷照門」形成呼應。對大眾而言,「艷照門」是一道讓人驚詫的「八卦門」;對官方而言,它卻是一道進退兩難的「管理門」。

特別被動

「艷照門」讓公眾及官方又一次感受到網路群體的龐大,它在瞬間爆發的巨大能量難以估量。

2008年1月27日,陳冠希的艷照從香港某論壇泄露后,內地天涯社區的「娛樂八卦」立即蓋起了「第一高樓」,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累計點擊2700萬次,跟帖超過15萬條,分頁超過1000頁。有網友做了統計:「一個人要看完這些帖子,得連續三天三夜不吃不睡。」

這個帖子在累積到600多層時,曾經被刪除,但很快又得到了恢復。在「艷照門」的照耀下,竟使人們幾乎忘了當時正在發生的50年來罕見的雪災。

面對突如其來的「艷照門」,香港警方也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到底什麼是淫穢物品,以怎樣的方式傳播淫穢物品才構成犯罪?一時間,香港媒體沸沸揚揚。

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竟成當時公開發表的言論,在一年後的今天頗值得玩味:「通過電子郵件分享照片,甚至在個人電腦上存儲這類照片都有可能構成犯法。」當時就有立法會議員反問:「如果大家都向鄧竟成處長的電子信箱中發送帶有色情圖片的垃圾郵件,那麼是否應逮捕鄧竟成呢?」

警方隨後立即做了修訂說明,「觀看或是在朋友間用電子郵件發送這些照片並不違法,但在網站上張貼是違法的。」馬上又有香港網友質疑:「那我們背著硬碟去和網友見面,然後成為朋友,把艷照copy給朋友,這樣就不算犯法了?」

內地警方也隨即開展清查「艷照門」的行動,規定五花八門:「向朋友贈閱『艷照門』圖片系違法」、「傳播200張以上,贈與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香港和內地都有人因為傳播艷照而被警方傳喚或拘捕。

2008年12月10日谷歌公布了「2008年度熱榜」,「陳冠希」成為年度上升最快關鍵詞的第一名,「艷照門」名列第五。「艷照門」成為2008 年網際網路這隻「潘多拉」魔盒的序曲——魔盒已經打開了,就不可能再把它蓋上,而且,魔盒飛出「希望」的同時,也飛出了「禍害」與「災難」。

究竟該怎樣去面對這些「禍害」與「災難」?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認為:「再用原來的方法,會特別被動,政府要適應這種新的渠道。」

其實,2008年1月4日,在「艷照門」發生前十幾天,《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2007,傾聽中國網民》,已經給出了管理方略:文章肯定了民間關於2007年是「網路公共元年」的提法,指出「在網民和政府的關注下,走進了張揚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性解決渠道」,同時強調,「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要性。

危機公關

以博客「對牛亂彈琴」知名的網路觀察家洪波注意到,2008年網際網路諸多事件中,由拉薩騷亂引發的不同聲音的交鋒。

2008年3月14日,拉薩發生騷亂。三天後,美國CNN網站上發布了一幅拉薩街頭「兩輛軍車向兩名平民駛來」的圖片;實際上,這張圖片經過了剪裁,完整的圖片中,軍車旁有約10人向軍車投擲石塊。英國BBC網站、德國《柏林晨報》網站也先後出現了有關拉薩騷亂圖文不符的嚴重「失誤」。

3月20日,23歲的北京青年、清華大學畢業生饒謹架設了名為「反CNN」的網站,該網站以「搜集、整理併發布西方主流媒體污衊中國的報道」為內容。饒謹曾對媒體表示:「這個網站在5天內的瀏覽量就達到了20萬人次,有兩三百人希望做網站的志願者。」

與此同時,一個名為「反『反CNN』」的網站也悄然建立,該網站旨在「分析『反CNN』網站上作為『事實』和『分析』而散布的東西」,希望「展現準確的真相和事實」。

4月9日,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女留學生王千源成為拉薩騷亂后的焦點人物——她因為在一次集會活動中的表現,被指為「賣國賊」、「民族敗類」,遭到人肉搜索,幾天後,她青島父母家的門口被潑糞。一時間,支持、同情王千源與辱罵她的聲音形成了巨大的網際網路聲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奧運火炬傳遞進入第5站法國巴黎。殘疾人火炬手金晶遭到藏獨分子襲擊,數十家網站的中國網民發起倡議,「抵制家樂福、抵製法國貨」。其後,「MSN愛國紅心」行動迅速擴散。據人民網報道,其創意來自「一家不知名的網站」,是由「中國網友自發發起」的一場公益活動派生出來的。和訊網的一篇評論將這次行動稱為一次「漂亮的危機公關」。

洪波用「公共空間的進一步形成」來概括2008年網際網路上「非官方聲音」的加大。「西方人有他們自己的公共空間,比如廣場文化。但中國人則沒有,網際網路為中國人提供了這樣的公共空間。2008年,越來越多人到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個公共空間的地盤正在不斷擴大,它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輿論影響,這種輿論影響就會越來越多地波及到社會生活事件的進程。」

「非官方表達的聲音越來越大,萬馬齊喑是不再可能了。穩定是第一要務,同時,執政黨需要某種渠道了解民意。」胡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5月12日,四川發生大地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施行的第12天。地震后不到十分鐘,新華社發布了消息,各大門戶網站也在頭條位置迅速進行了報道。

同時,查不出消息來源的各種謠言滿天飛:「北京今晚會發生大地震」、「浙江將有5.7級大地震」……

5月14日,「百度貼吧」出現這樣的一則帖子:「完了,徹底完了,都江堰的化工廠爆炸了!」消息迅速爆炸開來,上萬人湧上街頭,一時間出現了食物和礦泉水搶購。當地政府迅速組織人員,現場疏導,利用廣播電視及網際網路,即時針對性地發布「所謂都江堰化工廠爆炸」的闢謠信息,僅僅兩小時,搶購停止。散布謠言的三名當事人依法受到治安處罰及訓誡。

甕安模式

2008年6月28日,貴州甕安發生一起騷亂:當地一名女學生22日非正常死亡,兩次屍檢報告結果為溺水死亡。六天的時間裡,各種傳聞滿天飛,比較流行的傳聞是死者的一位叔叔「被警察打死」。

此時,關於甕安的帖子被迅速刪除,一些論壇甚至發出公告:「有關甕安事件的帖子一律刪除。」網民更加深信其中「冤情深重」。

以「甕安」為基礎的各種隱晦詞、變形詞鋪天蓋地,網民用各種方式上傳、傳播甕安現場的視頻,甚至有傳聞,為了封鎖騷亂消息,有關方面將切斷甕安的移動通信信號。

6月29日,甕安成立事件應急指揮部,組織人員引導網路輿論。6月30日,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趕到甕安縣指揮工作。7月1日,召開首次新聞發布會,這一事件的詳細情況公之於世,全國媒體廣泛報道,包括「警察打死死者叔叔」在內的一些傳言迅速得到澄清。三天後,7月4日,甕安縣領導班子被罷免。7月6 日,甕安縣公安局設立信訪日,接待群眾上訪。7月9日,第三次屍檢結果公布,結論為溺水死亡。

後來,有網友發現了一名叫沈雪的甕安女警察的博客,這位女警官寫道:「這短短的十天里,初步統計一下,我們一共處置了六次群體性事件,沒完沒了的處突通知,隨時待命,讓人的弦綳得緊緊的。我不知道現在公安機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工具,處置的這六起事件,有些完全沒必要出動那麼多的警力。為什麼相關部門要把公安機關當成拳頭,當成暴力工具,而又如何讓公安機關跟群眾搞好警民關係?真的說不清。」

實際上,沈雪的這篇博客寫於2007年2月,與甕安事件無關,戲劇性的是,甕安事件後點擊率劇增,一度遭到刪除。

沈雪一年前博客里的心聲卻與一年後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針對甕安事件發表的談話不謀而合:「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強制措施,決不能動不動就把公安政法機關推到第一線,更不能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手段來對待人民群眾。」

針對突發事件的信息處理,石宗源強調:「在突發事件發生過程中,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真實、準確地發布信息,正確地引導輿論,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至關重要。」

甕安騷亂髮生近20天後,白岩松在中央電視台《新聞1+1》節目中對整個事件進行了總結。他說:「謠言止於信息公開,負面事件公開透明後會產生正面反饋。」「甕安模式」成為2008年政府處理突發事件中信息公開化的典範。

對於「甕安模式」,胡泳認為:「它確實不同於以前的處理方法,網路表達特別洶湧時,另一方會強化抗爭訴求,會產生博弈,有時會產生協商與談判,這是好事。網際網路是官方和網民共有的,彼此需要互相適應。」

對於突發事件中網際網路上的謠言四起,胡泳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公眾有權利質疑批駁任何官方報道乃至政府公告的真實性,應該被視作公民在行使監督權,政府可以用更加公開的信息平息公眾的憂慮,消除不實之言。」

小心烏紗

2008年,網際網路的監督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網民監督官員不再是一件難事,其中部分官員甚至因此丟了烏紗帽。

有網友用這樣的話敬告某些官員:「網民無處不在,我們正在看著你,小心你的烏紗帽!」

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林嘉祥在餐館中涉嫌猥褻女孩和以「官員身份壓人」的視頻在網上曝光而被停職;網民在上海地鐵站撿到的溫州官員多張海外旅行費用報告和收據導致有官員被開除或受到紀律處分;網民從南京市房管局官員周久耕在網上的一張照片中看出其價值不菲的江詩丹頓手錶及每包150元的香煙,一周后,周久耕被免職;遼寧西豐縣委書記張志國派人進京拘傳女記者在網上曝光被免職,9個月後換了地方繼續當官,被網民揭露而再次落馬……

被監督的不僅是官員,網站本身也成為網民監督的對象——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百度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一份「三鹿集團」危機公關的策劃案被公布在網上,這份策劃案以300萬元廣告費尋求百度屏蔽掉有關三鹿集團的負面新聞。

剛剛出版有關網際網路公共表達的專著《眾聲喧嘩》的胡泳強調「不能過高估計網路輿論的作用」,他說:「目前網際網路仍然處於表達階段,所謂眾聲喧嘩。以前鴉雀無聲,忽然有了工具發聲,大家都在盡情地表達,表達之後是達成共識及行動。目前只是表達階段,連共識都談不上,更不要談行動了。」

2009年1月13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2008年《中國網際網路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網民總數達到了2.98億,其中10到19歲的網民(也就是90后網民)增長速度最快,首次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用戶中最大的群體。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農村地區上網人數的增加,中國農村網民在2008年已經達到8460萬,與2007年相比,增幅超過了60%。

洪波認為:「數字雖創造了幾個世界第一,其實意義並不大。」事實上,2008年6月,中國網民的數量就已經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了。當時,人民網曾發表題為《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質量第幾?》的評論文章,對網際網路生態提出了質疑。

那麼農村網民的增加能做什麼?在內地農村,網路大多數還只是把小孩教得一天到晚打遊戲的「壞東西」,但在台灣農村,網路卻有著不同的用法。

27歲台灣農民謝銘鍵,外號「劍劍男」,在網上開了一個博客「小劍劍開朗少男的奮鬥史」,用搞笑的方式推銷自家生產的「劍劍好米」,不但家裡囤積的大米一掃而光,還獲得「全球華人年度部落格首獎」,不少年輕人準備效仿他「非轉農」,回家種地當另類農夫。

來自南非的老外金玉米對中國農村網民數量的增加十分關注,他創辦的英文博客「單位」向國外介紹發生在中國的各種事件,被譽為「小新華社」。在金玉米看來,「農民變網民」的意義不僅在於打開農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會形成一個新的平台,讓農民有更多機會表達意見。」「清理低俗」的網際網路風暴依然在繼續,來自新華社的消息說,截至2009年1月19日,已經有726家網站被關閉。與此同時,2009第一號「人肉搜索」令在網上發出,矛頭直指「春運期間一票難求」的現象,問責鐵道部官員。此後坊間傳聞,江蘇徐州擬頒布條例禁止人肉搜索,最高可罰款5000元。「進一步,退兩步,或者進兩步,退一步。」胡泳用「小步舞曲」來比喻中國網際網路的管理模式。

151

主題

38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沙發
涼泉居士 發表於 2009-1-31 07:1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ydeng 於 2009-1-30 12:46 發表 [進兩步,退一步?2008年中國網際網路回顧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
「要一個頻道一個頻道地查,一個欄目一個欄目地看,一個頁面一個頁面地找,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不留下任何死角,清理低俗之風不能有『免檢產品』。 」 ...

可見現在的網路警力規模之大,也許醉翁之意不在酒,「低俗」為次「議政」為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3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1-31 1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4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31 11:41 | 只看該作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5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31 12:39 | 只看該作者
^_^,沒有看清楚標題。如果進兩步,退一步還算好了,能進一步就不錯了。怕是進一步,退兩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零下三度VIII 發表於 2009-1-31 14:01 | 只看該作者
牛博網很低俗,可惜咱找不到12歲小女孩摟肩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