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德關係超越中法關係緣由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1-30 20: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閭丘露薇  發表於 2009-01-30 08:25:29 在柏林首相府採訪默克爾和溫總的記者會。照例兩個人分別先發表一段講話,總結一下會面的議題,然後才是記者的提問。因為不是同聲傳譯,所以需要說一段,然後停下來等翻譯。於是趁機觀察兩個人在不說話的時候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默克爾在聽到翻譯溫總的話,誇德國總統懂中國和金融,外長為兩國關係發展貢獻很大的時候,馬上笑了起來,不知道是否想起了,07年因為她用私人名義見達賴,兩國關係出現困難,德國外長為此來了不少次北京。在聽到翻譯溫總說,世界匯率波動像過山車,責任不在中國,她望著溫總,不停的點頭。

溫總則保持一貫的溫和表情,身體站得很直,不像默克爾,總是在那裡轉來轉去,因為溫總的總結和回答比默克爾長很多。不過當翻譯默克爾說,兩個人談到了西藏問題,德國願意提供建設性的貢獻,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溫總的表情變得嚴肅,看得出來在思考如何回應。果然,在默克爾的開場白之後,溫總在他的開場白中說:如果說這次會談的議題,只有一個,就是如果合作應對金融危機。

不過西藏問題,對於德國媒體來說,這是除了金融危機之外,中德關係之間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好在默克爾一開場就講述了立場,因此德國記者沒有再追問,兩個問題,一個關心中國匯率,一個關心中國的刺激經濟方案,德國企業是否可以參與。不過聽當地電台的新聞,兩個領導人在這次有關西藏問題上的態度,占的篇幅遠遠超過兩國如何加強經貿合作,以及抗擊金融危機。

其實這次來德國,帶著一個疑問,說到達賴,如果把默克爾和薩科齊來比較的話,在我看來,和達賴見面,前者是因為信念,後者則是因為選票,如果說到在西藏問題上的強硬程度,或者準確一點說,關注程度,默克爾要大得多,為何這次溫總的歐洲之行,就是要變成環法之旅呢?為何不能像和德國一樣,既然已經過去了,大家還是冰釋前嫌呢?

不過在請教了中國的外交官之後,終於明白了一些。這裡面有一個時間問題,更重要的是態度問題。德國在07年9月的見面之後,最終在西藏問題上做出了公開承諾,之後默克爾多次到中國,現在才算是兩國關係恢復到健康正常的局面,所以,中法關係要恢復正常,還需要時間,至於態度,前總理拉法蘭,前總統希拉克馬上要訪問中國,相信這個下台階的動作,馬上就要開始。一個觀察點:四月份在倫敦的二十國峰會,胡總會不會見薩科奇。

不過如果把中法和中德關係來比較,一個長駐法國的同行提醒我一點,法國雖然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國家,但是中法的合作,更多的是文化,是虛的,不像中德,更多的是經貿,這才是實的。

看看數據,中德貿易佔了中國和歐盟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兩國去年貿易額突破一千億,提前實現之前定下來的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中德都是依靠製造出口的大國,金融危機使得兩國的實體經濟受影響,而中國的刺激經濟一攬子方案裡面,四大方面,其中一項就是進行技術改造,中國需要德國的技術,德國需要中國的市場。這次德國向上海出售磁懸浮核心技術,德國當地的學者指出,表面上德國公司好像虧了,實際上,德國公司別無選擇,因為雖然擁有技術,卻沒有可能在德國落實,因為反對的聲音太多。而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在德國設立研發生產基地,對於德國來說,提供了他們急需的工作崗位。這次三一重工宣布投資差不多一億歐元,為當地可以創造一千個工作職位。

溫總在德國逗留不到二十小時,晚上十二點從瑞士趕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和默克爾早餐,除了中間見了一下外長,在離開德國前,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和默克爾在一起,雙邊會談,工作午宴,參加經濟合作論壇發表講話。德國媒體說,邀請溫總共進早餐,是默克爾回包上次訪問中國,溫總陪她早上散布的安排,也希望能夠有一個開誠布公的氣氛。一個半小時,溫總事後透露說,兩個人都沒有按照預備的稿子來談,是推誠置腹的。

時勢比人強,在金融危機下,政客們明白,這個時候,合作才是最實際的。就算是德國對中國一直持批評態度的綠黨,之前都要求默克爾和溫總的會談要有建設性。德國商界最希望的,是默克爾可以轉達,商界對中國可能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憂慮,而在這一點上,他們應該放心了,因為溫總在記者會上,論壇演講上都公開表示:中國不追求貿易順差,歐洲之行結束之後,中國商務部就會派出採購團到德國。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258

主題

951

帖子

35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8
沙發
笑書生 發表於 2009-1-30 20:40 | 只看該作者
在金融危機下,合作才是最實際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4

帖子

25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25
3
老克勒 發表於 2009-1-31 00:41 | 只看該作者
「實際上,德國公司別無選擇,因為雖然擁有技術,卻沒有可能在德國落實,因為反對的聲音太多」。
在德國反對聲多可以放棄,在中國反對聲再強烈卻能照樣建。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主題

1086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4
Howei 發表於 2009-2-2 0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