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鴻章雜碎」走紅美國趣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18 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百年前中堂大人李鴻章「國事考察」歐美八國時,在域外弄出了一些花邊新聞,其中有一條就是「李鴻章雜碎」,何為「李鴻章雜碎」?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李鴻章雜碎」版本,似乎誰也沒有準確答案。不過,最為著名的是中美版本,據《北京晚報》援引張社生先生著的《絕版李鴻章》告訴我們:「中國版發揚了《史記》的優良傳統,以春秋筆法弘揚了中華飲食文化,而且還帶點「演義」的「戲說」成分。美國版的地點、時間和人物「三要素」俱全,而且也知道從「中美友誼」的大處著筆,值得讚許。」來看看中美版本「李鴻章雜碎」究竟各有各的什麼樣的優點?

  「李鴻章雜碎」的產生據說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就是這個偶然的即興創作也產生了中美兩個版本。

  中國版「李鴻章雜碎」

  中國人的版本是這樣的:李鴻章到了紐約(1896年),吃膩了美國菜,一天,他在住處招待美國客人吃晚飯,大概是中國的飯菜香吧,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掃而空。廚師急了,準備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沒有走的意思。李鴻章急中生智,便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和廚師咬了一陣兒耳朵。不一會兒,廚師端上了一盆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什錦大燴菜來。客人一嘗,高興得開起了玩笑:總督大人,你這個時候才上這麼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讓我們吃得舒服啊?李鴻章笑著說:「哈哈,咱們中國人喜歡將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客人問叫什麼菜,李鴻章大概沒有聽明白,說了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好吃,好吃!沒想歪打正著,這「好吃,好吃!」和英語「雜碎」的「Hotch-potch」發音差不多。李鴻章就在這一刻獲得了「李鴻章雜碎」的冠名權。正在門后的廚師聽了,不禁啞然失笑。只有他知道,剛才中堂大人吩咐他將廚房裡的下腳料「亂燉」了一大盆,權當解燃眉之急,沒想到……

  這些美國客人吃飽了,喝足了,打著飽嗝千謝萬謝地告別回家,誰料到,一出李鴻章下榻的華爾道夫飯店就被等在門外的「娛記」們逮個正著。這些免費的「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們」便添油加醋地海吹了一番。就這麼著,「李鴻章雜碎」便一鳴驚人地唱響美國,成了一道海外創研、市場在外的「兩頭在外」中國產品,完全知識產權當然應該歸我們的中堂大人。但是李鴻章卻沒拿到一分錢的專利權費,而且利潤100%留在了美國。最可氣的是,「李鴻章雜碎」還外轉內銷,搶佔了中國市場。嘿,不說也罷!

  美國版「李鴻章雜碎」

  美國人的「李鴻章雜碎?創世紀篇」簡單多了:「李鴻章到了紐約后,8月29日晚上,他宴請美國客人,李鴻章試圖創造良好的中美關係,他知道我們美國有一句名言『要想獲取一個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獲取他的胃』。席間李鴻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肉和美味中國醬組成的菜,以滿足中國主人和美國客人的雙重口味。但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譯自《美國故事》雜誌)

  中美版本各有各的優點,中國版發揚了《史記》的優良傳統,以春秋筆法弘揚了中華飲食文化,而且還帶點「演義」的「戲說」成分。美國版的地點、時間和人物「三要素」俱全,而且也知道從「中美友誼」的大處著筆,值得讚許。

  這個傳說的後面真正吊起美國人胃口的是「李總督龐大的廚師團」。李鴻章還沒有下船,關於李鴻章廚師的故事已經赫然登在《紐約時報》上了。《紐約時報》1896年8月29日的報道是這樣寫的:「代表團里有十幾個廚師,首席廚師是個高個子、年紀不詳、毫無表情的男子。身穿深色長袍,一舉一動就像是總督的下級正式官員。大概是因為主人身居要職吧,這位廚師長也一本正經地不和飯店的人說話……然後上樓,等候著他主人的吩咐。」

  寥寥數筆就把個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人物的專業面孔勾勒出來了:「沉著」、「冷靜」以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接著這些老記們又寫道:「廚師的廚具和總督的專用座椅也很快到了(華爾道夫飯店)……總督回房歇息。大家都走了,除了廚師們,他們得留下來加緊安裝廚具並馬上著手為總督準備晚餐。」

  「昨晚當李總督準備進晚餐時,清國大廚走進華爾道夫飯店的廚房,他帶了兩名助手和許多廚具,還有很多從天津帶來的奇特食物。廚師們準備著晚餐,並把做好的飯菜送進李的卧房。晚餐有燕窩湯、烤雞、魚翅和米飯,還有一杯淡葡萄酒。李的私人醫生總建議他要少吃正餐。他在美國第一個晚上做的事使人感到怪異,這也使他的名聲大增。」

  讀了這段報道,美國讀者會想:一個74歲的「糟老頭」要「十幾個廚師」伺候,而且帶來了大量的專業廚房用具!更加吊胃口的是那些天津帶來的「奇特食物」。這對一個每晚面對一隻烤土豆,兩勺煮豌豆,三片硬麵包的美國讀者來說,有了點神秘「異國貴族」的感覺。

  關於李鴻章的飲食,《紐約時報》的八卦文章不厭其煩地細節描寫:「……昨晚,李吃了些燕窩、魚翅、烤雞和炒飯後又喝了點酒,然後上床休息。」

  當李鴻章的發言人被問及:「你稱的適量飲食對一位清國的政治家意味著什麼呢?」

  他說:「是指魚翅、燕窩、烤雞和米飯,這也是今晚總督所吃的。他每頓飯幾乎都這麼吃,他的生活極為簡單。」

  「他喝什麼呢?」

  「他只在飯後飲一點葡萄酒,是產於法國的紅葡萄酒。」

  《紐約時報》說到李總督海上旅行趣聞時有這麼一段描寫:「李鴻章在輪船二層有一個四間房的豪華客艙,兩間艙房面向前方,另兩間朝後。他的一些隨從住在下層。他在自己的艙房內吃飯,由他帶的廚師準備飯菜。這些廚子們在輪船的廚房大艙內自由進出。魚翅、燕窩是美味佳肴,他從清國帶了許多。他的一個兒子與他共同進餐,而其他隨從則在輪船的餐廳內分桌用餐。總督到甲板上來得不多,僅有一天晚上出現在餐廳里,那是觀看星期三小周末進行的娛樂表演。」

  「其他乘客吃飯時他四處溜達,他一天要吃好幾頓,有四個廚師為他準備飯食。廚師們凌晨兩點就得起床,要使他們的主人早晨九點能吃上早飯,他們不到晚上九點或九點半不能歇息,因為總督總是會要一些『熱菜熱飯』什麼的。」

  「……史迪威?貝爾在航行中曾與總督交談。當問及為什麼隨從為他提供在自己艙房內進餐的服務時,總督答道:『我高興在哪裡吃就在哪裡吃。』」

  瞧,李鴻章發火了,是啊,你問什麼都可以,為什麼問人家在哪兒吃飯?這是李鴻章痞子腔的又一表現。恰恰是這種「自然流露」的「痞子腔」,成了紐約記者追蹤的「熱點新聞」。美國人骨子裡喜歡「壞男人」由來已久了。

  說到現在,「李鴻章雜碎」是什麼內容還沒有涉及到呢?其實這個誰也說不清,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李鴻章雜碎」菜譜,印度人、菲律賓人都有一個「李鴻章雜碎」的自己的版本。「李鴻章雜碎」大抵是什麼?只能泛泛地說,應該是什錦的,燉燴的,肉啊蛋啊這些高蛋白的原料全往裡扔。可謂「雜七雜八的大總匯」是也。

  「李鴻章雜碎」走紅應該在李鴻章走後。美國主流社會文學中最早說到「李鴻章雜碎」這個詞是在美國作家劉易斯的作品里。在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1914年小說里這樣寫道:「對,到七花王國李鴻章雜碎店和美國點心店去,那裡有5美元一位的茶座。」

  電影也沒落下。2001年美國出了部電影就叫《雜碎》,是電影攝影師布魯斯韋伯根據其1999年的《雜碎俱樂部》一書改編而成的。200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里還有一個情節,安東尼給街上一個中國人40美元,要他去給大家「買一些李鴻章雜碎來」。

  《絕版李鴻章》是一本李鴻章的畫傳。書中有圖近500幅,85%來自百年前的外文刊物,作者張社生希望「將李鴻章從『一國的審視』提升到『多國的審視』中去。」

  作者是電視人,本擬為中央電視台拍攝一部紀錄片《李鴻章出洋記》,而在紀錄片未問世前,陰差陽錯先成就了一個「絕版晚清人物」的出版計劃,《絕版李鴻章》是第一部。

  1896年李鴻章「國事考察」歐美八國,《紐約時報》全程跟蹤報道,李鴻章的黃馬褂、三眼花翎和宴客時的那款雜碎湯成了全美關注的熱點。看看百年前中堂大人在域外的那些花邊新聞,才叫令人啼笑皆非而集大成的「大國誤讀」。

作者:張社生

來源:星島環球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1-25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