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經濟衰退的不利影響有可能從經濟領域擴散到社會領域

[複製鏈接]

247

主題

492

帖子

24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et360 發表於 2009-1-18 22: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2009年將是我國經濟發展遇到嚴峻挑戰的一年。自美國爆發的金融海嘯逐次衝擊到實體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繼續擴散。預計2009年上半年,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負面效應將繼續蔓延,其影響有可能從經濟面擴展到社會面。

《瞭望》新聞周刊從有關部門獲悉,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在經濟困難加劇、社會保障問題嚴重的情況下,企業裁員破產、勞資爭議等矛盾糾紛顯著增加,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上升之勢。同時,經濟壓力影響社會各群體心態。尤其社會困難群體在生存壓力下,所累積的不滿情緒容易借「非直接利益相關事件」,引發群體性衝突。

有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困難是暫時的。各級黨政幹部應提高敏感度和預見性,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多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標準深化改革,加大利益調整力度,就一定能化危機為轉機,為社會和諧、經濟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國際國內各種複雜因素交織

展望新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和造成的損失將加大,並引致一系列不利因素「碰頭」,給我國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新的壓力。

《瞭望》新聞周刊在此前調研時發現,不少出口企業連續大半年訂單大幅減少,並面臨著原材料高價買進、成品低價賣出的壓力。一些產業出現銷售困難,導致相關產業的連鎖效應。外商撤資外逃現象出現,一些企業因資金鏈斷裂減產、停產甚至破產倒閉,一些中小企業主惡意棄廠、逃債情況增多。

同時,企業改制遺留問題逐步暴露。在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高峰階段,相當部分國有企業產權出售的條件,就是以受讓方承諾支付原企業拖欠的職工工資以及各項社會保險費用。這些企業實際上是在背負大量到期負債的狀態下運行,在市場狀況良好時,問題被暫時掩蓋,一旦企業效益下滑,問題迅速暴露,將會引發大量勞資糾紛。

就業形勢也日趨嚴峻。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我國出現了近年從未有過的企業用工需求下滑情況,全國企業用工需求下降了5.5%。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陷入困頓,造成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困難,一些勞務輸出大省出現大批農民工返鄉。

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初步統計,2008年上半年湖南出省務工農民工返鄉人數同比增長11.45%,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河南省統計局2008年10月底的專項抽查則顯示,全省已返鄉的勞動力占外出勞動力的16.2%,比上年同期增加12個百分點,因所在企業倒閉、放假、裁員、降薪而返回的占返鄉人數的35.7%。

國家統計局調查推算,目前已有近1000萬農民工失去就業崗位。而滯留城市的農民工由於生活無著,將會給城市社會管理增加新的難度;農村富餘勞動力失去務工機會,將會給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帶來新的問題。

同時,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其中僅高校畢業生就有610萬,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城鎮現有登記失業人員800多萬,預計還將增多。

上述短期衝擊與我國長期經濟結構存在的不利因素相互「碰頭」,必然影響到社會心態,有可能給社會穩定帶來新的不利因素。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經濟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等突出問題。這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與當前經濟困難加劇的短期問題交織在一起,全球經濟增長減速與國內周期性結構調整疊加。據此,權威專家分析,2009年特別是上半年很可能是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面臨困難最大、挑戰最嚴峻的時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必然會折射到社會穩定領域。

社會穩定出現新動向

《瞭望》新聞周刊從有關部門獲悉,近期社會穩定形勢已經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動向,群體性事件在某些領域呈多發態勢。

其一,部分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因裁員下崗、勞資糾紛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大幅上升之勢。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全國範圍內勞動爭議案件2008年前十個月比上年同期上升93.52%。在企業效益普遍下滑,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處於停業、半停業的狀態下,部分企業減少勞動力、減少報酬以降低開支,勞資矛盾隨之引發。

據統計,2008年11月,北京市發生的外地在京農民工群體討薪事件及參與人數環比分別上升300%和900%,同比分別上升146%和132%。

其二,隨著返鄉務農農民工增多、部分土地經營權流轉,因土地糾紛、征地拆遷、社會基本保障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增多。

據最高人民法院通報,棄地打工的農民紛紛回鄉承包土地,一些自行流轉承包地的農戶主張收回土地、提高轉包費或要求經濟補償,在二輪土地承包中未能分得土地和被強行收回土地的農民也急於要地,甚至強佔、強種土地,加之有些農村基層組織存在土地發包、流轉不規範,管理不嚴,應對能力不強等問題,造成當前農村土地資源糾紛在數量和類型上都逐漸增多,且涉及面廣、處理難度大。

同時,許多農村都有相當比例的舉家外出務工人員,這些人一旦因失業返鄉,吃、住、醫療、子女上學等問題都無法自我解決,當地農村社會事業不堪其負,導致出現不穩定因素。

其三,近期個別城市計程車「罷運事件」在一些地方引起連鎖反應。此類事件具有明顯的行業特點,政策性強、敏感性高,從醞釀到採取行動時間短,往往會從一個城市迅速擴散到其他城市,從一個領域迅速蔓延到另一個領域。

其四,企業經營困難、資金周轉阻滯,導致民間借貸糾紛增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涉眾型經濟犯罪更加突出。這類非法集資案件往往涉及人數眾多、集資金額特別巨大,捲入其中的包括失地農民、下崗者、生活困難者,等等,如果處理不慎,將給社會穩定帶來衝擊。

其五,隨著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利益訴求日益多樣,群眾心理和社會心態日益複雜,給社會穩定帶來新的變數。有關專家指出,嚴峻的經濟形勢對我國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但受影響最大、最直接的還是那些下崗失業人員、失去工作崗位的農民工、已畢業未找到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等群體。這部分群體對經濟下行、生活水平下降的承受能力最為敏感脆弱,容易產生消極、失望等不滿情緒,一旦受到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的刺激,就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

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

據分析,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既有一般性問題,也有特殊性問題;既有經濟領域問題,也有社會領域問題;既有歷史累積的問題,也有現實中新產生的問題;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影響。這些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果應對不當,很容易產生「共振」效應,進一步增加了社會穩定形勢的複雜性,加大了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難度。
對此,主管部門指出,維護社會穩定的原則,是防止矛盾由小變大、蔓延升級,防止各類矛盾相互疊加、匯聚激化,防止個別問題轉換為共性問題、經濟問題轉化為政治問題、局部問題轉化為全局性問題。

基於此,有關專家建議,首先應堅持預防為主、調解為先,深入開展經常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把工作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準確掌握社情民意上,密切關注企業破產倒閉、職工下崗失業、群眾生活困難等方面出現的新情況,密切關注農民工返鄉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新問題,密切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過程中伴生的新矛盾,及時了解掌握群眾的意見、訴求,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其次,處理群體性事件,應切實做到早發現、快化解、妥處置、防蔓延。具體的原則,一是既要防止反應過度,又要避免行動遲緩,造成事態擴大、升級。二是領導幹部親臨現場,牢牢把握第一時間控制局勢的最佳處置時機,尋求最佳處置方式,追求最佳處置效果。三是加強和改進輿論引導。在第一時間發布相關信息,公開說明事件真相,有的放矢地加強對社會輿情的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第三,提高政策預見性,主動協調各方利益。在制定各項政策時,充分考慮社會效果,準確把握社會心理和群眾情緒,認真分析具體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群眾通過政策的執行,感受到黨政機關的關愛、溫暖。
「把可能遇到的風險挑戰考慮得更嚴重一些,把應對措施準備得更充分一些,帶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去謀划維穩工作,帶著強烈的緊迫感去部署推進維穩工作,就一定能遏制重大群體性事件多發之勢。」有關權威人士這樣強調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